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梁勇:徐州两汉文化的界定、基础与思考

 
 
  (作者梁勇,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文物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策划展览20多个,专著《西汉楚王与楚王墓》获徐州市社科一等奖,《徐州汉墓》获评2018苏版好书与“输出版”全国优秀图书。)
 

  ◎梁勇

  共赴汉文化之约,共享汉文化之美。2月26日,我市召开的首届汉文化论坛筹备工作会议指出,传承发扬好两汉文化,徐州资源丰富、得天独厚,同时又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两汉文化资源的探源、发现、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汉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日益彰显,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与全国各地的重视。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和研究成果,对于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机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潜力与现实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本文对有关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对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历史加以回顾,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期徐州两汉文化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徐州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壹

  徐州两汉文化的界定

  毋庸置疑,徐州两汉文化是一个断代区域文化问题。自古到今断代区域文化都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又语义不清的问题,问题本身的复杂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大家在讨论断代区域文化时的语境与标准不同,从而导致各说各话的情况。

  关于徐州两汉文化,按照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对岭南文化的界定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界定:

  一是按地域原则,即徐州地区两汉时期的文化,或两汉时期各种文化在徐州地区的状况。如果以此为主要原则,徐州两汉文化这个概念当然可以确定。人与文化是一体两面,文化素质有高低之分,文化内容千差万别,但人不可能与文化绝缘。自从徐州有人类活动开始,就有徐州的文化,只是不同时期内容不同而已。

  二是按形态原则,即中华文化系统中在两汉时期徐州地区形成的、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亚文化形态。也就是特指两汉时期该地区居民特有的共同心理、意念、性格及其物化和行为化。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心理、生活方式及其物化,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及物化景观,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政治直接与徐州有关,它是刘邦的家乡和发迹地,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徐州人比例很大;徐州人对两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思想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为中心的徐州两汉文化传世文献相当丰富,两汉出土文物资料在全国地位重要。徐州的先贤们对两汉文化的贡献,在两汉文化中有较高的地位,这一切都是汉代主体文化的主要成分与构成。

  综上所述,徐州两汉时期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亚文化形态,也就是没有形态原则意义上的徐州两汉文化。只有按地域原则意义上的徐州两汉文化,即徐州在两汉时期的文化,它包括徐州两汉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研究徐州两汉文化的基础理论。

  贰

  徐州两汉文化的基础与潜力

  徐州两汉文化能否成为徐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抓手,还需要我们对徐州文化底蕴进行审视,进行比较。徐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漕运文化、东坡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其特色。

  笔者在1997年就提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徐州,其两汉文化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断代文化研究问题。它与其他行政区的区域断代文化研究基本相同,又有自己的特点。笔者以为这个特点是:徐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两汉文物非常丰富,实用价值较高,保护责任重大。”或许表述可以商榷,但是这种状况现在没有变,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两汉文化在徐州历史文化中底蕴最为深厚。

  彭祖文化、东坡文化是个人开创以人命名的,就其内容、规模、存量与影响来讲,不仅难与徐州两汉文化比,比之于徐州两汉文化中的刘邦、萧何、曹参任何一人也不可同日而语;道教的产生和佛教传入我国也都与徐州直接有关,但古代其他时期也好(不包括汉代),现代也好,徐州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在全国都影响不大,它们的辉煌是徐州两汉时期,是徐州两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军事文化和漕运文化地位重要,但由于长期工作不到位,遗留寥寥,研究不深,且内容单一,实用价值不高;山水文化命名都很勉强,徐州就没有全国意义上的名山大川,文化内涵也谈不上丰富。因此,只有,也只有徐州两汉文化底蕴深厚,初具规模,最具潜力。

  2、徐州历史文化中的两汉文化“最具代表、最有特色”。

  徐州两汉文化指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研究的基础理论;外地人在徐州两汉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物质产品指徐州两汉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最具代表性的是徐州两汉文物,如汉墓、汉俑、汉玉、汉画像石及汉代封泥印章等特色明显,闻名全国。精神产品也可称作文化结晶,指徐州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史学等的结晶与沉淀物,在当时是最高水平,汉代以后影响深远,现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徐州两汉文化与现实关系密切,功能性强。

  徐州两汉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指徐州两汉文化与现实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徐州两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前者是一种继承关系,当下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源于徐州两汉文化,它完全可以成为徐州城市品牌文化,成为徐州乃至江苏的代表性符号。后者或可以称之为实用功能课题,有些学者认为,其列入徐州两汉文化研究范畴有些牵强,其实,任何研究都基于一定的现实需要。

  4、徐州两汉文物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88年以来,以两汉文物为主体的徐州文物已经在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英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举办“中国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国徐州汉代文物珍品展”“中国国宝展”“王的守护者——中国汉代陶俑艺术珍品展”等活动。2008年以来在江苏省举办《大风歌——两汉文明展》《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展》巡回展。

  5、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主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基本形成。

  徐州汉文化旅游占旅游产品比重高、成效好。徐州公交系统已经形成以两汉文化景点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并根据游客的不同需要推出了两汉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使游客在认识徐州两汉文化的同时,加深对当代徐州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开展跨地区旅游协作,与济南、泰安、曲阜等市联合推出了“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路;与无锡等城市签订了旅游挂钩合作协议,依托徐州汉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6、徐州两汉文化研究基础良好,徐州两汉文化产业精品迭出。

  十几年来徐州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两汉文化学术讨论会,结集出版《两汉文化研究》等论文集7册,出版了《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徐州汉画像石解读》《徐州汉碑刻石通论》《西汉楚王与楚王墓》《徐州汉墓》《汉风物语》等书籍。

  创作并推出不同门类的文艺作品: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汉刘邦》《解忧公主》,制作了电视专题片《汉魂》《汉画像石》《汉风—石头上的史诗》,广播剧《琵琶魂》、柳琴戏《解忧公主》,大型音乐舞蹈诗乐舞剧《汉风乐舞》《汉风颂太平》和《汉典华章》,文艺精品迭出,汉文化特色突出。仿汉玉器、汉画系列工艺品已经成为徐州的主打礼品,具有汉代符号的文创礼品种类繁多。

  7、高校汉文化研究机构相继建立。

  2007年6月徐州师范大学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其已经形成的学科优势成立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出版《汉代体育》及《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等。2014年该院朱存明教授的“《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出版了《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等著作。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建立“国际汉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国际汉文化研究文集》。

  8、徐州两汉文化的元素已经在城市形象、城市精神中体现。

  在有关徐州城市形象的传媒、新闻出版、市政建设中,甚至在企业的宣传册中都可以见到徐州两汉文化的元素。徐州两汉文化的结晶与沉淀被选择、被继承、被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敢闯敢创 守诚守信 敬贤敬业 博学博爱”的江苏精神,“有情有义 诚实诚信 开明开放 创业创新”的徐州精神,无不可以在徐州两汉文化中找到精神源泉。

  徐州两汉文化不仅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代表与符号,也构成了江苏历史文化最绚丽的华章,已经成为江苏北部最杰出的代表,加之江苏南部的吴文化,便有了江苏历史文化“吴韵汉风”的提法,从而成为形象表达江苏历史文化的一种说法、一种符号。

  9、徐州两汉文化研究队伍扩大,横向比较,成果显著,视角开阔。

  以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为主的硕士点建立,研究生异军突起;徐州两汉文化在全国引起重视,研究成果丰富。

  由于徐州两汉文化底蕴深厚、材料丰富,引起全国特别是徐州地方的重视。我市两汉文化研究队伍分为高校、文博、社会其他系统三部分力量,中、青年研究者逐步成为主力军,学历层次、专业职称越来越高,总体力量较强,本土人才为主。

  叁

  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思考

  首先,要提高对徐州两汉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要减少对徐州两汉文化资源的破坏,加强徐州文物社会防范体系建设,打击文物犯罪。要加快对徐州两汉文化资料的整理。徐州已经发现发掘9处19座西汉楚王墓、近3000座中小型汉墓,然而正式报告发表比例偏少,汉代文献资料中有大量徐州两汉文化的记载,至今无人系统整理。要揭示徐州两汉文化当代价值,提炼归纳对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整理提炼工作大有可为。

  其次,要加强其他学科,特别是新学科对徐州两汉文化的科学研究。

  近年来,新的科学技术在文物考古、博物馆与遗产保护等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阔,但在徐州两汉文化研究领域,许多还是空白,高层次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意识不强是重要原因。考古学与遗产保护是涉及面极广的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个领域。要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第三,要加强“徐州两汉文化”的科学研究。汉代文化研究在中国史、考古学学科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面广量大,不是一个地级市所能承担得了的。“徐州两汉文化”研究要抓住关键词“徐州两汉”,而不能“徐州”与“两汉”同时抓。整体的“两汉文化研究”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徐州要抓徐州的事情。

  徐州两汉文化研究,高校系统学者以两汉历史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博系统学者以两汉物质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是对徐州两汉文物资料的整理;社会其他系统的学者研究范围较广,其中有一部分学者是研究如何保护与开发汉文化资源的,但真正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为数不多,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汉文化研究人多力量强,但徐州两汉文化的研究处于一种随意性很大的状态,不能形成合力,生产不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也不能为有关领导部门决策起到应有的参谋作用。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全市层面有所认识,调整政策,组织实施。

  总第8期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汉风周刊》每周五出版 邮箱:1740449948@qq.com
来源:2020年2月28日徐州日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0-02-28/44246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