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一部汉文化宝典的再生与应用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沛县旧志五种》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徐州近期出台了《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其中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打造汉文化精品著作,从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入手,将整个徐州汉文化的史料、实物、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形式展示给读者。

典籍是承载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上月,在我市各县区拥有最丰富的汉文化记载的古籍整理工程《沛县旧志五种》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将明、清、民国五部旧志集纳为一部书,为传承徐州历史文脉、弘扬汉文化提供信史参考。

此工程于2020年8月启动,历时10个月完成,将旧志的竖排、繁体字改为现代的横排、简化字,便于读者阅读参考,且订正了旧志中的诸多讹误,以新的形式延长了古籍文献的生命,方便读者使用,让文献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方志点校便于研读

新出版的《沛县旧志五种》分上下册,布质封面,烫金书名,煌煌百万余言。它的底本,是各种散乱的手抄本、刻本、复印件,极少的存量、难认的字体、模糊的刻印给阅读带来巨大困难。

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应众多地方学者吁请,将整理汇编旧志作为2020年至2021年跨年度文化工程正式予以立项,投入资金,组织力量,在建党百年之际顺利出版。

参与文稿过录和点校的有田秉锷、赵明奇、黄清华、孙厚岭、龚逢庆、刘金、周骋、赵凯、张政等,他们之中有四位年逾古稀,两位年逾花甲。

在设定的时间表内将任务栏后面一一打完“对号”,田秉锷回顾起10个月的编校工作,由衷感慨:“在乡居校稿,于琐屑的文案工作中,让我对沛县旧志所承载的沛县历史有了最系统、最直接的触摸。当新书付梓、辛苦消融之后,忘掉了过程中的一切劳作与辛苦,感受到的是那种接受了传统文化洗礼后的神清目明。”

五种旧志的重新编排,除了参照沛县博物馆、史志办保存的版本外,主要参考了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于2014年主编的《徐州古方志丛书》。这部迄今收录徐州方志最全的丛书共10册,影印了徐州古志36部,考证失传的志书31种,皆为遍寻而来的精选版本。

“历史文化遗产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旧方志是地方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堪称地方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对地方方志搜集研究了数十年的赵明奇说,“从事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乃至旅游开发、乡村振兴,都需要使用旧方志。但由于百年来社会的巨变及语文历史教育的变革,很多人难以直接读懂古籍文献。整理、点校《沛县旧志五种》为方便读者阅读研究。”

一书在手纾解乡愁

《沛县旧志五种》收录了明嘉靖《沛县志》、明万历《沛志》、清乾隆《沛县志》、清光绪《沛县志》和民国《沛县志》。五部旧志原版或抄本加起来有70多卷。徐州历史上兵燹水灾频繁,能保存下来的古籍很少,五种旧志的每一种都来之不易。

“沛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字记载异常丰富,至民国时期,沛县共有八部县志,但现在已失传三部。”田秉锷说。

将五种沛县志书整理出版,得到了来自徐州、沛县文化界的热烈响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徐州古方志丛书》出版之前,沛县文史研究者即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查访《沛县志》并自费复印,相互交流。2007年11月29日《沛县报》上就曾报道县水务局退休干部刘洪志“历经多年查询,复制到我县明代内容最全的万历《沛志》抄本”的消息。

沛县素有千古龙飞地之称,两千年前,高祖刘邦带领丰沛子弟打天下,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研究沛县乃至徐州的汉文化根脉从何而来,五部被一代代历史的守护者续修、补正、传抄而保护下来的旧志中即有答案。

以民国本《沛县志》以例。该志共17卷,是现今存世最多、通行最广的沛县地方志书。志书中建置沿革、风俗物产、山川运河、庙宇街市、民间传说可谓无所不包,特别是对沛县汉代历史的记述,集中了《史记》《汉书》中大量关于沛的记载以及人文古迹的汉代历史溯源。

徐州文史学者王大勤回忆:“老友李鸿民在沛县5年,主持抢救了明万历《沛志》,耗时一年请人手抄、印刷,又将民国本《沛县志》采用直译的方式出版发行。熟读史书的他,在很多场合经常讲起汉王朝的兴起与小沛人所发挥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走进旧志的字里行间,就是遨游在历史长河中纾解乡愁。1984年春,沛县新镌了歌风碑,重修了歌风台,恢复了射戟亭,新建了泗水亭公园,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市建设中,在徐州较早实施了对汉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这些,都与地方从政者尊重历史、珍视“乡愁”分不开的。

以旧为名推陈出新

《沛县旧志五种》虽以“旧志”为名,却是一部形式、理念都新的书。

“10卷本《徐州古方志丛书》虽然收录了沛县的五部志书,但因为是原本影印,较难普及为市民阅读。”田秉锷说,“新推出的《沛县旧志五种》首先完成了它接续、保护地方历史文献的基本任务,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开启了服务人民、导扬风化的方便之门。在文献传承方面有三个‘推陈出新’:其一,统分册为一编,展示了沛县方志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其二,以时为序,汇成合集,增加了一个沛县志的新版本,利于保存,利于传播;其三,简体字、横排本适应了现代阅读习惯,利于当今读者以史为鉴。”

将旧志中漫漶不清的繁体刻印、手写体的文字录入、断句、点校,是项浩繁的工作。徐州青年词赋作家张政受邀参与了光绪《沛县志》的整理工作。关注传统文化、热衷文言创作的张政曾参与《嘉靖兴宁县志》的校注工作,他说:“整理工作虽难,但在深度研读古志过程中,学习和增加了许多知识。我们在尽量保持古籍内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解读,从而实现保存珍稀文献、传承历史文化、服务学术研究的旧志整理宗旨。”

万历《沛志》的点校者黄清华出版过《张贞观集校注》等多部点校书籍。致力于地方古籍保护多年的他说:“旧方志存世稀少,前人在著述和抄录过程中都会产生错误。万历版的县志就专有‘订讹’卷,纠正了此前旧志中的许多舛误,如‘合乡非沛地’‘刘伶非沛县人’等,体现了严谨审慎和不拘前人成说的史家识见,在地方志修纂中很有创意。在整理万历版县志时,由于底本是抄本,字迹难认,且错误较多,我对比了多个版本的县志,将发现的问题作了订正。”

激活古籍释放价值

沛县博物馆馆长张玉兰说:“沛县充分发掘旧志上汉文化历史资源,在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国镇对五里三诸侯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发掘利用,五段镇和魏庙镇以留侯文化等为抓手,打造地方文化名片,这些工作都参阅了旧志中的记载。”

沛县是古运河的重要流经地。在大运河徐州段的文化保护和建设中,于2019年开启的沛县沽头城遗址及古运河水利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对历史上淹没于黄沙之下的明代工部分司沽头城址以及会通河沛县段沿线的众多水利工程开展了系统调查和勘探。

有关沽头城遗址和水利工程,多个版本的《沛县志》皆有记载:明水利专家、漕运总兵官陈瑄于成化年间主管徐州、沽头闸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陈瑄提出在分司附近旷地设立集市的设想,不数年,沽头便成为繁荣的市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工部主事东平侯宁在沽头村建沽头城。沽头城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黄河决口中被淹没。旧县志中“明嘉靖沛县境图”对沽头城、沽头闸等相对位置有清晰的描绘。

对于沽头城遗址的考古价值和意义,张玉兰说:“这项工作弥补了会通河江苏段考古工作的空白,丰富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内涵,充实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工作内容。”

2019年12月,沛县沽头城遗址及古运河水利工程考古调查勘探项目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验收,初定确定了元明时期的运河故道、堤坝、闸口等重要遗迹。2020年元月,沛县沽头城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被列入《江苏省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2020—2021年)》。

让古籍里的文字复活,还在于利用文献记载,讲好历史故事。各版《沛县志》之人物志,皆记述了萧何、曹参、王陵、樊哙、夏侯婴、周昌、周勃等沛籍汉初名臣的传奇人生,情节曲折,文字生动。此前一般读者很难见到旧志,而且对阅读无标点的文言文有困难。断句、点校过的志书,让尘封于典籍中的鲜活故事跳脱出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彭城新语

寻根城市历史 弘扬优秀文化

◎张瑾

方志纵述古今,横陈百科,是传承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现代人了解徐州的建城史和文化史,古籍文献是第一手资料。

历史上的徐州古籍方志有的流传佚失,有的仅剩残本散藏于各地。众多徐州学者和民间爱好者秉承文化担当,在古籍文献保护上不辞艰苦调查搜集,继影印本《徐州古方志丛书》之后,又有《沛县旧志五种》整理本县志等点校本问世,令人欣喜。

寻根溯源,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人有传记。搜集、抢救、整理濒临消失的纸质文献,还原特定区域的历史记载,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阅读历史是每个人认识世界、了解国家和故乡的重要一课。近年来,徐州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和推动,汉文化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上升。

文化涵盖着人类智慧的传承、创造、发展。讲好古籍、文物中的文化故事,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让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风采。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1-08-18/45046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