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峰起淮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和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一)

 

峰起淮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和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目录 
 
 

 

T03:汉风流韵谱写徐州文化强市新篇章

T04:徐州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旗

T05:徐州交通优势抒写枢纽经济新未来

T06:“一带一路”构筑“双向开放”新格局

T07:徐州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T08—T11:“峰起淮海——徐州报业的2008-2018”征文选登

T12:移动宽带上C位,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T13:丰县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建设发展全局

T14:沛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本全国试点全省推广

T15:睢宁争当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革试验区

T16:邳州公共空间治理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T17:新沂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T18/19:铜山区精心描绘“强富美高”新画卷

T20:鼓楼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T21:云龙区改革蝶变谱新篇

T22/23:贾汪区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T24:泉山区开拓放大城区首位度建设城市核心区

T25:市经信委奏响彭城“工业强市”最强音

T:26/27:新城区建设十四周年一座新城样板区的崛起

T28:徐州开放大学打造区域性教育“徐州模式”

中国电信 极速宽带

T29:淮海控股集团:深耕实体经济40年

T30:市财政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T31:徐州警方全力创建淮海经济区最安全城市

T32:交警支队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安全最畅通城市

T33:检察机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检察保障

T34:新沂法院筑牢公正根基兑现为民承诺

T35:市交通运输局谱写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壮阔篇章

T36:徐工集团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领头羊

T37:协鑫:创新驱动引领光伏产业未来

T38/39:金彭致力成为全球绿色交通工具领跑者

T40:公积金中心让制度红利和新技术便利惠及广大职工

T41:绿地——城市生活场景运营商

T42:青年路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深度变革

中国联通:全家流量放心用

T43: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电力引擎”

T44:绿健集团祝贺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T45:国缘祝贺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

T46:徐州轨道交通助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T47:江苏诚意集团为徐州市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T48:万科与徐州共生长让生活更美好

T49: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力保障公众“食美药安”

T50:徐州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T51:市第一人民医院致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高地

T52:徐医附院践行“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之路纪实

T53:市中心医院荣获“中国医院质量管理(医疗)卓越奖”

T54:徐州市中医院——走中医特色崛起之路

T55:市妇幼保健院:为徐淮亿万妇女儿童幸福安康担当

T56:市儿童医院始终与时代的步伐同频共振

T57:淮塔管理局铸就共和国不朽的丰碑

T58:市云管委打造五星级优质服务品牌

T59:徐州乐园——以城市为名为城市代言

T60:人民银行徐州市支行助推徐州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T61:徐州建行开启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新时代

T62:徐州技师学院用工匠精神涵养学生气质

T63:潘塘中心小学“慧创”办学理念

桃园路小学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T64:祁门红茶,中国十大名茶唯一红茶


 

汉风流韵奏响文化强市交响曲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兴之初,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成为徐州大地的经典音符,铸就了雄浑奔放的城市底色。

泗水亭前,吕梁洪畔,古战场上,时光的身影,述说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雄性与温情。

穿越两千年的风霜,走在振兴发展路上的徐州,高举 “弘扬大汉文化、运河文化和以马庄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的大旗,挥动如椽巨笔,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大汉雄风,蕴发古城振兴精气神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2600多年的建城史位列江苏13市之最。汉高祖刘邦创立大汉王朝,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于故乡,徐州由是成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汉画像石、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楚王山、戏马台、拔剑泉等两汉胜迹闻名遐迩。坐拥汉文化富矿,如何继承弘扬、开发利用,使之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徐州汲取汉文化兼容包并的精神,以“舞动汉风”为品牌,倾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城。

汉风劲吹,拉近了徐州与五洲的距离。

在考古工作者持续60多年的发掘保护下,徐州境内1000多座汉墓中丰富的随葬品出土,再现了汉时辉煌。去年,徐州的银缕玉衣与古埃及的木乃伊在德国并肩展出,21件来自徐州的西汉陶俑吸引了35万美国观众,百余件汉家遗珍频频在海外掀起中国文化热。

文物之外,文字亦是使者。近年,徐州大力实施“文化传承世纪”工程,《徐州古方志丛书》《汉之源文化丛书》先后出版,拼接了城市文明图景,深化了汉文化研究。上月举办的中国·徐州首届古籍文献交流展暨藏书文化高峰论坛,国内藏书大家和知名学者论道彭城,共商保护中华古籍和地方文脉的良策,被业界称颂。

文创发力,汉文化已融入生活中的日常。汉式风格建筑、城雕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汉风古韵,汲取汉画文物中的吉祥元素设计的方巾、瓷盘,在各种文创大赛中摘得大奖,并成为馈赠佳朋的热销旅游产品。

潜移默化,汉文化已置根徐州人的血脉。首届淮海书展开幕式上,徐工集团劳动模范朱长建感言在阅读中最打动自己的诗句是刘邦的《大风歌》:“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山川风骨、大汉气象通过一唱三叹完全展现出来,跟我们这座城市的气质非常吻合,跟我们徐工集团在制造大国重器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造的气概也非常吻合。

徐州把弘扬汉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以汉文化精神提振徐州人奋斗进取的精气神,让“两汉文化看徐州”更加丰富立体:取词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市歌《一饮尽千钟》全城传唱,大型汉代音乐史诗《汉乐华章》在2018年江苏省新年音乐会上惊艳全场,电视连续剧《解忧公主》等一批植根徐州本土的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了“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说:“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

大力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正能量

刚劲雄浑的大汉之风,催生了“徐州是英雄的故乡”。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纪念塔和纪念馆建设好、管理好,用好这里的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也是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

201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70周年这一天,云龙书院公益讲堂,由淮塔管理局贾萍处长主讲的《让历史照亮未来——淮海战役的精神与启示》,多维视角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寻求自身解放的生命壮举,以史料说话,令听者动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重要指示,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一年来,淮塔管理局集全员之力,推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工程,至今已走过21个省市,行程3万多公里,采访了近600人;汇聚各方专家60多人设立了20多项淮海战役课题,通过淮塔学堂、纪录片制作以及纪念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渠道传承红色基因。

徐州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第一批命名的全国双拥模范城。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徐州地区人民谱写了光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篇章,无数先辈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战斗纪念陵园、马陵山宿北大战指挥所遗址、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等众多革命胜迹,珍藏着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当代徐州人对革命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徐州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歌舞剧《小萝卜头》荣获江苏省文华大奖,梆子戏《人民·母亲》、儿童剧《红孩子》正在赶排中。上月,徐州歌舞剧院首次公开彩排的原创音乐剧《淮海儿女》收获了观众持续的掌声。

战争已逝,英雄不朽。徐州没有忘记。

大河前横,一展南秀北雄风情画

发端于古泗水滨的徐州河流纵横,水运在古代举足轻重。过境的千年大运河,更是徐州的一条经济河、文化河,水因城灵,城由水兴。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的重要指示。包括徐州段在内的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运河徐州段位于江苏最北端,总计210公里,流域人口130万。元明清三代,大运河是徐州的水上“国道”,官俸粮饷从富庶的江南供给北京,由徐州北上的粮船每年万余艘,运粮400万石以上。居“五省通衢”水运要冲,徐州的南北货物贸易一度超过漕粮运输。

“阅尽”历史,大运河不老。南门外广运仓、户部山古民居、荆山桥断牌坊等历史遗迹,及苏轼抗洪、潘季驯治水、乾隆阅河等人文佳话,连缀成一串珍珠,为古城添彩。

南来北往的航船给了这方百姓不一样的见识,苏北大鼓、东路柳琴、邳州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着南秀北雄的独特风格,深扎民间,流传至今。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丁丁腔去年登上了央视的戏曲频道,让全国的戏曲爱好者欣赏到运河的遗响。

运河水也成就了徐州的绿色振兴,刷新了城市形象。引渡河水,徐州开挖了人工湖,改造了煤炭塌陷地,建成了4A级的潘安湖湿地公园,绿化了荒山,让生态文化渗入人们的生活。今年3月,知名山水画家袁志山的50幅“大美徐州”写意画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他说,是徐州这个日新月异之城,这个雄浑大气之城,赋予我激情,更启迪我灵感。

保护和开发并举,大运河新姿勃发。

新沂市窑湾在漕运兴盛时期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称。近年政府重金修复古镇街道、建筑,恢复了老邮局、酱园店、老作坊等。旅游旺季,住在镇上的刘保玲一天要为好几拨朋友充当业余导游,问他厌烦么,他说,为古镇自豪。

河畅岸绿,运河保护久久为功。今年7月举行的市委十二届六次会议提出了“打造样板式运河文化名片”的目标,高水平建设“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重要节点城市。在不久后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上,江苏省社科院及北大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新时代大运河徐州港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广阔的视野下、开放的格局中,徐州正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大笔如椽,绘就美丽乡村小康梦

作为农业大市,徐州拥有11400多个自然村,168万户农民。

乡村兴,则中国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贾汪区马庄村视察,高度赞扬马庄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群众的文化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

一马当先,激起千村驰骋。徐州各界充分学习马庄经验,谋划乡村生活幸福蓝图。

“农村思想工作难做,以往干部光读文件讲道理,口干舌燥没人听。”在马庄村做过30年“当家人”的孟庆喜把马庄的振兴归功于“文化立村、文化强村和文化惠民”。

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到成立乐团打响品牌,马庄又马不停蹄地整修了全村的民居和道路,新建了农民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创新设立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文明户评比,周有舞会,月有升旗,村中一应事务皆民主公开,村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在古雅的香包大院,一边是飞针走钱的生产,一边是购销两旺的繁忙,“新乡土,新时代,马庄特色不能改。文化强村是方向,乡村振兴谋发展……”唱着自编自演的快板,马庄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奏出美丽乡村交响曲。南通市文联副主席李中慧由衷感慨:“‘群雁飞翔’必须要有‘领头雁’,用四个字形容马庄党组织工作的状态,就是‘求真务实’。”

榜样就是力量。

今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广“马庄经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未来三年,徐州将围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高素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特色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农村文艺创作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和智慧文化建设等七大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发力。

铜山区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乡村振兴的第一仗,“醉”美乡村由点带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同步提升。

在睢宁,“舞动乡村”跳出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样本,以数字经济振兴乡村的“沙集模式”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前主席马云的高度认可。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全市文化系统创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活动样式,每年举办 “舞动汉风”——“城乡文化对对碰”活动,在城乡互动演出30场以上,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亮丽品牌。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接续奋斗。

值徐州解放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一周年,振兴与崛起的号角再次吹起。做大做强汉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力与推力,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徐州的未来值得期待。

 

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汇聚区域发展强大合力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焦琪贺

徐州,是一座你来了就会发现很多惊喜的城市。 

她虽处北方,却遍布大大小小十几个湖泊。她虽是地级市,却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

去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这是徐州在新起点上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徐州过去多年努力和沉淀的结果。在事实上,徐州以其巨大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优势,早已是淮海经济区居民向往的城市,周边县市的人来徐州就医、上学、做生意、定居,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聚焦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徐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徐州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新时代方位、把握发展规律、以世界性眼光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徐州地缘特殊、地位重要、使命重大。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徐州要成为苏北振兴的强引擎、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徐州要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这是江苏省委常委会对徐州的战略定位。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的转型发展,日新月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大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意义不仅在徐州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带动淮海经济区的洼地崛起、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等都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购物就医首选之地 越来越多外地人经商置业

3万余平方米的购物面积、52间全新的家具展间、8000余件美观实用的宜家好物、760多个免费停车位、琳琅满目的瑞典美食……11月29日,全国第28家、淮海经济区首家门店徐州宜家家居广场开业。这标志着宜家中国版图的扩张迈出了坚实一步,将有力撬动淮海经济区1.2亿人口的大市场,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餐饮及休闲体验,为徐州经开区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增添新的活力,也为徐州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在大企业、大项目的推动下,徐州主城区消费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徐州金鹰、苏宁商务广场国际名品销售额占比达到20%以上,且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另外,一批实体零售商主动适应消费升级,纷纷转战品质消费,直接增设进口高端商品超市,如金鹰进口商品超市、大润发的进口商品和家乐福的进口商品专柜等。徐州东兴集团与宁波保税区、深圳中兴跨境、网易考拉海购联合打造的全球购进口商品直购广场,销售商品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近两万多个品种,是目前淮海经济区最大的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每当节假日,在我市中心商圈的金鹰国际广场,30%以上的VIP客户都是外地客户,地下停车场50%以上都是外地车牌。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徐州中心商圈基本都是这个情况,这些外地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山东枣庄、安徽宿州、河南商丘等距离徐州大概1小时车程的周边县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7.39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总量位居江苏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   

徐州的医疗资源对周边居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悉,全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徐州现有近5000家医疗机构惠及徐州周边4000多万人。2017年全市诊疗人次6000多万人次,服务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辐射苏鲁豫皖四省、直接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1.2亿人的医疗服务圈。为满足周围省市病人来徐州异地就医的需求,早在2012年,徐州市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在全国率先实施开展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工作,并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现场刷卡结报,涉及区域为4省9市63个县(市、区)的5000万人口。便捷的购物环境和优质的就医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徐经商置业。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拓展延伸发展战略腹地

担当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大任,必须在集聚城市要素、提升产业能级上下功夫。过去的徐州,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工矿区遍布城区,城市面貌较差,但今天的徐州,变得光彩照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稳固。  

鼓楼区是徐州市最早的老工业区,上个世纪,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鼓楼人的骄傲,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过去的骄傲反而成了沉重的环境包袱。一边是城市提档升级,一边是企业转型发展,在进退两难中,鼓楼区政府最终选择了舍弃。  

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老化工企业北方氯碱不仅在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型化工工业园区安了新家,还在搬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升级改造。徐州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郎辉告诉记者,搬迁过程中,企业也通过市场调研、决策,实施了一个新项目。从原来的氯碱化工转型发展到了现在的精细化工,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0个亿。而在全市的大盘子里,200多家像北方氯碱这样的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主城区,搬迁后的土地则为众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腾出了空间。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非常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在徐州国家高新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有4个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而它们点燃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最初的星星之火。  

从教授到企业老板的十几年间,华洋通信科技的创始人钱建生在中国矿大和徐州高新区从资金到用地再到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实现了当初转型的初衷。在4位教授的引领带动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规模,2017年产值达到400亿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眼下,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力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研究制定《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意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1-6月份,全市在建高新技术项目251项,占产业项目的18.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31.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6.5%。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完善产业提升体系,贯彻落实《省科技厅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意见的通知》要求,把加快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徐州高新区形成以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电子信息为主导,安全科技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邳州高新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高新区,园区已形成以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改性塑料和金属新材料为主的三大产业体系。锡沂高新区对照国家高新区进行对标找差,制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鼓楼高新区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筹备召开联盟成立大会,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 

加快“四个中心”建设 增强辐射带动力

1986年,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0个地级市组成了一个新的发展区域——淮海经济区。如今,区内城市携手走过了32年。 

从当前综合实力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大幅领先区域其他城市,在交通出行、购房置业、就医上学、消费购物等方面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作为中心城市,如何提高徐州的首位度,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我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中心城区面积达3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8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8%以上,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基本建成,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令人向往的区域首善之城。 

如今,我市经济中心建设突出产业创新和重构,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活力、生态环境等在淮海经济区大幅领先,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徐州现代商圈建设,加快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把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势;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创国家金融支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辐射淮海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徐州科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建设宜业宜居的民生幸福城市。 

徐州的一些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也一直朝中心城市的方向作准备。现在,徐州高铁东站东侧站房及东广场正在扩建,建成之后徐州高铁东站站房的面积将达到4.6万平方米。随着米字形枢纽的形成,徐州将形成与相邻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1.2亿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4亿人。

挥毫江山当有助,信步彭城遍地诗。 

30多年来,淮海经济区战略地位愈发重要。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表示,淮海经济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主要发起者,也是主要推动者。事实证明,实现淮海崛起梦,必须充分发挥徐州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和省委常委会对徐州的战略定位,作为推进新时代徐州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深化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的内涵,切实发挥引领、辐射、集散作用。加快自身发展,增强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强内外联通,汇聚了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在召唤,新征程已开启。徐州,这座百年煤城,正承载江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站在新出发点上,肩负新使命扬帆再起航。

大交通 大枢纽 大物流 大发展
交通优势抒写枢纽经济新未来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郭爱华

10月1日,当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铁根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和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主任谢里夫手中领取“联合国人居奖”的那一刻,风从海上来,全世界的目光都开始寻找,徐州在哪里?

徐州在这里: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点,古有“五省通衢”之称,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398条县乡道路让徐州以外的车辆畅通无阻;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就像一条金腰带穿境而过,宽阔的河道里,南来北往的各色运输船舶川流不息;沿河两岸的101座码头、297个生产性泊位可以实现2000吨以内的船舶通江达海;京沪与徐兰客运专线交汇点的高铁站不但可以满足你2小时内进京赴沪,而且轻轻松松可以直达全国181个城市;外形酷似“汉袖”的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通往国内外40多座城市的航班告诉你什么叫时间飞逝;在319条市内道路上行驶的公共交通车辆更是让你满意地到达全市的大街小巷。

这就是徐州,去年国务院定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区位交通优势是徐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徐州正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徐州的枢纽功能和枢纽经济大有可为。

40年,『五省通衢』升级成『五通汇流』

1997年11月8日,一架波音767大型客机满载着徐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腾空而起,飞往首都北京,开启了徐州观音机场正式通航运营的新篇章,更标志着古城徐州正式跨入了航空时代。自此,徐州及周边市民实现了“说走就飞”的愿望。从通航初期年旅客吞吐量不足10万人次、开通航线不足10条,到今年10月15日上午,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万名旅客,徐州民航正式开启迈向淮海经济区航空客货运枢纽机场建设的全新征程。

2000年底,京沪高速公路新沂段23.373公里率先建成通车,改写了徐州高速公路“零”的历史。从1997年开始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到目前京沪高速公路徐州段、连徐高速公路徐州段、京福高速公路徐州东绕城段、宁宿徐高速公路徐州段、京福高速公路徐州西北绕城段、济徐高速公路江苏段、宿新高速公路徐州段、徐明高速公路江苏段8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约465公里。徐州高速公路已形成纵横交错、环形放射、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构成了徐州市全长91.5公里的环城高速,在市域内构筑起快速交通主骨架,实现了所有县(市、区) “半小时上高速”目标。

2010年10月3日,徐州“亿吨大港”奠基,开启了港口发展的“黄金时代”。 处于汴、泗二水与大运河交汇优越地理位置的徐州,始终为我国“漕盐运”之要津,水运事业相当繁荣。改革开放以后,能源、交通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工程规划逐步实施,京杭运河疏浚改造扩建,有力地促进了徐州市港口水运事业蒸蒸日上,开创了港口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家重点进行了邳州、双楼、孟家沟港口的改扩建和万寨港的续建,沉寂了100多年的港口水运景象,重新崛起,徐州已发展成为水运大市、水运强市。2017年底,徐州港共有码头101座,生产性泊位297个,综合通过能力8309万吨。截至2018年上半年,开通了徐州-太仓、徐州-扬州、徐州-连云港3条水运集装箱航线,每月营运航班达30航次。徐州港由传统的内河港正向着“一带一路”内河开放枢纽大港的目标昂首迈进。

2011年6月26日,徐州东站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徐州正式迈进高铁时代。徐州铁路由传统“十”字型干线铁路枢纽向普通铁路和现代化高铁双“十”字型枢纽跨越。已初步形成“三纵一横两联”铁路网,目前,徐州市铁路总里程546.56公里,居全国前列。其中,普通铁路396.26公里,高速铁路150.3公里,初步构建了以徐州东站为中心,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和连徐高铁为骨架的“放射型”高铁网络,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3小时可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五大都市,市域铁路网初具规模。2018年1月25日随着徐宿淮盐铁路项目新建徐州东动车运用所正式投入运营,徐州市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动车所的非省会城市,增加我市始发终达动车8列,目前徐州东站始发终达动车达19列。

2014年4月30日,徐州市第一条高架快速路——东三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徐州正逐步构建起市区立体交通体系。

2014年10月8日,徐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到目前轨道交通1、2、3号线一期工程全面进入“三线共建”阶段,徐州人距离乘坐地铁的日子指日可待。

……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徐州交通飞速发展的40年。40年来,徐州交通网络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公铁水空四种运输方式发展齐头并进,畅通南北、通联东西;40年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加速成网,日趋成熟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正使徐州从原来的“五省通衢”升级成如今的“五通汇流”,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更加凸显。

新时期,『交通枢纽』转化成『枢纽经济』

在新的时代下,徐州现代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不断推动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快速交通为工具和载体,以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航空经济”“铁路经济”“水运经济”和多式联运构成的徐州枢纽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且蓬勃发展。

今年1月29日下午4:30,一架从香港起飞,载有14吨IT电子产品、化妆品等电商产品的圆通航空波音757货机,稳稳降落在观音机场跑道上,徐州至香港全货机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这不仅拉开了徐州航空货运的新篇章,也标志着我市航空口岸建设实现又一重大突破,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又一大新进展。

今年4月2日,从江苏江阴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69个标准箱塑料颗粒的货船,利用徐州—连云港、徐州—太仓两条水路航线,和徐州多功能的铁路网络,水铁联运,最终通过国际货运班列将货物运送到乌兹别克斯坦,从此开启了徐州首笔多式联运外贸集装箱业务。

今年5月22日,从广州虎门起运的载有36个重型集装箱陶瓷的货船经海运到达连云港,利用徐州—连云港的水路航线,和徐州便利的铁路、公路交通优势,多式联运,将货物转发至各地。

今年10月15日上午,徐州中欧班列45车集装箱从铁路铜山货场缓缓驶出,载着工程机械、家具家电、橡胶产品、机电产品的列车驶向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最终这些产品将运往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这是徐州中欧班列开行的第100列,标志着徐州中欧班列逐渐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铁路运输动脉。

……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重要影响。以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等为配套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我市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层次不断提升、产业加速集中的新阶段。

以徐州中欧班列为例,自2015年12月22日开行首班以来,已安全运行1027天,开行100列,累计发运出口货物约10万吨,货值约2.5亿美元,中欧班列运量列全省第三,已成为江苏省中欧班列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步构建了集中欧、中亚出口班列为一体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平台。

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的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自2010年9月实现口岸开放以来,先后开通了香港、台北、韩国、泰国、日本等国际(地区)客运航线,开通国际货运业务。特别是今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大关,据国际民航组织研究,机场旅客吞吐量每增加100万人次,可带动地方GDP18.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500人。

徐州港是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和内河十大枢纽港之一。去年底开通徐州至连云港集装箱航线后,水运航线可以深入开展海河联运业务。以前从连云港发货到徐州,公路运输每个标准集装箱1400元,而现在水路运输每箱约900元,节省500元。这样的优势,将使得更多从连云港内运的货运业务,在徐州中转。

枢纽经济以发达的交通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我市正打造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重点推进了铜山货场、双楼保税物流园、北三环物流集聚区、顺堤河、综合保税物流园、观音机场等六大联运基地建设,我市公铁联运、公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空陆联运、海陆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已初具规模。5个项目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客运、货运枢纽建设项目,位居全省之首。16个物流基地进入部、省“十三五”项目库,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数量全省第一。

展未来 『新升级版』再提升 『枢纽地位』

未来几年,徐州交通运输局还将着力打造现代运输服务升级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巩固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重点织好“十张网”:一是规划到2020年形成“三纵三横三联一环”高速公路网,实现2小时直通淮海经济区内主要城市,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所有县(市);二是到2020年,规划普通国道8条、省道21条,规划干线公路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和90%的镇,覆盖全部省级以上开发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高速公路互通、机场和铁路场站;三是设计农村公路的县道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的目标,行政村和规划居住保留点全部通达双车道等级公路,拆除重建危旧桥梁1200座;四是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其他等级航道与之沟通的树状结构水运网络,构建市域“两纵一横五干”的干线航道网布局形态;五是规划形成“三纵三横二联一环”干线铁路网,积极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六是按照“5个一类、10个二类、若干个三类通用机场”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体系建设;七是城市轨道网;八是规划建设“两环十一射一联”长约20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网,实现市区“两心”区域10分钟进入快速路网、各组团15分钟通过快速路进入高速路网;九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550公里干支路网;十是优化交通信息网,解城市拥堵、方便群众出行。

进一步完善枢纽体系:一是打造市区客运枢纽和县市客运枢纽构成的8+6综合客运枢纽体系;二是按照“应配尽配”的原则,共规划公交场站89处,总用地82公顷;三是打造铜山货场公铁联运物流基地、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北三环物流集聚区、顺堤河港口作业区等6大联运基地。

加强配套建设口岸功能区:主要包括航空口岸、水运口岸、陆路口岸(公路集装箱监管区)、陆路口岸(铁路一类口岸)、陆路口岸(综保区);依托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客货运输3层体系8大系统,打造现代运输服务升级版;以徐州为枢纽,联系全国、面向国际的长大距离运输体系,打造国际客运系统、外贸运输系统、高速客运系统、多式联运系统;紧密联系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城际运输体系,打造同城客运系统、物流协作系统;立足中心城市支撑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城市公交系统,城乡客运系统。

现代化的徐州交通体系将徐州与全国、与世界联系得更加密切,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地推动徐州的交通物流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通过辐射带动淮海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进而走向世界,交通枢纽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枢纽。徐州交通正积极策应“交通强国”的伟大实践,使交通运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增进民生福祉的保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续写建设现代化、立体化、综合性交通体系的生动篇章。

 

构筑“双向开放”新格局 
徐州驶上“一带一路”快车道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徐扬

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如果把新亚欧大陆桥看作“一带一路”的主轴,徐州无疑是这条主轴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围绕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定位,抢抓机遇、务实创新,主动作为、重点突破,“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眼下,徐州高铁东站东侧站房及东广场正在扩建,建成之后徐州高铁东站站房的面积将达4.6万平方米。随着“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形成,徐州将形成与相邻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1.2亿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4亿人。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构建以高快速铁路为重点的高品质快速交通网。徐宿淮盐铁路今年以来完成投资约19.6亿元,累计完成约89.6亿元;徐连客专已完成城际铁路网规划研究,并通过省铁路办和上海铁路局审查,2018年完成投资28.68亿元,累计完成约54.68亿元;符夹铁路和夹北线大山一、二号特大桥改扩建工程全面展开施工;徐菏客货铁路(丰县至菏泽段)已纳入省十三五储备项目和中长期规划;完善畅达干线交通网。台儿庄至睢宁高速和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已经列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新增线路,临沂至徐州高速公路、沛县至丰县高速公路列入展望线路;徐州外环路东南环工作进展顺利,426省道京台高速公路贾汪互通连接线拿到土地批文,206国道徐州改线段报批材料待国务院审批;徐沛快速通道沛县段已经交工通车,2018年已完成投资31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发展。顺堤河作业区疏港铁路均正常推进,已完成投资3.51亿元;邳州港搬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码头桩基础试桩、止水帷幕施工全部完成,码头、栈桥桩基础施工全面开展,港池降水、港池开挖、土方转运、后方陆域回填、陆域强夯试夯等持续施工;双楼作业区通用码头工程总投资11.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码头第2台龙门吊安装完成,口岸、联检大楼内装进行中货场集装箱堆场轨道基础施工,仓库施工主体完成;进一步强化货运与物流枢纽功能。我市建成“一核心、三综合、三专业”铁路物流基地体系,把铁路铜山货场打造成国家铁路物流中心核心基地,建设徐州北三环物流集聚区、双楼保税物流中心、金山桥综保区三大综合性铁路物流中心,布局顺堤河、新邳州、利国等专业性铁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河江海多式联运,市政府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签订内河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行协议,正式开行徐州至上海洋山港、太仓港的内河集装箱班轮,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已经累计完成24890标箱吞吐量,全港完成港口吞吐量2537.72万吨。

今年6月8日,徐州观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竣工,T2航站楼启用运行,标志着徐州市观音机场正式进入“双航站楼时代”;进一步加密国际国内客运、货运航线,发展航空物流,提升一类口岸运输保障能力,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空港。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航空发展提档升级。观音机场成为省内第二家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开通徐州至韩国仁川国际全货机货运航线,二期已经完成建设,航空运输实现快速增长。新沂通用机场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场道部分已全面开工建设,项目跑道及停机坪已完成水稳层建设,航站区完成土方工程。

经贸产业合作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

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这是徐州必须拥有的胸襟,必将承担的使命。

今年4月28日至30日,以“品牌、城市、生活”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长三角(上海)品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在此次品博会上,我市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徐州经济发展、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徐州风貌,同时为展示“徐州制造”的实力与“徐州品牌”的魅力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舞台。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构建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我市组织参加“一带一路”重大活动,成功举办“落实总书记指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恳谈会”,邀请700余名高层次领导、专家学者、大型企业负责人参会,并推动11个市政府与央企合作项目对接洽谈,总投资1345.3亿元的48个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集中签约,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20余家重要媒体全程参与活动报道;组织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协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长三角“品博会”、第三届中南投资推介会、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家和省“一带一路”重要活动,为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政策解读、产品介绍、法律咨询等服务,并组织项目对接;组织美国、加拿大、巴西、阿联酋、柬埔寨等地境外招商和国际产能合作对接活动,加快推动徐工集团欧洲研发中心、巴西制造基地、印度生产基地等境外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更多参与中阿(联酋)产能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等重点境外园区建设,我市江河木业已作为第一批企业入驻中阿(联酋)产能示范园。

除此之外,我市全力做好经贸合作重大招商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招商项目推介、招商政策宣传,2018年编制包含100个项目的全市重大招商项目册、包含20个项目的境外招商项目册、包含40个项目的香港招商项目册、包含98个项目的服务外包项目册、包含44个项目的“二十一洽会”重点招商项目册,对产业链靶向招商起到了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的指导作用。

11月8日,在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上,徐州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与新西兰KINGDIAN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项目协议。在此基础上,徐州雨润将倾力打造淮海经济区食品谷。曾经带动西城崛起的徐州雨润,如今正放眼更大的目标,瞄准千亿级产业,形成产业区域性战略性高地,打造国内国际双向开放新高地。

围绕重大产业、央企合作、“四新经济”等,我市及时调度汇总各地拟签约项目情况,组织项目会审,确保产业带动强、投资效益好的项目集中签约,2018年共组织总投资6216.9亿元的348个重点项目在“北京会”“香港会”“上海会”“二十一洽会”等全市重大招商活动上集中签约,其中外资项目65个,协议利用外资34.95亿美元。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政府机构、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参加“中国(徐州)—巴基斯坦商务合作大会”,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白俄罗斯、肯尼亚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0余位驻华使馆代表参加“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

高位推动重点领域人文交流合作

捷克经贸教育代表团到徐州考察,就高校交流、养老项目和婚庆旅游项目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中国矿业大学分别与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萨尔塔天主教大学签署了加强校际合作的备忘录;成功举办“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民间工艺作品展”文化交流活动,签署关于加强文艺交流备忘录……

长期以来,我市聚焦“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区域,高位推动对外合作交流。

在强化国际友好合作中,我市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不断扩大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合作机制作用,务实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载体建设,持续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截至目前,我市已与乌克兰基诺沃格勒州、俄罗斯梁赞市、白俄罗斯莫济里大区、哈萨克斯坦塞米伊市(获批待签)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匈牙利伊尔德市、俄罗斯维堡市、芬兰拉彭兰塔市、尼泊尔博卡拉市、缅甸勃固市、肯尼亚梅鲁郡、阿根廷萨尔塔市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

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城市平台,我市加快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发挥我市人文资源优势,融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建设,打造在教育、文化、卫生、农业、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合作项目。政府交流方面,成功举办徐州—以色列经贸交流会,就经贸和社会事业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与芬兰拉彭兰塔市就未来三年两市交往重点达成共识,签署《进一步深化两市友好关系与合作备忘录》;成功组织举办2018徐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会,来自芬兰、俄罗斯、巴西等国友好城市市政代表团及企业家代表团参会,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就开展多边交流合作。教育方面,徐州工程学院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建立为合作交流学校。文化体育方面,我市成功举办第三届“丝路汉风”中国·徐州国际武术大赛,包括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2个行业体协、6个高等院校的296个代表队及来自“一带一路”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93名境外武术爱好者共约3300余人参与。

不仅如此,我市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一是积极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组织我市企业与国际一流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8年组织我市企业申报国家、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二是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第二届中加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2018徐州中乌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俄罗斯院士徐州行暨俄罗斯高新项目推介会等活动,累计吸引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达成合作意向200余项。三是加快引入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引进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专业性对外科技服务机构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业务,服务广大企业创新国际化需求,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实现高效转化,先后建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俄罗斯沃罗涅日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徐州市中美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跨国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高目标 高起点 高定位
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闻背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积极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等战略机遇,着眼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要素供给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诚信法治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六大环境”,努力建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原小影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今年,我市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贯穿全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对照国际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打出组合拳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营商环境建设是推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能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集聚要素能力上,尤其是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能力。要以高质量营商环境打造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的强大磁场,为提升我市发展能力、竞争力增添更为强劲的动能。要充分认识抓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提升徐州发展能力、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取决于它的要素集聚能力,而集聚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今年6月5日,随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的召开,我市打响了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要求着眼于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代办服务体系、优化投资开放环境,健全投资服务体系、优化要素供给环境,推进“智慧徐州”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诚信法治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人文生态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六大环境”,目标是建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我市各部门各单位通过清障提效、壁垒攻坚、品牌打造、作风提升、政企同行、治安护航、守信践诺、亲商重商等“八大专项行动”,全面梳理当前企业办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痛点”、“堵点”,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开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完善一次告知、预约服务、领办代办等服务举措,大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建立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各部门信息共享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明确各部门信息共享的种类、标准、范围、流程以及推进时序、步骤;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统一的信息应用网络,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等具体措施,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兆林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提升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市全力实施“八大专项行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徐州实际,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加快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激活力 服务发展高质量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持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以增进竞争优势、保持领先位势,已然成为全市领导干部职工的共识。

如何更好发挥工商职能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加码?如何让徐州企业不光生出来还要活得好?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吉镇说,这是市工商局在做的“大考题”。2017年以来,市工商局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为企业提供“管家”“点单”“高效”等优质服务。开展了“服务百家企业、服务百件商标转型升级活动”;制定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14条措施;形成了解放思想4+16方案,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六精”举措;开展了“三提服务行动”和“468服务计划”;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务实高效的服务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工商职能作用,贡献了工商部门力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将涉及到老百姓办证、办照、社保,企业落户营业等相关的部门职能整合在一栋楼里,群众需要办理相关事宜可以来这里一次性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这种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服务的做法,徐州政务办有他们的独家秘笈。6月3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审批瘦了身 两头都轻松》为题,聚焦徐州“不见面审批”,向全国推广徐州政务服务的经验做法。

提升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徐州不断探索实践,让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在徐州感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市政务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彰显服务工作的示范引领功能,在全省不见面审批改革中率先开创“一网通办,集成服务”,为我市营造全国一流高质量政务服务环境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市政务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市“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群众堵点、难点,深化改革创新,集中攻坚克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聚力打造“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快递送、一号答、不见面”审批(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化、高效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今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审批瘦了身 两头都轻松》为题,聚焦徐州放管服改革和“不见面审批”,向全国推广徐州政务服务的“独门秘笈”。

徐州市税务局出台“硬措施” 细化“软服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办税审批效率……推出多项便民办税服务举措。以纳税人“进一扇门、办所有税”为目标,全面实行“一厅通办、一网通办、一键咨询”,不断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遵从度和获得感。全市有15个办税服务厅实现“一厅通办”, 5大类16个事项“最多跑一次”。让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在办税新体验中,增强税务机构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和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感。

市商务局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施守信践诺行动为主线,围绕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推出14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全面梳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及支持外经贸发展的13项涉企优惠政策。使企业熟知惠企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修改完善全市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加强商务诚信建设,构建商务诚信体系等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徐州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颖说。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以更优举措和更实作风,打造一流投资开放环境,为徐州转型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 重在落到实处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大背景下。近期各个服务业都行动起来,掀起了一个共同打造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高潮。在此期间市工商局行动迅速,会同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到市港务集团实地解决问题。市工商局服务理念转变,主动深入企业一线。体现工作作风转变、服务理念提升、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效率提高、落实效果明显。”市港务集团副总经理曹震感慨地说,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能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提高服务企业的有效性,市工商局为企业提供“点单”服务,“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银企合作”等主题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担保难、缺技术、缺人才等经营难题。

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黎明认为:借助外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作为本土经营特色农产品的民营企业,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徐州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黎明食品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质量管理越做越细,坚持走品牌引领企业发展之路,创立的“ZLM” 牌保鲜大蒜,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还在陆续培育更多系列深加工产品品牌。黎明食品将坚定民营经济未来的信心,牢牢把握时代契机,立足于大蒜的产地优势,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使命不动摇,坚持实现“开拓国际市场、产业转型升级”的两轮驱动方针,将产业优势转化成富民优势,做大做强做优,实现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成就百年企业”的愿景,也努力为国家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争做农产品行业的领头雁、排头兵、标杆企业。

吃下定心丸 安心谋发展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高速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剂。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企业之一,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销量已连续10年全球第一,低速新能源汽车单品牌销量行业第一。即将建成投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年产能达40万辆,是江苏省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自2004年创立以来,金彭的发展壮大深得各级政府的政策惠利与发展扶持,身边营商环境地不断改善,金彭深有体会、受益颇多。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放眼“国际标准,全国一流”目标,在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创新创业;弘扬诚信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宜居家园等方面切实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发展要素的快速集聚,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更大的舞台,扎实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壮大。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鹿守光表示,徐州市发展势头迅猛,营商环境优越,金彭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的信心,坚定民营经济未来的信心,牢牢把握时代契机,“明大势、增信心,抓机遇”,强化发展自信,立足于集团产业优势在国家战略中积极作为,在市场大潮中成就自己,坚持“扎根徐州、深耕中国、布局全球”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高质量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加速构建金彭生态圈,为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争做地方经济排头兵,努力将金彭打造成为徐州转型发展的标杆企业和城市名片。

位列全国百强市场的宣武集团,经过33年的发展在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都极具规模和影响力。随着该企业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发展瓶颈。市工商局主动作为倾心服务会同云龙区市场监管局,到宣武集团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宣武集团推进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涉及工商职能的相关困难和问题。

针对宣武集团提出的申请名称、增加电子商务至经营范围、市场内个体工商户一照多址办理、申报国家级文明诚信市场、非公党建工作及市场内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市工商局和云龙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为宣武集团的申请名称、扩大经营范围、市场内个体工商户一照多址办理,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办理。市工商局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市场内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对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宣传培训,多途径、多渠道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压力。

凝心聚力谋发展 扎实推进奔目标

市委书记周铁根强调,营商环境是凝心聚力提振精气神的重要抓手。要通过营商环境建设倒逼政治生态净化和干部作风转变,大力提振精气神,不断锤炼好作风,努力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汇聚起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强大正能量。

近期,市工商局结合职能,研究制定了有创新、可操作、能落实的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措施。“做到五个优化,营造五个环境”,具体量化为20条措施。省政府以《江苏省出台组合拳新政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为题,将徐州市工商局“20条”措施作为典型案例,全文上报国务院办公厅,为省内13个设区市唯一。

市政务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瞄准全国一流目标,聚焦企业群众难点、烦点,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条举措。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业务,在全省率先打造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了办事大厅从8小时常态服务向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延伸。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利的政务服务,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的“绿水青山”。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部门凝心聚力将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照国际标准找差距、明方向、补短板,推进高质量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以更优举措和更实作风,继续围绕以徐州转型振兴、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为工作理念,全力以赴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培育投资兴业“热土”必将书写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为地市报业的『徐州经验』点赞 
 
 

 

周瑞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徐州视察,肯定了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在迎来总书记视察一周年的前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向总书记、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新作为、新形象、新进步的满意答卷。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迎来《徐州日报》创刊七十周年和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十周年。值得自豪的是,作为一家有着七十载光荣历史的报社,作为一个有着整十年奋斗辉煌的集团,徐州报人不辱使命、负重奋进、开拓进取,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树起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标杆。他们创造了推动中国地市报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既充满了鲜活的徐州个性,又饱含着深厚的中国逻辑。他们的经验值得关注、值得肯定、值得分享。

7年前的记者节前后,我曾有幸近距离地接触过徐州报业,和许多徐州报人有过深入的交流,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激情。那种奋发的精神、创新的追求,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

当时,我在和徐报的同仁互动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从业感悟,比如媒体人要有四大素养,就是“大情怀、大视野、大涵养、大担当”,得到他们的共鸣。后来,我通过一些朋友和渠道,不断了解到徐州报业的新信息、新进展、新创新,更是欣慰不已。这“四个大”已被他们当成了座右铭,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新路标。

今天,翻着这本厚厚的被誉为“徐州报业集团史”的《峰起淮海》,作为一生从事党的机关报工作的老报人(我先在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工作了31年,又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工作了11年,后退休),我压抑不住心潮澎湃,想借徐州经验对报业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说几句话。

从新闻人的视角来看,出精品,是记者的生命线,也是报纸的盛衰线。没有精品,记者没有面子,报纸难有口碑。创刊六十年的时候,徐州报业一直与中国新闻奖无缘,这也成为刘明社长的最大遗憾。没有捷径、没有讨巧,只有一次次采访沉下去、一篇篇稿件磨出来、一个个版面改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苏报纸好新闻来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来了、江苏新闻奖来了、中国新闻奖也来了,而且一来就是好几个!《徐州日报》成为中国地市报界的独特风景线,引来同行的称赞和羡慕。现在,获奖已经成了徐报编辑、记者的家常便饭,不少获奖专业户眼界也高了,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更高更远。

从媒体领导者的视角看,不说繁重的新闻宣传工作主线,如何需要担责、把关、谋划、出彩,仅就事业发展、经营管理而言,哪家报社不是压力重重、步履维艰?但看徐州报业,却是蹄疾步稳、风光无限。在新城区最美的湖畔,建设的现代传媒大厦,不借一分钱、没贷一厘款。在经济开发区,拥有现代化的印刷基地,一色德国高宝设备,代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质量让客户满意、效益让同行眼红。集团经营收入连年维持在高水平,始终保持在江苏地方媒体的第一方阵,与苏州、无锡、南京媒体相比肩而毫不逊色。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在全国媒体界也难能可贵。社长刘明2016年光荣当选中国记协理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是对徐州报人业绩的点赞和奖赏!

从专家专业研究的视角看,信息时代带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如何正确把握舆论引导,认清新闻本质,更多地关注新闻宣传规律、市场经济逻辑与中国媒体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创新实践,成为报人的关注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这是令如今报人殚精竭虑、力求突破的新热点、大难题。我看徐报集团这些年不断有新动作、新探索,努力开拓出一条既符合中央要求、又具有自己特点的媒体融合之路。让五位一体的“徐州发布”、另辟蹊径的“今日徐州”、活色生香的“快哉”……300多万忠实粉丝被牢牢吸附在一个全天候高效运转的全媒体集群上。这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本书,清晰地回顾了《徐州日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报业集团十年来改革发展的铿锵有力足迹,完整地传递了徐州报人激越昂扬的誓言和炽热奉献的精神。他们稳步推进媒体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员工能力再造、发展成果共享“四大工程”;不断做强传媒、文化、多元“三大产业”,全力抓住“当好新闻舆论主力军、争做文化产业领头羊”这两个“重心”,矢志不移建设现代文化传媒集团!这就是一个地市报业献给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蓝图和大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举“忠诚、敬业、创新、爱心”大旗的徐州报人,一定会以更加茁壮的青春力量,挺立在淮海大地上、挺立在中华大地上,发出他们特有的光和声,无愧于我们这个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追求卓越、创造幸福的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时代。

 

童俊峰

人民日报社发行出版部主任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印务中心1999年7月1日正式代印人民日报,弹指之间,已近20个年头,当初设立人民日报徐州印点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徐州印点是人民日报第34个印点,也是首家跨多省供报的印点。这个印点的建立,比之前33个印点,却是异常的艰难。

1998年,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为彰显徐州市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提高文化宣传工作站位,决定申请设立人民日报徐州印点,并将印点供报范围由苏北扩展至包括皖北、鲁南地区的7个地市。为此,徐州方面专门成立了由徐州日报社牵头,徐州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组,同人民日报社对接,商讨设立印点的相关事宜。当时,人民日报已经完成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设立印点的工作,也在部分计划单列市设立了印点,但由于全国邮政系统是省局制,各省之间罕有报纸跨省发行渠道,致使这些印点的供报范围局限于本省或本省内部分区域,在一些距离省会城市较远的地区,特别是数省交界区域,由于无法跨省供报,报纸发行时效较晚。人民日报社发行出版部(原经理部)正有打破邮政区域限制,在数省交界处中心城市设立印点,实现跨省供报,提高当地人民日报发行时效的设想,这和徐州方面的想法一致,双方便开始了印点建设的前期探讨和准备工作。

时任人民日报社经理部主任赵连宏同志高度重视徐州印点的建设工作,时任人民日报社经理部副主任刘宝元同志更是亲自带队,同当时主管出版印刷工作的桑天铸、邸明同志,以及徐州日报社的梁南翔、张克峰同志组成工作组,三赴山东、五下安徽,跟火车汽车,摸班次,算时间,调查时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报纸印刷、发行和投递方案,并将方案报送给国家邮政局报刊发行局。国家邮政局领导对在徐州建设人民日报印点试行跨省供报的方案给予支持,但来自相关省局的阻力非常大。为此,报刊发行局委派刘晓泉同志(后任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局副局长)随同人民日报的同志一起赴安徽省局进行协调。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费尽周折,终于完成了跨省邮路的建设,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枣庄、江苏淮安、连云港、宿迁、安徽的淮北、宿州七地市。

199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徐州印点开印仪式在徐州日报社举行。开印当天,人民日报编委委员、秘书长宫守容,中共徐州市委书记王希龙,市委副书记李为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毅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肖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开林,副市长高之均,市政协副主席孟庆华等领导及人民日报社经理部、江苏省邮政局发行局的负责人出席开印仪式,连云港、淮阴(现淮安)、宿迁、枣庄、宿州、滕州、淮北市的宣传和邮政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到会祝贺。

开印仪式上,宫守容首先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向徐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徐州市宣传、邮政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他说,徐州印点是人民日报社在地级市中设立的第一个跨省区供报的印点,在七月一日正式开印,意义非常深远。印点的设立,体现了徐州市委高度的政治意识,徐州日报社、徐州邮政局为印好、送好人民日报千方百计创造了条件,添置了最好的设备,配备了最强的队伍,充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

王希龙书记在讲话中说,人民日报徐州印点的设立,实现了淮海经济区7个地市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当天人民日报的心愿,对于更加快捷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州日报总编辑江恒进和徐州邮政局的负责同志表示,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完成人民日报的代印和投递任务,做到万无一失。

合理布局印点并且发挥最大的辐射作用,是人民日报社建设印点的一贯原则,徐州印点的建立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勇于探索,敢于打破旧有藩篱,以点带面,推动报纸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开辟新局面,其意义超出了印点建设本身。此后,人民日报社又在锦州、怀化、商丘等几个地级城市设立了跨省供报的印点。

20年来,徐州印点的广大职工在徐报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如一地把“印好党报 让党放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报纸印刷质量不断提升。徐州印点四次荣获人民日报社授予的优秀承印单位称号(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我在此顺祝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也祝愿人民日报与徐州印点的合作更加成功。

 

守正创新看徐报 
 
 

 

皮树义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原主任

徐州日报70岁了,徐州日报宝刀不老。

从淮海战役炮火中走来的徐州日报,如今是一家响当当的媒体集团。三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旗帜高扬,两网(中国徐州网、快哉网)活力激扬,新媒体矩阵锐气飞扬。在当今媒体竞争加剧的格局中,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合发展,传播力不断扩大,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报道经营双丰收,实力在全国地市党报中位居前列。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中国地市报十强、中国百强报等荣誉,徐州日报得来当之无愧。

徐州日报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坚持“六突出、六提升”,即突出“四个意识”,坚持党报姓党,提升舆论引导力;突出融合意识,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媒体传播力;突出产业意识,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突出创新意识,深化内部改革,提升管理运营力;突出责任意识,组织和参与公益事业,提升媒体公信力;突出文化意识,加强能力再造,提升集团软实力。这六条,简单概括就是守正创新,走正路,谋创新。

互联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媒体泛化,新媒强化,受众分化,声音杂化,沟通难化。新媒体抢新闻、抢话题、抢受众、抢效能,给传统媒体带来严峻挑战,特别是纸媒受冲击更大。面对挑战,创新发展成为紧迫课题。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但是,创新不是盲目创新,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丢掉党报的光荣传统,不能降低到某些自媒体的水平,而应守正创新,在服务大局中创新,在贴近群众中创新,在媒体融合上创新,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守正,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最宝贵的经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媒体工作必须坚持这个根本,恪守正道。守正才能创新。守正引领创新的方向,守正拓展创新的空间,守正保障创新的发展。

徐州日报的创新发展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创新发展。徐州日报坚持党报姓党,积极履行党报职责,创新服务大局方式,提升服务大局水平。利用全媒体传播优势,立体式、全方位报道中央大政方针,报道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围绕省市委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集团策划实施“牛年之春走关东”大型异地采访活动,采访报道东北13个城市振兴经验。组织开展“行走在徐州边际线上”大型新闻采访行动,为推进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策划实施“媒眼看棚改”系列专题报道,全景式展示政府决策、干部作为、百姓感受。策划实施“大淮海一起赢”大型融媒体报道行动,聚焦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这些创意新颖、内容扎实、形式多样的服务大局报道,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守正为基,创新为要。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是更好的守正,是更持续的守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创新为要。”创新发展,关系到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关系到主流媒体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互联网挑战空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传统媒体生存都会成为问题,何谈主流,何谈发展,何谈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创新要快马加鞭,创新要全面推进,创新要突出重点,创新要务求实效。创新时不我待,任何动摇、犹疑都会丧失机遇,使传统媒体陷入更加困难局面。媒体创新不是边边角角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的创新,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创新不是没有重点,最重要的是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创新要注重实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一阵风。

徐州日报正是以快、全、重、实的姿态,紧紧抓住媒体融合这条主线,全方位推进创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媒体传播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形成一体。三报两网、微博矩阵、微信平台、电子阅报屏、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构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媒体产品集群的粉丝数量稳步增长,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集团新媒体集群拥有各类粉丝用户350万以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凸显新闻工作重要性,新时代赋予新闻工作新使命。大时代,大担当,大作为。新闻工作要与时代同行,为时代高歌,助时代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的要求,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正在实施“1234”发展战略——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现代文化传媒集团。把握两个重心:当好新闻舆论主力军,争做文化产业领头羊。发展三大产业:继续做强传媒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多元产业。实施四项工程:媒体融合推进工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员工能力再造工程、发展成果共享工程。把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媒体传播力、区域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团。这个“1234”战略,说明徐报集团有魄力,有担当,有作为。

祝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做大做强!

 
贴着群众脉搏跳动的新闻 
 
 

 

周世康

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江苏省记协原主席

新闻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为了撰写本文,我认真翻阅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2008至2018十年中,获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主要是一等奖)的全部作品,发现获奖作品的组成,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当下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紧迫问题。

何以能如此?

新闻业内人都知道,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要写出这一类报道,首先要涌现出这样的典型:它们有新的探索,能给面上提供有用的思路和经验,否则,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这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区域内,在徐州这样一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涌现出这样的典型应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次:媒体要有意搜寻,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充分认识其内在重大价值。三是要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报纸新闻的特点着手采写,写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有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报道。四是报社慧眼识珠,这些报道能在一种公平公开的选择机制中获得公认,成为推送到省级评比的候选作品。接下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省级评比。评委来自全省各地,主要是新闻单位有高级职称的新闻专业人士、高校教授,还有宣传部门以及省记协的领导。评委们大部分不熟悉徐州具体情况,仅仅是从作品推荐表中了解报道线索如何发现、采写编辑过程及社会反响。他们只看稿件,只以作品说话。先评委个人看,再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出一二等奖候选作品,再大组集中讨论,最后投票。就是在这样的程序设计中,徐报集团的这些作品,过关斩将,获省级报纸高等级好新闻奖,少量被推荐、评上江苏新闻奖,突出的被推评中国新闻奖,十年中获评三篇,且得了一个一等奖。

这说明什么呢?

在省级评比环节中胜出,说明这些作品提出的问题全省共同面临,作品所报道的典型和经验,在面上有普遍价值。在全省范围内拔得头筹,说明这些作品属全省的佼佼者,新闻价值高,认可度高,评价高。套用一句广告语,“食材好食才好”,作品好才能获大奖,这说明评奖丰收的根源还在徐报集团。看来,集团以新闻眼光打量徐州大地时,始终把重点放在广大老百姓身上,始终关注群众的现实难题,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集团新闻取向始终聚焦这些方面的改革探索、现实作为、成绩进步以及群众呼声等。集团始终追求新闻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契合,追求新闻呼应着群众脉搏一起跳动。正因为心有所系,眼有所观,足有所向,才能笔有所书,报有所载,奖有所获。

三个村的故事:致富、绿色、文化

2010年10月21日,徐州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沙集网商叫响全国”,主要报道了这个镇东风村的变化——

“……沙集镇东风村农民原来主要以收购废旧物品与家庭小加工为主。很多农户农闲之余,走遍大江南北收废品,四年前,由‘破烂王’发展起来的废旧物品经营户已达200多户。”

“从2006年起,沙集镇东风村的孙寒、王飞等新生代农民开始摒弃父辈的经营 模式,在网上开起家具经营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带动本村及周边村镇一大批农民网上致富。围绕网店,板材厂、家具加工厂、五金配件厂、物流快递等一批配套产业迅速发展,一个带动数千人就业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2007年,他们和‘淘宝网’合作,把沙集这个既无名又贫瘠的小镇与世界大市场联系起来,使沙集很快驰名网络,成为全球家具业和电子商务业为之称道的地方,被称为农村网络销售的‘摇篮’。沙集镇东风村家居网销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兴利介绍说:‘年初,东风村网络店铺开到1400多家,经过9个月的发展,目前农民开的网店超过2000家,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一个又一个农民网商从沙集走向全国和世界。’”

2016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刊发通讯《村里环保办 推进绿色化》——

铜山区张集镇 “魏集村人口5600多人,耕地3200亩。入驻民营企业46家,主要生产金属熔剂、中低压阀门,年销售收入15.6亿元。为应对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早在2010年10月27日,该村就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原来在县(市)、区一级行使的部分环保职能,被延伸到村里……”

6年来,村里在转变企业生产方式中,靠设身处地的思想工作,“让企业主感到环保投入确实应该、很有必要……徐州市永晟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说:光购置废气处理、粉尘收集两套设备,俺就花了近50万元。咱有了无尘车间,谈起生意来也有了底气。现在看来,咱这50万元花得值啊。”

6年来,转变生活方式,靠抓细抓实。“该村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卫生,培养村民讲卫生、讲文明的习惯。硬化亮化村中道路,绿化美化房前屋后。设置垃圾箱(桶),垃圾日产日清。收集禽畜粪污,用于种植养殖。保洁分片包干,清扫责任到人。配备洒水车辆,每天两次冲刷。村容干净整洁,村貌为之一新……”与之相结合的,他们还努力转变村风民风。

6年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变粗放处理为高效利用。“村两个奶牛养殖场年产牛粪约5万吨,60%卖给粮农、菜农作为有机肥使用,40%卖给附近七八个村的农户用于养殖红蚯蚓。”对农作物秸秆,实行大部分还田肥料化,剩余的进行生物质气化,“使秸秆有了很多用途,谁还舍得烧?”

由于村环保办的努力,魏集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户增收,获得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尤其是获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拥护。

2017年12月30日,徐州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评论,题目是《以文“化”村》——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面貌怎么样。”

“习总书记为什么会走进马庄?因为马庄有文化,马庄有‘好的带头人’,马庄有‘龙马精神’。锲而不舍地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使得马庄跻身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行列,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也迈上新台阶……”

“习总书记又为什么要在马庄讲这番话?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

作者由此进行层层论述。评论推至文末,亮出核心论点:“事实证明,在文化贫瘠的土壤中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润物细无声,寓大义于微言,积小胜为大成,以文‘化’人,以文‘化’村,文化强村,则‘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这三个村的故事,分别报道了民生的三个根本问题:何以致富,确保生态,以文化人。三篇报道代表了徐州日报所要倡导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发展方向。这三篇报道都获当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其中通讯《村里环保办 推进绿色化》,还获当年度江苏新闻奖。当然,聚焦这三个根本问题的报道还有多篇,且都获全省年度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如“将不动的土地转为化可流通的资本”的报道,“电商,改变乡村”的报道,“铜山与皖鲁跨界治污”的报道,“全国首例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获奖”的报道,“舞出社会的精气神”的报道,等等。

“五问”与“棚改”

徐州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而且是最高等级的一等奖,是该报发于2013年8月21日的一篇通讯,题目是《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之所以是这一篇为徐州日报赢得中国新闻奖的零的突破,是因为它大胆触碰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热点,触碰了老百姓怨声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触碰了各界充满期待又议论纷纷的公立医院改革。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我经历了在2014年8月下旬此稿被评上的全过程。在当年10月我为《中国记者》写的评论得奖作品的文章中,曾对该篇作品这样评价:

“睢宁县是江苏公立医院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睢宁模式’是徐州全市各县区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但这篇通讯却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老百姓、医疗界、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共同关注的五个问题,明察暗访,听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听取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院方负责人、当地卫生局和徐州市卫生局负责人的看法,让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由‘五问’导出事实和经验,也不回避试点中存在的问题。通篇报道,在凝聚公立医院改革的社会共识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徐州日报敢于去拿这个“烫手山芋”,是他们的价值选择问题;希望促进社会共识,是他们目标期待问题;倾听多方意见,是新闻专业能力中的平衡原则问题;最后最为关键的是:“五问”,从谁的角度、问什么内容?报道告诉我们,这五个问题分别是:老百姓看病便宜了吗?急诊人次为何少了?住院患者为何猛增?医护人员积极性高了吗?医院收入少了吗?五问中前三问全是站在老百姓角度,问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而且就对问题的回答来说,也是实事求是,不回避,不掩盖。如对第一个问题看病费用的比较,文中介绍的两个具体病人自我陈述,减少了,但在这个问题的结尾,从综合数据的分析看,改革前后基本无变化。正是这种贴近民生的选题,这种站在老百姓立场的角度,这种凭事实说话倾听各方的思想方法,当然还有报道采写上的以人为中心求真实诉真情回归感性的路径,这些体现徐报集团真正价值追求的具体操作,才使该篇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徐州棚改的报道,始于2010年11月15日,标题就很有气势:《400万平米见证徐州“棚改精神”》。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徐州兴建大批职工住宅,聚集了一批平房和简易楼,这些建筑便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棚户区。如厕难、吃水难、行路难困扰着那里的居民。搬出棚户区是那里居民两三代人几十年望眼欲穿的期盼。徐州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307万平方米的城市和煤矿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改造实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总投入达到100亿元左右。徐州棚改提出了“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的温情拆迁原则,开创性地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拆迁救助中心——徐州市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负责在棚户区改造拆迁中受理特困户的投诉和求助。拆迁救助的推行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认为,这一人性化举措将成为徐州和谐拆迁的助推器。这样的报道,心系棚户百姓,写出了成绩,写出了成绩背后的原因,写出了成绩体现出来的精神,给当时尚未改造的棚户区以希望,当然受到欢迎和高度评价,它获得了当年度的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以及江苏新闻奖。

为民 “好官”与为民机制

老百姓要致富要环境要文化要医保要住有所居,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在靠他们自身努力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靠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靠干部的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十年中,徐报集团在这方面也有多篇获大奖的作品。

2016年8月24日,丰县县委书记王立权同志在赴京出差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在27年的工作历程中,王立权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大力弘扬王立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徐州日报于当年11月20日推出“痴情不改践初心·好干部王立权”系列报道,报道有不少精彩之处,其中他帮群众解决具体困难的故事,尤其给人印象深刻——

丰县是省定贫困县。“扶贫工作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当前丰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王立权到丰县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他把过去铺路架桥的工作方法也带来了,要求全县必须“挂图作战”。会后不久,王立权的办公室里,挂上了两幅“特殊”的丰县地图。一张上面标注着全县41个经济薄弱村,一张上面标注着全县160多座危桥。

师寨镇宋庄村是王立权的定点帮扶村。在宋庄村,他与张福群老人交谈,问老人有什么要求。

张福群说:“我不知道你的官有多大,但我要讲个实话。我们村到丰沙路就隔着一条东营支河,没有桥和路,我们都盼了20年!”

王立权当即说:“老大爷,你找对人了。桥和路,明年就给你们修通。”次年一开春,他协调来150万元资金。5月份,东营支河上的桥开始动工。此后,他要求立即将全县的危桥统计造册,分期分批地进行改造。县交通局很快统计上来了,全县共有这样的危桥160多座,当年首批改造了40多座。

勤政敬民敢担当的王立权式的干部,当然是百姓之福。要确保干部都朝这个方向努力,那就要靠体制机制。徐州日报在这方面也推出过出色的报道。刊于2014年10月24日的通讯《锻造严管干部新常态——睢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亮点聚焦》,就是其中之一。被报道的亮点诸多,这里也录取两例——

2014年10月初,一个围绕2015年为民办实事计划编制征求意见的公告出现在睢宁的门户网站上。睢宁人都知道,这个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决策请群众参与、工作请群众监督、成效请群众评议”为内容的“三问三请”活动又要集中展开。

从2011年起,每年开展“三问三请”活动,是睢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大亮点。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发放征集意见卡15万张,群众倾情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县里先后追加民生项目财政投资超过11.9亿元,全县重大项目群众满意率连续多年超过80%。

“在今年254套经适房和100套廉租房销售配租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对保障房申请实行‘三审三公示’制度。”县房产局局长孙景说。该局主动将受理权下放到18个社区,将房源信息和申请条件、程序在报纸、网站上公示并发放到每个社区,申请户到所在社区便可申请,由社区进行“一审一公示”,然后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二审二公示”,最终由房产局、民政局和房屋征收办等部门联合进行三审,并将入围名单公示。该局还邀请百姓参事、民意观察员等群众代表参与调查审核工作,确保了调查审核过程公开、透明、规范。保障房分配难题迎刃而解。

这两篇报道,都获评当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第二篇还获评当年江苏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徐报传媒集团,上承传统,下启新篇。十年历程,念念不忘的是百姓,全部新闻聚焦于他们,核心报道聚力于他们,队伍力量聚才于他们,版面编排聚美于他们——为百姓期盼美好生活鼓与呼!相信集团会继续以此为己任,以人民为中心,迈出新步伐,收获新硕果。


一份报纸与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云龙书院院长 ■ 徐放鸣

得知《徐州日报》组织创刊70周年征文,我作为日报的老作者和老读者,自然应该积极参与,表示我的祝贺和期待。我想通过回忆我与日报的渊源来凸显《徐州日报》对于徐州的人文精神塑造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我为日报写稿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已经留校做大学教师,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也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兴趣。曾经在丁爱华老总编的鼓励下为日报的文艺副刊写一点文艺评论,记得有一篇是评论张艺谋主演的电影《老井》。后来又在范明道校友的支持下,为日报写“建筑美学与城市文化”的系列文章,连续发了5篇,从城市审美文化的角度评论了当时徐州的代表性建筑,也谈论了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体现自身的文化个性,如何形成特有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日报锻炼了我写作文艺评论和美学随笔的能力,也激励我更加关注地方文化建设,从美学的视角发出学者的声音。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与日报的联系更加紧密。2006年,我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系列节目《另类英雄李云龙》,日报领导及时派记者胡明慧采访我,刊发了对我的专访,让我能够有机会多角度地谈论对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亮剑》的看法,特别是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体现的新英雄观,扩大了徐州学者登上“百家讲坛”的社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亮剑》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决战决胜场景,引发了市主要领导的重视,要求因势利导,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促进徐州的改革开放进程。2008年4月,《徐州日报》刊发了我作为徐州师范大学校长致时任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同志的信,建议开展大讨论,打一场思想解放的淮海战役,随后又刊发了市委关于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的通知,从而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对淮海战役精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提炼,其中“一往无前,决战决胜”是最能获得认同的表述语,使淮海战役的精神成为能够体现徐州人文传统底色的精神标识。

《徐州日报》对于徐州人文精神的塑造还体现在从“雄性的徐州”到“温情徐州”的多元引领。记得在十多年前,由刘明社长亲自倡议,日报发起了“情义徐州爱心助学行动”,我们徐州师范大学是第一批发起单位之一,带动了一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加入进来,以日报为桥梁,向考上大学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伸出援手,使“有情有义”的徐州精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弘扬。我曾经多次参与爱心助学基金的发放仪式,亲眼看到这一行动让众多家庭遇到困难的准大学生得到了宝贵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其中包括许多我们学校录取的学生。从那时起这一爱心助学行动就一直坚持下来,今年还把资助对象扩大到陕西和新疆的徐州对口支援地区,成为体现徐州人文精神的有影响的公益品牌活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扬。这是主流媒体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彰显人文情怀的鲜明体现,为徐州的文明城市建设增添了光彩。

近年来,《徐州日报》又作为发起单位,与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广播电视台一同成立了云龙书院理事会,派出精干的管理力量负责云龙书院的复建开院运营工作,为云龙书院实现高点起步、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报对书院的公益讲座给予大力支持,从刊发预告,到刊登讲座精彩内容,再到依托日报新媒体实现重点讲座的网络直播,形成了全流程、全方位传播的格局,还及时报道云龙书院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为把云龙书院建设成为徐州的文化高地,扩大书院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支撑作用。我作为云龙书院院长见证了云龙书院发展中的媒体作用,应当对日报的宝贵支持表示深深的敬意!

记得在2016年初,日报推出了“党报智库”专栏,我应邀接受专访,提出了“以高品位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题,如今,历经70年风雨的《徐州日报》,也是在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化发展的整体格局成为徐州人文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播者。从一份报纸与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中,我们看到了《徐州日报》的自身品位和未来使命。

镌刻下的深情厚谊 
 
 

 

2014年5月,我受组织委派担任徐州工程学院校长,走进了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彭大地,走进了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盛景的徐州文坛。

那时,我创作的长篇小说《远东来信》刚发单行本,因题材独特引起了读者、媒体的普遍关注与好评。在几次文学活动中,我与时任徐州作家协会主席王建相知相交相熟。王建主席任职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兼任《徐州日报》总编辑,通过他,我开始了解关注《徐州日报》,情谊破土而生。

“放鹤亭”版块是《徐州日报》上的文化甘泉,刊登的是美文佳作,可谓是徐州作家心中的文化高地。2014年7月25日,我在《徐州日报》上镌刻下第一笔,这天的“放鹤亭”整版刊发了我创作的散文《面道》。整版刊发一位作家的一篇文章,这实属“放鹤亭”首次。这篇《面道》想让读者们既品出面条的真正味道,又悟出其中的文化蕴涵。《徐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又对作品进行了重磅推介。

这里要说道两个故事。

一天,我去医院进行年度例行体检,医生看到我的姓名,忍不住地探问“您是《面道》的作者?”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位面食爱好者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人讲理,面讲道”。一番交流后,他对我竖起大拇哥感叹道:“真是行家!不敢班门弄斧!”同去的学校同事开玩笑地说:“张校长,通过《徐州日报》,您的影响力是走出了教育系统啊!”

另一个故事也略感突然。一天一位陌生人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自我介绍道,他叫于泳,笔名“老鱼”,是学校的毕业生。在随后的交流中,“老鱼”说明来意:父亲于学强曾是《徐州日报》社的主任记者,读到“放鹤亭”上的《面道》后,心情特别澎湃,就敦促他一定要来拜访我,因为他正在写一部关于徐州美食的书籍《徐州味道》。在“老鱼”的请求下,我同意把《面道》引为《徐州味道》的开篇之文。不久后,这位学生又来了,带着新出版的《徐州味道》。

随之,我在《徐州日报》上镌刻的笔画越来越多,关于我的专访、文学活动和作品推介时常见诸于报。略举一二。2014年12月8日刊发新闻“张新科《远东来信》获紫金山文学奖”;2015年7月20日刊发报道“张新科为你揭秘《远东来信》”,那天我作客“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2016年1月8日刊发专访“张新科:没有什么比文学更有深度”;2016年12月27日刊发新闻“张新科长篇小说《苍茫大地》在南京首发”;2017年3月9日刊发新闻“《苍茫大地》入选季度好书榜”;2017年6月29日刊发新闻“长篇小说《苍茫大地》研讨会在宁举行”;2017年7月18日刊发署名文章“强化徐州科教五种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教中心”;2018年4月14日刊发新闻“本土原创红色话剧《苍茫大地》在徐首演”,等等。

对“放鹤亭”的初心与支持更是从来没有减弱过,在《面道》之后,我又接受了两次约稿。

2015年3月16日,“放鹤亭”再次整版刊发我的散文《过早》,“一个包子观中国,一片面包看世界”。作品刊发后,许多读者通过信件、短信与我交流,“一顿早餐竟有如此多的形式和吃法,怎不让人感叹世界之博大精深,世事更迭之迅捷深透!”

2018年9月18日“放鹤亭”第三次整版刊发我的作品《矛盾》。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连续给予整版刊发,这在“放鹤亭”创版以来是绝无仅有的,编辑和读者的肯定让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新科校长:读过《矛盾》,太精辟了,恍惚了半天才从矛盾中走出来,期盼与你见面交流!李瑞林”。李瑞林是一位老文艺家和书画收藏家。在《徐州日报》上读到《矛盾》后,一些感悟和想法不吐不快,特意从朋友那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在共同文学文艺情结的共鸣下,我们进行了一场爽快的畅谈。

睹物思人,说道与《徐州日报》的情谊,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位极有责任心的编辑张琦。与张编辑因“报”相遇,在互动交流中情谊渐深,现在已是很要好的朋友。无论是与我采访交流,还是对刊登文章的编辑排版,张编辑严谨的习惯、朴实的文风、吃苦的精神、善良的情怀和守德的品格,都让我无比钦佩。透过王建总编、张琦编辑,我看到了“徐州日报人”的执着信念与平凡坚守,真切感受到他们广阔的新闻视野、独特的文化视角及不断提升的思想深度。

最后,要补充一下。2016年8月,我从王建总编的手里接过徐州作家协会主席的重担。蓄势潜行、厚积薄发,近几年江苏文坛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汉风”,在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评选中8位徐州作家“井喷”获奖,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也荣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徐州日报》对徐州文学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徐州作家及其作品,为之振臂、为之呐喊。在此我代表徐州作家协会对《徐州日报》及其诸多编辑深表衷心的感谢。

都说情谊像一瓶很纯的葡萄酒,越陈、越醇、越甘甜。我在《徐州日报》上镌刻的笔画已交织成网,我与“徐州日报人”的情谊更是越来越深!


彭城大风起,报业云飞扬 
——我为徐报写社歌的那些事
 

 

陈步春

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研究员 中国报商联盟秘书长❋❋

好像是2013年中秋前的某个午后,秋高气爽,喝了二两,徐报集团副总编辑、都市晨报总编辑郭依足先生陪我到新城区参观刚刚投入使用的徐州报业大厦,一进大堂,郭总直指主墙笑着说:步春你看那是什么?走近一看,我滴个心,大堂正中间一面玻璃墙,上面镌刻一片大字,既不是集团企业文化精神,也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或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之类的标语口号,而是敝人为徐报集团创作的社歌歌词。就那一刹那,我的眼镜和下巴都惊掉了。全词如下:

徐州报业之歌/战火煅打的一双翅膀,/从此高高飞翔;/春风吹热的每块园地,/年年岁岁飘香。/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几代人汇聚的青春力量,/让激情燃烧的战队,/挺立在淮海大地上!

开往春天的新闻快车,/天天满载曙光;/领跑生活的黄金一代,/总在超越梦想。/一支报业铁军,/早已锐不可当,/有一天你看见大风起兮,/那一定是无数人为我们鼓掌!/大风起兮云飞扬……

原词尾句本来是“热烈鼓掌”,“大风起兮云飞扬”,全世界都知道著作权归徐州老乡汉高祖刘邦,刘氏知名后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掌舵人刘明社长特意用这一千古名句为《徐州报业之歌》收尾,的确有豹尾之力,响亮、豪情、霸气,好,非常之好。

白驹过隙,一晃十年。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记得这首社歌的创作过程以及相关趣事。

2008年5月底,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先生率队参加东莞日报社承办的全国地市报高峰论坛,其间,刘部长听到我为东莞时报写的战歌《像风一样,像火一样》后,对我又生好感。招待晚宴上,刘部长特意邀请我为即将成立的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也写一首能让人一唱就兴奋、一听就振奋的社歌。我是徐州人,原本就在徐州及广州军区歌舞团从事专业创作,写词之于我,不算什么难事儿。彼时人在他乡,大学校友、老家的报业老大亲自邀请我为家乡媒体写一首歌,那是对我的赏识和信任,必须不负重托、不折不扣、不遗余力、不带任何条件地完成。

还好,灵感来得很快,没过几天我就把歌词发给了刘部长。

两段歌词比较简练,总共100多字,但挺有讲究。首句,战火煅打,说的是徐州日报诞生在淮海大战的硝烟炮火里,历史悠久,是中共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报之一;新闻快车,暗指集团旗下风速出刊的三份报纸和火速送达的发行团队;领跑生活,明指集团旗下一份同名杂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引自李大钊的名联,也是所有新闻人崇尚的价值观;大风起兮,是徐州籍帝王汉高祖刘邦的绝唱;激情燃烧、黄金一代、报业铁军、锐不可当等热血词,是徐州报业和徐州报人的真实写照,名副其实,一点也未过誉。

写歌词的人都知道,命题作文特别是校歌、厂歌、企业歌之类的,其实非常难写,但这首词写完后,自我感觉还挺好,读完一遍就热血沸腾,自己激动得在床上乱打滚,那晚床板咯吱咯吱响,弄得楼下还以为楼上新婚呢。

刘部长看到歌词也是喜出望外,据说当天连续朗诵20多遍,第二天就电话委托我赶紧找人谱曲,越快越好。我不敢耽误,很快联系了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江苏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邹建平先生谱了一版。邹院长的曲子非常优美抒情,无疑是佳作,但常年富有激情的刘部长想要那种更带劲、更激昂、更铿锵有力、更鼓舞人心、更催人奋进、最好能是唱完就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曲子,于是又请前徐州音协主席、江苏师大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费承铿教授写了一版。费老宝刀不老,他的旋律更受刘部长喜爱,部长听完热血沸腾,当即一锤定音,要求集团员工人人要学社歌,个个会唱社歌,每年还要举办一次形式不同的社歌比赛,同时明文规定,50人以上会议必须全体唱社歌,十年来雷打不动,从未间断过。当然,刘部长本人也是社歌的坚定推广者,自打有了这首社歌,集团每逢重要接待和出访做客,刘部长的保留节目就是满怀豪情和激情地朗诵社歌歌词,每次都是倒背如流,赢得满堂喝彩。

刘部长和徐报人背社歌、唱社歌、赛社歌,当然不是因为歌词出色,而是他们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提升凝聚力、增强战斗力,为团队鼓劲,让事业出彩。事实已经证明,这还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最近10多年来,徐报人一直激情如火、豪气冲天、一往直前,徐报集团一路高歌猛进、狂飙突起、硕果累累,连续多年领跑中国地市报社,接连斩获江苏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地市报十强等殊荣,这与集团领导刻意打造一支锐不可当的报业铁军的初心和恒心密不可分。刘部长曾多次公开说,大春哥为我们写的社歌对集团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知道这完全是对敝人的错爱和谬赞,实在不敢当真。

不过,我的前领导、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的老大陆世强先生倒是当真了。2008年他应邀到徐州参加徐报集团的成立大典,会前听到了这首社歌,当即就问我这么好的歌词为什么不给自己所在的报社而给了徐州,然后命令我停下手头所有工作,赶紧为东莞日报社也写一首社歌,不然就扣奖金。我回去憋了几天写了两稿,实在无法超越《徐州报业之歌》,只好在此词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个别词句交差了事。陆社长看后一乐,说反正徐州日报社也不可能告咱们,换个作曲家谱曲,咱们大会小会继续唱。3年后,徐报老大刘部长再次率队去东莞报业考察学习,席间听到了《我爱你,中国》《颂歌献给毛主席》的曲作者、大作曲家郑秋枫先生为东莞报业集团谱写的社歌《我为纸狂》,刘部长当即惊呼,这不是我们徐州日报社的社歌吗,怎么变成你们东莞日报社的了。陆社长很幽默,说大春哥是你们徐州人,但他也是我们东莞日报社的人,算公共情人,他的词你们徐州能用,我们东莞也能用,喝酒喝酒喝酒。刘部长不喝,提议背歌词,谁不能完整背下罚谁喝。陆社长哪知道刘部长早已把这首词背到滚瓜烂熟,当场认输,一张口一仰头一壶大酒,全场热烈鼓掌。两位报业老大,成就一段佳话。


十载春秋去 盛业存青史 
 
 

 

汉风

彭城书院院长 徐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徐州市道德模范

“徐州这座城市养育了我的生命,也养育了我的精神与魂魄。我在这里接受教育,长大成人,工作生活,成家立业。徐州的山河大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艺术特质,乃至方言俚语、饮食风尚、建筑风格、马路街巷等等,都深深地烙进我的生命里,成为滋养我生命的营养和钙质。我曾有数次机会离开这座城市去很多人向往的城市定居。但是我没有,因为我眷恋徐州,热爱彭城;我笃信故土难离,家乡最好。择一城终老——我从未动摇,永远选择魂牵梦绕的徐州!”

上面这段话是笔者写在《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中的文字。文章刊发于2017年12月11日《徐州日报》放鹤亭副刊上。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读者通过报社编辑或者其他渠道表达对笔者观点的认同。多年来,用文字书写我对故乡徐州的深切眷恋以及对其文化建设的思考,并通过《徐州日报》及报业集团麾下媒体分享给广大读者,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方式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7年,我在“志于学” 的年龄就在《徐州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自此之后与日报相亲相爱,至今已历30余载,年届“知天命”也。30年来,我自己的生命随着岁月的更迭一节节延展,同时也见证着日报伴随徐州的变化一天天更新。2008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宣告成立,从此徐州报业走上了提档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快车道。蓦然回首,十载春秋去,雪泥留鸿爪,岁月逝无声,盛业存青史。

10月8日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一到办公室就习惯性地翻开当天的《徐州日报》。第一版的4篇报道分别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市政府召开第22次常务会议》《国庆长假消费升级亮点纷呈》。从这4个标题里我明白了当前的国家大事;知道了徐州的建设发展;了解了市民的生活状况。版上还有两个重点导读的标题:《“旅游+文明”才有最美风景》《禁不禁燃“气质”差距明显》。这两个标题告诉我们城市环境的塑造必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同时推进。通过浏览,只用一分钟的时间,我就对“十一”黄金周里徐州的主旋律了如指掌。在这个信息井喷、知识爆炸的时代,只要拥有一张《徐州日报》就可以坐览天下大事,知晓身边万物,何其幸哉!

这样的阅读习惯既省心又省力,而养成这样的习惯始于2008年。这一年当北京奥运圣火徐徐熄灭,徐州报业一个华丽转身,进入崭新时空;这一年是日报创刊一个甲子;这一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这一年报纸进行全新改版。长期以来,党报的形态往往给读者一种僵化、刻板、千人一面的感觉,很多人也习以为常。新成立的报业传媒集团领航者们却在想,虽然党报有固定的职能,但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办得好不好看、耐不耐看、有没有人看,关键在办报人,在报纸本身的质量。于是“按照新闻规律来办报,尊重读者、尊重市场”成为新一代徐州报人的追求。

改版后的日报既保持了党报的大气、庄重,又借鉴了都市类报纸的特点,一时开地级城市党报改革之先河,领国内地方同类报纸风气之先导。这一现象既引发了诸多新闻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又引来了众多同行的学习与借鉴。而我作为《徐州日报》的老作者与老读者,一方面为它的凤凰涅槃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在思考如何创作质量更高的文章,以顺应它的新气象。十年来,我为日报写了数十篇文章,接受日报记者采访的评述就更多了。

2007年,我发起并团结全国诸多教授、专家、学者,在户部山上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完全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彭城书院。在书院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报业集团各媒体的大力支持与推介。书院的讲学预告、重要活动、周年庆典等等时常见诸《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等。在报业集团的助力下,书院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文明风尚,以及市民的道德教化、精神净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流程与书院的公益事业与徐州报业的交集愈大,愈发现徐报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敬业精神、创业意识与职业操守。十年来,媒体的变化与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传统传媒的报纸日渐式微。是坐以待毙还是追逐潮流?徐报人以舍我其谁的自信与高屋建瓴的智慧又一次做出了令人刮目的选择。坚持主流形式,采取扬弃态度,借用拿来主义,徐报人逐渐把报业集团建设成为拥有三报、两网、两馆和若干经济实体,以及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电子阅报屏构成的“1+N”的现代传媒体系。集团也荣获了中国地市报十强、中国百强报纸等荣誉称号。

纵观日报的十年之路,笔者发现无论办报形式怎么变化,方式怎么突破,它的性质与方向始终坚定,就是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它又一步一个脚印地记录了徐州的十年历程,浓缩了这座城市在实现自我蜕变过程中无数个或辉煌或平凡的瞬间。它是徐州最好的史册、最真的见证、最美的表达。我觉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八个字是对徐报人这十年历程最好的概括;而“十载春秋去,盛业存青史”这十个字是对报业集团这十年业绩最好的总结。

难忘2015 
——我与『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张东明 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徐州市书协顾问

2015年9月12日,“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在徐州艺术馆盛大开幕。当天,徐州艺术馆7个展厅首次全部开放,可谓盛况空前!301件大尺幅精品画作姹紫嫣红,可谓气象万千。这场水墨盛宴,基本代表了当代中国写意画的水平,一时备受国内美术界关注。

这场徐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画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画家的参与和关注。花鸟作品、人物作品、山水作品,或气韵生动,或气势磅礴。这场以“写意”为主题的全国性画展,在写意精神缺失的当下,为中国美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新风气。

徐州古称彭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百年来,徐州美术界名家辈出,涌现出以李可染、刘开渠、朱德群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家大师,形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自建国后至2015年,60多年间,徐州从未举办过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型展览,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所幸的是随着“徐州艺术馆”的建成开放,大型展览的场地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徐州报业文联”成立后,吴继永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在徐州举办有分量的大型展览。因我曾旅京多年,与在京的艺术家们较熟悉,吴继永主席亦多次找到我,希望我能做一些牵线搭桥的工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系,争取承办国家级展览,为徐州艺术界争光添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为徐州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为徐州的艺术而倾心。现在,面临着繁荣徐州艺术的重任,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这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事情!2014年春夏之际,我试着与时任中国美协秘书长的徐里先生(现任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联系,向他汇报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有意在徐州承办国家级展览的想法。徐里先生很快作了回应,并建议结合徐州艺术的历史与现状,综合考量目前全国美术创作发展形势来举办展览。有了这个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刘明社长给予充分肯定并迅速组织调研,很快提出以“中国大写意”为方向的展览主题,向徐州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报告,得到充分肯定,支持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举办国家级的大型展览。徐里先生对展览名称斟酌再三,亲自改定为“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列为“中国美协”年度重点工作,正式启动了展览的申办立项进程。

此后半年时间里,我多次与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领导和工作人员往返京徐之间,终于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上午,在北京北沙滩中国美协会议室,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洪平、徐州报业文联主席吴继永代表徐州与中国美协签订了正式文件。这一天,也正式终结了徐州美术史从未举办全国性展览的遗憾。于我而言,能够亲身参与促进家乡文化建设、为徐州艺术发展贡献微薄之力,真是倍感骄傲。

“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的举办,对宣传推广徐州书画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全面展示了当代写意中国画的最新创作成果,推动了写意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许多评委和专家表示,此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写意、引领写意,有别于其他全国性美展,既有全新的命题,更有鲜明的导向,可以成为中国画写意精神回归的起点,必将对中国写意画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次活动,于人于物均可体现出独特的鲜明气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方面,通过这次高水准的国家级大展,徐州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全国的先进行列!

淮海大地纵腾越 
——淮海经济区城市报业联盟发展掠记
 

 

范明道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的十年,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十年。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个辉煌连着一个辉煌,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持续提升,在业界以及读者中有着极高的美誉度。

集团发展的十年,如同一部雄浑的交响乐,值得大书特书的乐章有很多,其中有一篇乐章不容错过——那就是淮海经济区城市报业联盟与集团的同步起舞。

2007年9月,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在徐州日报社的倡议下,淮海经济区20家城市党报的主要负责人汇聚徐州,召开淮海经济区新闻工作协作会议。会议商讨并确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城市报业联盟,通过《联盟合作协定》和《联盟宣言》。会议决定共建、共用淮海经济区城市报业传媒发展的平台,在新闻、广告、网络和印务等方面展开专项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把传媒产业做强做大,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淮海报盟成立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作为秘书长单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集团刘明社长的悉心指导下,淮海报盟团结各家报社,积极开展协作活动。结盟各方本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赢发展的原则,整合行业资源,发挥新型主流媒体联盟优势,诚信协作,实现多方共赢,报盟走向良性健康发展之路——

报盟每年举行一到两次年会,各家报社主要负责人汇聚一堂,交流办报、经营经验。目前已在蚌埠、开封、日照、枣庄、淮北、济宁、商丘、宿迁、徐州、莱芜举行16次会议。广告、印务、网络(新媒体)委员会每年也有针对性的举行相关会议、活动。不完全统计,淮海报盟还先后举办或协助举办传媒经营等各类论坛、异地采访活动40余起。2011年浙江考察采访、2014年广东报业学习考察活动,收效明显,影响广泛,各家报社领导称赞有加。

利益共享,报团取暖方面做足功课。各家报社举办的文化经营活动,报盟组织联盟报社积极采访,加大宣传力度,发挥集束效应,比如砀山梨花节、开封菊花节、莱芜航空节、宿迁亚洲巨星演唱会等。宿迁亚洲巨星演唱会,都市晨报、彭城晚报两家子报全力配合,分别提前刊登半版广告造势宣传。

这两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环境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前,新媒体异军突起、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涅槃重生,再塑辉煌?

报盟秘书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有关重要论述,审时度势,果断调整报盟协作的重心和方向——从原来的报纸版面信息传递合作等简单低层次的合作拓展到全媒体合作,打造全新的合作协作格局;利用新媒体平台,努力将报盟的活动由一般性的会议、座谈、考察等常态化的工作交流逐步向配合各地重大活动的互动型方向转变,更好体现党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宗旨。今年7月的报盟年会,依托安徽省第十四届省运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省运会宣传片、会歌MV的契机,落户蚌埠,在进行传媒论坛交流经验的同时,组织媒体老总走进蚌埠体育中心、龙子湖体育公园等省运会比赛场馆,采访报道蚌埠广大干部群众努力筹备省运会的精神风貌。此次年会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次新实践。9月,开封市委委托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举办全国地市新媒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报盟适时在开封配合举行报盟网络年会,丰富高峰论坛的广度、深度,相得益彰。

近年来,为了促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作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的宏伟规划,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响应,有力应对。经过多年的密切往来,淮海报盟真诚服务兄弟报社,不仅加深了感情,而且凭借其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兄弟报社中有着极高的认可度。报盟的活动,大家都积极响应,还主动利用这个金字招牌,策划组织各自的活动。其实,淮海经济区城市报业联盟的勃勃有为,本身就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推进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及成果的展示和注脚。淮海文博园开园,徐州观音机场开通泰国(曼谷)航班,徐州淮海艺术节、淮海经济区动漫艺术节的举办,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开工等等徐州市重大活动,报盟媒体都浓墨重彩予以报道。而从另一方面说,报盟反哺集团,促进集团事业发展。“央视寻宝——走进徐州”、“复制的力量——当代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汉韵佳人选拔赛、淮海经济区书画大赛、“秋收·报动”2015全国地标珍品媒体联展研讨会暨“第一农场”上线仪式等集团策划的活动,报盟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方位、全覆盖在报盟媒体进行立体的宣传,扩大影响,优质服务集团广告用户——报盟已成为集团策划经营活动、吸引用户的金字招牌和有力抓手。

俱往矣!岁月长河,虽然匆匆,也必将留下吉光片羽。淮海报盟必将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有力推动下,在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新实践、新征程中,与时俱进,别开生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缘35年,当过3个『角色』 
 
 

 

田厚钢 铜山区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原副主任、书记

作为《徐州日报》的铁杆读者,由于长期潜心读报、爱好写作,渐渐地变成了作者,成为最基层的媒体人。在报纸创刊7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想说的话不少,要讲的故事很多,与她毕竟有着35年的情缘,现仅撷出所当过的三个“角色”,谨表对《徐州日报》的敬意。

一、资深的“通讯员”

早在1984年8月22日,《徐州日报》一版就刊登了我写的消息《古城新姿,扬名海外——<人民中国>杂志向海外介绍徐州》。自此,我成了《徐州日报》的通讯员,根据铜山县改革发展的变化及身边发生的新鲜事件,经过采访写成稿件发给报社,35年间曾好几次上过《徐州日报》的头版头条。

在长期的投稿中发现,报社编辑处理通讯员稿件有三个特点:

一是开门办报,保证作者的广泛性。市报的作者涵盖了所有行业人员,报道面也触及到各个领域,编辑对自发投稿一视同仁,特别看重稿件质量。1988年8月,铜山县月工业产值实现10049万元,当时在市所属县区是第一家过亿的。为此,我写了《铜山县月工业产值过亿元》的消息。那时电力特别吃紧,但铜山县采取“死指标、活调度,压大户、保重点”的策略,保证了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没有想到,这则短消息竟在9月9日《徐州日报》头版头条加框刊出。尽管见报稿仅320字,但编辑不以作者论稿件,掂量出了新闻价值,作了突出处理。

二是迅速快捷,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是新闻的生命,作者抓来“活鱼”,编辑立马烹饪上桌,才有味道。2005年1月4日,中共铜山县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全委会,材料不少,2万多字;一年成绩,亮点不少,从何处下笔。仔细分析,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兴趣:铜山GDP达128亿元,当时正好128万人,便以《铜山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为题,当天下午4点多传给报社编辑部,第二天便在一版见报了,成了真正的硬新闻。

三是尊重原稿,保证稿件的个性化。2005年4月11日,《徐州日报》一版刊发我采写的新闻《铜山拆除50家吃“土”窑厂》,其导语是这样的:吃“土”的竞争不过吃“渣”的——从4月6日起,铜山县50家以吃“土”烧制黏土砖的窑厂,开始进入限期自行拆除或转产阶段。一些利用工业废渣作为生产原料的砖瓦窑厂,经进一步技改后予以保留。如此叙述编辑原封不动予以见报,足见编辑的胸怀与包容。

对编辑默默无闻、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我以徐州日报编辑的经典实例为由头有感而发“编辑是把自己的心血融入到别人的作品里,是敬业乐业精业的反映”,为此撰写了《让编辑有荣誉感》的言论,先后在2004年第7期《新闻战线》、第8期《中国地市报人》、8月18日《中华新闻报》等新闻专业刊物上刊发。

二、偶尔的“本报评论员”

作为徐州日报的通讯员,我撰写的言论占了很大一部分,2009年7月一个月就刊发了5篇言论。2011年7月5日上午,我接到时任编委、评论部主任徐鹏同志的电话。他说:“厚钢兄,你昨日传来的言论已被纳入本报系列评论之列,作为‘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刊发。”我听了很兴奋,起码说言论的“级别”上去了,但还是担心质量上不去,说了些“请多多斧正”之类的话。徐主任还嘱我再写一篇系列言论。

7月8日我撰写的言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刊发了。捧着散发着淡淡油墨味的报纸,我仔细看了两遍。趁着兴奋的劲头,我又反复润色了下一篇言论,看看以自己的能力确实没法改了,就传了过去。7月13日,徐州日报又刊发了我撰写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切实选好人,真正用对人——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不管怎么说,偶尔的机会,我竟当了两次《徐州日报》的“本报评论员”,这可是不低的荣誉!这也反映出报社始终坚持群众办报的宗旨,报纸自然接地气、有朝气。

三、临时的“评委”

2005年2月23日,徐州日报公布了“2005年度十大新闻评委”名单,我作为县区媒体代表成为20位评委的一员。第二天,我们在徐州日报会议室召开了首次评委会,经过集中筛选、反复比较、认真磋商,60件新闻推荐条目产生。市报在24日一版刊登了这一消息,所配发的图片竟是我做着手势正在发言的画面。对我来说,定格在那激情的瞬间,留下难忘的记忆,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后来我们又对候选条目讨论争论、精心取舍、集体定夺,经过评委的努力和市领导的关怀及市民的投票,3月12日,2005年度徐州市十大新闻揭晓!我作为被推选出的10位点评评委之一,分别为“十大新闻”作了精炼的点评。《徐州日报》刊发的新闻作了这样的描述——面对镜头个个情绪激昂、妙语连珠,评委田厚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新鲜出炉的“十大新闻”催人奋进,相信‘十大新闻’一定会成为徐州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又一股精神力量!”

在与《徐州日报》的交往中,有一个细节挺让我感动。一次偶至报社,发现办公桌上的《徐州日报》与读者订的不一样:报纸边沿不是沾点色彩,就是有水墨浸过的痕迹和褶皱。编辑说,我们自个看的都是“机头报”。由此想到农民吃“滑碴饼”,头几张试鏊子的“滑碴饼”是留自家人吃的。农民对此有着朴素的认识,煎饼烂一点、糊一点,厚薄不匀,卖出去明显不厚道,但自己吃照样能管饱。小算盘能算大账,一天几百份报纸,一年省下的纸张决不是个小数目。报社这种从细节着手,从小处做起,以身作则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做法很难得。由此我撰写了言论《“机头报”与“滑碴饼”》,刊发在2009年6月12日《徐州日报》上,后来又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出。

从《徐州日报》上出现我的名字,至今已35年,但当读者可不止这些年头。我有幸见证了报纸从四开四版到对开十多版、从铅与火到电与光、从一报到多报集团化发展直至问鼎中国新闻奖的辉煌轨迹。得益于报社这个平台的历练,受编采人员的长期熏陶,我也跟着进步上台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成就了自我:被评为徐州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徐州市“十佳阅读职工”。


一个人 一张报 一座城 
关于『缘分』的故事
 

 

曲美慧 徐州日报要闻采访部副主任

年少懵懂的时候,爱读散文,常看到“缘分”这个词。

那时我不信。

直到24岁那年,我遇到了TA。

那年,我在西子湖畔的浙大,他在云龙湖边的矿大。

徐州,是我记忆中高中课本上一个模糊的名词。

那是哪儿?淮海战役发生地?或是……哎,实在不知道。

总之,在即将前往厦门参加一次全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时,神使鬼差的,本该在QQ上寻找“杭州”联络人的我,点开的却是“徐州”这一栏。

一个陌生的男孩,就这样闯进了我的生命。

后来,我们在厦门偶遇,一见钟情,一路跌跌撞撞,忍受了痛苦的异地恋,经历了家长的反对、朋友的不解、毕业的抉择,最终,我们在一起了。

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2010年初,我即将研究生毕业,而他仍在矿大读博士。疯狂渴望相聚的我们每天都在搜集各种徐州媒体的招聘信息,那时,成立一年多的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已经是全国地市级媒体中有名的“黑马”,我自是心向往之。然而,所有的资料都在告诉我们,机会渺茫——它已经近十年没有举办过大规模招聘了。

三月底,大多数单位已经结束了招聘,我们终于放弃了。当学校召集我们统计就业率时,他就在我身边。我们都哭了。我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青岛组织部”五个字。

那一刻,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

4月14日,收拾好简单的行李,我买下了次日前往青岛的车票。心里一片混沌。

然而,那天晚上,他突然打来电话——沉寂许久的徐州传媒报业集团居然真的面向全国发出了“召集令”!

电话两头,我们喜极而泣。没有丝毫迟疑,拎起行李,逃票上车,在绿皮车厢站了一夜,次日凌晨,我站在了徐州的土地上。从此,再没离开。

这份巧合,算不算缘分?

也许是新鲜血液的出现,让集团呈现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在我们进集团的第二年,报业集团吹响了“冲刺中国新闻奖”的集结号。

那时,我们还在中山南路的老楼办公,我所在的民生采访部在五楼。每天走过三楼公告栏,看到“冲刺中国新闻奖”的标语,内心总会有一种难掩的冲动。

拿到这个奖的人,会是我吗?初出茅庐,总会有种莫名的自信和英雄主义情结,我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我?

三年后,集团果然拿到了徐州市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那个人,果然是我。

这,也是缘分吗?

今年,是我来到徐州的第八个年头。八年间,关于上述三次偶然的缘分,我听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

在我们结婚的那一年,老公告诉我,其实在厦门时,我们并非“偶遇”。他一直默默跟在我身后,当我需要一个人帮忙拍照时,他自然站了出来;

在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集团之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无意中说到,那时,一个男孩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招聘,招聘信息当天下午发布出来,而我傍晚就接到了他的电话;

在我拿到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证书时,只有自己知道,这份“幸运”,背后是怎样的坚持:每天写稿、学习到夜里十点,每周至少一次专门琢磨历届好新闻作品的写法、题材,每个周末泡在图书馆里翻阅专业杂志……

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这张小小的证书后面,凝聚了全集团多少人的努力和奔忙,优中选优、完善材料、整理资料……而我,只是写下这篇新闻的那个人而已。

渐渐的,我开始明白,所谓缘分,遇见只是开始,共同的坚持和努力才是滋养缘分的水源。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只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在默默付出着。

一晃,8年过去了。我在徐州安了家,成了一名老员工;而报业集团也从一匹“黑马”,发展到如今地市级媒体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缘分不易,既然遇见了,当全力珍惜。

传统媒体面临严峻转型形势的当下,一些人离开了,而我选择了坚守。当年一起考进集团的30个人,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8年不算长,回忆起来,却也常有一种翻看黑白底片的怀旧感——

犹记得刚工作的第一个月,被分配到民生采访部,手里的条线其实都是老记者挑剩下的“硬骨头”,年少无畏,冒着风雪跑遍了所有单位,满怀热情写下了第一篇稿件,结果因为迟迟发不出来,被采访对象在电话里骂了个狗血喷头,站在大街上呜呜哭了起来;

2013年3月,徐州日报第一次全媒体直播事件——睢宁烧伤儿童赴京求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是我第一次出差,第一次微博直播,看着网友在我们发出的一条条微博下留言热议、询问捐款方式,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自己可以帮助到别人,也为自己参与了这样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2年2月,因采访而认识了一位白血病女孩董青,她双眼充血却仍在病床上坚持复习,她说,真想考上大学啊!那时候,我也刚毕业一年多,这一句话就让我泪流满面。后来我们常常聊天,她的病反反复复,一年后,最终还是离开了。我陪董青妈妈办完所有手续,站在医院门口,把那天准备带给她的巧克力埋了起来——愿天堂只有快乐,没有病痛。

2013年9月,一篇独家报道《3000万次按压延续儿子生命》让我与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邵达及其家人结缘。当时并未料想,邵达的故事竟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影响,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外3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短短一个月捐款已达70多万。四年间,我们在他家低矮的炕上聊过天、看过电视、读过诗,逢年过节相互问候,邵达父母当选温暖中国好人时,我陪伴他们一起进京领奖。时间久了,竟觉得邵达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样。直到那一天,当他从不下线的QQ头像突然变成了灰色,我知道,这一次,他真的走了……

缘起,珍惜;缘灭,珍重。

8年间,遇到过很多人,报道过很多事,经历过很多故事。我们因采访而结缘,因感动而相知,虽然很多人最终没能一起走到最后,那一份份沉甸甸的记忆,却早已深深刻进了我的生命,也让我对记者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敬畏。

一个人,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一家媒体,几代人薪火相传,用70年时间追寻一份新闻理想,更属不易。

时代更迭,初心不改。下一个十年,我们共同出发!


 

移动宽带上C位,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江苏省无锡、徐州等9地市,移动家庭宽带用户份额行业第一
 

 

2009年,装维人员为徐州用户安装宽带后指导用户如何上网。
2016年,徐州移动联合双沟镇政府建设“大数据云机房”。

2018年11月13日,徐州沙集镇东风村木质家具工厂正加紧生产,快递运输车已在厂区等候,直接现场把家具打包快速运往宿迁中转点。作为今年双11“千亿项目”的合伙人,电商生产企业创办人孙寒在带领员工忙碌加班。

“电商平台考核回复率,我办理了5条移动宽带,网速100M,请了20多个客服来确保及时回复客户的疑问,也能确保大促活动及时发货。”孙寒的网店在某知名电商平台名列行业前五,他是江苏农村电商的代表之一。“事业的发展要感谢江苏移动的支持。” 

近年来,江苏移动积极参与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2018年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完成两批1477个行政村带宽升级的基础上,再完成776个行政村的宽带提速。截至2018年10月,江苏省移动家庭宽带用户超1350万户,100M及以上带宽用户占比69%。

全省9地市移动家庭宽带用户份额行业第一

1982年,改革开放在摸索前进。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每个乡村“上墙”。统计显示,80后出生了2.28亿人,出生在东风村的孙寒是2.28亿分之一。1999年,17岁的孙寒才第一次在学校机房里摸到电脑。“老师反复提醒要把鞋套穿好才能进机房。当时就想要是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就好了。” 

孙寒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他开办了个人电商企业,又带着村里亲朋好友“触网”。赶上时代浪潮又勇于坚持的人,获得时代给予的丰厚回报。2018年,孙寒已经拥有30多台电脑,聘请了100多位生产工人和20多位电商客服。他建立两家工厂,今年新建的工厂生产自有品牌,出口美国市场。 

他对江苏移动的感谢来自于创业前的工作经历——2005年他还在江苏移动徐州分公司从事集团客户工作,人生中第一次真实触摸到互联网的脉搏,为他2006年淘宝创业打下基础。他想感谢的还包括移动宽带的支持。2006年村里没通网线,他连请一周的酒局硬是搞定了一条迁入村子的网线,入户只有5M。2009年移动宽带办理网点铺到了沙集镇,他第一时间赶到网点开通了移动宽带,资费实惠、服务好是吸引孙寒更换宽带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江苏移动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积极推动宽带的普及应用与提速降费,从2009年起在全省推进宽带建设,到2011年宽带初具覆盖规模,江苏移动一直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飞速完成宽带建设和发展的“破冰”阶段。

2009年恰逢沙集镇电子商务发展起步,徐州移动利用存量WLAN设备优先覆盖沙集镇区和东风村等电商需求量大的村组。2010年,徐州移动协助政府突击建设沙集镇驻地网,快速创建“睢宁县首家智慧乡镇”。不到两年的时间移动宽带覆盖城乡居民2.58万户。

目前,睢宁沙集已经成为拥

有6000多家电商、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的中国电商第一镇。“村里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都用了移动百兆宽带。”孙寒说对江苏移动宽带的服务和资费都很满意。来自江苏移动统计表明,江苏移动家庭宽带用户份额在江苏省内徐州、宿迁、无锡等9个地市行业第一。 

宽带提速带来数字红利

在《世界银行: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已经充分关注到中国宽带发展对于乡村经济的提振作用。文章表示,“到2015年底,中国超过90%的村庄将拥有固定宽带连接,凭借电子商务,乡镇生产者可以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生活中,体现了互联网的‘包容’特点。”来自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分析显示,宽带带宽每翻一倍可带动GDP增长0.3%,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可带动GDP增长1.38%。 

隐形的宽带与平坦的道路都同样见证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从最初2M起步到100M光宽带进乡村,外界信息的高速公路已经构建完成,帮助企业把产品更快地从乡村运往城市转发世界各地。 

2012年江苏移动宽带发展进入拓展期,建立起了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也是这一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刘明跳辗转来到南京从事宽带安装工作,来回奔波在南京江宁的小丹阳到陶吴,以及宁丹大道上。目前他已是南京移动家客宽带安装维护队长,服务了15000户以上家庭,见证了城乡急速发展:2012年之前,宁丹大道一带还尘土漫天,荒僻空旷,但现在已大路开阔平坦,周围遍布厂房和小区。

伴随着城乡急速发展的还有移动宽带,2015年江苏移动宽带建设全面提速,2016年推出百兆“极光宽带”,再到2017年实现全网200M以上接入能力,2018年在全省13个地市开展千兆示范小区建设。

“相比6年前,我们现在的服务要求更细致更全面。”刘明跳主要负责城市周边的乡村与城郊,按照要求,宽带报修24小时内响应,一般当日上门维修,进门对用户礼貌招呼,穿戴鞋套手套工作服与工牌,从今年10月开始,还需要自拍照片上传系统供后期检查。

在刘明跳看来,移动宽带接入技术也大幅提升了用户感知。2012年用FTTB方式接入,设备箱集中安放,每户人家引一条网线到达设备端,晚上用户上网高峰可能会出现“感知慢”的情况。现在采用FTTH方式接入,设备箱缩小到“猫”大小放入用户家,供一户家庭终端使用,“现在安装移动宽带的用户已经是100M起步了。”

目前,江苏移动正在大力推进千兆宽带覆盖和建设,如同移动网络从2G到3G,再到4G、5G演进一样,千兆宽带也将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深入普通家庭,助力江苏用户畅享智慧生活。(何玥颐 王婷)


跳出丰县看丰县,主动融入发展大局
解放思想促高质量发展的丰县实践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石培明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丰县人在向客人介绍时,多用“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困难县”来概括县情。近两年,丰县县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必须在准确把握县情的基础上迅速找准发展思路,抢抓“振兴丰县”的历史机遇,实现新时期丰县高质量发展。县委书记王克华说,我们既不能照搬苏南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能效仿苏北一些排头兵跨越式发展之路,我们只能立足解放思想,在发展思路和理念上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在认真学习借鉴郑州、成都、深圳、东莞四地改革发展经验,选取同处边界接壤地区但经济发展较好的苏南城市宜兴和苏中城市宝应作为发展标杆和参照坐标,深入查找自身短板和不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总目标,以思想大解放为引领,紧扣“振兴丰县”和县委“12358”发展布局(始终咬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目标”,坚持改革发展稳定、速度质量效益“两个统筹”,突出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创新“三大重点”,打造平安、生态、诚信、活力、幸福“五个丰县”,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民生幸福、全面从严治党“八大工程”),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逐渐在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新兴工业、改善百姓民生等方面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02亿元,同比增长9.9%,税占比8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工业用电量9.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幅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65亿元,同比增长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36.59亿元,同比增长12.8%;贷款余额229.02亿元,同比增长13.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8元,同比增长9%。

率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丰县就启动了“振兴丰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振兴丰县”主题,聚焦“六破六立”,迅速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省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启动后,丰县又开展以“答好六问”促进“六大行动”,对大讨论活动再动员再部署,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活动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丰县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行动自觉,聚焦“六破六立”,着力破除制约丰县发展的思想观念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紧跟市委步伐组织开展“六大行动”,牢牢把握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要求,拓展思想解放的广度和深度,以思想大解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跃升、振兴丰县新突破。坚持跳出丰县看丰县,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对标省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定准学习赶超标杆,高点定位目标思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比总量、比增幅、比质量、比后劲。坚决防止避实就虚,坚决反对一边讲对标看齐,一边却对身边的问题视而不见,牢固树立“答卷意识”,突出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问题,切实做到以工作成效、发展实绩来检验思想解放的效果。在答好“六问”中提升站位。紧盯“发展高质量”主题,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全过程中,不断追问“思想武装强不强,目标定位高不高,短板查找准不准,发展升级够不够,活力激发足不足,发展环境优不优”,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员干部中真正入脑入心;不断调整优化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找准丰县在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的定位;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鼓励基层大胆实践探索,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强引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创造良好的投资开放环境。

思想大解放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

丰县坚持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自觉把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付诸行动,紧扣“振兴丰县”和县委“12358”发展布局,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丰县产业特色鲜明,盐煤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高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稳步转型升级,智能终端、新能源车辆核心部件、绿色生态家居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丰县不断优化“1+3+N”产业布局,在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智能终端、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特色产业。以打造“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为目标,整合手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实现了手机制造、半导体设备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倍斯特共享物联网智能终端、欣丰达电子、友迪光电、宏晶半导体切片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丰县。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今年以来,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额51.72亿元;总投资168亿元的16个市重点产业项目和60个县重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思想大解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丰县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以黄河故道现代果业示范区和湖西片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统揽,依托“丰县现代农业产业研究中心”科技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果业振兴计划”,重点打造师寨镇菌光互补产业园,着力抓好君乐宝二期和江苏立华牧业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五大农产品优势示范片,持续推进“果菌菜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村庄建设格局。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按照“1+12+135”(即1个主城区、12个镇区、135个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点)城乡规划布局和县镇村“532”(即50%、30%、20%)人口居住空间布局,区分撤并、保留和新建的村庄,撤并及瘦身的村落只满足基本需求,不再作大的投入;加强规划保留村、新建集中居住村、传统文化村等重点村落的整治,统筹抓好农村道路、文化、卫生、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力度提升省、市特色田园乡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水平。示范带动,全面启动。经过努力,今年丰县建成了师寨镇小韩村、顺河镇岳庄村、范楼镇金陵村等15个设施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新型农村社区典型,发挥带动作用,相互学习借鉴,理出可行措施,快速高效推进,实现了由“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的转变。丰县力争3年内实现建成10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所有村环境提升达标的工作目标,努力展现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城乡处处干净整洁、乡村田园风光彰显的农村环境新面貌。

思想大解放促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通力协作、全力以赴,以从紧、从严、从实的标准和“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全面开启新一轮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优秀管理城市暨城区公共空间治理三项工作为抓手迅速在全县掀起创建热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狠抓整改落实。大力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共查处未履行“门前三包”的商户860家,暂扣流动摊点770辆次,清理生活垃圾6200吨,建筑垃圾660吨,清理小广告约11000处,城区市容环境得到较大改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查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按规定停放、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车位停放、机动车不按照规定的方向停放、机动车不在规定区域内停放等各种交通违规行为。同时,自11月16日起严禁“三小车辆”在城区内行驶,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交通环境有效改善。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多个综合市场、农贸市场进行整体改造、提档升级,同时,加大对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取缔农贸市场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马路市场及占道摊点,确保各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内环境整洁美观,秩序良好。社区小区专项整治。对41个城中村及老旧小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小区绿化、停车条件;集中整治乱扔垃圾、毁绿种菜、私搭乱建、楼道乱堆杂物、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镇村环境专项整治。推动执行《关于内学古丰、外学马庄 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和《全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18年考核细则》,在镇村主要道路、进村出入口、活动广场等广泛设置核心价值观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公益广告,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公益广告专项整治。投资500余万元,在全县重点位置、重要交通路段、人口密集区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集中布设一批公益广告,以景观小品、微型雕塑等形式,突出时代感、艺术性和丰县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全县城乡的一道亮丽风景。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涵养文明为导向,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共建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推进文明惠民。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改善民生民计。城区主要道路整治。聚焦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投资4000余万元对中阳大道、人民路、向阳路、工农路部分路段进行改造;投资1100余万元对2600多家小餐饮店进行统一改造升级。

思想大解放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

今年以来,丰县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3550”改革实现常态化,105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不见面审批。与省信用担保公司签订“政银担”战略合作协议,设立4家创投、基金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等政策,获批2018年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县。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八大专项行动,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成功跻身2018年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榜第47名。在全市率先启动并稳步实施群团改革,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原则和框架基本确定,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今年以来完成流转交易项目258个,交易金额2.14亿元。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高标准实施大沙河、郑集南支河等集中供水主水源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完成绿化造林4.2万亩,建设彩化森林绿带、生态廊道150公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狠抓“263”和“散乱污”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散乱污”企业439家,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193家,治理黑臭水体342条,清理河湖“三乱”323处,认真抓好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大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7.9%,PM2.5浓度降至47.9微克每立方米,不仅达到市级考核要求,也实现了“50、70”的自定目标。

思想大解放补齐民生短板助推扶贫开发

为解决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顽疾问题,丰县大力推进12大类4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投资8000万元实施33.3公里北线高压燃气管网工程,今年5月1日已正式开通,极大地降低了丰县天然气价格。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今年实现总投资5.95亿元,累计建设供水管网1086公里,已实现部分城乡居民供水。大力实施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自11月16日起严禁“三小车辆”在城区内行驶,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交通环境有效改善。投资2800万元对7100米城区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进行黑化硬化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全面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健康丰县”建设,大力实施孝老爱亲行动,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丰县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两增收一改善”工作重点,注重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全力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全面落实行业扶贫政策,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方位开展精准扶贫。2018年,共安排产业富民项目1700万元,组织实施赵庄农产品交易市场、君乐宝饲草生产基地等10个项目,带动2000余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注重项目带动,推动湖西片区面貌改善。2016年以来,共实施湖西整体帮扶项目155个,完成投资27.61亿元,1.04万户、3.12万名低收入人口、1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已实施师寨镇小韩村、顺河镇岳庄村、范楼镇金陵村等2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工作理念,率先实施孝老爱亲行动。今年7月至9月率先在12个镇村开展孝老爱亲行动试点,对子女自愿为70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老人每月缴纳不少于150元赡养费的,给予每位老人每月30元的激励奖补资金;每月缴纳不少于200元赡养费的,给予每位老人每月40元的激励奖补资金,以此激励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助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老人精准脱贫。在实施孝老爱亲行动中,丰县坚持“村民自愿、示范引导、逐步推广”的原则,大力开展法律宣传,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主导、镇街推动引导的作用,利用村规民约,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同时,通过在全县开展“孝心之星”“孝心家庭”等评选活动,形成家庭、社会合力孝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了农村道德风尚。


小角度大民生
沛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本全国试点全省推广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朱继超

11月30日,江苏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沛县举行,会议重点推广沛县“户分类、村收集、镇回收、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运作模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说,沛县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的模式,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覆盖3至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1万人”的标准选址、施工和建设,因村制宜建设阳光堆肥房、沼气池,突出实用性、接地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沛县模式”,可操作性强,可学可用。

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在这次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说,生活垃圾涉及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键小事又是社会发展大事。一直以来,沛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强力推进“垃圾革命”,系统谋划、科学高效的运转体系加速形成,精准施策、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加速建立,握指成拳、全民参与的治理态势加速构筑,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和利用的新路径。

2017年6月,沛县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今年7月,被省住建厅确定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创新示范项目。全县18个涉农镇(街道、场)全面推动该项工作,“户分类、村收集、镇回收、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运作模式已初步形成。

“绿色思维”推进民生工程

治理生活垃圾改善农村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中,“生态宜居”既是底色,也是底线。

要实现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看起来是“小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但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乎生态宜居的农民幸福家园建设。

几年前,在沛县沛城街道办事处任庄村,每家房前屋后都有一个垃圾堆。每到春播秋种施肥时,草木灰、果皮蔬菜等垃圾就被挑到农田里做肥料,而废弃的灯泡、塑料制品、纸张等生活垃圾,或倾倒在马路上,或堆积到河沟边,一有大风天气,垃圾满村飞舞,河沟里飘浮着各种塑料袋……

现在,走进沛城街道任庄村,感受到的是整洁有序、休闲安逸的农家生活。过去在道路、河流、坑塘边留下的一堆堆垃圾,已被一簇簇赏心悦目的绿植取代,小村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别墅区”。

村民们告诉记者,目前任庄村有6名保洁人员,负责每天清扫道路和转运住户的垃圾到村头中转站。此后,垃圾再由中转车辆转运出村进行

集中处理。保洁员张凤枝告诉记者,“以前路边、河沟的垃圾特别多,现在几乎没有垃圾。而且,看到环境变得这么干净,大家都自觉不乱丢垃圾了”。她说,自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收运住户门前的分类垃圾。

任庄村的环境变化是沛县进行农村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沛县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实现全环节对接,已经建成了覆盖全部自然村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全县15个镇全部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任庄村、草庙村等5个村庄成为“国家级生态村”。

沛县通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坚持不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惠民工程抓实抓好,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家园,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的不断向好与变化,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沛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苏伟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后,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能力达80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3万吨,按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费48元/吨计算,每年可为政府节省资金近200余万元。同时可生产有机肥近1万吨和沼气,用于农户及田地、菜地、花圃等处使用,年经济效益可在300余万元左右,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 村民分类交存拿奖励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看似权重不大,却是事关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实现的“大目标”。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指标体系由6大类40项指标组成,“生态环境高质量”里面有一个指标就是“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沛县县政府则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列入全县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月考核、季评比、年排名”的奖惩制度。沛城街道对农户分别设置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设立“点赞墙”“红黑榜”,对做法优异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屯街道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对每户分类的垃圾称重并记录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对年度积分超1万分的,直接奖励空调或彩电1台;五段镇采取“直接购买”方式,设置“荣誉榜”鼓励百姓源头分类,同时按照0.08元/斤直接奖励保洁员和农户。从而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形成了懂得分、方便分、愿意分的良好氛围。

11月30日下午,沛县大屯街道安庄村村民孙自谦正在准备一顿家宴:从红色塑料袋里取出一条微山湖四鼻孔鲤鱼,刮鱼鳞、去鱼鳃、掏内脏、改花刀,三下五除二收拾好后,他顺手把案板上的鱼鳞、鱼鳃、鱼内脏等垃圾收到装鱼的红色塑料袋内,走到大门外,将垃圾倒入一个绿色的桶内,把红色的塑料袋揉成一个团,顺手投进了旁边一个蓝色垃圾桶。

如今,大屯街道安庄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蓝一绿。“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也不知道怎么分类,反正都是垃圾,就扔到一个垃圾桶里。”孙自谦说,2017年6月,村里推广垃圾分类,每家每户发了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和如何分类的宣传彩页,房子的外墙上还多了些如何分类的漫画。自打推广分类后,孙自谦房子里也搁了两个垃圾桶,一个在厨房,专门用来装烂菜叶子等垃圾,另一个在客厅,用来装糖纸、塑料袋等。

“分类投放和清扫收集是农村生活垃圾前期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难做到位的事情。”大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该办事处先后为25个村(居)配备了分类垃圾箱10000多个、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50个,购置了4辆垃圾收运车,并按照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聘请保洁员。目前,大屯街道25个村(居),已基本做到了垃圾分类投放,并有专人清扫收集。

农户将“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垃圾投放后,保洁员利用收集车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可堆肥垃圾”就近送至分类处置中心(阳光堆肥房或沼气设施);“其他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送至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了生活垃圾收运“不落地”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沛县农村老百姓的环保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已由原来的被动行为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在安庄、潘阁、任庄等村,不少老党员、老干部义务担当起环境卫生督察员、垃圾分类志愿者,共同维护村庄环境,传递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群众基础越来越牢固,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集中发酵让垃圾变资源

农村生活固废实现“闭环处理”

11月30日中午,生活垃圾收储员刘凤雪就把收来的垃圾就近运到了安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交给了管理员唐金雪。唐金雪先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水泥池底部铺上一层草席子,然后再将这些垃圾倒在草席子上,“这叫发酵池,利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让这些垃圾发酵,从而变成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的有机肥,好几个大公司都抢着要哩。” 下午5点,唐金雪将此前已经发酵好的有机肥装进了塑料编织袋存了起来,烘干后就可以给农田施肥了:“这垃圾越来越是个宝啦。”

沛县城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各镇(街道、场)分别建设了适合小型自然村的1.0版阳光房,适合覆盖3至4个行政村的2.0版阳光房,适合产业化的3.0版阳光房和4.0版阳光房四种模式。阳光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加入微生物菌剂辅助发酵助热,堆肥时间由半年缩短至2至3个月。同时配套建设通风和保湿除臭系统,有效去除苍蝇、臭味等。

目前,沛县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通过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料,部分由百姓回田增肥自行消耗,部分送至有机蔬菜外延基地、千亩芦笋农场、宋庄百果园家庭农场等种植大户使用。到2020年达到规模化后,依托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业化营运,将逐步打造由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到有机肥生产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五段、安国、鹿楼、张寨等镇通过建设沼气池、生态种植养殖,惠及附近群众,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效益双赢。五段镇许口村今年5月份投资18万元建设了一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有两座50立方米发酵池、沼渣沼液分离房,采取厌氧发酵方式,可堆肥垃圾通过粉碎机粉碎后进入发酵池,实现沼渣、沼液还田,沼气惠及附近群众。大屯街道大王庄村利用最后产出的有机肥种植设施大棚蔬菜,大棚内再养殖蛋白质含量极高的蚯蚓,蚯蚓粪再用来养殖螃蟹,生活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

截至11月底,沛县已建成47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其中34处阳光堆肥房、13处沼气池设施,日处理可堆肥生活垃圾30吨左右。全县18个镇(街道、场)的188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政村覆盖率达58%,全县15个镇全部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以此次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为契机,沛县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各镇(办)的城乡垃圾分类办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体系,同时加快终端处置设施投入与建设,确保两年内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覆盖,真正把垃圾分类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做实、做好,真正给老百姓营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生态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

释放土地潜能 助推乡村振兴 
睢宁全力争当全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改革试验区
 

 

产业化的鲜食玉米生产。
魏集稻蟹养殖。
官路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睢宁县魏集镇湖畔槐园农民集中居住区。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睢宁县双沟镇官路社区。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图/通讯员 睢宣 崔文超

“湖畔槐园的配套和环境跟城里小区一样,小区内按照生态园林的理念,将‘槐文化’与景观元素融合,打造‘槐梦苑’‘槐香苑’‘槐鼎苑’三个主题景区,实现‘楼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家里的土地承包出去有租金,还能在村里的企业或合作社打工,日子越过越幸福。”正在睢宁县魏集镇戴庄村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张启明说。

启动实施80个行政村集中居住,42个已建成,8万多人入住新村,形成一批以姚集镇高党社区、双沟镇官路社区、魏集镇湖畔槐园为代表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2015年以来,睢宁县委、县政府顺应群众期盼,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抢抓部省级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机遇,以土地制度综合改革为牵引,以“优化空间、节约集约、提升效益、生态富民”为目标,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新建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土地综合改革为牵引、基层党建为引领、‘互联网+’充分融入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系统规划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睢宁县可耕地面积155万亩,大块田地少,分散经营多,农田田坎、沟渠、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占比较高。同时,2800多个自然村庄布局松散零乱,庄体地利用率低,具有巨大挖掘潜力。

有潜力就要释放出来!于是“多规合一”、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部省级试点相继落地睢宁,为睢宁依托土地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这里先后实施县镇村“三级”统一规划,并实现了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多规合一”,全县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为推进规划的高效实施,睢宁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建引领六个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构建了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

“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高党社区新建的集中居住区建成两层“别墅”楼房630余套,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村内统筹设计建设路网、绿化、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史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村民议事堂、百姓大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市相同的公共资源。同时,新社区注重保留苏北乡村的风俗风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今年3月17日,央视新闻频道两会特别策划《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播出了姚集镇高党社区居民卢雪花的一段自拍视频。视频中,卢雪花以一位普通村民的视角,展示了高党社区应有尽有的配套设施、天翻地覆的环境变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睢宁县按照“县城近郊的向县城集中、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中、其他村庄向规划布局点集中”的原则,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优化调整为138个集中居住点(包括35个保留改造村),形成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10个特色镇和138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1+5+10+138”的城镇布局结构,并完成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生态红线划定,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实现科学合理安排等。2015年以来,睢宁县城新集聚13.9万人,镇区新集聚9.9万人;启动实施80个行政村集中居住,42个行政村实现入住,8万多人搬进新居,新增耕地3.6万亩,形成了向镇区集中的“双沟模式”、向规划居住点集中的“高党模式”和旧村改造的“鲤鱼山模式”。

三产融合

土疙瘩变“软黄金”

坚持产业布局全县“一盘棋”,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类园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布局。

在推进土地制度综合改革中,严格按照城乡发展功能定位,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科学谋划、一体设计,切实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

11月20日一大早,睢宁县双沟镇纪湾村村民王素珍和胡帮民来到村委会查看自家的“账本”。

“以前土地租金200块钱一亩,现在800块钱一亩,这回比以前翻了好几番。”王素珍看着自家的账本,幸福溢于言表。

胡帮民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在家能坐收土地租金,全家人还去合作社打工,实现了“双赢”。“我们村土地全部流转了,壮劳力都出去打工,老头、老太太在村里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那里打工,一天下来,能挣五六十块钱。”

睢宁县坚持推动产业形态与村庄形态同步转变,土地规模化运营,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薪金”等多元收入,也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以姚集镇高党社区为例,该村实施集中居住后,新增耕地500亩,按照每年800元/亩的租金标准进行复垦发包,收益的60%归集体所有,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双沟镇纪湾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1300余亩,2017年村集体收入实现61万元……土地流转后,更多的农民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与此同时,睢宁县大力推进镇区1k㎡工业园和集中居住区2000㎡以上标准厂房建设,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让村民就近就业;放大淘宝峰会效应,复制推广“沙集模式”,助力农副产品“触网”销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业态,让农民可选择就近务工或自主创业,在取得土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外,又获得了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真正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通过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睢宁积极打破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实现了贫瘠变“沃土”、土疙瘩变“软黄金”、有地农民变“有产居民”三个转变,不仅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渠道。

解放思想

让“新乡土时代”更芬芳

睢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和省市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最新要求,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聚焦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标准推动发展的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全县的大发展,汇聚起推动睢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睢宁规范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坚持民意为前提。认真做好“四个一”,即做好一张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民意;开好一次村民座谈会,具体分析村情;组织好一次参观学习,实地亲身感受;绘好一张规划图,看到美好前景。同时,组织村民中德高望重、有责任心的村民作为代表参与建筑施工监督,共同打造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求,宜居合理的苏北特色民居。

集中居住不仅是农民居住形态的物理集中,更是农村发展形态的同步升级。睢宁通过三年的实践,不仅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了发展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也为“四化”同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集中居住撬动“1+N”的综合集成改革效应。

睢宁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党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官路社区当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集中居住使农村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让人民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农村人口向城镇、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转移和集聚,产业企业向省级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户均占地由原来的1至1.3亩减少到3分地左右,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500至1000亩,整理后的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九大后,睢宁围绕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在县级层面出台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睢宁总投资120亿元的乡村振兴工程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重大民生项目,被徐州市委市政府列为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日前,省委省政府发出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的“动员令”,睢宁再次吹响了“学习新思想,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发展高质量”集结号:推动人口再集中,提高群众进城入镇居住的补贴标准,优化惠民政策流程,确保“十三五”末全县6个镇(街道)实现全部集中居住,完成100个行政村集中居住;推动产业再集聚,统筹抓好农业四级生产经营体系、镇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等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集中居住的农民留得住、过得好,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睢宁样板,争当全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试验区……睢宁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邳州公共空间治理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焕然一新的农贸市场。
美丽的小区一隅。
珠江大沟新貌。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图/通讯员 韦超 崔亚 郭修彤 摄

初冬时节,走进邳州陈楼镇杜村,2万余棵美国红枫娇艳动人。杜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流转出土地1000多亩对外发包,建成色彩随季变换、品种搭配丰富、四季交相辉映的彩叶林观赏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20万元。以银杏“时光隧道”闻名遐迩的邳州铁富镇姚庄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年吸引300多万游客来旅游。姚庄村党支部书记冯刚说,打开公共空间,就像推开一扇乡村振兴的大门,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2016年8月以来,邳州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公权力全面介入公领域,深入践行“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群众路线工作法,引导人民群众算清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笔账”,广泛参与城乡公共空间治理。打开公共空间,直通人民心间,邳州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公共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宜游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谱写了新时代邳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让公共空间真正姓“公”

走进邳州东湖街道坝东庄,水泥路通到每户家门口,新铺了排水管网,居民房前屋后一株株开满鲜花的绿植装点着环境;太阳能路灯、分类垃圾箱等一应俱全;休闲健身广场上,各种健身设施齐备,文化长廊和墙面的彩绘散发出浓浓的文明气息。

2016年前,这里还是个让村民和社区都头疼的地方。“居民家前屋后都是猪窝、柴垛,把我们公共空间都挤占了,道路不通畅,也没有地下排水管网,晴天一路土、雨天一路泥,老百姓生活确实不方便,反映强烈。”居民陈冠辰说。

邳州市东湖街道坝头社区主任赵广永说,坝头社区对这里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集中整治,拆了近200座土厕,建设水冲式厕所;重新硬化道路,把原来废弃的汪塘整理出来,建成健身广场;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百姓习惯也在美好的环境中发生悄然改变。

公共空间是城乡居民公用共享的空间,也是最普惠的民生供给内容。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公共空间却成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痛点、堵点,集中体现为城区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农村填水占山、乱耕乱种等现象,广大群众对“公共空间姓公,一分一厘也不能侵占”“还公共空间于公众”的呼声日益强烈。

“公共空间能否合理使用,不仅事关城乡形象,事关群众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平正义。”邳州市委书记陈静说,“公权力为民,必须下大力气治理公共空间,让公共空间真正姓‘公’。”

邳州找准党心民意共振的频点,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直通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体制,全力推动公共空间治理。

城乡统筹推进公共空间治理

邳州围绕公共空间怎么治,创新推行“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群众路线工作法,算清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态“五笔账”,推行95%民意社会治理新模式,聚焦治理公共利益流失、治理公权力缺位、治理公共责任缺失、治理公共主体不明、治理公共环境恶化等,带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治理,深入开展“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主题实践,塑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构建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推动公共空间治理常态长效。

邳州邹庄镇卞湖村小涑河两岸有着200多亩的河漫滩地,原来村民随意侵占,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村里将收回的河漫滩地,通过该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发包,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40多万的收入。邹庄镇卞湖村党支部书记卞荣龙说,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公共资源得到了集中,一切收入用于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建设,修建了万余米的水泥路,安装100盏太阳能光伏路灯,让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公共职能、公共效益。

让公共资源保值增值,服务于公众,卞湖村的变化只是公共空间治理的一个缩影。通过公共空间治理,邳州全市梳理出集体土地18万亩、房屋资产46.5万平方米,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额6.2亿元,50个经济薄弱村年均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清理四旁地4.59万亩,整治内外三沟19.4万亩;栽植树木892万棵,绿化1951万平方米;增加补充耕地13866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增减挂钩11124亩;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低效的资源资产,腾挪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邳州,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公权力介入公领域,夯实了基层基础,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公权力的代表人、公共空间和公共收益的守护者。官湖镇张庄村沿河拥有丰富的边坡土地资源,由于多少年不闻不问,成了部分村民的私人领地,群众意见很大。官湖镇及时调整村两委班子,厘清公共资源范围,回收集体土地40多亩。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的理念就两个字,一个是“公”,一个是“平”,一碗水端平平的,叫村民没有怨言;村党支部公共权力是老百姓给的,回收公共资源,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心里舒坦,让老百姓没有意见。

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邳州坚持“干部做给党员看,党员跟着干部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新河镇14名党员干部带头退出侵占的中运河滩面地。碾庄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响应,拆除了境内251省道两侧长达2.6公里违章搭建,解决了收蒜高峰期的拥堵难题;铁富镇姚庄村文书冯均忠带头拆掉自家超市,带动村民拆了140个小厕所。

在城区公共空间治理中,邳州实现了从党员带头到群众响应、从强制拆除到自行整改的大转变,实现了从商业区到居民区、从道路广场到公园绿地的全覆盖。通过公共空间治理,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3.5万平方米,清除马路市场、占道经营2万余处;新建农贸市场11个,新添交通护栏5万米,新划非机动车道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14000余个;车辆停放整齐划一,“三小”车辆销声匿迹;300多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大榆树街美丽嬗变,西部老城“龙须沟”珠江大沟展开了一幅“水清、路畅、景美、人和”新画卷……

释放公共空间治理叠加效应

走进运河街道滨河小区,只见绿意盎然,路面平坦,车辆停放有序,健身器材、垃圾桶等设施一应俱全,小区整洁又充满活力。“小区环境整洁、党员志愿活动丰富,邻里关系融洽,这都得益于小区成立了党支部。”说起小区的变化居民史淑华感触颇深。

小区是社会的细胞,小区公共服务的好坏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邳州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切入点,创新开展“社区进小区”治理,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实现“党的组织进入、规范管理进入、优质服务进入”,建立机构健全、辖区明晰、要素完备、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治理服务体系,激发小区业主的主体意识,夯实党在基层执政根基,让党委政府直通人民群众,共同打造和谐幸福美丽家园。

策应乡村振兴战略,邳州上下加快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叠加效应”: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与道路整治相结合,与“263”专项整治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释放整治公共空间的红利。邳州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人民日报最新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中,邳州市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37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0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5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34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36位。

“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创举,是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邳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率先启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7月5日,市委书记周铁根在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现场会上对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擎动乡村振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委督查室、省政府政研室到邳州专题调研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公共空间治理也列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日前,徐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徐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议。

邳州市委书记陈静说,我们将坚定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统筹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路径自信,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转化为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的信心之源和强大动力,持续释放公共空间治理叠加效应,不断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向纵深延伸,加快走出城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新时代邳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探路先行。


聚焦『一带一路』 聚力『双向开放』 
新沂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沂航空产业园。
互联网产业园。
快递物流园分拣线。
阿尔法新材料。
斯尔克超纺棉。
银河电气。
新沂必康医药综合体。
新沂城市全景图。
新沂港集装箱首航。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赵娣

11月25日,南京港集团、新沂港、云南水富港战略合作暨新沂港集装箱首航活动启动,此次首航有两艘集装箱运输船舶,运输货物有粮食、瓷砖、玻璃等,主要目的地有广州、海南等地,运输成本比公路运输节省近一半。

从“无中生有”造港口,从内河港到集装箱码头,新沂在思路开放中拓展着开放“丝路”。

2016年,新沂被确定为“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开展近两年来,新沂市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64亿美元,是2014-2015年的8.97倍;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94.13亿元人民币,是2014-2015年的1.77倍,改革成效明显。

新沂“双向开放”的成效来源于门内练好功夫,功夫要领便是打通有形无形两条通道。

所谓有形通道,便是新沂的交通枢纽优势。今年以来,新沂打造枢纽产业更是动作频频。

新沂港区19个2000吨级泊位基本建成,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800万吨,成为南京港、云南水富港在江苏的集装箱运输重要节点;新沂国际铁路物流园,已与上海铁路局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铁总等待立项审批;引进云南东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形成连接中西部物流资源线路网;公路港物流园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已与50余家物流企业签订入驻协议,获评徐州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快递物流园已入驻26家快递及电商仓储企业,年快递业务量突破6500万件;高铁商务区、航空物流园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有形之间见无形,新沂互联网产业园里,猪八戒威客网正在为马来西亚的客户做平面设计,金羊毛网络正忙着给墨河皮草产业园接洽国外订单……一时间,新沂的服务外包如火如荼,新沂互联网产业园更是获评徐州市级服务外包特色园区,先后招引82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从业人数1200余人。

门内的功夫要练得扎实,自然少不了开放平台的支撑。

投资20亿元的瑞图国际非开挖产业园在新沂开工建设,便吸引了德国Primus公司前来洽谈管道修复光固化装备和管道修复材料项目,他们看重的是该产业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非开挖全产业链园区。

如今,新沂打造的国际性开放平台成为吸引“凤凰”的“梧桐树”,“一带一路”国际智慧光电产业园、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一批开放型经济产业平台,九次方大数据、厦门大学石墨烯检测中心、清华紫荆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心、康斯坦汀诺贝尔奖工作室等一批新经济科技创新平台正在新沂“扎根生长”。

而作为新沂开放平台的重要一极,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顺利,保税仓库、监管仓库、集装箱堆场、停车场等项目已初步具备使用条件,海关、国检等办公楼正进行内部装修,确保年内封关运行。

“门内练功夫,还要门外展拳脚,我们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鼓励企业‘走出去’,‘建工厂’与‘建市场’相结合,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引进来’力度,积极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外资项目。”新沂市委书记高山说。

紧紧围绕医药健康、先进材料、冶金装备、绿色化工四大百亿级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三大现代服务业与特色现代农业,瞄准“555”企业,大力实施精准招商。2016年以来,共举办欧美、日韩、港澳台等19次国际招商活动,拜访境外企业87家,邀请外商200余人次来新沂实地考察,洽谈推进项目32个,促进21亿元德国DAW特种涂料生产基地、10.3亿元复星医药项目、4000万美元宝典工艺项目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户新沂。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与美国(上海)华商会、韩中企业交流协会和部分外商签订委托招商协议,着力招引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处于中高端的企业。

不仅是“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加强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当前,必康新医药正在收购欧洲一家知名医药企业,斯尔克准备收购法国一家集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纺织企业,华信新材料已成功并购上海一家企业,正谋划与德国一家卡基生产企业合作。总规模3亿美元的全国首支县级城市美元债成功在境外发行。

“我们的项目从开始洽谈到建成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创造了华美特项目建设的新速度!”提到在新沂高新区落户的经历,华美特项目负责人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营商的“软环境”已成为新沂发展的“硬要素”,大力推行涉建审批流程再造“四个一”工程,完善跨部门并联审批机制,审批时限压缩到30个工作日,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减少到43项,企业设立缩短到5个工作日。专门成立经开区、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实行投资建设项目“代办制”,率先在全国县级城市出台行政审批基本公共服务“零收费”措施。设立市“双向开放”基金,为企业出口退税提供“即报即退”服务;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和园区产业扶持基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新沂以“作风建设提升年”为抓手,重点整治干部队伍“八种现象”,真正以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加快打造了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

精心描绘『强富美高』新画卷 
——铜山区的蝶变之路
 

 

 
 
 
 
 
 
 
 
 
 

 

悠悠古泗水,滚滚黄河流,运河千帆竞,微湖荡轻舟。

彭祖开国,孔子观洪,秦皇求鼎,楚汉相争,苏轼冶铁,淮海争雄……

铜山,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断飞越梦想,在中心城市建设新时代征程中,正用“强富美高”的生动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传奇。

产业强区篇

区域千帆竞秀,发展百舸争流。

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铜山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把“抓项目、转作风、促发展”作为一条工作主线贯彻始终,在解放思想中克服了“换挡焦虑”和“破题迷茫”,树立了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以徐州国家高新区为主战场,中国安全谷、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谷汇聚全球创新资源,铜山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构筑起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第一高地。

这里,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转型助力绿色崛起。在聚力做大做强高端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安全科技“三主一特”产业这个家底子的基础上,铜山瞄准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这些新兴产业持续发力,用“腾笼换鸟”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四新”经济也有了可感可触的“现实模样”。

把“小树”养成“大树”,让“盆景”变成“风景”,新兴产业绘就了铜山产业新版图。精创电气、格利尔数码、徐工汽车、雷奥医疗成为行业冠军;软通动力、华录淮海数据湖展示着独角兽的风采;维维股份、云意电气、五洋科技等1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资本市场悄然崛起“铜山板块”。

今年以来,在1000多家传统产业关闭取缔的大背景下,铜山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依然处在全市的领跑位置,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9位。其中,徐州高新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以上,有力地对冲了转型发展带来的阵痛。

城市建设篇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徐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铜山的最大发展机遇。如何把发展定位变成实际地位,这无疑是铜山上下新时期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

铜山环绕徐州新老城区,是中心城市建设最大的容量空间。为打开这个空间,铜山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围绕“中心区、主城区”发展定位,邀请高端城市规划设计部门,紧贴上位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铜山周边地区片区规划、铜山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铜山城区交通规划等15项专项规划和城区控规全覆盖,研究制定《铜山区融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加快由区位中心转向价值中心,铜山按照1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标准,推动城乡建设规划与市区全面对接,用南部主城区,北连老城区、东接新城区,实现快速崛起、竖起地标。

着眼于同城化一体化发展,铜山着力在城市开发上扩容提质、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上补缺补短。以“六公六建”为抓手,实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四路两河一湖一线” 开发框架全面展开,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基本建成公园绿地市民出行“10分钟服务圈”。实施了地铁1、2、3号线、徐沛快速通道、外环路、黄河路贯通等一批道路交通工程,先后引入南师附校、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师附校等一大批功能项目,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开启周边镇融入主城区大开发大建设序幕,合力推动城市北部柳新拾屯片区强势崛起,高新区云谷小镇、汉王颐养小镇、郑集教育小镇等特色小镇发展布局全面铺开,利国特色新市镇形象呼之欲出。

为有效解决有商缺业、有路缺景、有水缺活的问题,铜山对北京路、黄河路、珠江路等主要干道进行了拓宽和延展,对楚河、玉泉河、娇山湖进行了绿化美化活化提升,对凤凰山、无名山、圭山等进行公园化打造,对城市建筑控制开发强度、缩小建筑密度,水、路、山、楼综合治理,形成绿色为底、山水相依、错落有致、大气舒朗的城市空间格局。

大气、舒朗、明快,精心、精细、精致。放眼铜山城乡,既有鸟语花香清水绿岸的田园风光,又有清水微波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的城市美景…… 如今的铜山,呈现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活力画面,已经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区。

富民工程篇

富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更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铜山牢固树立“抓产业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就业”的理念,以徐州高新区、铜山经开区和六个特色园区为主体的“两区六园”,安排的产业工人超过10万人。

铜山坚持就业优先,以推进八项富民工程为引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创业培训。去年以来,全区新登记各类企业和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29%、65%。目前,仅规模以上电商企业就达700多家,淘宝网店3万余家,电商从业人员6万多人,全区年线上交易额达百亿元。

为拓宽富民增收渠道,铜山在做大“一带三区二十园”载体,主攻“444”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彩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构建 “一山一镇一河一湖一圈”旅游格局,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3A级景区5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全域化旅游热潮不断,旅游收入连攀新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铜山通过一系列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组合拳,全区6.9万低收入人群中已有4.56万顺利脱贫,1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1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达到功能配置标准,完成了60%以上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铜山,用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实际行动,确保扶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生态宜居篇

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吕梁山连绵逶迤,郁郁葱葱;黄河故道风景如画,百里飘香……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

结合蓝天保卫战,铜山践行“两山”理论,紧扣“双60”目标,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压煤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主攻方向,今年以来共排查“散乱污”企业3548家,取缔关闭“小乱散污”企业1000多家,以蓝天白云、繁星满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扮靓铜山大地,展现了铜山的责任担当和执政情怀。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铜山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第一仗。为彰显乡村田园风貌,铜山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依照田园风光型、山水生态型、红色文化传承型、历史文化保护型要求,借山造势、借水造景,因村施治,实现点线连成面、盆景变风景,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到处绽放着 “淮北深处小江南”的美景。

这两年,铜山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瞄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8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

两年来,招聘教师800余名,新建改建中小学80多所;引进市第一人民医院,250座村级卫生室提档升级;3个街道老年照料中心和29个社区养老中心投入使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130万居民喝上了来自骆马湖、微山湖的优质水源;整治老旧小区108个,建设了1500套公租房;新修乡村道路500多公里,新修和改建农村水冲式无公害公厕1000多座……

跑出利民惠民加速度,生态宜居已经成为铜山的新名片。

乡风文明篇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明和精神文明一手抓,“口袋”“脑袋”一起富。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铜山把乡风文明当作乡村振兴“铸魂”工程来抓。从顶层设计入手,今年4月印发了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7月又颁布了文明示范村建设考核细则。

为补强阵地短板,铜山全面拉开城区文体“四馆一场”建设大幕;通过以奖代补激励,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广场、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自然村文体活动设施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完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计划到2020年全部完成。

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铜山复制推广三堡街道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今年每镇挑选2至3个村作为示范点推进,到2020年实现村级全覆盖。从北村到潘楼,从贺庄到紫山,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铜山300多个行政村30多万户居民摆起了擂台,比的是谁村的乡风美谁家的“星星”多……

为发挥模范的引领作用,铜山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为人生赋值、为乡村定规,积极开展“铜山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作用,一年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机关交通志愿者”等一大批好人群体。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引领,如今当好人、做好事,已成为铜山的主流价值观。

铜山还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设立村史馆、建设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等方式,传承优秀文化、记住浓浓乡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底蕴。在这里,彭祖庙的端庄厚重、拔剑泉的清新灵动、汉画像石的粗犷豪迈……无不诉说着铜山的文化记忆;在这里,汉王石刻的古朴、黄集面塑的精美、利国丁丁腔的婉转……无不成为铜山游子永远割舍不开的心灵共鸣……

外美于形、内化于心。文明之风滋养美好乡风,小家和睦、大家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已在铜山蔚成大观。

又踏层峰望眼开,且待佳令破晓来。站立在20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放眼无比广阔的新时代舞台,铜山信心满怀、激情澎湃,正以崭新面貌崛起在生机勃勃的淮海大地,迎接无限美好的光明未来!

 

 

精治共造全方位 共享网格全要素 
鼓楼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丰财街道社会治理网格化中心。
六维治理四微要素架构图。
丰财街道社会治理“千里眼”监控系统。
徐州鼓楼数字产业园。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微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行走在鼓楼街头,你可能见过身着藏蓝色制服、手持“全要素”网格通手机的人,他们是鼓楼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的网格员。在鼓楼,这样的“网格员”目前有1600多名,包括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各376名及830名兼职网格员,打造了一支以“党支部书记—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党员信息员—志愿者服务队”为主要框架的“一格多员”网格管理服务队伍。他们服务于全区376个网格党支部、896个网格党小组,负责收集、解决网格中的大小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鼓楼区作为城市老工业搬迁区、城乡接合部,新时代城市基层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倒逼社会治理工作必须系统思维、勇于创新。

去年以来,鼓楼区全面开展“美好鼓楼、精治共造”活动和“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创建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实施“六维共治”,聚焦网格功能强化“四微”治理,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支撑“网络+网格”体系,着力打造“一网多层、一体多维、一格多元”的网格化全要素治理模式,初步构建了具有鼓楼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鼓楼模式

构建“六维共治”的全要素网格体系

“小网格”体现的是“大治理”,“小题目”可以做出“大文章”。10月19日,在全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推进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要把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坚持系统化思维、全局性站位,以城乡社区网格化为基础,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枢纽,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联动共治为关键,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更大力度地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延伸。

网格化社会治理既是一项传统工作,更是一项创新工程。按照全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鼓楼区创新打造了覆盖区级、7个街道、69个社区、376个网格的“四级联动”网格治理体系,将区综治、公安、民政、城管等23个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部门纳入“一张网”。并在有条件的网格设立网格驿站,配备专兼职网格员,打造“一网多层、一体多维、一格多元”的全要素治理格局。形成多维辐射的网格化覆盖体系,实现城市治理、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文化引领、权力监督、协商民主、人民调解等一体化治理。

建好了“网格”,面对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新形势,鼓楼区系统化推进“六维共治”,统筹实施社会治理行动。

“要擦亮鲜红的底色,坚持党建引领,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党委领导、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网络+网格’、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鼓楼区委书记龚维芳说。当前,鼓楼区充分发挥全区496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区1.8万余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善治,实施党建全统领行动。

一方面,完善党建全统领纵向组织体系,坚持分级负责、分层辐射,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构建“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党建工作格局,层层划分党员责任区,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另一方面,完善党建全统领横向互动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制订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大专院校、驻地单位等党组织联席沟通机制,实现党建力量引领全覆盖。

按照“六维共治”一体化要求,鼓楼区统筹实施社会治理行动还包括:突出综治,实施网格全要素行动,在区、街道、社区设立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打造“一网多层、一体多维、一格多元”的全要素网格管理体系,推进“一网全共享”,完善“多层大数据”,实现“多维共治理”,形成多维辐射的网格化覆盖体系。突出自治,实施协商全领域行动,搭建“3+X”协商体系,建立街道、社区、网格(小区、园区、商场、楼宇)三级协商平台,对网格内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问题广泛咨询、共同协商。突出德治,实施文化全引领行动,放大“榜样鼓楼”道德示范作用,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团结互助、乐于助人、协作奋进的产业工人精神,打造具有鼓楼特质的共建共治共享文化。突出共治,实施社会全参与行动。大力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深度融合,建立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外包和社区服务订购三项清单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全科社工培养等工作。突出法治,实施调解全覆盖行动,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社会治理、解决矛盾纠纷,实现诉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三向融合,在社区层面全面推动“诉访双降”活动。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开展社企共建等各类活动630余场次,实现了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服务共振。全面开展2大商圈、29家商务楼宇、12家专业市场、10家产业园区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巡查,在新兴经济领域中建强“红色阵地”;并探索推行“产业党建”,建成工程机械、五金机电、建材家居和智慧物流4家产业党委,打造了党建集团化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支撑

创建“一站集成”的服务管理平台

实现精准治理,信息化数据平台是有力的支撑。去年,鼓楼区投入1000余万元,在位于奔腾大道旁的鼓楼数字产业园内,打造了面积近2000多平方米的鼓楼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进行平台软硬件开发,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数字化城管、综治、政务服务“四个中心”集中入驻,做到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一套系统集成指挥、一门受理全科服务。

11月30日,在鼓楼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信息化功能区,鼓楼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鼓楼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郭良峰向记者介绍了大数据监控操作平台运转情况。驻足宽大高清的智能监控平台前,可见远山近水、车水马龙,美好鼓楼、景色无限。

在这里,鼓楼区以智慧社区平台为基础,升级打造了社会治理版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一群两端多感四微”的平台系统架构,以及微数据集成、微风险防控、微权力监管和微单元治理的“四微平台”。 利用这一智能信息处理平台,有力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治理更精准。通过“四微平台”,发挥卫生、民政、便民服务等社会治理部门下沉力量作用,统一调配使用网格内各类资源要素,对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及时发现精准处置,实现社会治理工作落到每一个网格,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区”,解决社会治理长效性问题。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化解各类矛盾隐患2285个。

服务更高效。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提升全科政务、全科社工网上办理效率,实现34项政务服务事项在线不见面办理;在全省率先整合社区医疗资源,构建“大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目前已下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5类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在高质量建成区级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的同时,鼓楼区各街道、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也同步推进,并大力推广“网格驿站”建设,打通区级“指挥部”到网格“最后一公里”的联动阵地。

11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丰财街道网格化中心,“我们街道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是基于同一网格,打通数字城管、智慧社区等事件接收处置系统,为街道、社区提供治理服务的智能化中心。”丰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戴克告诉记者,中心设有静态数据展示平台和动态指挥管理系统,接入了辖区内主要路段、重要区域的非警用监控信号,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扬尘监控、河道管养、治安巡防等进行在线管理。不仅可以实时掌握辖区内的人、地、物和组织数量状态,还可以实时发现辖区所发生的敏感事件,直观展现当日发生上报事件的数量、详细情况和处理状态等信息。并实时关联大数据库,形成由网格中心、警用、数字城管三方构成、互补的无缝平安监控网络体系和部门在线管理服务平台。

选配“四组八员”

组建“专兼结合”的网络治理队伍

今年夏天,一场暴风雨过后,鼓楼区丰财街道二九社区东区网格长在紧急巡查时,发现东网格内13—14号楼之间的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现场一片狼藉,影响正常通行。她立即利用手机上的社会治理网格通小程序,通过网格后台上报,第一时间上报至网格服务中心。障碍被及时清除,保证了道路畅通。高效办事的背后,是鼓楼区完善的网格治理体系带来的便利。

为了打造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主力军,鼓楼区有效整合街道、社区人员力量下沉到一线网格,组建了一支庞大的“专兼结合”的网格治理队伍。“我们组建了一支由8000余人组成的以‘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党小组长—网格党员信息员—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力量的基层管理服务队伍。”鼓楼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文慧介绍说。

据了解,通过组织选派、民主推荐、自我举荐等方式,为每个网格选配了“四组八员”,即网格督导组、管理组、治理组、辅助组,配备社区网格总长、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网格辅警、网格城管,共同承担网格治理职责,目前全区共选聘网格长376名。百余名退岗改非干部和部分离退休党员干部担任网格支部第一书记,实现了党员骨干力量“入网进格”。

为了加强全要素网格队伍管理,鼓楼区还细化网格书记、网格长、网格员工作职责,梳理出119项《鼓楼区网格化工作清单》,作为量化考核依据;同时,开发社会治理评价考核信息化平台,对专职网格员工作实现留痕记录、动态管理、高效考核。今年以来,网格党支部共搜集信息9853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64起,解决民生问题7384件。

今年年初,鼓楼区环城街道华康社区在春华园小区暖气改造民生工程中,充分发挥“红网格”党组织和党员“红管家”作用,采取“4F”民主协商模式,即发挥社区协商枢纽作用,发现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发起议题搭建协商平台,发动群众全面广泛参与,组织辖区居民集资300余万元,46天圆满完成改造施工任务,让辖区居民过上“暖冬”。



云龙 栉风沐雨四十载 改革蝶变谱新篇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孟祥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站在云龙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楼顶举目四望,“一城三核”改写了徐州东南的发展版图,“一桥一路”迁移了徐州城市的成长主轴,“两大商圈”刷新徐州市民的都市生活,“四张名片”擦亮徐州的城市客厅,“六大园区”注入了城区发展的崭新动能……镌刻一部风雨兼程的探索史,一部沧桑巨变的奋斗史。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从“市场立区、工业强区”“徐州主城区发展领先”“首善诚信平安开放新云龙”,到“繁荣文明和谐新云龙”,再到建设“强富美高”新云龙,“持续领先主城区、打造中心城市标志区”,云龙一次次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大发展,不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不断刷新发展起点和目标,不断演绎徐州主城区经济发展传奇。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云龙人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气质品格,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创新示范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一项项改革实践落地生根,推动云龙跨越发展、华丽转身。以万达商圈为核心的东部新城拔地而起,现代服务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教育医疗养老誉满彭城、辐射淮海,汉文化景区“一入汉园知汉事”,徐州云龙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在没有路的地方硬是闯出一条路,绘绣在徐州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上。

一路探索闯关 一程砥砺担当

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40年来,云龙人一直在努力实干。

如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让城区焕发新活力?上世纪80年代,云龙人借助城区历来就是商贸重镇的传统优势,冲破观念上的阻力,主动发展商贸流通业,1985年创建的宣武市场跻身全国百强市场,1986年开业的蓝天商业大楼成为徐州首家营业额超1亿和2亿元的商场。

城区活了,怎么才能让百姓富?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龙奏响了“工业强区”的最强音,建设了自己的工业园,但随着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战略实施,往后的路该怎么走?又是一轮思想大解放,云龙人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负重攀登、敢为人先”的气概,吹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集结号。

云龙区委、区政府聚焦发展高质量,咬定“持续领先主城区、打造中心城市标志区”目标定位,统筹推进以“三必工程”“八大专题”“十项改革”为重点的“3810”工作计划,成功实施“四张名片”管理体制改革、大招商体系构建、社区经济模式创新、“1+4”大城管体系运转等一批重大改革事项,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题验收,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云龙人梦寐已久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今年1-9月份,云龙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9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1亿元,同比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1亿元,同比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3.3亿元,同比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8500万美元,提前完成市定全年任务,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有力保障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城三核联动 满目绿水青山

她是一条城市动脉,贯穿高铁的繁忙与市区的繁华;

她是一条希望大道,释放城市的魅力和财富的引力;

她是一条景观轴线,聚合山水的秀美与历史的荣光;

她是一条时空走廊,通连徐州的现在与未来……

她正是云龙人自加压力打造的“和平大桥”与“和平大道”。

徐州城曾被一条故黄河和一条京沪铁路阻碍生长,而云龙区被它们拦腰裁成两片,主要区域被限制在老城而无法一体化开发。为了发展,云龙人咬紧牙关,硬是架起一道钢骨飞虹,改变了整个徐州城的发展框架,把徐州主城的生长轴线整体转移到了云龙区内。

云龙人建造的和平大道,不仅把徐州老城、新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近20个城市综合体布局,万达广场、万科全息文旅城、升辉现代设计产业中心、红星智能家居产业中心、林安智慧物流小镇等重大商贸项目落地,轨道交通、高架通道、东区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邻里中心、农贸市场、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等为民办实事工程如雨后春笋纷纷落成,一个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东部城区现代化新中心拔地而起,呈现出老城、东城、新城“三核联动”的崭新格局。

城市靓了、高楼多了,但云龙人并没把城区建成一片水泥森林,而是一座生态园林。

苏州园林的借景、框景等组景手法,被巧妙运用在云龙的各个街头绿地,绿化也绝非“植草种树”那么简单,与美化、文化互融互通,乔灌花草高低呼应、疏密有间、错落相拥,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汉文化景区、五山公园、樱花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5.63%。

近年来,云龙区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关闭“散乱污”企业264家、整治174家、“九个决不允许”铁腕治理大气污染,深入推进“河长制”,实现故黄河、三八河、房亭河水系贯通,打造了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宜居之城。

一场文化接力 一城文明风尚

2018年9月28日,第五届中国·徐州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在云龙区盛大开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全国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江苏省初评地永久落户云龙。在展会引领下,出版发行、工艺品制造、书画艺术、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娱乐休闲等一步步成为徐州文化产业支柱。

让网友赞叹“从来没想过咱徐州能有这样一个规模盛大的博览会,真是‘无中生有’的神奇!”无中生有既在广大市民的意料之外,却又在云龙区坚持多年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的情理之中。

在云龙区,繁荣文化是一场世纪接力。从上世纪开始,云龙区就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谋划领跑徐州文化建设,系统提出“集约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云龙文化”,围绕“民俗文化”和“月光经济”,再现了户部山“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摘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殊荣;持续实施徐州汉文化景区提升工程,捧回国家4A级景区和中国首个环境艺术示范工程称号,成为徐州的城市金名片和全国汉文化主题旅游中心。曾经只为经济“搭台唱戏”的文化,走到了全区中心工作的前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分别超30亿元、80亿元。

文化自觉点燃文化自信,云龙人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徐州)文化博览会举办至第五届,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来徐共襄盛会,在展会上展示交易文化产品数万种。

文化、文明都是民生,是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是整个城市发展的路标。

云龙区一直有着敬老孝老的传统。为16位抗战老兵、26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入住,为156位“三无”老人、困难老人和残疾人累计减免费用100余万元,市民周长芝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普通养老院院长身份获得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幸福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和全国道德模范四类荣誉的最高表彰,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云龙区像周长芝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千万个家庭所汇聚而成的强大道德力量,成为云龙区良好社会风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2016年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在云龙区开展“最美家庭讲好家训”活动,赢得广泛赞誉,云龙区的“最美家庭”工作室、家风家训大讲堂等,已累计吸引省内外200多批次近4000名党员干部在这里进行实境教学。

一心惠利民生 一城绽放笑容

一个城市如何才能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很重要,城市带给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一样重要。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的云龙区,让居民在城市变化中收获自豪感,在暖暖的社会保障中增添获得感。

40年来,云龙城区面貌极大改善,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创建任务,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魅力日益彰显。城区的功能不断完善,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0多平方公里,轨道交通1号线明年通车,通畅的高架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东部城区路网业已形成,新城区功能性项目全面提速,城区所有农贸市场全面升级,社区服务配套日趋优化。

城市不仅要靠建设,还要靠管理。近年来云龙区大力推进“门前新三包”,落实长效常态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的云龙很有颜值,很有都市范儿,让人想来、想住,而云龙暖暖的民生保障更让人想留、想赞。

近年来,云龙区累计实施32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件件实事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推出创业就业“点对点”服务,累计新增就业9.4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6.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社会保险主要险种扩面提质,法定人群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在徐州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成九如城健康养老中心,云龙区被确定为省居家和社区养老创新示范试点单位。

共建共治共享,云龙区在徐州首推“政社互动”和基层协商民主,全区和谐社区建成率达94 %。平安云龙、法治云龙持续巩固,成功创建3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连续十多年荣获“省平安区”“省法治建设示范区”称号,还实现“省双拥模范区”创建六连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云龙区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科“三名工程”,全区中小学均达到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组建5个小学教育集团,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

深入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作为全省首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区,云龙区在徐州率先推行“两病”分级诊疗试点,组建5个医疗联合体,引入2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17家民营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9万人,顺利通过省级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评估验收,城区实现“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覆盖。

回首40年来的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鼓舞人心,展望云龙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云龙区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过硬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云龙篇章!

贾汪 续写转型发展大文章 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贾汪区村书记论坛。
汴塘镇社会主义大家庭。
 
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摄
大洞山风景区。
耿集生态草莓采摘园。
潘安湖鸟岛。
总投资5亿元的江苏康讯数控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泉城花都。
督公湖风景区。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通讯员 汪磊 郑在龙

贾汪区摄影家协会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市贾汪区。一年过去了,贾汪人依然沉浸在那激动的时刻。

总书记充分肯定贾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果,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贾汪52万矿区人民的殷殷深情,成为了推动贾汪新一轮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年来,贾汪全区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旋律,以创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主抓手,以强烈的答卷意识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高标准落实,苦干实干、砥砺前行,推动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守护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化为发展优势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总书记在视察贾汪时提出的重要论断,这是对贾汪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肯定,也为贾汪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守住生态底线,今年贾汪以最坚决最彻底最严格的措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土壤深度治理。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今年以来全区关闭整治“散乱污”企业436家,推进东兴能源、龙山制焦等两家企业烟气深度治理和脱白改造,实施强盛煤气、腾达焦化搬迁转型,计划两年内转移关停4家焦化、5家钢铁铸造、3家煤电企业,消减焦炭产能490万吨、煤炭消耗70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0万吨、炼钢产能335万吨。目前已关闭19家砖瓦厂、10家粉磨企业。

厚植生态优势。增绿护绿工程,持续向荒山进军,大力实施林相改造工程,完成成片造林2000亩,新建、更新及完善农田林网控制1.6万亩,新建绿化示范村5个,其中三化示范村2个;实施“碧水工程”,加快推进老不牢河和锦凤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面启动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完成7条农村河道疏浚;持续向采煤塌陷地进军,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对贾汪区剩余约5.66万亩塌陷地进行统筹规划,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精准功能定位,科学编制“5+1”片区治理规划,实施月亮湖提升工程,确保明年再造一个“潘安湖”。

聚焦绿色发展,坚决摒弃跟随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贾汪坚持走“生态+”的路子,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依托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徐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形成新能源乘用车、装配式住宅结构、定制家具等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营商环境也要全国一流,为此贾汪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2330”改革和“111”政务服务畅通工程,推行企业投资项目一窗办理并联审批模式,对区级权限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实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号管理、一网运行、一窗发证,实现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服务提速为30个工作日完成。建设三级联动为民政务服务体系。把镇、村为民服务中心纳入区为民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各镇成立分中心,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网向镇、村的延伸,加强镇、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各镇(街道)已确定服务事项数152项,梳理办事指南83项;村(社区)已确定服务事项数67项,已梳理办事指南数18项。预计年内将实现镇、村级政务服务事项江苏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

筑牢基层堡垒,一“马”当先引领百村争鸣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马庄村30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一个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今年贾汪区实行村书记届中调整区委考察审批制,突出政治标准,严把人选质量,20余名人选经镇党委推荐提名、区委组织部考察、区委审批走上村书记岗位。深入开展村(社区)“两委”成员背景审查,对全区700余名村(社区)“两委”成员逐一审查、从严处置,进一步净化基层干部队伍和基层政治生态。实行村干部集中坐班值班制度,121个村全部统一悬挂村干部坐班值班、去向公示牌。使用重激励,实施“一村一策”实绩考核,健全村书记退出机制,实绩考评排名末位的,初次降为副书记,连续两次免职,6名村书记因工作不力被调整,19名村书记因实绩考核未达到规定等次被降低考核报酬。

年轻人是农村未来的希望,贾汪区实施“育苗换代”工程,培育一批懂乡情、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全区现已有“80后”本土村干部87人,占全区村干部的15.8%,其中“85后”35人、“90后”4人。一年中,连续举办4期“村书记论坛”,先进讲经验、后进挖根源,教员讲政策、部长评长短。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全区深入开展以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党内监督常态化为主要内容的“两化”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按照政治素质、组织生活、团结协作、作风形象、发展实绩五好标准,督促支部对照问题清单销号整改,持续推动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村级运转经费平均51万元,确保村级组织高效运转,敞开办公场所,树国旗、亮党徽,建设文化礼堂、村史馆、红白理事会、休闲娱乐设施等,村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党员群众最想去、最常去的地方。

总结马庄经验做法,不断优化丰富党建活动,使其始终成为基层党建的鲜亮“名片”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模范“样板”。全区注重放大马庄示范效应,总结推广“一强三带”工作法,先后培育小吴、榴园、竹园等基层示范点25个,建立农谷大道沿线党建示范带,在全区推行“党建+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党委,12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形成了“一马当先、百村争鸣”的生动局面。

劲吹文明乡风,“一枝独秀”簇成“春色满园”

这一年,来贾汪马庄参观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发挥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示范作用,今年全区在各个镇(街道)成立马庄乐团分团,授予8支基层文艺宣传队“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队”称号,组织编排了宣传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的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185场次。召开学习推广马庄经验现场会,开展巡讲展演,掀起看马庄、学马庄、做马庄活动热潮,耿集乡贤文化、小吴村移风易俗、磨石塘和竹园村田园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马庄村“一枝独秀”变为“春色满园”。

11月初,贾汪区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为此制订完善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选择4个镇(街道)、24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重点打造,区、镇、村三级同步揭牌。根据农村所需、农民所盼,完善项目清单制度,实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埋单”,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活动。全区组建了8万人规模的区总队、镇分队、村小队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强化资源整合,有效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统筹使用、协同运行文明实践“五大平台”。并依托区级融媒体平台,建设网上文明实践中心,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进。

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新思想新理论全面统领各项工作,树立“基层工作+新思想”理念,扎实推进理论宣讲、道德提升、文化惠民、帮扶关爱、乡风涵育工程“五大工程”,建立起多层次、分众化、互动式的综合性平台支撑。制定文明乡风标准,规范村规民约,建成区镇村三级红白理事会网络,引导村民合理约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耿集乡贤工作室、江庄“大老执”理事会经验在全市推广,并在全省新乡贤文化建设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提升城市软实力。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家庭亮户行”活动,评选表彰区级最美家庭10户、五好家庭10户,好婆婆11人,好媳妇11人,市级最美家庭3户,五好家庭2户,王秀英家庭获得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徐州好人,孟庆喜同志被评为“中国好人”。

建设美丽乡村,文旅产业带动富民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内容,总书记视察贾汪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一年来,贾汪依托农谷大道和山水大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和精品民宿等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大运河现代都市农业长廊,让现代农业成为富民的产业。新改(扩)建设施农业面积1000亩以上,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好基础。投入财政资金2700万元,开发治理土地面积1.82万亩,推进丘陵山区开发项目,包括大洞山土盆林果观光基地1500亩、关口黄桃种植基地3000亩、卧龙泉生态观光园1000亩等。

马庄香包因为总书记的“捧场”畅销全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贾汪做大香包产业,在徐州工业园区建设能同时容纳2000余人制作香包的香包产业园,在马庄村建设香包文化大院,在各个板块组建香包专业合作社,实行企业化、专业化运作,让小香包变成富民大产业。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全区上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活动,对照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十条标准,逐项进行整治,确保在村级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打造了茱萸山街道磨石塘特色田园乡村,形成了“西有马庄,东有磨石塘”的格局。做强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积极创建旅游风情小镇,将潘安湖生态文化小镇创建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大泉墨上文旅特色小镇创建为市级旅游风情小镇以及省培育单位,打响“全域旅游,贾汪真旺”的品牌,把贾汪真正建成徐州和淮海经济区的后花园和休闲胜地。

共享转型红利,陈旧矿区蝶变幸福家园

贾汪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为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转型带来的红利,贾汪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今年又研究制订《贾汪区2018年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科学排定2018年棚改计划,计划实施房屋征收项目20个片区,建筑面积224.45万平方米,涉及群众8498户,预计拆除净地7290.8亩。目前,已基本完成15个项目,约171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5031.91亩。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工作。规范资金管理,制定了《2018年度贾汪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购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棚户区改造及安置房建设资金做到了“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保障棚改资金需求。目前,全区在建安置房项目六个,总投资35.54亿元,建筑面积118.82万平方米。

2001年以前,全区约有5.4万人从事煤矿生产工作。煤矿关闭后,截至2017年12月,全区5.1万人已实现再就业。今年,贾汪区加大煤矿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力度,免费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5期,累计培训人员1200余名,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会13场,提供就业岗位11000余个,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1391余条,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目前已成功帮助煤矿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100人。贾汪区将依托各地劳动保障服务所继续做好煤矿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煤矿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就业创业。

一年来,贾汪区委以高度的担当和坚定的决心,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开创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特色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新路。今年1-3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增长8.4%,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105.75亿元、增长9.7%,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47亿元、增长12.4%,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居民可支配收入19112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1元、增长9.1%,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全区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2018年首次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打造“331”功能载体 构建“3+3”产业体系
泉山:开拓放大城区首位度 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区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通讯员 王媛 马宁

 

这里,是徐州创新创业城区,汇聚了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大中专院校10余所,各类科学研究机构30余所,淮海科技城、泉山经济开发区等载体平台加速释放集聚效应;

这里,是徐州生态宜居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8%,西部城区的湿地资源1.1万亩,云龙湖、九里湖交相辉映,描绘大美泉山的壮阔图景;

这里,是徐州民生幸福城区,累计投入3.2亿元,完成232个老旧小区的整治改造,惠及居民35.9万人;

……

在徐州主城区1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新、转型、民生……泉山正在书写着自己的发展故事,创造着属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示范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区等……这一份份荣誉,是对泉山干群奋力拼搏的褒奖。

开拓放大城区首位度,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核心区……今年以来,泉山区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高质量,全力打造“331”功能载体,全面构建“3+3”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集聚

积蓄发展后劲

走进泉山经济开发区的中北润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宽敞明亮的流水线生产车间,科技含量十足的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让人印象深刻。该项目未来将达到年产2.4亿颗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规模,力争5至1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这是泉山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该区稳步推进121项重点产业项目,全力打造“331”功能载体,即江苏淮海科技城、泉山经济开发区、徐州铁路物流园“三大园区”,中心、矿大、淮西“三大商圈”,打造“100座经济楼宇”;全面构建“3+3”产业体系,即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端商贸商务业,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

以淮海科技城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今年以来,淮海科技城片区新增注册企业729家,累计进驻企业近3000家,其中包括甲骨文、华为、联想、惠普、谷歌等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16家;以泉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今年成功招引重大项目11个,包括总投资49亿元的全球最先进3D曲面玻璃盖板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智能激光设备制造科技产业园项目。开发区累计引进功能性项目31个,其中上市企业14家,“555”企业18家,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徐州铁路物流园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徐州铁路物流园、徐州综合物流园、徐州雨润物流园、徐州永宁汽车物流园等4个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物流企业共计约500家,初步形成了“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格局。以楼宇商圈为重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高端商贸。区内建有超亿元楼宇1个(财富广场),超千万楼宇10座,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1个。今年以来新引入楼宇企业1520家,新增注册企业4160家。全区新签约项目48个,新增“四新经济”产业项目251个。

做好“加减乘除”法

城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初冬时节,走进九里湖湿地公园,芦苇摇曳、碧波荡漾,处处透着勃勃生机,这是我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曾经徐州城北的“生态包袱”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里已经成为徐州的城市“后花园”。

今年以来,泉山区做好城区建设的“加、减、乘、除”法,西部城区做加法,增加功能型项目,提高宜居度;主城区做减法,适当降低开发强度,疏解城市功能;园区平台做乘法,集聚科技、人才,形成裂变扩大效应;塌陷地、九里湖周边区域做除法,打造生态福地,建设泉山“后花园”。

西部是徐州城建的一大短板。该区加快西部城区提升发展,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建设等9大类43个项目。加快城区有机更新,攻坚克难推动棚户区改造,在城市中心地带“动手术”;举全区之力解决拆迁遗留问题,经过2个月集中攻坚,实现韩山拆迁扫尾全面“清零”,目前正在推进全区16个、涉拆23万平方米的拆迁扫尾工作。

该区加快工程项目实施进度,统筹推进道路畅通、公共设施等5大类86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元二小南侧路、矿山路二小西侧路等8条道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嘉美路建成市区最美景观路。雨润、姚庄、王新庄、云泉佳苑等定销房建设完成序时进度。14个农贸市场全面改造提升,标准化农贸市场达标率95%,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城区品质逐步提升。

激发新动能扩大“朋友圈”

以改革开放撬动全局发展

在以徐州软件园为核心的淮海科技城探索推行中关村“1+6”政策体系,补齐科技政策发展短板;创新实施“3.0版”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推广“煤改电”集中供暖;创新采取政府自建、租购并举、移交配建、提档升级多种办法,年内建设、提升5所公办幼儿园……今年以来,泉山区自主改革创新取得很大实效,分两批次实施了31项区级改革创新项目。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环保办,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基层无人抓环保的问题;首推“一书三案” 环保问题销号式管理模式,率先完成重点行业环保技术升级改造。

重点改革试点有效推进,全区承接上级改革事项25个,落实率100%。其中,“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9项省级、市级重点改革项目顺利推进,在市级重点改革任务专项督察中,该区综合评估等次位列全市第一。国家级、省级改革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泉山九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项目新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5278万元,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省医养结合试点持续推进,10月下旬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10月15日上午,伴随着清脆的汽笛声,徐州中欧班列45车集装箱从铁路铜山货场缓缓驶出,这是徐州中欧班列开行的第100列,标志着徐州中欧班列逐渐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铁路运输动脉。

今年以来,泉山对外开放实现积极进展,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加快建设,中欧班列稳定运行达100列。徐州“外贸港”“无水港”项目按计划推进,辖区徐矿集团、管道二公司、中煤五建分别在孟加拉、土耳其、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合作项目。外资外贸平稳发展,预计全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8002万美元,进出口总额31亿元,均超额完成市定任务。

注入创新因子

汇聚澎湃力量

创新,是泉山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从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在泉山,创新的模式不断涌现,汇聚成推动泉山高质量发展澎湃力量。

以往居民想要到社区居委会办理医保业务,却赶上负责医保业务的工作人员有事外出,难免就要多跑几趟。如今,这个困扰居民的“烦心事”在泉山区找到了解决办法。

从去年开始,泉山在全市率先推行“全科社工”,在全区27个社区试点“全科社工”服务模式。随着“全科社工”的上岗,每一名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对各个条线的业务工作熟练掌握,只要一人在岗,所有业务都能受理。

该区规范社区工作准入事项65项,“窗口”工作人员从原来的1040人减至354人,减出人员全部下沉网格、充实一线,基本形成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窗办理、全科服务”的社区工作模式。

实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是泉山区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条线分散、效率不高的体制弊端的一个缩影。

为了把更多的方便让给企业和群众,该区在政务服务领域推行“全科政务”。整合11个部门268个服务事项,设立17个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该区“3550”改革工作位列主城区前列。

此外,该区还在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合作担保机制,加强政银企合作,区政府与新盛公司合作成立徐州淮海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与6家银行合作建立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定期举办政银担企对接会,已帮助100余家中小企业融资2.6亿元,协助21家企业获批贷款1265万元。同时创新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企业发展资金池”,对国家、省、市资金支持的项目先行兑付资金1000万元,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组建运行城区首家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对接技术。

在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方面,该区在全区机关选派121名科级正职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推行“5.5工作法”,每个周末至少抽出半天时间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参与活动、解决问题。10月份以来,社区“第一书记”参与社区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等活动200余场次,排查、上报和解决具体问题748件。

释放发展红利

算好百姓“幸福账”

走进煤建北村小区,粉刷一新的居民楼外墙,宽敞整洁的柏油路面,整齐划一的绿色垃圾箱便映入眼帘,很难相信这是个已有50年历史的老小区。

为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泉山区采用了“政府+市场”的方式,以区房产服务中心下属三级资质的泉房物业公司为载体,搭建区级物业服务总公司平台,统一在辖区内1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分公司。首批33个老旧小区被确定为统一管理试点,各分公司为小区统一配置了100名保安、47名保洁人员以及水电设备维修和绿化养护等综合服务队。

近年来,泉山区一直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经过多方支持配合和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区232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投入资金约3.2亿元,涉及居民楼2903栋、建筑面积954.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5.9万人。今年正在推进38个小区的整治改造,改善设施、整修道路、规范绿化,进一步完善区、街物业公司服务模式,努力让居民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该区以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为主抓手,全年政府投资216.11亿元,全力办好六大类64件民生实事。全面加强涉农社区公共空间治理,针对全区36个涉农社区,开展河道公共空间治理、社区内部公共空间治理、侵占集体资产资源问题治理和不规范经济合同治理,维护公共利益。

持续改善民生民计,该区不断加大政府对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等重要领域建设的扶持力度。区设立1000万元大病医疗救助基金、400万元薄弱涉农社区建设扶持资金、100万元失地居民就业培训资金,全方位开展“返乡创业就业计划”,出台扶持居民增收政策等。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省教育现代化创建达标率100%;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建立信访问题第三方化解机制,强化扫黑除恶、平安法治建设,全区信访总量下降60%以上,公众安全感达到98%。

产业强、创新多、生态美、百姓乐……打开泉山的发展画卷,呈现出一幅幅奋勇争先、生态宜居、幸福祥和的和谐画卷。在不远的将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美好愿景定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奏响彭城『工业强市』最强音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发展纪实
 

 

银行开通绿色通道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上门服务企业。
徐工重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首届职业经理人管理创新大赛。
 
经开区天宝机器人自动插机。
徐州经开区新兴产业。
协鑫太阳能全国监测系统。
徐工履吊起重机。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西家鹏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绿色风起,转型浪潮逐日高;创新潮涌,奋发赶超站排头。

今年以来,市经信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围绕“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目标,坚定不移抓好运行调控、结构调整、两化融合、服务扶持等重点工作,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呈现新局面,我市获批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市,全省仅4家获批,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又好又快发展。

汇聚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互联互融,开放共享”。12月8日,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本次会议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个,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336亿元人民币。

一大批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智慧物流大项目落户徐州,只是我市汇聚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经信部门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总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聚焦构建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信息化发展新引擎三大重点,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早在今年伊始,市经信委千方百计稳增长。市经信委加强目标考核,将2018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目标,细化分解到县区,按月跟踪调度、按季通报排序,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加强预测预警,发挥统计、财税、金融、电力等多部门横向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形势研判,积极超前应对。积极培育新增长点,认真做好年度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的选排和监控,加大培育力度、做好协调服务,形成拉动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源。

在此基础上,市经信委全力以赴攻投入。化考核跟踪。在今年年初细化分解全年工业投资计划和导向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对今年在建的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跟踪,特别是对列入全省重点工业投资范围的29个重大项目,月度定期通报,季度点评分析;强化协调服务。进一步完善落实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及时会办解决项目难题;强化技改升级。大力引导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技改投入占比。

与此同时,市经信委凝心聚力促转型。市经信委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新能源、新医药、集成电路与ICT、装备与智能制造、环保装备等产业发展;继续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热电行业的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确保按照职责完成工作任务。重点突破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办好2018中国徐州物流发展大会。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抑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继续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全年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100万吨,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全年关闭化工企业14家;加速推进促融合。在总体规划、项目筹划、综合协调、方案编写、效果反馈方面进行细化完善,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体验展示中心建设,打造全国知名品牌。重点推进光网徐州、无线徐州、三网融合、信息安全四大工程,提升网络保障能力和宽带网络应用水平。全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亿元,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0G。推进智能制造,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煤矿安全、新型电力、节能环保、消防、民用航空等七大类智能产品,机器人、数控机床两大类智能装备。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制定《徐州市企业上云补助办法》,推动更多企业业务上云、管理上云、资源上云。加快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二期升级改造工程进度,改版升级“信用徐州”网站,深化信用信息产品应用。

全力以赴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对已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严格兑现在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中作出的承诺,严禁以政府换届、责任人变更等理由违约毁约,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

牵头开展“政企同行”专项行动。市经信委牵头制订了《优化营商环境政企同行工作方案》,确立了活动的总体要求、活动内容、组织领导,定期召开政企同行工作进展情况调度会、编发工作简报,宣传政企同行工作的经验和典型;

……

今年以来,市经信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围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一手抓规定动作,一手抓自选创新,注重解决问题,彰显经信特色,全力以赴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

作为“企业服务月”活动牵头部门,市经信委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梳理13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家信息软件园区、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大项目作为集中服务对象,组织机关4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面开展“走进项目、服务达产达效;走进企业、服务做大做强;走进园区、服务产业升级”的“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努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解决一批企业困难和问题,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落实一批政策措施,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牵头开展“守信践诺”专项行动。牵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利用七、八、九3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服务月”活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以“走访调研、项目推进、技术创新、环保达标、企业培育、金融支持、助企减负、宣传对接”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集中解决一批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下一步,市经信委努力做到“三个一流”:创造一流业绩。1.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0项。2.培育上市后备企业50家、完成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100家。3.争创国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类示范试点30个。4.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4000G。5.积极推进信用信息归集提质增量,年内总量突破4亿条;营造一流环境。继续组织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针对13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家信息软件园区、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大项目开展帮扶,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规定应该下放的全部下放,应该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全部进入并一律零收费。继续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着力挖掘企业增长潜力;打造一流机关。制定出台《徐州市经信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对市经信委牵头负责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双公示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机关形象。

全国设区市首家举办职业经理人管理创新大赛

一批职场精英脱颖而出,彰显职场人生价值。一批企业管理创新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发布推广,一批企业高管边赛边训,边训边改,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有效提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市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激励企事业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在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市双创大赛办指导下,市经信委、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联合举办“赢在徐州2018‘徐工杯’首届职业经理人管理创新大赛”。市经信委牵头组织,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齐力推进大赛顺利进行。聘请国家、省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工作委员会专家、研究机构等部门专家,组成“徐州市职业经理人管理创新大赛专家组”,负责大赛评判、现场考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徐州市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的通知》(徐经信发〔2018〕229号),培训管理创新大赛选手和高级职业经理人 82名。市委组织部为鼓励管理人才继续再教育,对获得高级职业经理人资质学员给予3500元奖励。

通过大赛与培训,参训高管在加强财务正向管理、两化融合、精益生产等领域学以致用,“边赛边训、边训边改”,企业管体水平理整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取得较好增长。首届职业经理管理创新大赛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成功举办,为徐州企事业管理人才搭建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交流先进管理经验的平台。建立一支管理咨询专家服务团队,培养一批江苏省高级职业经理人和职场精英;推广一批管理创新成果,让更多企事业单位分享先进管理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表彰一批优秀职业经理人,激发管理人才创新动力,弘扬精益求精“大工匠”精神;“以赛促训、赛训结合、边赛边训、边训边改”,为壮大全市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似寻常最崎岖。2018年,市经信委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座新城样板区的崛起 
——写在新城区开发建设十四周年之际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在淮海基金园顶楼眺望,大龙湖、美的广场、奥体中心……一个个徐州新地标跃入眼帘,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它们在诉说着这座新城的现代与繁华。

很难想象,14年前,这里还是阡陌纵横。2004年,徐州新城区诞生。14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新城区勇立潮头,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拼搏干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如今,这里既是徐州的行政、商务中心,更是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之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56亿元,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工作生活人口约16万,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经基本构建起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1.绿色生态是新城发展的第一追求

生态兴则城市兴。新城区有山有水,地理条件优越。但是除了“天赋容颜”,新城区还在各级党政和项目建设者的精心呵护下美丽地生长。

自建区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持续聚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个重点,着力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厚植生态发展优势。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宽”“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围绕“天更蓝”计划,加强建筑工地、闲置用地、城乡接合区域市容环境管理工作,加大扬尘专项治理力度。围绕“水更清”计划,重点实施河道贯通工程,疏浚顺堤河、拦山河、张屯河、肖庄河、大韩河等区内河道。围绕“地更绿”计划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启动大龙湖景区景观提升工作,增加景观雕塑、夜景灯饰,进行游步道改造,建设旅游公厕、大型停车场,不断提升大龙湖综合服务品质;实施长12公里、宽100米的黄河滨河公园景观绿化建设;同时对重要节点的街头绿地进行景观提升。围绕“城更靓”计划,重点对奥体中心、大龙湖周边、汉源大道沿线实施综合整治工程。

新城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建立起条块结合、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转灵活、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新城区市容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及市政设施维护等采用市场化方式,实行综合养护管理,实施绿化养护520万平方米,道路保洁280万平方米,河道养护230万平方米。2012年10月,新城区获批“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

在大龙湖边,每天清晨和傍晚时分,都可见到锻炼的市民和观景的游人。14年来,这条当初的水库摇身一变,成为徐州城的一条靓丽风景线。春天这里有风筝节,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碧空里轻舞飞扬,让徐州的天空平添几分灵动;秋天,这里有迷你马拉松赛,成千上万的跑友将汇集于此,用脚步丈量大龙湖的美景……

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顺堤河春广场就成了镜头的焦点。成片群植的垂丝海棠丰盈娇艳,柔软下垂的红色花朵如喝了酒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在常绿树的映衬下尤为漂亮。游步道两侧选用树态峭立的西府海棠,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盛花期行走在这条游步道上,如置身于花海中。

湖畔,公园依水而布;小区内,市民伴绿而舞;大街上,美景因街而异。14年来,新城的建设者们塑造出了一个山水生态的城市样板。

2.10年基础建设一座新城东边起

新城区逐绿,更追逐着幸福。几年前,市民普遍认为,新区的基础设施、楼盘建设、绿化景观等条件已具备较好的聚集人气的条件,但餐饮、休闲、医疗、教育、交通、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明显不足。

生活配套上的“四难”牵动着新城区领导班子的心。多年来,新城区一直在强力推进社区生活配套行动。

近年来,新城区大力推行城市交通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真正让城市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11月初,记者来到在迎宾高架快速路施工现场。冒着沥沥秋雨,工人们仍在进行部分匝道施工,在南半段桥上利用吊车安装路灯。这是我市第四条高架快速路——迎宾高架快速路。记者了解到,迎宾高架建成后,将大大增强新城区交通能力,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通要道,对促进城市化进程,方便沿线居民生活、出行具有积极作用。

如果说城市道理是推动新城区发展的“大动脉”,那么,便捷的公共交通路线则是夯实交通网的“毛细血管”。

目前,新城区已开通91路、92路、93路、95路、97路等多条公交线路,逐步完善了新城区和老城区、铜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公交出行条件。此外,新城区还是徐州市首个启动公共自行车站点建设的城区,目前有停车站点26个,约占全市站点的10%。轨道2号线也在全力在建中。

医疗方面,现在的新城区包括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在内,已开诊三甲医院1家、二级医院两家以及社区诊所2家。其中,中心医院新城分院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现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的规模、实力、水平基础上,打造淮海经济区唯一、建成床位2000张、高水平的三级脑科医院,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脑创伤急救、神经免疫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诊疗上形成特色。而正在建设的徐州市中医院新城分院,强化“医养结合”模式,以原有医疗资源为依托,增加养老服务的比重。老年人住进来养老,平时有专业医护人员密切照护,发现病情及时救治,平时就是常规的养老生活。预计在徐州中医院分院建成之后,将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医养结合体。

除了医疗,市民最关心的教育也是大步跟上。历经十余年发展,新城区名校争相入驻。目前,新城区已建成并办学的幼儿园9所、小学9所、中学4所、大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学校1所,引进幼教集团、青年路小学、徐师附小、撷秀中学、新元中学、华顿国际学校、新加坡伊顿国际幼儿园等知名学校办学。形成了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国际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

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城区商贸服务品质实现提升。美的商业广场世纪联华、华夏影城等五十余家品牌丰富居民生活;绿地集团正在新城区打造集G-super进口超市、生鲜超市、活力影院、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绿地缤纷城项目,以情景化、互动式、体验感为核心,集餐饮、零售、文创等业态为一体,为消费者营造极具趣味的氛围和空间,打造全新开放式购物环境。人才家园街坊中心等社区级配套已形成食亿家、康田、好家、净香园等优质连锁社区店集群发展,社区商业基本实现全覆盖,综合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优质社区商业催化新城区商业圈成型。同时,招商局商业中心也在开工建设,与轨道二号线无缝对接。

新城区用了近10年的时间,建设形态基本形成,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今日的新城区,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越来越便利”。住在人才家园的李大妈说,她们一家当年曾想过搬回老城区,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一切变化得这么快,“当时选择留下,太对了”。

3.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后劲十足

2011年起,新城区在加快新城形态开发的同时,开始转入功能提升、产业集聚的繁荣发展阶段。新城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城区围绕我市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建设”,紧扣“繁荣、便捷、提升、创新”发展主题,不断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力促进产业发展。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新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日益明确,产业定位更加清晰,与老城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错位发展,大力扶持以金融商务、科技创新、颐养健康等为主要载体平台的现代服务业向着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2018年9月29日,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大会举行,拉开该中心正式建设的大幕。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位于新城区的核心位置,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85万平方米。2020年完成一期项目建设,规划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150家以上。

位于新城区核心位置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周边可以辐射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1.2亿人口。科学规划布局了商务办公、高端住宅、道路交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充分体现了功能混合、立体复合、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在这里,各类高端要素将集聚重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互融合,传统金融、现代金融、生态金融、绿色金融交相辉映,财富梦想与创造活力将在这里激情迸发。预计在2-3年的时间内,这里将被打造成淮海经济区金融体系最健全、业态最多样、创新最活跃、功能最完备、品质最高端的金融服务中心。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兴业银行和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邮储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农商银行、平安财险、招商局集团、中国移动等一批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已率先入驻金融服务中心,中建华东等100余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也正在积极筹划入驻。

同时,新城区还将重点打造现代化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进一步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承载。规划建设中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将承担我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会展功能。建成后,将与奥体中心组成融会议、餐饮、展览、赛事、住宿、娱乐、休闲、购物、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务区,是徐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兴服务业的示范基地。

龙湖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作为我市承接国际性中高端会议的承办地,龙湖国际会议中心具有最先进的高科技影音系统及同声传译设备,以及多种规模和类型的会议室配以先进完善的会议设施,拥有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商务论坛的专业性功能,满足各种会议需求。目前规划方案已完成,正在修改完善,湖面开挖及土方平衡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除了打造三大中心项目,新城区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进商务平台建设。以绿地商务城、吉田商务广场、永嘉新城广场等商务楼宇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和服务为培育重点,将商务中心打造成为总部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商务活动的首选地和聚集区。目前,商务楼宇入驻企业已达680家,同时集聚了一批产业联盟、产业协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特色明显。10月中旬,徐州绿地商务城众创空间荣获省级众创空间殊荣,省科技厅将给予徐州绿地商务城及入驻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依托徐州工程学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中心、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省特检院徐州分院等科研院所,借助已有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计量仪器的检定、测试中心、特种设备中心、安全生产检测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23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检测服务平台,继续吸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高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向新城区聚集进驻。

依托新城区生态环境优势和现有医疗资源,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服务业。加大特色专科医院、医学检验检测、健康咨询服务、颐养养老服务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尽快形成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徐州医药电商平台、苏宁电商创业园等项目发展带动,加快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电商企业进驻,支持医药和电子电器三大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打造物流产业知名品牌、平台和载体;推进中邮泛淮海经济区邮政集散中心、凤凰新华书店物流仓储中心等现代商贸物流项目,着力打造营业收入超百亿的生活物流园。

着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鼓励国内外成熟孵化机构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兴建、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等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营一批众创空间。在投资建设、企业注册、资金扶持、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股权激励、金融创新等方面为众创空间创建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不仅于此,新城区通过优化和盘活资产、包装基础设施项目、扩大融资规模等方式,延长资金链条,先后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合作,为建设新城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方式。利用投资代建、信托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等现代金融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让新城区建设充满后劲。

4.高质量综合服务水平宜居又宜业

绿地商务城作为新城区的“第一人”, 为入驻企业免费提供了多项基础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满足了当代人们的需求,真正用优质奠定市场基础,做出了品牌效应。

新城区商务中心目前已入驻贸易类、建筑类、科技类、新媒体等企业500多家,为了给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绿地商务城成立了绿地企业服务平台,这种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的适合新城区特色的开放式、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的企业发展平台,更好地实现了企业之间商机共享、生意配对、互利共赢。

实际上,这一切得益于新城区高效快捷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新城区以“零障碍”工程为抓手,以效能提升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新城区管理体制,优化组织机构,更好地适应新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5月审批窗口设立以来,新城区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受理各类审批事项1000多项,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100%。

新城区还把每年的7、8、9三个月定为“企业服务月”;围绕“3+3+X”产业体系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想方设法破解土地、征迁、融资等难题;加强对外对内沟通衔接,形成促进企业顺利落地、推进项目顺利开展的强大合力。同时,深入基层走访,第一时间掌握企业诉求,并迅速解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为了解决在徐州新城区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从去年8月份开始,新城区公租房开始面向社会配租。公租房所在地新元公寓小区,位于徐州新城区奥体中心南、新元大道西,目前周边房价已达到1万元/平方米,同样条件的房子租金也在千元左右。然而,公租房的价钱只有200-350元/月。

“城市建设好不好,百姓满意才叫好。”以人为本——这是新城区一贯坚持的理念。行走在这里,你会发现这是一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见了发展,更看见了幸福。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过去14年里,新城区的一批建设者们有幸参与并创作出了一张白纸筑蓝图。合上封面,他们已开始书写新区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8-12-11/431265.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周年  创刊  日报  徐州  献给  改革开放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