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张薇 常夫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近期,市科技局联合市统计局发布2015年度全市科技创新统计监测报告(科技创新蓝皮书),这是我市连续第3年编制地区科技创新蓝皮书。该书全面反映全市和11个县(市)区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发展状况,为“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徐州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
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根本。”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琦说,去年以来,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服务环境,推动科技创新走在区域前列,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312”工程),重点推动工程机械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超大型多晶硅还原炉及沉积工艺研究等一批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全市获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4家,获批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6个,争取扶持资金2.3亿元。全市拥有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791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5亿元,居全省第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17%。
——创新平台
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体系
去年10月17日,由中关村软件园联手泉山区政府打造的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成立,3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入驻,标志着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这一注入了中关村创新文化基因的创新载体正式在徐州启动。“通过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这个平台,让中关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汇集徐州,通过创新文化和创新经验的引进、培育,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体系,助力智慧徐州建设。”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许强说。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琦说,发展新型创业载体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我国高端工程机械主机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协鑫硅材料“江苏省硅基电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我市首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全市新增各类省级研发机构52家,省众创空间备案3家,省级众创集聚区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283家,居全省第7位,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超过4000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35家,在孵企业1654家,从业人员3.8万人,总收入52亿元。
——创新环境
“徐州创造”步伐加快
知识产权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我市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型经济三大重点,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服务网络和支撑体系,全市创新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连续两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年度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中获得优秀称号。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推进,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304件、有效发明量3259件、PCT申请量179件,分列全省第7、7、5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徐工集团、中国矿业大学、潜龙泵业、燃控科技等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我市优质专利获国家专利优秀奖4项,江苏省专利金奖2项,均居全省前列。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研究制定创新券补助制度,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业务,2015年62家企业获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3.57亿元。依托成果转化风险补偿金贷款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向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融资贷款保险金额2.2亿元。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推进,全市90%的县(市)、区进入了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行列,泉山区获批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创新机制
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精心谋划,把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为徐州现代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市科技部门准确研判新形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部署,统筹区域科技资源,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全力构建“产业+企业+平台+载体+人才+金融+政策”相配套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非晶材料、新能源、雾霾治理、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科技产业园、徐州科技创新谷、“淮海科创网”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围绕“6+6”现代工业新体系,加快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2312工程),打造层次有序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创业新高地。重点推动徐工集团“全球领先的超大型智能化成套矿山机械研发及产业化”、协鑫硅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用低光衰晶体硅片研发”等项目实施。截至目前,全市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项,总投资超过50亿元,预期产值150亿元;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27项、省高新技术产品80个。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今年以来,全市申报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35项,累计总投资达2.3亿元。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重点推动高新区、华中科大、中国矿大、徐工研究院共同建设省级智能装备研发中心。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50件、企业专利授权量超过2500件,全市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0%,高出全省平均增幅近30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53亿元,同比增长9.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