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郑 薇) 近日,被读者誉为文坛“快笔曹”的曹学海又出新作——他的新编人文社会科学专著《曹学海文录》已由中华文化书局出版发行。这是他和其女儿、作家郑薇接力打造的励志精品力作——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出版不到两个月,好评如潮尚未退去,他的这一学术著作又告出版发行,可见“快笔曹”名不虚传!
曹学海,笔名曹毅、雪海、尤杰。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和文化学者,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这使得他在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有着诸多便利条件,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特别是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国计民生、学校教育、企业文化、人生励志等方面最为突出。1999年9月,他参与编辑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乔木文丛》其中的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6万字的新闻学著作《曹学海新闻论说集》,2004年3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24万字的商恺研究文集《永远的商恺》(商恺是我国当代名记者、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曹学海16岁起涉足文坛,诗歌(歌词、唱词)、散文、小说、纪实文学均有涉猎,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1979年起调任江苏省徐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创作大量纪实文学作品,描绘时代变迁;1996年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同时兼任北京大型新闻画刊《中华英才》记者;1998年2月完成学业,2004年4月起任《大众科技报》记者,同年7月出任该报《新视界》周刊副主编。其作品频频在《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大众科技报》《中华英才》等报刊以及网络媒体发表,声名远播海内外。
1999年12月8日,曹学海以《乔木文丛》编辑和学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乔木文丛》出版座谈会,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专家学者一起座谈胡乔木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建树;2003年4月,曹学海应邀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2003年全国广播电台联合听众调查研讨会”,他被推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理事;2010年8月加入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策划协会,注册高级策划师。他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省徐州市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前身)、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广播电视学会理事。2017年6月退休后受聘担任江苏省徐州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徐州老记者》副主编。
曹学海在本书“后记”中称“我的笔墨人生很有趣。”他写道:“从1973年中学时代写诗歌、小说和纪实散文算起到现在,文学写作已经过了四十八年;其中,从1979年6月做职业记者到现在,从事新闻工作已经过了四十二年——这其中,做广播编辑记者二十二年,做报刊编辑记者二十年。在这四十二年里面,由于做记者的缘故,文学创作多以纪实为主;同时,由于做记者的便利,捎带着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些学术研究。”
几十年来,曹学海有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表过的学术文章、演讲、谈话和书信十分丰富,散见于各种报刊和多种文集,他此次选编的《曹学海文录》,力求选收曾产生过影响和有重要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的篇章,分为《曹学海谈学术研究》 《曹学海谈新闻出版》 《曹学海谈文学艺术》 《曹学海谈国计民生》 《曹学海谈社会舆情》 《曹学海谈婚姻家庭》 《曹学海谈学校教育》 《曹学海谈企业文化》和《曹学海谈人生励志》九个单元。收录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谈话和书信计一百零一篇。这些文章、演讲、谈话和书信,既有宏观上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上具体学科的夹叙夹议;既有阐述自己的观点之作,也有对某些界别(如新闻界、学术界、文艺界、教育界等)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成果或事迹的记述,其中的人物既有身居高位或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家,也有身处基层的普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记录和展示了曹学海的学术活动、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它是曹学海几十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研究我国文化思想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而且对上述领域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也有着借鉴作用。
据作者介绍,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或收入其它各种文集出版;但也有考察报告、工作研究等作为给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的参考建议则未曾发表。如1996年12月写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建议和构想》,2006年2月写的《“医、食、住、穿”与小康社会》等等。前一篇收录本书为了淡化公文格式,重新加拟了标题《希望中央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一篇原题为《关于“医、食、住、穿”的构想》,也重新加拟了现在的标题;还有一篇是2004年5月应《中国老年》杂志编辑部之约写的调研报告,后来作为“内参”也未发表。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他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某些学术成果在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以致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学海在“后记”一文中最后说:“现在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回首往事,确实在追梦路上奋不顾身打拼过,也尝试过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融合起来,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多做些贡献。现在看来,并未达到既定的目标。惟愿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再做些有益的事情,以不愧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新闻链接】
曹学海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一、学术成就:
1、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在新闻学研究领域率先提出“情感采访”方法论。在其《论“情感采访”》一文中,他指出:所谓情感采访就是记者以真情实感感动被采访者从而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方法。“情感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法,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新闻实践。
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他结合中外记者和自己的新闻实践,对“情感采访”方法论做了详实的阐述。在另一篇论文《欲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载《新闻记者》杂志1987年第七期)在微观上又作了具体的论述。这两篇论文后来被收录《黄河之声》等多种文集出版并获奖,受到新闻学家的肯定,他因此也成为“‘情感采访’方法论”的首创者和推进者。
他在新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的赏识,指出:曹学海撰写的“一些业务研究文章,能提出新思想、新见解,虽然还下那么成熟,但不失为他研究新闻学的良好开端。”
200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闻论文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曹学海新闻论说集》,收入他写的业务研究文章近40篇;200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他的文集《一个记者的报告》,内中收入他精选的新闻论文18篇。
2、他是瞿秋白和胡乔木研究者。1983年,撰写《党报工作的先驱瞿秋白》和《一个不愿歇息的记者——记瞿秋白赴苏俄采访前后》(载《新闻记者》1984年第一期),1999年撰写《胡乔木热心关注广播电视》,分别收入《曹学海新闻论说集》(新华出版社)和《一个记者的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3、参与《乔木文丛》编辑工作。1997年,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新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曹学海,参加了《乔木文丛》的编辑工作(任《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卷第一编辑)。他用两年的时间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几十年来胡乔木有关新闻出版工作的文章、讲话、谈话以及书信,历尽辛苦,终于编辑而成40多万字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一书,这部集中反映胡乔木担任文化思想理论宣传工作领导职务几十年所作贡献和建树的巨著,于199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4、为健在的中国著名老记者树碑立传,丰富了中国新闻史资料宝库。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曹学海拜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先生为师,并在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采写了田流、纪希晨、林里、高粮、刘衡、孙世凯、艾丰、柏生、郭梅尼等一批当代名记者新闻生涯的传记文学,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写大记者的小记者”。此举意义深刻,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新闻记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只能给过世的名记者立传而不能给健在的名记者立传”的惯例,丰富了中国新闻史料。1999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我眼中的中国名记者》一书,受到新闻界欢迎。
其中,曹学海写的《纪希晨:风尘洗笔》,写高粮的《他从战火中走来》,写柏生的《磨难锻铸报国情》等文章,被纪希晨、高粮、柏生分别收入个人文集《时代的足迹》(第二集)、《历史的脚印》、《心笔春秋》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以及新华出版社出版。
5、勤奋笔耕,著作丰厚。曹学海1979年5月进入新闻界做记者,在他从事新闻工作的40年时间里,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英才》、《新闻记者》等国家级、省部级报刊发表作品500多篇,在新闻界享有“快笔曹”之称。由他担任主编、编辑和出版的个人著作达10多部。个人著作包括《大风起兮云飞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版)、《花魂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000年出版四卷集的个人著作《学海文丛》(新华出版社),2004年出版个人著作《一个记者的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永远的商恺》(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主要贡献
1、他结合新闻实践研究经济报道和应用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服务,成果丰硕。1979年10月,他针对煤炭产地的煤矸石大量占用和污染良田的问题进行调研,写出了《要重视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等文章,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早期倡导者之一。文章在报纸上刊登以后,受到一些企业的重视,有的企业利用煤矸石发电,有的生产出陶瓷产品,还有的用煤矸石修路,腾挪出大量废地复垦,企业也得到了实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同年他写的呼吁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利用太阳能》(1979年12月),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国策。1991年7月,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慢、产业形成慢的普遍问题,撰文大声疾呼《全社会都要重视优化科技应用环境!》1994年4月,他发表了产业发展趋势调研文章《乡镇建筑业的发展之路》,为乡镇建筑业如何走出低谷并健康持续发展支招。此后,他还写出了推动产业及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医、食、住、穿”的构想》(2005年)等文章。
2、为缩小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呐喊,提出尽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6年,当“西部大开发”的国策尚未形成的时候,曹学海就抱着推动东西部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发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数省考察了。考察期间,他针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写出了一系列呼吁国家要把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用于西部、以达到经济均衡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建议和构想》等调研文章和专访报告,成为国家制定东西部发展战略的参考依据之一。他的西部通讯、专访报告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年后的1999年,中央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国策,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江绍高在为曹学海所著《一个记者的报告》写的序言中指出“应该说,他这次自筹经费的西部之旅,从提出到实践,不仅要有眼光,而且要有勇气。然而,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完成了颇有影响、颇有意义的使命。”
3、他在国计民生、扶贫工作、科技转化、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扶贫工作之我见》、《重视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很有必要》、《精简村官是解决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企业转型升级要讲究科学》、《不断提升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保障能力》、《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痴呆症养护问题——关于痴呆症养护问题的调研报告》等工作研究和学术文章,连同他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在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以致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提出“新闻拥军”并积极践行。1990年3月-1991年2月,曹学海被下派到铜山县夹河乡(现为铜山区大彭镇)任乡长助理。其间,他提出“新闻拥军”并积极践行,组织拥军慰问团慰问家乡子弟兵,他亲自到军属家拍全家照、为军属录音、为战士购买慰问品,1990年11月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时,恰逢徐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开会,号召全市军民在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前后,掀起双拥新高潮,以实际行动纪念双拥城命名两周年。他率领慰问团立即行动,于11月24日从徐州双拥碑出发,前往南方各部队慰问夹河籍战士,经滁州、南京、上海、宁波、广州、慰问了8个部队27名夹河籍战士,带去的慰问品有羊毛衫、相册、书籍,还有战士亲属的全家照,家长的录音,每到一个部队,他就与部队一起举行座谈会,放战士家长的录音,部队首长和战士们都很受感动,不少人在座谈会上流下了热泪,他们说:“这是自老山前线停战以来,全国唯一采用这种形式慰问部队的,你们不愧为双拥城、不愧为老区的人民。”他还与慰问团成员们深入机场、海防前线慰问战士,东航司令部还派专机把他们送到岱山岛(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战士说给家人的话他也给录了音,回来后再放给他们的家长听。在这次慰问活动中,他和慰问团一路慰问部队将士,一路写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文汇报》、江苏《新华日报》、《致富报》、《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刊播了他写的报道,“新闻拥军”的这一创举给军地双拥工作以有力的鼓舞。
来 源:临海听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