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每个汉字都蕴藏着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探究字源、推动幼儿识读甲骨文,他说:
  刘志贤春节前在徐州博物馆讲解中国汉字发展。
 
 
 
  “徐州学堂”里的刻字材料和工具。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象形表意是汉字外在最精美的部分。”1月19日的徐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徐州技师学院副教授刘志贤开启他的《国潮汉风: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汉字》第一课《大寒节气:汉字的前世今生》。课后,同来的书法家们为听众现场书写赠送了甲骨文春联。

  徐州学者武利华曾在《徐州汉碑刻石通论》后记中感谢刘志贤等学者的热情赐教令他“一字之教,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探究字源,是刘志贤从少年时就埋下的情结,虽然经历了40多年非研究领域的职场磨砺,依然没有让他停止对汉字的痴迷。

  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刘志贤在2020年的新春正式开启了他积淀已久的计划:将自己数十年的字源研究结集以备出版、在少儿中推广甲骨文识读并争取今年暑假后进校园。他坚信每个汉字的创造和演变都与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读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字源研究和古汉字识读推广,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创设“徐州学堂”,任性“玩”文字

  刘志贤在他家附近的老小区租了一小套房子,名之为“甲骨文公益学堂”,学员有老有少。采访当天随他走进这个老旧的小区的一室一厅,客厅和主室各有一张画案,客厅有3人正在写甲骨文春联,里屋及阳台有两人在晾晒手工染好的布制书包。

  甲骨文春联和书包都是刘志贤为他在徐博开设的汉字讲座准备的。他说,博物馆给了些讲课费,他就用来给每个听课的学生和家长印制课件和练习簿、制作书包。

  此前到他家拜访过,也是一个老旧的小区,没电梯的六楼两居室。知他家境并不富裕,不解他为什么要自己贴钱租房子、还没有进项。他说,有钱难买喜欢,何况是跟大家一起“玩儿”呢。

  “我对古文字有一种死不悔改的喜欢,这个爱好比较偏门,能玩到一块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成天只顾忙生计,回头看看,恐怕已经没人跟你玩儿了,那多寂寞啊。再说,我成天在家捣鼓这些,也耍不开,干脆租个房子正式玩儿。”

  他为玩友们写过《彭城八友小记》,“祖籍苏鲁豫皖,身材高矮胖瘦,性情阴阳怪正,爱好诗书画印”“八友虽为布衣而怀青云之志,虽少闲暇而习传统之学”,水平多为“业余九段”。

  在出租房里领略他们对古文字的各种“玩儿”法:

  进门一个狭窄的走道左侧是厕所门,覆盖着他手刻拓印的汉隶《石门颂》拓片,上面有个红色的兽面门环饰件。主室的门也是这种“制式”,放大刻印的国宝《散氏盘》拓片,上面镶嵌饕餮纹饰件,只是气窗多了一幅隶书牌匾“徐州学堂”。

  厨房门的玻璃是黑底白色“车马”“牛耕”之类汉画,推开门,里面蒸锅、桶、盆、罐,插不进脚;以为是做饭的地方,哪知道竟然是他们染包、印字的“作坊”。

  屋里的每面门、墙都贴着甲骨文、金文书法或挂着用纸板镂空做的甲骨文字,边边角角还有成堆的用来刻字的木板、胶版,窗前写字台排着上百方的印章及刻刀、牛骨、残砖、木块、胶皮,杂乱中又有着某种规律。

  客厅侧墙上有一幅四个动物形状的甲骨文版画,问他是什么字,他说“马马虎虎”。细看,果然“马”像马,“虎”像虎,且两两不同。马马虎虎,像是他对物质生活的闲散态度,又感觉他内心有马、虎在奔腾跳跃。

  氤氲楚风汉韵,结下汉字缘

  说起与汉字的结缘,刘志贤从厨房里搬出一块半平方米大的刻满老宋体字的雕版,这是他7年前为自己的《释纹解字》书稿作的序,细述了自少年以来钻研古字的历程。当时写完之后,意犹未尽,他又花了3个月时间,按照古籍书版的式样雕刻成版。

  “小时候喜欢看家里老辈们留下的一部藏书《说文解字》,我家邻居是刻字匠,由于环境影响,少年时就喜欢上了篆刻。大学毕业来到徐州教书,经常到荒郊汉墓转悠,又不断跟书画家们学习。”

  好古风的刘志贤对“金文之庄穆、契文之简俗、楚文之诡奇”莫不神驰,潜心研究古文字20年,积累论文数十篇后,仿照《说文解字》,将这批书稿名为《释纹解字》。

  刘志贤兴趣广泛,又动手能力极强,“雅兴忽来,喜捉刀治石、斩砖成砚、克隆封泥、仿制碑版。教书之余,辄把玩残砖断瓦、观赏良石精搨、品味楚风汉韵”,而这些,全赖“吾乡吾土之赐”。

  他特别介绍了客厅墙上挂着的两个木制镜框,中央有一枚汉代封泥。这个封泥当然不是出土的文物,而是他18年前根据徐州出土的封泥复制的。一向少有积蓄的他,当时向朋友借了3000块钱,自己设计定制了10个红木镜框,将复制的封泥一一镶嵌起来,陆续送人后,就剩这两个了。朋友们笑话他为了几个泥蛋子,倒搭上好几千块钱包装。

  他还印制过一批甲骨文文化衫、用本地汉砖刻砚台、将收藏的古文字书籍扫描刻成光盘,送给同道们赏玩使用。他因这些“文创”,获得过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中华铁路全国总工会“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问他为何不以此创收,他说:“我有工资,平时生活所需花费不多,一点手艺活儿随性而为,拿这个去换钱,丢人。”

  但为研究文字而捉襟见肘的时候,他也不得不“卖点儿手艺”。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只印了几百套,8000块钱,为了买这套书,他现卖了3块自制的汉砖砚才如愿购书。

  “古文字的相关图书价格都不菲,凡出版这类书,砸锅卖铁也要买,古文字研究是冷门儿,做研究离不开前人的成果,像我们这些没有科研平台的散兵游勇,更需要站在高人的肩膀上。”

  追溯汉字本源,寻根与传承

  “玩”只是刘志贤的表象,他研究起文字来,惜时如金,埋头书房可以一周不下楼。年后的疫情期间,他闭门家中,重新整理了《释“公”》《释“甲、七”》《释“子”》《“羊角纹”考》《“羽冠纹”考》《勝纹研究》等解字、释纹论文20余篇。

  除了将书稿进一步完善以待出版,刘志贤还在筹备成立徐州甲骨文研究会:“中国汉字的背后,其妙无穷,我近10年才刚刚悟到一点解字的门径,文论之道,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说文》、简帛、金文、甲骨回溯其形,引传世经籍、出土文本及民俗俚语印证其义,以《切韵》音系、《诗经》声律而测度其音,往往一字需要论证多年,耗费心力搜罗证据,然而,乐趣也在其中,成就感也在其中。”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从符号角度来研究汉字,会发现有些字与汉画像石上的十字穿环、二龙穿壁等有着某种关联。从国际符号学角度来说,文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像陶文、岩画,包括器形,甚至一些仪式,都有可能与记录功能有关系,大汶口彩陶的纹饰里就记录了许多神圣的、观念性的东西。”说起文字学,他总是一脸虔诚。

  春节前在徐博开设的《国潮汉风: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汉字》上,刘志贤为百余位书法研习爱好者、大中小学生们讲述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造字方法、历代字体的演变以及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的重要地位。他的这个系列讲座,将在每个节气时讲解该节气的甲骨文写法、节气的文化涵义,通过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封泥、篆刻、魏碑、楷书、行草、古籍、汉字艺术等章节,讲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的《世界记忆名录》。就在那一年,刘志贤萌发了为低年级儿童编创一套甲骨文初级教材进校园的想法。3年时间,教材终成,他免费带教了12个小学生进行每周三课时的试教,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他以“春夏秋冬”四个甲骨文为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春字像春天草木初生,夏字像夏天烈日当头,秋字像烧荒秋虫,冬字像结绳记事象征四时终结。分析甲骨文的形状,可以了解到许多传统文化知识。”

  ■采访手记

  汉字之中展乾坤

  采访刘志贤的动机,始于对徐州学者武利华的专访。武利华说,汉碑今剩几,只字重兼金,每识别一字都是不得了的发现,平时研究中遇到拿捏不准的疑问字,得到了刘志贤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刘志贤的古文字研究,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冷门之一。

  没想到的是,如此高冷的学术,也能被他做得这样热闹、好玩。他把“冷”留给了自己,经常为追究一字而夜半苦思,却把“热”传递给大家,在他不懈地带动、宣讲、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大中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很多甲骨文,在汉字演变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不仅有一个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有一个视觉图像叙述的历史。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朱存明用符号学、图像学方法对汉画像石进行美学探讨,他在《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一书中认为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表现的审美特征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

  中国神话中,创造文字的黄帝史官仓颉有四只眼,除了一双肉眼,还有慧眼和天眼,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古人通过这一“异象”,来形容文字的诞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惊天地、泣鬼神”的重要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由形、音、义完美组合的符号。汉字记录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智慧成果,汉字本身也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神韵气质。无论是汉字创造,还是汉字研究、汉字学传播,都是智者在为我们开天眼。

  正如刘志贤所说:“汉字的奥妙一辈子也研究不完,它蕴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思维模式。字中有乾坤,字中有大道。”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0-03-23/44300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