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缘和文化差异,一直以来,节地生态葬在苏南推广顺利,苏北很难。但3月22日-24日,记者在徐州、淮安等地采访发现,在国家九部委和我省十一部门联合力推节地生态葬的东风下,多地推出当地群众认可的、接地气的引导方式,生态葬推广在苏北大地有了好势头。
乡风民约刹住农村白事攀比风
丧事大操大办,一场白事耗掉农民几年纯收入;装棺再葬,侵占耕地林地,土地消耗惊人,生态承载压力巨大……这是多年来困扰苏北农村的丧葬陋习。但在沛县,节俭办丧不靠政府行政强推,而是发动红白理事会、乡贤会等群众组织,制定村规民约促成陈年陋习一朝得改。
“红白事怎么办?‘大老知’说了算。包括礼仪程序,烟酒、饭菜标准等,通过村里有威信的老支书、老党员牵头立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就1万多元,再不改风俗,真是‘死不起’。”徐州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刘芳春介绍,沛县的殡改大会由县委书记和县长牵头召开,上台主讲的却是9位农民,也是各村的“大老知”,由他们主推《全县殡葬改革倡议书》,效果很好。
“乡约的约束力细到一桌饭的标准200元,一包烟10元……再有钱,也不准买贵的,这下可把农民解放出来了。孝心不在穷富,大家一个样,没啥好比的,老百姓很愿意接受。”刘芳春认为,厚养薄葬提了多年,但移风易俗就得因地制宜,靠老百姓自己管自己。
“让逝者有尊严、生者有面子,礼仪到了,不在金钱攀比和铺张。”徐州市第二殡仪馆馆长张军也表示,节俭风近两年盛行,他们最大的告别厅去年仅用了十几场。
民政部多次到徐州调研生态葬,认为应以地处三省交界、1000万人口的大型北方城市徐州为试点,如果徐州行,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行。
当然,新风俗也需要政府建场地,多引导。淮安市淮安区殡仪馆的家庭式灵堂,外观看起来就是独栋别墅。家庭治丧、吃饭、住宿全在一栋栋小楼里,既顺应了民俗,也杜绝了在家治丧吹吹打打扰民的困扰,小楼租金仅400-800元。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洪海介绍,当地还在规划,建一批与殡仪馆分离、距离城区近一点的家庭守灵点,方便群众。眼下,全省都在推行集中治丧的新方式。
“一镇一公墓”遏制经营乱象
清明前,各地都有曝光公益性公墓违规经营化、对外出售的消息。“监管难,取证更难。”徐州市殡葬管理监察大队大队长王业雷透露,去年就查处了两起,罚款18万元。但全市有600多家公益性公墓,如何精准监管?
令人意外的是,贫困县睢宁率先解决了这一难题。县财政补贴800万元,各乡镇分别投入数百万元,由政府出资每个镇建一座公益性公墓。
徐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明辉认为,睢宁的做法规避了公益性公墓违法出售的乱象。“公益还是经营,关键看投资主体。政府投入、镇一级管理,和村集体没有关系,保证了公益性质和节地生态葬的有序推进。”
记者走访了近十家镇级公益性公墓,草坪绿树、卧碑小墓、骨灰寄存成统一“标配”。“没想到的是,农民很认可。以前都认为节地葬在北方难推,那是因为没地方葬,只能葬在耕地里。现在像公园一样的公墓一建成,农民感觉很好,自然选这里。”睢宁县民政局副局长周秀云说。
记者沿途也注意观察,以往徐州林间地头常见的私埋乱葬的坟头已很少见。睢宁县黄河滩公墓虽刚建成小半年,已使用130多个节地葬墓穴。公墓内环境整洁,有专人管理,骨灰堂全免费存放。
“这里是古黄河弯道滩涂地,占地25亩,供应20个行政村,能使用20年。墓地向乡镇集中,每年节约村集体土地10多亩。双穴3600元的成本价,农民能接受。”睢宁县双沟镇民政办主任胥明川说,过去村民将骨灰装棺再葬至少花费1万多元。
各村原先私埋乱葬的怎么办?“以前没人敢碰,怕老百姓骂,但真是影响环境。现在尊重农民意愿,不迁坟,就地改造成绿地,名为孝文化基地。”周秀云带记者看了几处改造点,石径小道,绿树环绕,墓碑卧在青草里。“农民看了都说,政府做了件大好事!”仅徐州一地,两年就平坟60多万座。
当地农民还告诉记者,耕地里不再有坟头,土地流转、搞大型农场更受农场主欢迎,否则直接影响机械化耕作。
殡葬最终还是一种精神产品
“节地生态葬的推行,必须‘三条腿走路’:政府推力、市场运作和文化认同。”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调研员张汉平表示,殡葬最终还是一种精神产品,多在契合民意、顺应民俗上做文章,满足老百姓慎终追远的“情结”,相信未来生态安葬一定会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
按照省里11部门的联合部署,根据存量和未来需求预测,力争到“十三五”末,我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要达到80%,所有乡镇都建有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
而仅徐州一地就有645家农村公益性公墓,9个经营性公墓,要全部引导节地生态葬,任务艰巨。为此,徐州是全省第一家将殡改列入政府考核的城市。正如刘芳春所言,殡葬改革,苏南的办法不能照搬到苏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定有阻力,甚至有骂声,但要有耐心,不要争论。等负担减轻了,耕地保护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了,殡葬改革就会水到渠成。”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