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为家乡汉文化鼓与呼 听李鸿民忆40年前的沛县往事

  沛县志译本。
  琉璃井。
 

  ◎文/王大勤

  今年2月26日是元宵节。据民俗专家研究,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因汉代开国功臣周勃等人平息吕后势力的日子为正月十五日,继位的汉文帝便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

  1981年,汉刘邦的故乡沛县恢复了停滞许久的元宵节灯会活动。活动的开展与笔者的老友李鸿民到沛县主政有关。此前一年的春天,49岁的李鸿民由徐州地区农办副主任调往沛县任职,1981年当选为沛县县长,次年担任县委书记,在沛县一干就是5年。这5年,是他弘扬两汉文化和刘邦精神成效最显著的5年。

  讲好大汉与小沛的故事

  李鸿民祖籍丰县,与刘邦同乡,加之他常阅读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汉代历史文化的书籍,所以对汉朝的那些人那些事讲得头头是道。到沛县主政后,他借到一部县志反复阅读,并在很多场合讲起汉王朝的兴起与小沛人发挥的作用。

  “大汉源于小沛,首功在于刘邦。没有小沛和刘邦,何谈大汉?没有小沛和以刘邦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豪杰抗逆除暴、灭秦翦楚,何谈汉王朝的伟大业绩?没有刘邦及大批文臣武将所表现出来的志气、豪气、霸气和勇气,何谈‘汉魂’?所以在汉初论功行赏时,小沛有12人封王,32人封侯,8人成为元勋,5人位居丞相。”李鸿民动情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物造就一方精神,一个时代成就一批英雄,一曲《大风歌》传颂两千多年,沛县因‘歌’而扬名,沛人也因‘歌’而自豪。沛县和沛县人与煌煌大汉、浩浩汉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李鸿民每当讲这些大汉往事时,在场的干部群众都会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鼓舞,深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沛地人而自豪。

  刘邦及其追随他的一群小沛人,在沛县故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多因水旱兵灾损毁严重,亟需整修和重建,需要资金,而财政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李鸿民给大家讲了三条:

  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白白丢掉;二是文物古迹修好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人来沛观光寻古,拉动交通、商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三是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从长远看,现在花小钱,将来可以挣大钱,子孙长远受益。

  大家认为李鸿民言之有理,保护文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李鸿民回忆说:“作为一县之主,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怎么抓?是有学问的,是要因时因事进行一番考量的。有人说我是文化书记,其实我也是农业书记、财贸书记、工业书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沛县酒厂因原料缺乏,降低质量,倒了牌子。发现这一问题,李鸿民与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商量,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将“沛县特曲”改名为“沛公酒”。短短三个字,把名人、历史、地理有机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还组织40多名干部员工前往洋河、高沟酒厂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酒的质量很快上去了,“沛公酒”的牌子也打了出去,还获得了江苏省著名商标称号。

  1984年,李鸿民倡议请徐州市文联牵头,联合丰县共同举办一次由全国各地丰、沛籍文化名人参加的“大风笔会”。倡议得到市文联和丰县县委的积极响应。大风笔会于4月21日在丰县开幕,到会人员60多人,26日移至沛县继续举行,5月1日圆满结束。在沛期间,与会人员访问了农村,与当地文艺工作者座谈交流。与会人员的书画、诗词、妙文一时难以计数。

  “大风笔会”之后,国内外学者、新闻工作者、海内外华人和刘氏宗亲等纷至沓来。李鸿民说:“大风笔会令沛县走出了徐州,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这确是事实。

  修复遗存再现沛地风韵

  历史上沛县有不少汉代遗存,但因年代久远,加之黄泛、战乱等,多破败不堪或面目全非。李鸿民认为,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是沛县光辉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物资源,必须抓紧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开发和利用,以造福沛县人民。

  建歌风台。《沛县志》载,歌风台在今县治东南旧泗水岸,屡圮屡修。此台为汉高祖衣锦还乡时,邀宴故乡父老子弟唱《大风歌》处。因其高大,故历来被人们称为高台、崇台、峥嵘台、百尺台等。1975年,省政府拨款重建歌风台于沛城,台内置原《大风歌》碑和元代摹刻碑。《歌风台》三字为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书,楹联“云归尚识真人气,风起犹闻猛士歌”为沛籍书法家冯亦吾撰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歌风台和歌风碑被立在县文化馆内的一间方形平房里。看到它们受到如此冷落,李鸿民感到十分郁闷和纠结,于是决定亲自来抓历史文物的修复和扩建工作。1983年,县政府拨款启动扩建歌风台和新建歌风碑工程。1984年,新扩建的歌风台和摹刻的新歌风碑制作完成,与原有的汉代歌风碑及元代摹刻碑一并立于新台之上,因为新碑刻立当年为甲子年,故称为甲子歌风碑。

  建射戟亭。《徐州府志》载:“射戟台在今(沛县)南门外,即吕布射戟解斗处。”《沛县志》载:“昭烈(刘备)守此,与袁术相拒,吕布救之。曰‘我射戟,中小枝,当各罢兵。’一发果中小枝,射戟台得名也。”1968年,沛城老南门外出土射戟台,为三足圆石,直径122厘米,厚12厘米,同时还出土石碑一块,上刻“射戟台”三字,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时所立。

  1983年县里规划新建歌风台时,将新建射戟亭一并规划进去,即于歌风台一侧重建射戟亭,亭为六角,亭内放置射戟台古碑一通。“射戟亭”三字由书法家冯亦吾书写,同时他还书有“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楹联。

  建泗水亭。《括地志》载:“泗水亭在沛县东一百步,汉高祖微时为亭长于此。亭有高帝碑,班固为文。”李鸿民告诉笔者,沛县老城拆迁时,县园林局随之搬迁,其旧址空地上仍留有一些树木、花草和水塘等,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前去察看,当时就觉得这里适宜建造一处城市公园,回来后便叫人规划设计,1983年即在这里建亭立碑,并因亭建园,亭曰“泗水亭”,园曰“泗水亭公园”,碑文仍用班固原文,由今邑人张孝恺书丹。

  此外,李鸿民在沛任职期间还整修了琉璃井、樊井,发掘了栖山汉墓,申报和审批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风歌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泗水故道、樊井、琉璃井、吕母冢、沛县故城遗址、射戟台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还恢复和重新命名了一批与汉文化相关的地名,如汤沐路、汤沐巷、歌风街、泗水巷、泗水沟、樊巷街、汉台路、大风商场、歌风小学、汉源宾馆、汉城公园、歌风影剧院等等。

  恢复汉代民间习俗娱乐

  《周礼》上说“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风俗以驭其民”,因而,风俗是富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血液中最黏稠的部分。沛县人性格豪爽刚直,历来有崇文尚武、强身自卫和聚会同乐的习俗。早在汉代,这里就盛行武术、气功、蹴鞠、挂桃符、闹花灯等民间习俗和娱乐活动。

  重启武术训练比赛。沛县人习武历史悠久,《沛县志》云,沛人“尚武力挟义气,民喜佩剑,急暴强悍之风未灭。”汉高祖刘邦及汉初沛籍将领周勃、王陵、樊哙等人在起义之前,均酷爱武术。

  清末民国年间,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武师陆续来沛设场授徒。抗战期间,许多武林高手纷纷走上抗日前线。那时民间子弟一般从七八岁开始即投师受训,逢年过节,村村相约比赛。1923年,全县举办了一次历时七天的武术比赛,数百名拳师参加比赛,观众达15万人次之多,一时传为佳话。

  李鸿民初到沛县主政时,沛县的武术盛况已很久不见了,他为此非常纠结,于是倡议成立县武术协会,并自任名誉会长。正因为有李鸿民的倡议,全县应者如云。县武协很快吸收会员50多人,沛城、胡寨等乡镇相继成立了武协分会,全县6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武术课,县内历史上曾有的大洪、二洪等12个拳术门派相继成立拳社,每年春季举办“精英杯”比赛,几个门派均派人参赛,每场比赛观众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

  从1980年起,县内武术高手张诚忠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冠军,沛县一些武术队员还作为国家武术团成员先后出访日本、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从1984年起,县武协组织挖掘整理出“钹”“四节镗”“牛角拐”等20多种古老的兵器参加全国展出。昔日的习武盛况又回来了,习武之火一经燃起,便一发不可收。

  支持民间足球活动。踢足球古代称蹴鞠。秦汉时期,沛县民间蹴鞠活动盛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是一个蹴鞠爱好者,当刘邦把他接到长安居住后,他因无法蹴鞠、斗鸡而闷闷不乐。后来,刘邦命人按照丰邑城的样子建造一座新丰城,将往日与刘太公一起游乐的乡邻接到新丰,恢复了与丰邑城一样的生活,刘太公这才安下心来。

  历史上,沛县西北部农村足球活动开展得比较普遍,常在打谷场进行足球比赛。民国年间,这一带农民自发组织的足球队每逢春节,从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底,常集中进行足球联赛,场面十分热烈。

  李鸿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方面鼓励这些乡镇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把足球活动恢复起来,另一方面要求其他乡镇向他们学习,把包括足球在内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起来。在他的支持下,1984年全县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在县体育场举行。随后,胡寨乡也举办了农民运动会,八堡村农民还自发组织起农民足球邀请赛,安徽省、大屯煤电公司、朱王庄、鸳楼等多支代表队参赛,观众多达数万人。

  推动两汉文化持续发扬

  令人可喜的是,李鸿民离开沛县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坚持把弘扬两汉文化紧紧抓在手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乃至超越前任的工作。如李鸿民所说:“我是做了基础工作,好戏还在后面。”这里略述如下:

  建立博物馆。沛县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占地17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收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汉画像石35件,还有汉代的驽机、铜镜、铜盉、铜带钩等。

  组建县文联。1985年,沛县文联成立,此后,相继出版专著100余部,其中涉及汉文化的有《大汉史话》《两汉风云》《千古龙飞地》《历代名人论刘邦》《汉代大风歌碑初探》等,音乐舞蹈《大汉刘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举办文化节。从1996年开始,沛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刘邦文化节和经贸洽谈会,目前已举办13届。首届刘邦文化节演出了大型广场乐舞《大风赋》,以布衣刘邦、马上刘邦、高祖刘邦三个乐章展现了刘邦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2010年,第八届刘邦文化节期间举办了汉文化高层论坛,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作了“时势英雄汉高祖”的专题报告。2018年第12届刘邦文化节上,歌舞剧《我从汉朝来》再现了大汉的盛况。

  成立研究会。1984年“大风笔会”后,李叠鸿民看到社会各界对两汉文化的探讨热情很高,组织了汉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聘请汉学家冯其庸先生为筹备小组顾问,很快成立了带有编制的“汉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成员多是沛县土生土长的文化人,他们依托汉文化研究会这个平台,挖掘汉代历史,撰写汉文化的有关文章,自1996年至2009年共出版《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期,收录数十位会员论文近百篇。

  2010年3月,研究会举办了全国瞩目的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走遍了刘邦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4省6县(市)。参加此次活动的汉学家、演职人员和新闻记者近百人,他们称这次活动“是一次传播汉文化的文明之旅,是一次区域文化合作的联谊之旅,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李鸿民从政45年,1994年从徐州市政协副主席职位上离休。虽然工作屡有变动,但他弘扬两汉文化的初衷始终没变,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先后出版了《黄楼忆语》《放眼看青山》《徐淮唱和集》《史林撷叶》等多部著作,其虚心治学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好评。

  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绍儒说:“在徐州,李鸿民是最早宣传两汉文化的县委书记,是最早倡导研究两汉文化的县委书记,也是弘扬两汉文化身体力行的县委书记,对推动沛县乃至整个徐州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文史学者,著有《走遍古彭大地》《珍重乡贤结古缘——清末民初徐州文化新亮点》《徐州往事拾零》等文集。)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1-02-25/44830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