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中有进 转型步伐加快 我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航 记者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市围绕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深入谋划全局性重大问题,找准牵引性工作抓手,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效益、扩大有效需求,深入推进“五加五减”,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趋势向好的基本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增速全省领先,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1.62亿元、同比增长7.8%。 上半年,我市协同发挥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作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民生建设等领域投入加大,亿元以上在建项目606个,工业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至42.6%,服务业投资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907.7亿元、增长9.8%;中心商圈辐射力持续增强,信息、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2.73亿元、增长12.1%,增速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人民币口径分别增长71.1%、74.9%,增速均保持全省第一。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上半年,我市在培育创新主体、发展科技金融、引进创新人才等方面成效明显。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增强,ICT、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增长迅猛,“四新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快速成长。上半年,我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50亿元、增长1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3%,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5.5%,服务外包合同额4.4亿美元、执行额3.2亿美元,分别增长5.1倍和5.4倍,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实体经济发展向好,上半年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914.56亿元、增长21.5%,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2599.32亿元、增长42.9%,增速均大幅回升,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设施农业总面积、占比均保持全省第一,夏粮实现“十四连丰”。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 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标准谋划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基本形成“2+6+15”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编制实施150项年度城建重点工程,徐宿淮盐铁路、徐连客专、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地下管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城市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力持续增强。科学构建“1+5+30+30+130”五级新型城镇体系,扎实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社会治理等“八个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我市全方位拓展双向开放,集中力量建设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电子口岸等“十大开放平台”,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的20条招商政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上半年,我市已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122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5个,协议注册外资增长58.1%,实际到账注册外资9.38亿美元、增长21.2%,增速全省第二。 民生民计持续改善 为持续富民增收,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我市研究制定聚焦富民35条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八项富民工程和六项精准脱贫举措,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640元和8604元,增长8.6%和8.9%,均快于GDP增速。 同时,我市组织实施的年度10大类70项民生实事进展顺利,新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47个、721.59万平方米,在建定销房310.81万平方米,总投资86.5亿元、年度投资37.7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有序推进。另外,我市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体系,在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基础教育、服务就业创业、健全兜底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系列惠民举措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增进了群众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