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起淮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和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
|
目录 |
T03:汉风流韵谱写徐州文化强市新篇章 T04:徐州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旗 T05:徐州交通优势抒写枢纽经济新未来 T06:“一带一路”构筑“双向开放”新格局 T07:徐州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T08—T11:“峰起淮海——徐州报业的2008-2018”征文选登 T12:移动宽带上C位,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T13:丰县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建设发展全局 T14:沛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本全国试点全省推广 T15:睢宁争当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革试验区 T16:邳州公共空间治理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T17:新沂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T18/19:铜山区精心描绘“强富美高”新画卷 T20:鼓楼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T21:云龙区改革蝶变谱新篇 T22/23:贾汪区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T24:泉山区开拓放大城区首位度建设城市核心区 T25:市经信委奏响彭城“工业强市”最强音 T:26/27:新城区建设十四周年一座新城样板区的崛起 T28:徐州开放大学打造区域性教育“徐州模式” 中国电信 极速宽带 T29:淮海控股集团:深耕实体经济40年 T30:市财政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T31:徐州警方全力创建淮海经济区最安全城市 T32:交警支队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安全最畅通城市 T33:检察机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检察保障 T34:新沂法院筑牢公正根基兑现为民承诺 T35:市交通运输局谱写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壮阔篇章 T36:徐工集团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领头羊 T37:协鑫:创新驱动引领光伏产业未来 T38/39:金彭致力成为全球绿色交通工具领跑者 T40:公积金中心让制度红利和新技术便利惠及广大职工 T41:绿地——城市生活场景运营商 T42:青年路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深度变革 中国联通:全家流量放心用 T43: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电力引擎” T44:绿健集团祝贺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T45:国缘祝贺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T46:徐州轨道交通助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T47:江苏诚意集团为徐州市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T48:万科与徐州共生长让生活更美好 T49: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力保障公众“食美药安” T50:徐州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T51:市第一人民医院致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高地 T52:徐医附院践行“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之路纪实 T53:市中心医院荣获“中国医院质量管理(医疗)卓越奖” T54:徐州市中医院——走中医特色崛起之路 T55:市妇幼保健院:为徐淮亿万妇女儿童幸福安康担当 T56:市儿童医院始终与时代的步伐同频共振 T57:淮塔管理局铸就共和国不朽的丰碑 T58:市云管委打造五星级优质服务品牌 T59:徐州乐园——以城市为名为城市代言 T60:人民银行徐州市支行助推徐州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T61:徐州建行开启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新时代 T62:徐州技师学院用工匠精神涵养学生气质 T63:潘塘中心小学“慧创”办学理念 桃园路小学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T64:祁门红茶,中国十大名茶唯一红茶 |
汉风流韵奏响文化强市交响曲 |
|
||
|
||
|
||
|
||
|
||
|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兴之初,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成为徐州大地的经典音符,铸就了雄浑奔放的城市底色。 泗水亭前,吕梁洪畔,古战场上,时光的身影,述说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雄性与温情。 穿越两千年的风霜,走在振兴发展路上的徐州,高举 “弘扬大汉文化、运河文化和以马庄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的大旗,挥动如椽巨笔,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大汉雄风,蕴发古城振兴精气神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2600多年的建城史位列江苏13市之最。汉高祖刘邦创立大汉王朝,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于故乡,徐州由是成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汉画像石、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楚王山、戏马台、拔剑泉等两汉胜迹闻名遐迩。坐拥汉文化富矿,如何继承弘扬、开发利用,使之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徐州汲取汉文化兼容包并的精神,以“舞动汉风”为品牌,倾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城。 汉风劲吹,拉近了徐州与五洲的距离。 在考古工作者持续60多年的发掘保护下,徐州境内1000多座汉墓中丰富的随葬品出土,再现了汉时辉煌。去年,徐州的银缕玉衣与古埃及的木乃伊在德国并肩展出,21件来自徐州的西汉陶俑吸引了35万美国观众,百余件汉家遗珍频频在海外掀起中国文化热。 文物之外,文字亦是使者。近年,徐州大力实施“文化传承世纪”工程,《徐州古方志丛书》《汉之源文化丛书》先后出版,拼接了城市文明图景,深化了汉文化研究。上月举办的中国·徐州首届古籍文献交流展暨藏书文化高峰论坛,国内藏书大家和知名学者论道彭城,共商保护中华古籍和地方文脉的良策,被业界称颂。 文创发力,汉文化已融入生活中的日常。汉式风格建筑、城雕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汉风古韵,汲取汉画文物中的吉祥元素设计的方巾、瓷盘,在各种文创大赛中摘得大奖,并成为馈赠佳朋的热销旅游产品。 潜移默化,汉文化已置根徐州人的血脉。首届淮海书展开幕式上,徐工集团劳动模范朱长建感言在阅读中最打动自己的诗句是刘邦的《大风歌》:“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山川风骨、大汉气象通过一唱三叹完全展现出来,跟我们这座城市的气质非常吻合,跟我们徐工集团在制造大国重器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造的气概也非常吻合。 徐州把弘扬汉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以汉文化精神提振徐州人奋斗进取的精气神,让“两汉文化看徐州”更加丰富立体:取词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市歌《一饮尽千钟》全城传唱,大型汉代音乐史诗《汉乐华章》在2018年江苏省新年音乐会上惊艳全场,电视连续剧《解忧公主》等一批植根徐州本土的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了“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说:“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 大力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正能量 刚劲雄浑的大汉之风,催生了“徐州是英雄的故乡”。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纪念塔和纪念馆建设好、管理好,用好这里的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也是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 201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70周年这一天,云龙书院公益讲堂,由淮塔管理局贾萍处长主讲的《让历史照亮未来——淮海战役的精神与启示》,多维视角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寻求自身解放的生命壮举,以史料说话,令听者动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重要指示,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一年来,淮塔管理局集全员之力,推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工程,至今已走过21个省市,行程3万多公里,采访了近600人;汇聚各方专家60多人设立了20多项淮海战役课题,通过淮塔学堂、纪录片制作以及纪念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渠道传承红色基因。 徐州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第一批命名的全国双拥模范城。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徐州地区人民谱写了光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篇章,无数先辈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战斗纪念陵园、马陵山宿北大战指挥所遗址、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等众多革命胜迹,珍藏着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当代徐州人对革命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徐州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歌舞剧《小萝卜头》荣获江苏省文华大奖,梆子戏《人民·母亲》、儿童剧《红孩子》正在赶排中。上月,徐州歌舞剧院首次公开彩排的原创音乐剧《淮海儿女》收获了观众持续的掌声。 战争已逝,英雄不朽。徐州没有忘记。 大河前横,一展南秀北雄风情画 发端于古泗水滨的徐州河流纵横,水运在古代举足轻重。过境的千年大运河,更是徐州的一条经济河、文化河,水因城灵,城由水兴。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的重要指示。包括徐州段在内的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运河徐州段位于江苏最北端,总计210公里,流域人口130万。元明清三代,大运河是徐州的水上“国道”,官俸粮饷从富庶的江南供给北京,由徐州北上的粮船每年万余艘,运粮400万石以上。居“五省通衢”水运要冲,徐州的南北货物贸易一度超过漕粮运输。 “阅尽”历史,大运河不老。南门外广运仓、户部山古民居、荆山桥断牌坊等历史遗迹,及苏轼抗洪、潘季驯治水、乾隆阅河等人文佳话,连缀成一串珍珠,为古城添彩。 南来北往的航船给了这方百姓不一样的见识,苏北大鼓、东路柳琴、邳州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着南秀北雄的独特风格,深扎民间,流传至今。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丁丁腔去年登上了央视的戏曲频道,让全国的戏曲爱好者欣赏到运河的遗响。 运河水也成就了徐州的绿色振兴,刷新了城市形象。引渡河水,徐州开挖了人工湖,改造了煤炭塌陷地,建成了4A级的潘安湖湿地公园,绿化了荒山,让生态文化渗入人们的生活。今年3月,知名山水画家袁志山的50幅“大美徐州”写意画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他说,是徐州这个日新月异之城,这个雄浑大气之城,赋予我激情,更启迪我灵感。 保护和开发并举,大运河新姿勃发。 新沂市窑湾在漕运兴盛时期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称。近年政府重金修复古镇街道、建筑,恢复了老邮局、酱园店、老作坊等。旅游旺季,住在镇上的刘保玲一天要为好几拨朋友充当业余导游,问他厌烦么,他说,为古镇自豪。 河畅岸绿,运河保护久久为功。今年7月举行的市委十二届六次会议提出了“打造样板式运河文化名片”的目标,高水平建设“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重要节点城市。在不久后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上,江苏省社科院及北大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新时代大运河徐州港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广阔的视野下、开放的格局中,徐州正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大笔如椽,绘就美丽乡村小康梦 作为农业大市,徐州拥有11400多个自然村,168万户农民。 乡村兴,则中国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贾汪区马庄村视察,高度赞扬马庄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群众的文化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 一马当先,激起千村驰骋。徐州各界充分学习马庄经验,谋划乡村生活幸福蓝图。 “农村思想工作难做,以往干部光读文件讲道理,口干舌燥没人听。”在马庄村做过30年“当家人”的孟庆喜把马庄的振兴归功于“文化立村、文化强村和文化惠民”。 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到成立乐团打响品牌,马庄又马不停蹄地整修了全村的民居和道路,新建了农民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创新设立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文明户评比,周有舞会,月有升旗,村中一应事务皆民主公开,村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在古雅的香包大院,一边是飞针走钱的生产,一边是购销两旺的繁忙,“新乡土,新时代,马庄特色不能改。文化强村是方向,乡村振兴谋发展……”唱着自编自演的快板,马庄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奏出美丽乡村交响曲。南通市文联副主席李中慧由衷感慨:“‘群雁飞翔’必须要有‘领头雁’,用四个字形容马庄党组织工作的状态,就是‘求真务实’。” 榜样就是力量。 今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广“马庄经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未来三年,徐州将围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高素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特色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农村文艺创作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和智慧文化建设等七大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发力。 铜山区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乡村振兴的第一仗,“醉”美乡村由点带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同步提升。 在睢宁,“舞动乡村”跳出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样本,以数字经济振兴乡村的“沙集模式”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前主席马云的高度认可。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全市文化系统创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活动样式,每年举办 “舞动汉风”——“城乡文化对对碰”活动,在城乡互动演出30场以上,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亮丽品牌。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接续奋斗。 值徐州解放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一周年,振兴与崛起的号角再次吹起。做大做强汉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力与推力,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徐州的未来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