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有一种情义叫“双拥” ——写在徐州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后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水浒传》中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说的便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屡遭战火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注定是一种不幸,然而幸运的是,战争除了带来断壁残垣、生离死别、百废待兴外,还给徐州留下了一种精神:军民情深。

  早在烽烟四起的秦末,汉高祖刘邦即施行“约法三章”,成为仁义之师,进而豪取天下;淮海战役中,550万支前大军离家抛子、慷慨从容,焦土上碾过的百万独轮车穿越了1948年寒冷的冬季,温暖着新中国的历史……徐州双拥八连冠就是从这里传承下来的。

  “双拥”凝聚在徐州的历史中

  7月29日,市委书记张国华从北京带回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奖牌,这是张书记第一次代表徐州获颁此奖,但拿到的却是沉甸甸的“八连冠”。

  “八连冠”让人震撼,但更让徐州人骄傲的是,“双拥城”这一称谓,本就是从徐州叫开的。

  1988年11月26日,时值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省政府、省军区作出《关于授予徐州市双拥城称号的决定》,随后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又授予徐州全国第一座“双拥城”的光荣称号。1991年1月,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了第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徐州自然位列其中。如今20多年过去了,徐州实现了辉煌的“八连冠”。

  原坐落于淮海东路崇文花园内的“双拥碑”记载了全国第一座“双拥城”的无上荣耀。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碑名的“双拥碑”于1989年3月27日奠基,5月20日落成,7月21日揭碑,是全国首座双拥纪念性标志。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整体结构,象征着徐州军民关系有坚实的基础;圆盘式的钢筋混凝土碑座,寓意军民团结坚如磐石;金黄色的碑体,象征着国家兴旺发达、国泰民安。在徐州老人们的心目中,“双拥碑”算得上是当时的地标式建筑。

  如果向上追溯,徐州双拥的历史还可以向前推更远。

  1978年,解放军某集团军奉命调防徐海地区。在徐州,这支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的拥政爱民活动,走访地方党政机关,共商军地双拥大计。他们组织官兵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同时,每年派出2万名官兵,帮助地方疏浚故黄河。经过10万官兵的5次奋战,故黄河河道畅通了。在帮助地方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驻徐部队还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茅村电厂一、二期工程建设中,部队师以上领导带队,在茅村安营扎寨,日夜奋战。南郊公园建设、农村夏秋两季耕作也都有驻徐部队官兵的参与。

  1979年12月1日至4日,徐州驻军与徐州地区、徐州市联合召开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这在全国也属首创。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南京军区、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全军各大军区、各兵种群工部长、江苏各地市民政局长列席会议。会议一下从一个地区级会议升格为全国性会议,这就是双拥史上著名的“徐州会议”。

  从此,徐州军民的双拥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创造了双拥工作史上的多个第一:“文革”以来军队和地方第一次共同召开双拥大会,共同表彰先进;通过了第一个军地共同制定的双拥公约;转发了全军第一个整建制师和团支援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在全国第一个创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创办了全国惟一具有国内国际刊号的《双拥》杂志;建立了第一个双拥标志性建筑——双拥碑;全国第一座省级“双拥城”;全国第一批命名的10个双拥模范城之一;创立全国第一个专门为困难现役军人家庭提供救助的“情暖困难现役军人家庭救助基金”;在全市3000余所中小学率先开展“做军人子女成长导师和校园家长”拥军活动;建成全国首家双拥专题展览馆。

  如今在徐州,双拥文化时时上演:双拥故事被搬上银幕、走进荧屏;双拥建筑,如彰军碑、双拥展览馆等陆续建成;每年各区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双拥文艺晚会,成为徐州军民的情感纽带;每月出版的《双拥》杂志,忠实地记录了徐州特有的双拥史话;路上行驶的有拥军班车、拥军出租车;街头矗立的有拥军书店,拥军旅社;城区300多个社区,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都设有“拥军优属”的窗口。

  “365天天天拥军,360行行行拥军”,成为徐州最生动的城市表情。

  “双拥”体现在点滴生活中

  镜头一:

  7月30日,一位50多岁的阿姨骑着电瓶车,车上装着补鞋机、缝纫机,直奔军营而去。今天是她例行为部队做服务的日子。这个“例行”是每个月的星期六、星期天为8家部队服务,二十多年来从未改变。她就是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浮桂枝。

  跟记者聊天时,她不提自己怎么能够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一次,不提自己为了战士吃了什么苦受了什么累,也不提为拥军花了多少钱。她只是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大江南北有多少曾享受过她关心和帮助的战士在想念她。“每年春节,总有几百封信像雪片似地飞来。这些信都是已经退伍、转业的军人们写来的,信中他们都还是叫我‘兵妈妈’。”说到这个,浮桂枝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镜头二:

  每年“八一”前夕,是曹迎军一家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从七月下旬开始,曹迎军和妻子倪振娥以及一对子女曹奇、曹恒,分别来到市人武部、消防大队和驻邳武警部队,为战士们送去了慰问金和啤酒、饮料等慰问品。冒着高温酷暑,他们还赶赴连云港赣榆县,看望慰问参加海训的12军特战旅某连队,为官兵们带去了按摩仪、书籍、体育用品。俩兄妹还单独看望了徐州舰两名徐州籍官兵的家人。

  拉平车贩运煤炭起家的曹迎军、倪振娥夫妻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

  2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军营,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一对儿女自参加工作以后,每月也会拿出工资的一部分,与父母一起拥军优属。

  镜头三:

  7月31日,“80后”的王斌权带着鲜花和生日蛋糕,来到驻新沂某部为战士过生日。和浮桂枝一样,这事是“例行”。他每月都会为官兵举办一次“集体生日宴”,送上蛋糕,让战友感受到家的温暖。

  王斌权拥军其实是为了“报恩”。1998年的一天,王斌权工作的汽车修理厂着火,为了他人的人身安全,王斌权跳进火海关掉了汽油桶盖,自己却因全身70%烧伤,面临生命危险。驻新沂某部医院没收一分钱费用,集中全院最强的医务力量对他全力救治,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

  从此,他把拥军当成常态:每逢八一、中秋等节日,买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送到部队;每逢新兵入伍,为每个新兵送一个行李箱;每逢年关,购买棉被、面粉、植物油,看望退役的老军人;每逢母亲节,为在部队服役的战士母亲送一套衣服……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都这样回答:“我的命都是解放军给的,拥军是我对自己的承诺,我会用生命践行这个承诺。”

  民爱军如此,军爱民也是如此。7月,安徽省发生洪灾,驻徐第十二集团军救灾部队在连续奋战多日后,又转战安徽省望江县抢险一线,成立了69个党员突击队。虽然每个人都已进入极度疲劳期,但他们仍然争相第一个下水救人、第一个跳进激流、第一个扛运沙包……爱民,徐州官兵用逆行的背影说话;“五保户”金大爷生病住院的最后时光,是工程兵学院教练勤务团一营道路机械连的战友们陪伴的。他们每天轮流照顾,负责老人的吃喝拉撒睡,每天与老人聊天说话,排遣老人的寂寞。爱民,徐州官兵用生活中的普通日常说话;驻徐73089部队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王顺利坚持定期献血,连续17年不间断,共计献血31次、血小板172个单位,总量超过4万毫升,相当于8个成人的血液量,被官兵和驻地群众称为“献血达人”。爱民,徐州官兵用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说话……

  双拥是徐州最朴素的城市性格

  “双拥”的字面解释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这其中军民互助的鱼水深情,其实也是徐州有情有义城市性格的另一种诠释。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而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们之间重情义,热情豪放喜交友。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千百年来一直在传承,在发扬。今天许多普普通通的徐州市民都具备这种文化积淀和文化性格,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心理。

  有人说,徐州是一座金戈铁马下的温情城市。因“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的地理位置,徐州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也正是在这样频繁的战争中,徐州人养成了强悍的品行,不服输,不认输,无论男女都是顶天立地、敢作敢当、肝胆相照。但这种强悍却又不失温情,正如易中天评价的那样:“徐州受到来自邻近的齐鲁文化圈强有力的影响,成就了较为明显的带有豪爽大气、精干、讲究情义的性格特点。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徐州文化特征,以及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有情有义,敢作敢为。”

  徐州人就是看不得别人犯难。今年87岁的徐州好人张广之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乡里乡亲铺桥筑路,他说要把好事做到100岁;工程兵学院教练勤务团一营道路机械连把“五保户”金大爷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陪伴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徐州人喜欢扶弱济贫。连续举办13年的“爱心助学活动”,至今已救助无数学子,帮助他们大学圆梦;在洪灾中,徐州官兵争先下水救人、跳进激流、扛运沙包……

  徐州人就是知恩图报。

  徐州人懂得就心比心。

  ……

  有情有义是徐州人最朴素的性格,也是徐州获得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情感基石。徐州人会一直“有情有义”下去,相信“双拥”战绩也会继续领跑全国。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8-10/36760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