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转型“主引擎” 增创发展新优势 泉山新增4家“国”字号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日前,从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传来喜讯,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徐州永嘉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徐州软件园“瞪羚创新汇”、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淮海创客汇”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这是继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太阳谷创新驿站”、徐州永嘉科技园“嘉友会”在徐州地区首批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后,该区又新增4家“国”字号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自此泉山区共拥有“国”字号创新创业服务平台9家,徐州地区排名首位。 推动平台载体建设 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中国矿大科技园、徐州软件园、江苏建院大学科技园、永嘉科技产业园……在泉山,一个个创新园区不断涌现,成为该区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近年来 ,泉山区创新推行自建、控股、政校合作、区域协作、社会化运作五种模式,建成中国矿大科技园、徐州软件园、江苏建院大学科技园、永嘉科技产业园等八大创新园区。中国矿大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跻身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先进行列;泉山区自主投资的徐州软件园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城区软件园;徐州永嘉科技园被认定为苏北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 在泉山,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如何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创新力。该区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成校企联盟46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96家,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0项,专利授权逾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87件,连续多年居徐州各县(市)区首位。 聚力科技创新 抢占转型发展制高点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一个个国字号荣誉的背后,是泉山致力创新的褒奖。 近年来,泉山区委、区政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科技+民生+产业”模式,重点发展科技服务、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三大产业,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的活力持续释放,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徐州主城区首位,产业转型升级走在淮海经济区城区前列。 把支持科技发展摆在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位置,该区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发展、产学研合作、专利资助、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范围涵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发展阶段的各类科技企业。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今年仅江苏银行科技支行新增科技贷款8000万元,居主城区第一位,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推进创业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 为支持科技企业创新驱动,泉山区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实力泉山”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知识泉山”的实施意见》《泉山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试行)》《泉山区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 优惠的政策扶持,优良的服务环境,一家家科技型企业加速向泉山集聚。目前,全区集聚民营科技企业超过2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0家,居主城区首位。 加快集聚要素 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泉山区将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围绕“建成全省一流城区、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国双向开放高地”的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贯彻实施。 该区将围绕主导产业链,以科技服务、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三大产业为主攻方向,构建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徐州软件园、矿大科技园、徐州2.5产业园,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加速发展环保产业,打造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引领示范区。以泉山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示范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围绕全市“一中心一高地一基地”战略部署,加快淮海科技城建设步伐,该区将按照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五个集聚”的功能定位,和园区、城区、校区“三区融合”的发展思路,以科技服务业为龙头,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加快产业技术交易平台、淮海双创检验检测平台、中瑞技术转移平台、大气物联网等一批科技服务、环保科技类平台的建设。 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尽快把淮海科技城建成为徐州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淮海经济区最具优势的国际性科教创新研发型综合基地,推动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徐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创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