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淮网-徐州日报讯(记者 李晓航)
5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深入贯彻落实省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对全市开放平台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会议下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徐州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全市“十大开放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向开放平台体系,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产业发展载体、拓展更大开放空间。
全市开放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
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发展目标,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和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按照“完善功能、补强短板,整合资源、拓展领域,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全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发展,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立体化双向开放平台体系。
重点任务:全力建设“十大开放平台”
(一)新建电子口岸
发展定位:建设电子口岸公共平台,打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管理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数据开放和信息平台接口对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阶段目标:2016年上半年,成立市电子口岸运营公司,启动规划编制和相关硬件设施建设;2016年底,软硬件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协调相关部门接入数据端口,建成电子口岸平台并投入运营。
支撑项目:建设电子口岸门户服务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共服务平台、口岸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平台。
(二)打造陆路开放口岸
发展定位:以铁路铜山货场为核心,建成横贯东西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跨区域干线通道、淮海经济区支线通道和面向徐州地区的城市配送通道,打造淮海经济区一流的综合物流中心,建成一类陆路口岸。
阶段目标:2016年,建成监管服务功能区,定期开行中亚班列;争取2017年底获批国家临时陆路开放口岸;2018年底完成货场改造,建成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十三五”末获批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
实施路径: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徐州交通综合优势,做大做强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加快建设徐州货运中心铜山站货场监管点,做到规划、建设、申报同时推进。
支撑项目:1.建成、启用海关监管点、检验检疫场所;2.扶持铜山货场开行国际货运班列,申报国家一类陆路口岸;3.建设徐州铁路物流园区。通过综合改造、连片开发、环境提升,加快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货运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商贸交易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做大做强航空口岸
发展定位:打造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国内外航空公司淮海经济区客货中转基地。到“十三五”末,实现年客流量460万人次,其中进出境客流量50万人次;实现货邮吞吐量10万吨,其中进出境货邮吞吐量1万吨;开通国内航线50条,国际(地区)航线10条。临空产业园建设成通用航空、保税物流为主的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
阶段目标:2016年,新开1条国际货运航线,新增3条以上国内货运航线,启动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申报;2017年,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建成、验收、开检。新开通澳门、新加坡等国际航线;2018年,提高通达能力及货运物流服务水平,不断巩固和开辟货源市场,扩展邮政业务航线,构筑淮海经济区航空物流中心。
实施路径:加强与中外各大航空公司和UPS、DHL、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等境内外企业合作,开通、加密境内外航线;加大航空国际货运市场培育力度,引进开通境内外国际货运航线;加强招商推介,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大型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口企业。加强商务配套,完善服务功能。
支撑项目:1. 观音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力争2017年投入运营;2.建设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等指定口岸;3.依托徐州观音机场一类航空开放口岸优势,申报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对外开放度。
(四)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暨内河开放口岸
发展定位:逐步建成高水平的物流区、功能完善的保税区、业态齐全的集聚区、开放环保的加工区,努力打造成为全省前列的综合保税区。
阶段目标:2016年上半年,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并封关运行;到2019年,建成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
实施路径:发挥平台优势,以保税加工为核心,大力发展保税贸易和保税物流。丰富和提升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检测维修等业务。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互动,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合作领域。
支撑项目:1.建设双楼作业区保税物流码头,推进内河航线开通运行和新型滚装船开通运行;2.建设公铁水联运体系;3.新建标准厂房及仓库、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完善海关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场所和设施。
(五)加快创建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
发展定位:着力建成软硬件一流、吸引众多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入驻的区域贸易中转枢纽。
阶段目标:2016年,启动申报程序,开始建设;2017年,通过南京海关验收,建成保税物流中心(A型);2018年,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
支撑项目:1.建设仓库、海关及检验检疫业务用房、物流服务企业业务用房等;2.建设物流集中区;3.大力引进一批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建设必康集团东北亚分拨中心。
(六)积极申创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
发展定位:建设全省领先的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吸引淮海经济区跨境邮件在徐州集散,带动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阶段目标:2016年,完成立项、规划、选址、建设方案,启动申请;2017年,争取通过国家邮政集团、国家邮政局、海关总署的评估、审查,获得批复,开工建设;2018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支撑项目:建成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基础设施,在用地、建设资金、正常运营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夯实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局)发展基础。
(七)创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发展定位:创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经济国际化水平,为我市建成现代服务业高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阶段目标:2016年,打造5个以上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区;2017年,获批江苏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8年,各县(市)、区至少成功创建1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执行总额分别突破6亿美元和5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到1亿美元和8000万美元,总量继续保持苏北领先,进入全省中等规模行列;“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实施路径:健全完善服务外包工作机制,加大服务外包政策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降低商务成本,优化投资环境。
支撑项目:1.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软件园两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提档升级;2.推进全市14个外包园区建设,支持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泉山区2.5产业园、鼓楼区淮海文化科技创业园等园区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3.推进徐州软件园“一中心八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通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4.对4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5.整合教育和科研机构资源,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千人培训”计划。
(八)争创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发展定位:建成全省前列、苏北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争创国家级中国(徐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阶段目标:2016年,引进大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搭建通关服务平台;2017年,依托电子口岸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在线交易平台,完成“一仓四平台”建设,实现跨境电商线上“单一窗口”服务;到2018年,培育3-5个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企业),跨境电商整体发展水平居全省及淮海经济区前列;“十三五末”,培育1-2家国家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企业),成功创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
实施路径:以重点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重点企业(平台)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各类跨境电商主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海关特殊监管资源、大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等资源,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规模,联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我市对外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支撑项目:1.建设跨境电商进口直销产业园、保税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必康伯图跨境电商产业园、邮政互换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型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2.扶持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和自建平台实现整车、零部件、二手车出口;3.全力引进谷歌、敦煌网、软通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子商务领军企业;4.建立金融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跨境电商交易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融资保险等“一站式”服务;5.推动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各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物流智能信息、仓储网络和运营服务系统,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物流支撑;6.建设1-2家省、市级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
(九)争取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
发展目标: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力争建成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
实施路径:全面落实国务院提出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改革、服务业开放及事中事后监管等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力争2017年进入省自贸区范畴;“十三五”末,力争建成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
(十)创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
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商贸物流行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大范围资源整合能力。
阶段目标:到2018年,商贸物流行业实现标准化投资5亿元以上,试点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达到80%以上,标准仓使用率达到50%以上,供应链协同作业效率提高8%以上,骨干物流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可公开信息的互融互通,物流标准化体系初步确立。
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组织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指导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按照国家规范统一技术接口,制订和推广地方和行业标准体系,广泛开展物流贯标宣传,提升社会和企业对物流标准化的认知度。
支撑项目:分批实施物流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第一批试点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共涉及16个试点企业、18个试点项目,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投资3亿元以上;第二批试点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计划安排试点项目10个,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投资2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