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改革引领 优化资源配置 为发挥“三个作用”提供坚强体制机制保障 |
◎张耀环 围绕贯彻落实“两聚一高”主题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徐州市编办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科学统筹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坚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政务服务新环境。着眼于厘清政府职责边界、政府与市场边界,解决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进“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加大权力事项取消和下放力度,推进创业办企业、投资办项目、群众办事办证等领域市县扁平管理,一层全链审批,实现“精简办”。规范管理并动态调整市、县、镇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和责任清单,完成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实现“依规办”。编制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目录清单,建设“便利店式”公共服务网络,实现“门口办”。稳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力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三集中、三分开、四保障”集中高效审批模式,实现“集中办”。高标准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清理规范涉审中介服务,放开涉审中介市场,打破中介垄断,实现“联合审”“区域评”。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广“容缺审批”“模拟审批”,建立需两个及以上部门许可的事项目录清单,推行“并联批”。在所有开发区、乡镇(街道)大力推广“代办制”,推行审批结果“快递送”“不见面”,减少涉租寻租的空间。建立完善“放管服”改革事前政策拟定、事后成效评价、体制机制保障等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改革评价评估“全覆盖”。 二是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围绕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突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增创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集中执法职能,整合执法队伍,下移执法重心,健全执法机制,努力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切实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厘清事业单位职责边界,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改革,逐步推开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构建现代基层政府治理体系,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前台+后台”运行机制,建立数字化执法监管指挥平台和便民服务系统,努力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组织架构,推动支持试点镇发展的具体配套措施落地生根。巩固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成果,探索优化机构设置,完善“6+2”服务管理运行体系,形成“模块化”管理、“中心化”服务的工作格局和“扁平化”政务服务运行机制。 三是坚持优化资源科学配置,着力激活服务发展新动能。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持续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服务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严格机构编制总量管理,按照“两个只减不增”要求,实施编制计划管理和使用前置审核,严把人员“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整合机关内设机构,探索大处室制,合并职能任务弱化、职责相近、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重点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后勤服务机构、信息中心等整合。结合审批制度改革和执法体制改革,在监管执法领域,安全、环保、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加大保障力度,实现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落实《徐州市机构编制评估事项暂行办法》,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申请事项评估、批复事项落实评估、职责履行情况评估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准确掌握机构编制使用效益和实际需求。依据评估结果及职能任务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机构整合优化,提高机构编制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 (作者为市政协副主席、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