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努力探索有徐州特色的 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展开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布局
努力探索有徐州特色的 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7月24日,全市生态文明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结推进,对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进行动员部署。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地和清水走廊,我市在全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要区位,也肩负着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本报从即日起,就我市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好转等方面进行连续解读。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邬政

围绕加快展开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工作布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构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组成的“2+2+10+20”生态空间结构形态,即以京杭运河、黄河故道为“两轴”,微山湖、骆马湖为“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每个不少于10平方公里,20个生态敏感点横贯东西、有机衔接,着力打造青山绿水生态走廊、便捷高效综合交通走廊、绿色低碳产业走廊、幸福宜居新型城镇走廊、近悦远来文化旅游走廊“五个走廊”,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三大提升

引领生态经济发展

江淮生态大走廊徐州段有着独具优势的地理区位,可以形成聚合度更高的生态经济发展单元。通过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和“高精尖缺”人才,可以实现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高端发展的生态经济板块,有效支撑全市、带动周边发展。

核心一:创新发展水平

突出生态经济试点示范;积极打造生态经济创新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生态经济领域研发成果在徐落地转化。

核心二:产业规模质态

激发生态走廊环境友好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

核心三:双向开放能级

依托生态经济廊道,实施开放型经济倍增计划,建立规模化外向型生产基地;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开放引领作用,增强开放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对外开放、资金融通、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标志性平台,构筑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

三大提速

推进基础功能建设

我市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将按照项目化、工程化要求,梳理五大廊道建设重点工程,制定年度项目计划,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核心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围绕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统筹水路、公路、铁路、民航发展,促进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重点实施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国际空港、快速路网等项目,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系统。

核心二:生态系统同域同构

有重点实施沿河、沿湖、沿路生态绿廊和环城林带建设工程,创建一批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构建森林绿地体系。加强河流湖泊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输水扩大配套工程、饮用水源地安全工程和尾水导流提升工程。

核心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项目布局实施,为生态功能区社会建设提供样板。

三大突出

彰显生态特色品质

绿色生态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共同的底色,但沿线各地基础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应有不一样的精彩。我市将立足自身实际,做好“生态+特色品质”文章,让城乡统筹发展、百姓幸福宜居成为我市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鲜明特征。

核心一:城乡发展内涵

利用城市河湖水系,强化与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衔接,加快建设沿河滨湖城市新组团。支持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小镇实现山水、田园、社区共生共荣。强化镇容镇貌整治管理,深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生态魅力镇村。

核心二:富民惠民实效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产业、传统手工、特色农业等植根于民间的富民产业,积极推广“生态+”“旅游+”“文化+”“养老+”等新模式。探索湿地、滞洪区、采煤塌陷区等易地搬迁脱贫试点,让百姓在生态建设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核心三:文化旅游魅力

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服务供给能力和产品品质。联动实施“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行动计划,培育形成更多的生态旅游基地、人文特色旅游基地和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三大突破

增强协同发展活力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我市将坚持统筹兼顾、强化系统思维,树立一体化理念,增强一盘棋意识,统筹好河湖、上下游以及干支流关系,切实增强建设推进的协同效应。

核心一:健全机制

强化内外合作,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完善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工程项目合作推进机制。优化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办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淡化GDP指标,强化产业发展质量、生态治理成效等指标考核,树立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

核心二:集成政策

强化财政扶持,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大走廊建设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修复,支持重点区域开展水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

核心三:统筹协调

全面统筹大走廊建设各项任务和工作,“急不得,更慢不得”,看准了的就大干快干,不能在谋划与观望中等部署、等政策,对已经确定的项目,确保尽快落地见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7-27/40062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