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建国以来徐州民族器乐历史回顾(竹笛篇)

作者:李铁城 徐州市第35中学(原铁一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竹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1986年出土的贾湖骨笛,作为竹笛的鼻祖,距今已有9000年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竹笛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形制杂乱的笛子,到为戏曲伴奏而分为“梆笛”和“曲笛”, 再到登上独奏舞台衍出传统的“南北派”和后来的“新派”,竹笛在民族器乐的发展中越来越独具魅力。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按照本文组稿时提供资料的先后顺序编排目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陆春龄

2、冯子存

3、赵松庭

4、刘森

5、蔡敬民

6、于凤祥

7、叶宗俊

8、李佩菊

9、沈其严

10、郭开奎

11、孟宪洪

12、沙丙臣

13、黎宝银

14、魏洪安

15、王广臣

16、朱更新

17、沈德存

18、杨志君

19、高士民

20、李润民

21、苏梅玲

22、张玉志

23、高松

24、王敏

25、魏冉

26、于百涛

27、陈磊

28、时慧

29、刘阳

30、徐登峰

31、李明昊

32、刘强

33、候林

34、周飞

35、云佳奇

36、王兆安

37、高晓明

(共计37位演奏家,收录时间截至2024年7月5日)

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初,常听到竹笛大师陆春龄演奏《小放牛》《喜报》,大家都被他华丽多彩的笛声所折服,誉称他为“魔笛”。还有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的《喜相逢》《放风筝》等。到了50年代末,在中国笛坛上,异峰突起,青年竹笛演奏家刘森以其独特的充满激情与新生活气息的演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笛坛上独树一帜,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演奏流派暨刘森派。他演奏的《牧笛》《五哥牧羊》《云雀》等,都已成为笛子独奏曲中的精品。

当我们在欣赏了陆春龄、赵松庭等老一辈南方笛子演奏家的演奏后,常常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吹奏是如此的潇洒柔婉,气息运用是多么均匀平稳。但刘森在吹奏气息上,较少用水平状的气息线条,而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因此,他的演奏充满歌唱般的激情,扣人心弦。那时,我刚开始拉二胡,听到刘森的笛声,仿佛看到他把我们揉弦的手法用在他的竹笛演奏上了,声音是那么甜美。

被誉为“魔笛”的竹笛大师陆春龄在演奏《小放牛》。

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演奏《喜相逢》。

南方老一辈笛子演奏家赵松庭

20世纪50年代末开创了刘森派的青年竹笛演奏家刘森
 

徐州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在民族器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胡琴和扬琴的演奏独树一帜,竹笛演奏在徐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值得大书特书。

由于竹笛构造简单,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其中许多徐州音乐人学习音乐都是从学习竹笛开始的。例如:欧知柏、孟宪洪、黎保银等。

要讲述徐州的竹笛史,就必须从著名竹笛与新竹笛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蔡敬民讲起。他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江苏省竹笛学会顾问。

蔡敬民

蔡敬民,1939年出生在江苏省沛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迷上了音乐,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乐器,就用高粱叶子卷成小喇叭,用剪刀在竹竿上钻眼制成笛子,学吹秧歌。他怀着憧憬和向往,于1952年考入徐州二中,受到音乐老师郑培心精心培养。蔡敬民记得,郑老师一次就添置100多支竹笛,50多把二胡,每个同学都可以领到一件乐器。蔡敬民领了一支竹笛,如鱼得水,立即在课余时间吹了起来。郑老师一听便感受到蔡敬民对吹奏笛子的兴趣和灵气。

为了培养蔡敬民,郑培心把学校仅有的一台留声机和笛曲唱片借给蔡敬民。郑培心老师还为蔡敬民在校外物色辅导老师。当时在市文化局供职的李子秋先生就被郑老师请去辅导过蔡敬民吹笛子。为了保证蔡敬民练习吹笛子不影响别的同学的学习和休息,郑老师还让学校把校园角落猪圈旁的一间小屋借给蔡敬民使用,在郑老师的关心和辅导下,蔡敬民的竹笛吹奏水平迅速提高。

蔡敬民读高二时,根据鸟音、拉魂腔的曲调,结合郑培心老师编制的《傍妆台》《喜盈盈》《徐州小景》等乐曲的一些元素,创作了笛子独奏曲《百鸟争鸣》,该曲在徐州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创作奖和演出奖。1957年秋,在徐州人民舞台举行了“蔡敬民竹笛独奏音乐会”。1958年高中毕业时,家里人希望蔡敬民读理工科,将来成为工程师,而他内心仍迷恋着音乐。郑老师看出他的心思,便热情鼓励他说,徐州老一辈儿,有一位马可。你要争取做小马可,为家乡父老争光,为祖国人民做出贡献,这种贡献就不一定比做科学家小。

蔡敬民由此坚决走上了艺术之路,以优异成绩被南京艺术学院录取。蔡敬民到了南艺,眼界大开,他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演奏技术更加精湛美妙。但同时,蔡敬民也越来越感到他所钟爱的竹笛的缺陷,音域窄,不能转调,表现力还不够丰富。他下定决心要对这件民族器乐进行革新发展,使6孔笛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从1959年起,蔡敬民便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新竹笛的研制中去。在南京手表厂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反复摸索试制,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蔡敬民在对原始竹笛革新初期是改成10孔笛,虽然可奏出12平均律,但两个大指和两个小指均需按在孔上。后来经过研究借鉴长笛的发音原理和机械装置后,结合中国竹笛的传统演奏方法,把西洋木管键系统机械原理和中国竹笛传统相结合,终于在1970年发明了带有按键的16孔的新竹笛,又经过不断改进,使新竹笛日臻完善,不仅保留了普通6孔笛音色明亮等特色,而且还能随意转调和吹奏各个调的半音,还能吹出近似横箫、长笛的音色,并可以吹奏三个八度的音域。

1978年,蔡敬民研制的新竹笛荣获江苏省科研奖和国家文化部科研奖,新竹笛因此获得了“魔笛”之称。随着魔笛的诞生,蔡敬民的理论著作和作品也相继问世。1974年,他写的第一本书《笛子及新竹笛演奏法》问世。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新竹笛:笛子及演奏》一书,在国内外发行了85000册。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蔡敬民笛曲选》。

这一年,蔡敬民先后在北京、南京、济南、太原、徐州等地举行了30多场个人新竹笛独奏音乐会。1985年,他应邀到朝鲜参加艺术节的演出。用新竹笛演奏了他创作改编的《飞雪化春水》《百鸟朝凤》《金刚山》等乐曲。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激情动人心魄。朝鲜的观众陶醉了,外国艺术家也陶醉了,蔡敬民总算实现了郑培心老师让他为国争光的心愿。

1954年初三时的蔡敬民在徐州文艺汇演中演奏《百鸟争鸣》荣获特等奖。

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的蔡敬民

上世纪60年代初被选送到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笛子演奏理论和作曲。

《笛子与新竹笛演奏法》蔡敬民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弟子王敏(江苏省梆子剧团竹笛演奏员)王兆安上台为蔡敬民教授献花。

2006年出版CD《竹笛——鹧鸪飞》

1994年,徐州市文化局等单位主办,在徐州中山堂举行“蔡敬民新竹笛独奏音乐会”。

1985年4月,在平壤国际机场,蔡敬民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向前来欢迎的朝鲜群众挥手致意。

 

于凤祥

于凤祥上世纪60、70年代是徐州市文工团(后改为徐州市歌舞团)竹笛独奏演员,他是建国以来徐州最早的竹笛演奏家。

1942年4月出生,先后在市五中、六初中上完初中,在一中高中毕业。虽然他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庭出身原因,没能被大学录取。落榜的同学,大部分都进了市财会训练班,后来都当上了商场会计。于凤祥从小酷爱书画和音乐,1961年10月9日,市文工团的乐队队长马良书和崔钧荣到他家做工作,征得他家长的同意,第二天,把他带进了市文工团,过后,他成为闻名遐迩的竹笛演奏家。

于凤祥在五中上初一初二时,遇到了美术老师暨市著名书画大家李士岩。另外,他住的二府街附近,还有著名的书法家褚敬西开的字画店。放学后,他经常帮助褚老师刷笔摸墨,耳濡目染,他喜欢上了画画和写字。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李士岩被调离劳改,于凤祥在初三时,上了六初中。为了专心考一中高中,他停止了书画。

当我问道于凤祥:怎么和竹笛结了缘?他说,二府街那儿还有个“朱玉园”乐器店,该店主要是造京胡,门前屋后,经常插一些竹竿。于凤祥经朱庆荣先生的同意,要了一根竹竿,回家钻了几个孔,做了一只竹笛,开始了自学吹奏竹笛。

他和一同学拼钱买了一张黑胶唱片,正面是冯子存演奏的《喜相逢》,背面是《放风筝》。不知在哪里又借来一架旧唱机,他反复听着,模仿着,笛声逐渐接近了冯子存。

在上高中时,于凤祥学会了冯子存的《黄莺亮翅》,王铁锤的《庆丰收》。当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来徐演出时,他专门拜访了竹笛专家刘森。他记得,当年刘森吹出的笛声是那么优美,仿佛是二胡在揉弦的声音。刘森仔细地讲述了吹奏的方法,凤祥认真模仿,反复练习,很快就吹出了那美妙的笛声。他还见到了解放军成都部队战旗文工团的竹笛专家。胡结续的演奏,总是激情充溢,奔放泼辣,并且善于把握乐曲的内涵,令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于凤祥吹《我是一个兵》让专家指导。胡结续听后说,千万不要大声吹,吹出的声音不要燥,要轻,但不能虚。于凤祥经过多年的学习、钻研,取南北笛派之优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70年于凤祥在徐州市文工团排练厅演奏竹笛曲《喜相逢》

2022年4月作者采访了于凤祥老师(左)。
 

叶宗俊

叶宗俊1942年生,1959年在六中初中毕业,1962年在该校高中毕业。

毕业后,先在夹河中学代课,1965年进徐州公交公司当工人。后来调机关教育科,在职工学校教书。

叶宗俊刚初中毕业的暑假,在马路上吹笛子,被从长影乐团来徐州招生的张方看到。经过家访,张方准备把叶宗俊带走。张方过后获悉,叶宗俊已被徐州教育局录取为高一新生,张方就无法把他带走。叶宗俊上高中时,常受徐州地区文工团雷建功(笙演奏家)之邀,在一起演奏音乐。据叶宗俊说,当时扬州文工团的人也想把他带走。

记得,60年代初期,叶宗俊常来徐州铁中,和我们一起演奏音乐。他为人和善,乐感极佳。我为他用扬琴伴奏的蔡敬民教授的名曲《到农村去》,现在还在我的耳边回荡。

1965年2月叶宗俊在公交公司小礼堂演奏蔡敬民老师的竹笛曲《到农村去》。

青年时期的叶宗俊老师

2022年4月作者采访了叶宗俊老师(右)。
 

李佩菊

李佩菊,1943年10月出生在徐州。小学在少华街小学,中学在第八中学。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她哥哥有一天放学回家拿回了一支竹笛子在吹,告诉她音阶。后来,哥哥不吹了,她拥有了这只竹笛。启蒙老师是八中的音乐老师曾亚夫。那是1957年,曾老师听说她会吹笛子,让她课后到音乐办公室,吹给他听。然后,他又把柳琴、秦琴、三弦拿出来,让她选,借给她,还教她吹笙。后来,曾老师送她到五中中学生艺术团参加歌剧《血泪仇》的演出,当时李佩菊在乐池里弹三弦。1960年之后她高中学习紧了,曾老师可能退休了,就再也没见到她。

1964年李佩菊在河边吹笛,认识了丰县的孙敬修,孙敬修建议李佩菊报考南艺。同时报考南艺的还有新沂学声乐的刘幼霞。结果,孙敬修、刘幼霞二人都考上了南艺,李佩菊因为患中耳炎体检不过关落榜。听说孙敬修毕业后,分到南京京剧院,文革后病故。1968年之后,李佩菊再也没摸过笛子。2022年4月,丈夫蒋鼎过世,李佩菊一直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当年,孩子给她买了笛子,在王广臣教的老年大学学习班里只上了三、四节课,由于疫情就休课了。

2024年初,李佩菊再回忆1965年报考南艺的一段故事。当时主考老师是蔡敬民竹笛教授,黄涛教授(曾担任蒋介石皇家乐团指挥),琵琶教授程午甲。面试时李佩菊吹的是《喜相逢》和《到农村去》。听后,他们评论技巧是甲,气力是乙,决定录取。后因高考简章规定:考生患中耳炎不能录取。决定让蔡敬民老师带着李佩菊到南师再去试试。

南师考场在一个大教室里,窗户台趴满了学生。主考老师是闵季骞教授。李佩菊还是吹了那两首曲子。吹毕,掌声四起。窗户外的学生高叫:“好啊!再来一个”。可能是女生吹笛子的太少了。当时,闵教授说:吹得不错,可以录取。正好,我们学校没有竹笛教师,培养四年留校当教师。后来,李佩菊收到南师陈红主任的一封信。还是因为李佩菊患中耳炎未被录取,希望李佩菊不要灰心,持之以恒,今后在群众业余舞台上开出艳丽的花朵。后来,李佩菊在淮海堂、彭城剧场等处吹过许多竹笛独奏曲。

李佩菊近照
 

沈其严

沈其严,194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6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专修科。师从陈洪、沈正陆,并随道士王仲衡和民间艺术家吴造峨学习吹竹笛。他天赋聪颖又勤奋学习,演奏和作曲都十分投入。在校期间,经常参加江苏省、南京市的外事招待演出。独奏笛子曲《今昔》《京调》《庆丰收》等。1959年创作并演出了处女作笛子独奏曲《江南之春》获得成功。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作为南师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校方本拟留校,但在毕业那年,他父亲沈渭初奉调徐州筹建徐州师范学院。为了照顾父母,他一边忙于教学,空闲时把家务包揽在身。他带着恋人何华蓉奔赴徐州。

沈其严开始分配在市九中,爱人在八中教音乐。 后来,他调进市四中。在完成正常教学外,组建了学生合唱团和管弦乐队。几经考虑,沈其严给教育局领导写了一封建议函,建议在四中试办音乐特色教育。不久,沈其严的建议获得教育局和校方认可,并且给了政策:每年招收音乐特长生10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十几年间,徐州四中的音乐特色教育是很有名气的。有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招新生40名,徐州四中就有9名考生被录取。沈其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徐州市教育学会音乐专业研究会主任,徐州市中学音乐教师中唯一享受政府补贴的人。

沈其严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园丁,而且还是一位娴熟细腻的竹笛演奏家。从他吹奏的竹笛里流淌出来的,时而是柔和饱满,优美抒情的曲调,时而是高亢明丽,欢快跳跃的旋律。1963年之后,数次参加市里举办的音乐会,接着,他创作的《矿山新一代》《春风又绿江南岸》由自己演奏,参加了江苏省文艺调演。他先后演奏了40多首乐曲。听了他的演奏,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963年沈其严老师创作并演奏《 春风又绿江南岸》参加了江苏省文艺调演。

沈其严老师
 

郭开奎

郭开奎,1945年出生于徐州。在马市街小学上三年级时,叔伯哥哥郭开建(八中民乐队队长)给了他一支笛子。他就跟六年级的高连启同学学会了吹竹笛。记得一次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由音乐老师伴奏,他吹奏了《采茶扑蝶》获得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掌声。从此,他就喜欢上竹笛这个民族乐器。1963年,他认识了当时徐州民间竹笛高手叶宗俊,他们在一起吹奏《喜相逢》《卖菜》《欢乐歌》等。一次,他们观看了沈其严老师举行的竹笛独奏音乐会后,打算好好向沈老师学习竹笛演奏技巧。在沈老师的音乐办公室里,沈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支C调大曲笛,从基本功示范起,又讲了腹震音和单吐、双吐和三吐的吹奏方法。最后,沈老师又建议他们到新华书店买一本张逸群编的《竹笛演奏法》。

文革期间参加学校文艺宣传队,笛艺有所提高。他和叶宗俊的笛子二重奏《大海航行靠舵手》,还有于凤祥老师改编的笛子独奏曲《军民大生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74年,代表单位(元件五厂)参加市举办的职工业余比赛,《扬鞭催马运粮忙》获优秀演出奖。主办方奖励郭开奎一套《毛泽东选集》。当时为郭开奎伴奏的是五中民乐队的焦永立、郭良諶等。后来,代表云龙区参加市举办的职工业余文艺大赛,笛子独奏《民兵野营一路歌》获优秀创作奖。叶宗俊代表交通局参赛,笛子独奏《打麦场上唱丰收》获优秀创作奖。演出剧照在文化宫画廊展出。退休后,积极参加老年民乐队活动,为徐州市民乐发展尽绵薄之力。

80年代拍摄于徐州家中

郭开奎近照
 

孟宪洪

孟宪洪,194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自幼喜爱音乐,那清亮悠长的笛声让他迷恋。当读到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更使他倾情于竹笛。
      孟宪洪是1958年、1959年受街头文艺演出的影响开始学吹笛子的。1961年进了徐州一中乐队,改弹三弦。沈其严老师来徐州后,孟宪洪和欧知柏一起去跟沈老师学习吹笛子。1964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喜相逢》等是他当时的保留曲目。
      1965年孟宪洪被徐州乐器厂特招进了徐州乐器厂,从事笛子校音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吹笛子。笛子技艺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还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为了丰富演出效果,孟宪洪除了吹一些自己较为熟练的笛子独奏曲外,还改编了一些流行歌曲演奏,很受欢迎。孟宪洪还用一枝高音C调的小笛子与一枝自己做的大F调的大笛子吹《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当时流行的电影歌曲等。
      孟宪洪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在露天舞台演奏《我是一个兵》,吹到最后一个音时,把笛子吹炸了,裂开了一个缝。
      还有一次,孟宪洪在部队慰问演出时,连续吹了七首笛子独奏曲,实在没有曲子吹了战士们才让下台。
      后来孟宪洪开始弹奏柳琴,就很少吹笛子了。
      1964年,孟宪洪凭着竹笛的吹奏技巧,成为一所学校乐队的骨干,并在市级的音乐会上崭露头角。初中毕业时,被招进一家乐器厂,专门从事笛子校音,校音之余,他沉迷在民族乐器的研究开发上,许多乐器的音色都点燃了他青春的梦想。1965年,孟宪洪和前卫文工团的王惠然携手并肩朝柳琴改革的理想彼岸进发了。不久,柳琴增加到四根弦,设29品。又装上微调支架。还生产了宽铜品,不锈钢品。至此,柳琴便以她的红颜芳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后来,国内各大民族乐团就把柳琴作为常规乐器列入了乐队编制。1974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柳琴专业课。1983年,孟宪洪任徐州乐器厂厂长。多年来,由于柳琴产品质量稳定,企业先后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民族器乐学会2005年向孟宪洪颁发了“柳琴制作终身成就奖”。

孟宪洪同志

1970年孟宪洪演奏《 扬鞭催马运粮忙》
 

沙炳臣

沙炳臣,1943年出生,6岁跟父亲学吹《苏武牧羊》。上小学时,在铁二小参加孔庆泉老师成立的笛鼓乐队。考上铁中,参加了大乐队。1963年代表徐铁分局去济南铁路局演出,同年底参军,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期间,沙炳臣参加保卫和宣传工作。1966年11月抗美援越,在部队一直参加文艺宣传演出,独奏过《我是一个兵》《喜相逢》《打靶归来》等。复员后,曾在徐州歌舞团参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2017年5月,举行沙炳臣从艺70周年个人音乐会。


黎保银

黎保银,1946年出生,原是徐州铁路车辆段客运车间的八级模型木工。自幼喜欢音乐,但由于家中子妹多,生活清苦,买不起乐器。只能找一根竹笛,追求音乐的梦想。云龙公园、云龙山等地,都是黎保银练习吹奏竹笛的课堂。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乐曲演奏的需要,他又在徐州铁路分局宣传队吹起了唢呐和长笛。由于祖辈都是木匠,所以乐队的乐器变形或损坏,他都能很快的修好。

黎保银在徐州堪称是一位音乐奇才,也是音乐“杂家”。他研制扬琴的制作和演奏,培养出了一大批音乐人才。竹笛专业人才有,王圣贺(南艺研究生),王彬惠(南艺),周正(南艺),李依诺(湖北江汉大学),朱映烨和权可欣(浙江音乐学院)等。扬琴专业就更多了。

中央音乐学院的白牧冉,中国音乐学院的刘懿庆,南艺的毛毳、吴雨晴、张銘舒(研究生)甘甜,周宇宁等。王璇在南艺留校,现为副教授。白捷新(天津音乐学院),钱玉(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黎媛(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韦雨晴(上海音乐学院)等。

黎保银在庆祝他的弟子王圣贺南艺留校音乐会上表演笛子独奏,为他扬琴伴奏的是他的孙子黎海乐(2018年拍摄)。
 

魏洪安

魏洪安1949年出生于徐州,原籍山东滕县。他自幼喜欢音乐,儿时受邻居笛声的吸引,开始迷恋上音乐。进入中学后,跟沈其严老师学习竹笛,1972年进入南京师范学院深造,受教于竹笛教师林克群,二胡教师孙恒枢。毕业后,魏洪安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中教高级教师。
       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先后培养出多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在工作实践中,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竹笛与口风》《肘部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先后发表在《中国音乐》杂志上。论文《竹笛和口风》还获得了徐州教育协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奖。
       任教期间,魏洪安老师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文艺调研并获奖。多年来,他怀着一颗进取的心,不断学习多种乐器,在钢琴、二胡、京胡、箫、尺八等乐器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业余时间学会了做竹笛和京胡的全套手艺。辛勤学习,不断创新,使他硕果累累。
       2017年4月26日,在徐州开放大学支持下,在徐州音乐家学会的大力协助下,成功举办了个人“竹之语独奏音乐会”,获得好评。步入老年的魏洪安老师,犹如一朵绚丽夺目的鲜花,尽情绽放,继续拥抱着艺术的春天!

1974年7月在南师毕业音乐会上的竹笛二重奏(女同学为许卓娅)。

演奏《春到湘江》

洞箫独奏《 秋湖月夜》

京胡独奏《 夜深沉》老干部民乐团伴奏。
 

王广臣

王广臣,1951年出生于徐州。在燕子楼小学上学时,就喜欢音乐、美术和手工艺。受父亲影响,学习吹笛子。中学就读于徐州市九初中,那时王广臣用笛子只能吹歌曲。同校校友朱更新,笛子吹得相当好,能吹独奏曲《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等。受其影响,王广臣对笛子就更加热爱了。从那以后,王广臣经常和朱更新一起练习吹笛子。

1970年下放到铜山县利国公社蔡山大队第五生产队务农。下放期间,受到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青睐,抽调到公社文艺宣传队。在宣传队里,王广臣主要是吹笛子,其他乐器也搞,有时也进行点小创作。为一些表演唱谱曲,王广臣谱写的曲子曾刊登在当时的铜山文艺杂志上。

王广臣回城后在省第五地质大队工作。工作期间参加单位的宣传队演出。在徐州市冶金局举办的文艺调演中所表演的笛子独奏《勘探队之歌》荣获一等奖,此曲是沈国光老师改编的。2011年60岁生日开了一场个人笛子独奏音乐会。退休后参加了马迪教授举办的第十一期竹笛研习班,学习了吹竹笛的正确方法,后来又多次到西安马迪教授那学习,取得很大进步。2017年, 王广臣被徐州老年大学聘为竹笛教师。2017年5月28日徐州竹笛学会成立担任副会长。

在此期间,王广臣创作了几首竹笛独奏曲,如《微山湖畔叮叮腔》《云龙山湖美》《欢乐彭城》《云龙湖春早》,还有两首器乐合奏曲《燕子楼随想》和《欢乐九龙湖》。其中《微山湖畔叮叮腔》(笛子独奏)获省创作优秀奖;《欢乐九龙湖》(器乐合奏)获市创作优秀奖。

王广臣同志

2011年王广臣在演奏《跑旱船》


 

朱更新

朱更新,1949年11月25日出生于徐州,小学四年级偶遇一卖笛子的,边吹边叫卖,他和同学被笛声吸引了。他花了五分钱买了一根笛子,从此和竹笛结上了缘。小时候,一天夜里看到天很亮以为是天亮了,就拿起笛子跑到云龙山上练习吹笛子。爬到放鹤亭处就吹起笛子,不一会听到一声大吼:干什么的?天还没亮就来捣蛋,过来个和尚说半夜三更不在家睡觉。他看天亮了,原来那天是十五月亮照的犹如白昼。朱更新回想自己小时候练笛子竟然到了这样痴迷的程度。

1963年暑假,他报名参加了沈其严老师在快哉亭公园举办的笛子训练班,在老师言传身教和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很快掌握了笛子的吹奏技巧,掌握了运气、换气和单吐、双吐及三吐等技巧。他吹的第一首曲子是《我是一个兵》,这也是朱更新的成名曲。之后又练习了陆春龄大师的《欢乐歌》,冯子存大师的《喜相逢》,后又被徐州市少年之家民乐队选去,在黄家兴和夏志武两位老师的辅导下,排练了《小白船》《马兰花开》《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民乐合奏。

1964年朱更新升入徐州市第九初级中学,除了上课学习之外,业余时间就是练笛子,身上装着笛子走到哪吹到哪,参加了学校民乐队,在音乐老师牛士德辅导下,排练了《喜洋洋》《紫竹调》《纺棉花》等曲目。1966年,文革期间因停课时间充裕,每天早晚到云龙公园、云龙山和笛友们一起练笛子。这期间,他参加了大中学校文艺宣传队,参加了重工局、轻工局、纺织局、房管局等文艺演出队的活动,结识了好多笛界高手。朱更新经常向他们学习请教,受益良多。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和笛友王广臣在一起合练交流笛艺,一起练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战马之歌》《新机床飞快地转吧》《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等曲目,经过反复磨练,自己的笛艺又提高了很多。1970年至1971年初,在济南铁路局工程总指挥部宣传队排演节目,在此期间演奏了《新机床飞快地转吧》,下基层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1971年1月至11月,朱更新和郑斯铭在安徽省染化厅33处宣传队干文艺小工,在此期间练习了新曲目《乘胜前进》和魏显忠大师演奏的《扬鞭催马运粮忙》,郑斯铭手风琴伴奏。
       1971年11月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当兵时是按普通兵招收的,到部队后在新兵连被部队首长发现有吹笛子的特长,因此没结束新兵训练就被调到团部和文化干事葛长学一起筹办元旦联欢晚会,他在晚会上吹奏了《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还有自己创作的一首《军民一家》的曲子,受到了战士们的喜爱和称赞。往后的日子,他又被调到师宣传队,在参加军里文艺汇演时被军直宣传队调去参加乐队排练,期间演奏了《牧民新歌》,他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094部队政治部文工队,1976年11月,军文工队解散,1977年5月回到徐州,工作于市公安系统,2010年退休。退休后,以往的音乐朋友邀请他参加了徐州市总工会民乐团,矿务局民乐团,淮海民乐团等文艺团体,2018年在市里举办的老年文艺比赛中,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被评为二等奖,并获得了奖杯和一套音响。现在是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员,徐州市竹笛学会顾问。

1995年公安干警艺术团下基层演出

1993年在工程学院演出

2010年获江苏省竹笛协会会员聘书

朱更新小时候经常在云龙公园吹竹笛
 

沈德存

沈德存,1950年7月出生,徐州矿务集团退休职工。 自幼喜爱文艺,更是酷爱竹笛。60年代经朋友介绍,得到江苏省梆子剧团鹿冠军老师悉心指导。青少年时代,演奏竹笛,活跃在徐州和铜山地区。70年代被选入徐州矿务局文艺宣传队。退休后,被聘为徐州市竹笛学会顾问。2015年 4月,在徐州政协礼堂成功举办了个人笛子独奏音乐会,为推动徐州竹笛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志君

杨志君1951出生于徐州,小学就读东站小学(搬运子弟学校),期间在一次文艺联欢会上,听着一位高年级同学(墨振谱)吹着笛子给一位女同学伴奏独唱,真是美妙无比,至此热爱上了笛子。恰巧姐姐出差苏州,顺便捎来支笛子,从此杨志君爱不释手便和几个好友天天练习,晚上去黄河边跟着广播吹,后来和几个同学参加校文艺演出笛子齐奏,停课期间坚持练习,到1968年复课后进徐州第三中学,并选入宣传队,在张家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沈其严老师多次指导,并参加多次演出活动。直至1970年徐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成立宣传队被调入并参加工作。进入单位后随着宣传队在单位所属的八县进行巡回慰问演出,具有广泛影响。2000年后参加了徐州淮海乐团,二胡学会民乐团等一系列大型演出活动,后来在徐州成立的笛箫学会担任副会长,直至2017年竹笛学会成立被骋为顾问,任江苏竹笛学会会员,现仍在参加徐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民乐团的排练演出活动。

1972年在地区汽车公司宣传队演出

在徐州市老干部民乐队演奏《掛红灯》

杨志君在演奏

90年代在文艺演出活动中演奏《牧民新歌》

 

高士民

高士民,1950年出生,童年受家庭影响,跟大哥学习竹笛。先后吹过《我是一个兵》《到农村去》《新机床在飞快转吧》等曲目。1970年进入江苏省建设兵团,并参加团宣传队演出。在兵团期间,通过广播媒体了解到,各地竹笛大师演奏曲目,并用书信联系的方式,向沈阳歌舞团魏显忠老师、陕西歌舞剧院高明老师、中国广播文工团简广易老师求教竹笛吹奏《扬鞭催马运粮忙》《陕北好》《枣园春色》《牧民新歌》等乐曲的技巧及演奏方法。1975年回城调入铁路徐州站工作,参加站宣传队演出活动。



 

李润民

李润民,1959年出生于徐州铜山。说起对竹笛的喜爱可以说从少年时直到现在还是对竹笛爱不释手,2012年参加徐州笛箫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曾被聘为徐州笛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徐州竹笛学会顾问。2008年受贾汪区工会的推荐,参加徐州市第二届职工艺术节器乐组比赛时,荣获一等奖及多项优秀指导老师奖。60年代上小学就爱上笛子,书包里总是装上小小的笛子,还时常在教室讲台上给小同学们吹一曲《东方红》,受到小同学们的掌声鼓励。70年代,在本乡中学上学时,由于酷爱音乐,中学毕业后在大黄山中心小学校任教,在任教期间被銅山县文化馆抽去学习作曲及乐理知识,得到文化馆李明夫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每到新年时节,乡里成立文艺宣传队,经常下村问慰演出,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一次机会经徐州第六中学柳圣贤老师的介绍,拜訪了市歌舞团竹笛专家于凤祥老师,在于老师的指导下,熟练的掌握了江南竹笛大师赵松庭老师作曲的《幽兰逢春》《鹧鸪飞》《三五七》《早晨》以及《扬鞭催马运粮忙》等北方笛曲的演奏。现已在建平中学退休,积极参与徐州市竹笛学会的多种活动,为徐州竹笛发展再作贡献。



 

苏梅玲

苏梅玲,195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从小酷爱文艺。爸妈都是教师,从小受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对音乐情有独钟。小学在徐州师范附小就读,上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小红花宣传队。中学就读于十五中。1972年分配到徐州磁性材料厂。在厂里也是文艺骨干,在厂举办的文艺活动中,独奏过《扬鞭催马运粮忙》。退休后认识了竹笛老师张玉志,跟随张老师学习了三年多,在笛子吹奏上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笛子期间,也得到了笛友王广臣的帮助和指导。在淮海经济区器乐大赛中荣获中老年组一等奖。2011年10月,去北京时代风华文艺盛典演出中,苏梅玲参演的笛子、书法、歌唱荣获最佳个人才艺奖。2012年在北京参加第二届“祝福祖国,世界华人春晚”演出荣获优秀表演奖。2018年参加江苏省竹笛基础教学首届师资培训成绩优异,获得教师资格。2021年5月,应邀参加央视三套节目《幸福账单》栏目演出,苏梅玲用长笛吹奏《我心永恒》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在徐州老年大学、鼓楼、泉山老年大学担任声乐教师。

苏梅玲退休后仍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现任徐州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艺术团团员徐州竹笛学会荣誉理事。徐州“星座艺术团”团长、徐州笛韵组合创办人。



 

张玉志

张玉志,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竹笛学会理事,山东烟台南山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民乐团团长兼指挥,徐州市笛箫专业委员会会长,徐州市竹笛学会荣誉会长,(学会创始人)。1979 年毕业于徐州第七中学(贾汪);1980 年至 1984 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笛子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改编)受到全国笛界人士喜爱;笛子独奏《矿山春晓》1989 年荣获全国企事业大型汇演优秀创作奖,演奏二等奖,同年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高 松

高松,1969年出生于江苏邳州,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竹笛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徐州市竹笛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师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蔡敬民教授、刘强老师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林克仁教授。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高松笛箫等民族管乐独奏专辑》CD光盘一套,曾参加(红色之旅)南京艺术学院师生艺术团赴延安、西安慰问演出。2008年6月在徐州工程学院永安校区(原徐州教育学院)礼堂举办唱响奥运高松师生专场音乐会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多年从事教育教学,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专著《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改革研究》一部获江苏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外器乐理论研究及作品欣赏》合编教材一部,主持、参与省市科研课题多项,在《艺术百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国教育学刊》《乐器》《当代音乐》《北方音乐》《中国文艺家》《当代教育家》等艺术、音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以徐州地方文化为基础,创作笛箫独奏曲《汉园情思》《彭城秋色》《龙湖春晓》等作品,旋律优美、演奏流畅、意境深远、影响广泛,培养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指导学生侯林荣获江苏省教育厅第四届大学生展演民乐(竹笛)独奏三等奖;培养多名学生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本科及研究生,个人业绩已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家名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


 

王 敏

王敏1976 年出生,江苏邳州人,国家一级演奏员。自幼随父习笛,后师从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教授。1997年进入江苏省梆子剧团工作后,对梆子戏乐队中笛子种类的使用进行了改良;把以前江苏梆子常使用的小调降B调笛改为常使用中音降E笛。使用降E调笛吹奏三个常用的调暨降E、降B、降A,从而使笛子在江苏梆子戏伴奏音乐和伴奏唱腔中音域更为丰富多彩。

担任全国考级考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江苏省竹笛学会理事。著有CD《王敏笛子独奏专辑》,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品,绿色课程系列课本教材《笛韵悠扬》。



 

魏 冉

魏冉1977年出生于徐州,音乐艺术启蒙于家父。也曾受教于沈其严、许建华老师。1998年专科毕业于江苏师大,本科毕业于南师大。

在校期间曾获朱立文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学员、优秀毕业生等多项奖项。工作后曾代表徐州教育局参加全省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全省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5年,在徐州电视台与青岛啤酒联合举办的梦想彭城活动中,所作词、作曲、midi制作的《生命如花》荣获金奖。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为徐州电视台创作公益歌曲《你还有我》。在“徐州妹妹”大型活动中,所创作的《爱在这里》被选为主题曲。业余时间为二十八中、铜山实验小学、王杰中学、中山饭店等创作校歌、店歌等。

在学艺道路上也曾随父南下杭州求教于赵松庭先生,北上京城接受王健、蒋志超老师的指导。南京的林克仁老师、蔡敬民老师,济南的曲祥老师也教授过他。

魏冉在毕业音乐会上费承锵院长在他们音乐会后的合影
 

于百涛

于百涛,徐州丰县人,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8岁学笛,1994年考入徐州文化艺术学校,师从管乐演奏家刘云鸽,魏洪安老师。1995年,被学校推荐至南京艺术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蔡敬民教授,后又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詹永明、刘凤山等名师指点。2005年曾获“江苏省音乐考级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12年获江苏省文化系统音乐技能大赛银奖类第一名。1998年创办“凤鸣笛子培训中心”至今,培养竹笛学生1500余名。多名学生考入音乐院校。

  
 

陈 磊

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竹笛学会常务理事,徐州市竹笛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顾问,徐州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政协邳州市第十六届常委,邳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竹笛演奏专业,师从蔡敬民教授,曾师从于刘强、赵书敏、王键等竹笛名家。2002年获文化部“首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演奏奖,曾获市教育局“优秀高考先进个人”、市委市政府“优秀艺术工作者”等称号。
 著作《笛子演奏教程》《葫芦丝巴乌演奏教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6月举办“陈磊《笛子演奏教程》新书发布会暨专场音乐会”。主要歌曲作品《再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百年梦想》《我是谁》《破土的力量》《好日子里走来你和我》等。
2017年,发起并参与筹备成立了“徐州市竹笛学会”。连锁音乐教育品牌“竹笛声声音乐中心”创始人。
 


 

时 慧

时慧,江苏柳琴剧院有限公司、徐州演艺集团汉乐团优秀青年演奏员,徐州笛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二级演奏员。

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中国竹笛表演专业。师从中国著名民族乐器教育家杨明教授、高继才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张维良教授学习竹笛演奏,具有丰富的演出经验。

2004年获得中国国际卡通艺术节“金蛙奖”民族器乐大赛少年组竹笛金奖第一名,并获最高大奖“金蛙奖”。

2005年获“蒲公英”全国器乐大奖赛竹笛专业组第一名。

2006年在天津第二届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曾出访荷兰、新加坡、越南、韩国等国家交流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时慧同志
 

(以下为简介)

刘 阳:睢宁县中学音乐教师,徐州工程学院音乐系竹笛专业本科毕业,徐州市竹笛学会副秘书长,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

徐登峰: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竹笛研究生导师,徐州市竹笛学会会长。

李明昊: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竹笛研究生(研三,2024年暑假毕业),高松的学生,刘强老师的研究生。

刘 强:江苏睢宁人,蔡敬民老师的学生,南艺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副教授,竹笛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徐州籍竹笛知名专家教授。

侯 林:徐州工程学院音乐系竹笛专业本科毕业,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

周 飞: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竹笛研究生毕业(铜山中学音乐教师),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

云佳奇:南通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本科毕业,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

王兆安:徐州市竹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教师,江苏邳州人。

高小明:徐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邳州,江苏运河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南艺本科毕业,演奏及教学成果显著。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4-07-26/460985.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