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不活 业态陈旧 竞争乏力 市区农贸市场如何求突破谋发展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枚 通讯员 王建华 7月20日,位于奎河西岸、袁桥泵站北侧的袁桥街坊中心好来农贸市场试营业。该农贸市场共4000平方米、170个摊位,一楼经营水产、肉类,二楼卖蔬菜、干货,环境干净整洁,功能分区合理,还配备了自动扶梯和中央空调。 据悉,作为袁桥疏导点撤销后的主要分流市场之一,好来农贸市场的营业备受市民关注。当消费者走进刚开门的新市场,良好的购物环境和设施配置,彻底改变了附近居民曾经的买菜体验,同时,蔬菜、肉类等价格与原来疏导点价格基本持平,并承诺在运营前三个月还有各种优惠活动。 “为民办实事工程” 管理千差万别 经营业态陈旧 据徐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作为解决城镇居民丰富菜篮子、米袋子主要载体的农贸市场,被各级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市区正常运营的农贸市场有43家(不包括疏导点、马路市场),经营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经营业户超过3000户。其中,经营面积最大的民祥园、翟山、苏北、西苑等农贸市场,每个市场的经营面积都在10000平方米以上,经营摊位超过400家,辐射居民达10万人以上。 农贸市场可以说是最早的众创空间。我市农贸市场和农村集市超过500家,是以销售蔬菜、瓜果、水产品、禽蛋、肉类等各类农产品及制品为主的固定场所,因为多是自发参与、自主交易,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很多农贸市场“零散、灵活、缺乏管理”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领头雁的参与。特别在与超市的竞争过程中,其批量化生产、标准化销售,以及超市强大供应链的支撑,农贸市场“各自为战”的固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徐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在调查后认为,现在,我市农贸市场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市场需要和消费者需求还存在不少短板。 首先是管理机制较为凌乱。管理主体有农贸市场专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或个人等,有集体资产、民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其管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经营理念也千差万别。目前,盈利较好的只占四分之一,如民祥园、生态园、灯塔等市场;微利的占四分之二,基本上保持正常运营。其他一些市场业户稀少,经营门类不全,顾客门可罗雀,经营亏损甚至有关门倒闭的可能。 其次是经营业态陈旧。老市场生存主要还是靠市场周围的门面房和市场内摊位的租金,连经营效益最佳的市场中也存在一些闲置摊位,新兴业态基本没有涉及,线上农贸、智慧农贸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在发达地区流行的街坊中心、盒马鲜生等新兴业态,在徐州市区还是一片空白。 再者就是市场竞争乏力。现在,超市开始将目光转向生鲜版块,不断扩大其生鲜商品占比,加强生鲜商品管理力度,以此作为竞争导流入口。如徐州家乐福、大润发等超市,由于扩大生鲜版块占比,使超市快速摆脱“淘宝、天猫购物”等冲击,而且面对一些居民小区不少蔬菜便利店的打压,他们百货工业品品种在缩小,而百姓须臾离不开的蔬菜瓜果等,经营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要将好事办好 创新管理模式 活跃市场行为 农贸市场是丰富市民菜篮、米袋子的重要平台,面对传统农贸市场与新兴业态的竞争,农贸市场如何突破瓶颈、寻找出路求发展?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徐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会长倪同山等专业人士。 他们认为,要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好,一是要求农贸市场创新模式、丰富业态,开展品牌化经营。相比较超市,农贸市场具有菜新鲜、品种多、价格灵活、结算便利、地方特色浓郁等优势。但由于传统农贸市场对待经营户是“散养式”、粗放型管理,在吸附客源方面,基本是较为被动的等客上门销售。在客户市场分流的今天,农贸市场也需要主动出击,细分市场,适应当下消费模式。一方面,农贸市场要引入超市化管理模式,让市场环境、人员、商品和服务各方面日益规范化和网络化。另一方面,农贸市场自身也需要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以服务居民方便消费为先导,主动吸附客源进场消费。 二是发展“线上农贸”“智慧农贸”。利用互联网技术,依靠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技术手段,把一些不愿意逛市场或者没时间外出买菜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帮助精品菜选购和配送到家,向打造百姓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转化。 三是学习外地经验,引入新兴业态。目前在上海、杭州大城市流行的“盒马鲜生”是以线下体验门店为基础,建立消费者认知度,并将之作为线上平台盒马APP的仓储、分拣及配送中心,通过将线上、线下业务完全一体化,来满足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使徐州农贸市场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市民更加喜爱的消费好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