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徐州日报记者 张瑾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时代发展的丰厚滋养。徐州历史悠久,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徐州一直在行动。 考古成果串联地域文明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古为华夏九州之一,夏商时期为彭国,春秋时期为彭城邑。秦汉相交,项羽“王九郡,都彭城”。西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三国以后徐州作为行政概念逐渐演化为今之徐州市行政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基本建设的加快推进,徐州的考古工作随之大量展开。工作性质及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多极化特点,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呈现出以汉代考古为主、多时期考古并重的特点。尤其是2013年徐州博物馆成为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单位,为积极参与全国范围内大型文物考古及研究项目提供了可能。”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表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近年来,为配合相关基建工作,徐州博物馆独立开展或联合南京博物院进行了多项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贾汪庙台子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等,为研究徐州商周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证据链。 徐州是汉代楚国(彭城国)的都城所在,徐州汉代陵墓考古在诸侯王陵墓、列侯和刘氏宗室墓、官吏豪室墓、平民墓群等调查、发掘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徐州土山二号墓考古项目获评“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徐州汉楚王墓群作为江苏唯一考古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徐州汉墓群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依托考古发现,目前,徐州已建成并开放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等数处遗址博物馆,成为徐州的汉文化城市名片。在本月开启的和平路隧道工程中还将进一步揭示汉代采石场遗址并开辟文化广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位于徐州市中心彭城广场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开放,这一由徐州地铁集团投资兴建的人文景观目前正在精细布展中。地铁集团资源开发分公司总经理于飞介绍:“为保护老城根脉,2021年,市政府规划在彭城广场地下城原址建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为保存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留下原始见证。” 据徐州博物馆2022年工作计划,文博工作者还将高质量推进考古资质能力建设工作,成立考古所驻地及考古工作站建设,推进新沂花厅遗址考古工作站及邳州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依托考古工作站建立公共考古教育基地等,继续对徐州城市文明历史进行探索。 保护文物加强文化解读 徐州数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为后代人了解城市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普查,徐州市拥有馆藏文物近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89件、二级文物535件、三级文物1015件。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7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位于市区和经开区的文保单位为65处。 “2013年,徐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设立了徐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徐州是继南京、苏州、常州、扬州之后,第五个设立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城市。”市文广旅局文物处负责人介绍。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近年来,徐州相继编制完成《汉楚王墓群保护规划》《徐州墓群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公布实施了《大运河(徐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窑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土山汉墓保护规划》《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建设规划》等,推动文物保护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黄茅冈’三字原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题”“李家大楼为中西合璧建筑”……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云龙山古碑之下,在户部山老建筑门前,都有一块注明该处文化遗存历史沿革、基本现状的标识牌。为完成这项“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我市文物主管部门对贾汪、鼓楼、云龙、泉山和经开区具备条件的307个文物点进行了调研,通过悬挂、竖立标牌进行解读,为游人了解文物古迹提供方便。 2018年,一部装帧精美的学术性丛书《淮海文博》由徐州博物馆主办,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淮海文博》丛书立足引领淮海经济区文博行业学术研究协同发展,为挖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内涵提供平台,目前已开启第4辑的征稿。 作为徐州市发掘、保护、陈列、收藏和研究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徐州博物馆近年来全面推进科研工作,编制《徐州博物馆“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计划(2021—2025年)》及项目清单,推动考古资料整理工作、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实施馆藏文物系列图录编纂等工作。“面前的重任,既是文博工作者的文化担当也是时代机遇。”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刘照建说。 创新传承彰显文化自信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徐州大力推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汉文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针对古城遗址保护、文化街区开发、人才队伍培养等,制定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三级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兴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汉代长袖舞、盘鼓舞、龙舞这些曾经记录在汉画像石上的舞蹈已被复活在现代舞台,身着汉服表演的汉舞、汉乐成为徐州重要文旅活动的压轴节目。”今年1月25日晚,“快哉徐州”2022汉风中国年在回龙窝国潮汉风馆启动,国潮汉风馆负责人、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说。 文化遗产带着时光的烙印,见证着前人的历史。近年来,我市文物“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徐州博物馆馆藏的金缕玉衣、汉代玉棺、金带扣等珍贵文物先后赴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家进行展览,并与国家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两汉玉器精品展”“大风歌——两汉文明展”“大汉气象——中国汉代画像艺术展”等专题展览,让徐州的汉文化传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为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崛起,建设文化强市,徐州加快推动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据市文广旅局信息,包括汉文化研学游基地、吕梁文旅水街、回龙窝二期民俗、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等14项文旅重大项目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开业。 徐州持续推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徐州“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刻板印象。正如2019年组织联合国官员中文培训团来徐州研学的领队何勇所说:“虽然每年都到徐州来,但这一次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徐州之行。以前的徐州和现在的徐州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回去后成为徐州的代言人。” 链接 ★“十四五”时期徐州市文化旅游项目之南北历史文脉传承项目 云东文化商业街提升工程。位于云东二道街,占地面积115亩,复建代笔亭,建设下园墩文化遗址标志等,计划于2022年完成。 文庙街区提升工程。位于鼓楼区河清路原第二中学校址,占地面积42亩,修缮文庙、建设文化商贸步行街等,计划于2022年完成。 户部山古建筑群(南坡)提升工程。古建筑群修缮、沿街外立面整修等,计划于2023年完成。 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土山汉墓遗址博物馆建设,西侧综合楼改建布展,西汉采石场遗址展示等,计划于2023年完成。 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位于彭城广场,占地面积4.8亩,展示城下城遗址,计划于2022年完成。 ★“十四五”时期徐州市汉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规划引领工程。加快编制《汉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划》,对徐州汉文化的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三级体系。 实施汉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工程。组织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开展汉文化研讨,深入阐发汉文化精髓,加强考古出土资料、历史文化名人传略和汉文化作品集等汉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形成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徐州汉文化发展体系。 盘活汉文化存量工程。重点盘活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推进狮子山楚王陵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汉文化主题博物馆(园)群,着力营造徐州汉文化文旅体验新场景。 “国潮汉风”品牌打造工程。持续办好汉文化旅游节,深度开发汉服、汉宴、汉乐、汉舞等系列汉文化产品,建设汉服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听汉歌,赏汉乐,观汉舞,穿汉服,吟汉赋,品汉宴”的沉浸体验活动。 实施汉文化“八进”工程。推动汉文化进校园、社区、景区、机关、企业、公共空间、交通节点、乡村建设,融入市民生产生活,让汉文化的魅力吸引群众、感染群众,推动汉文化自信落实到民心、扎根于民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