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海涛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近年来,徐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着力在更高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成效显著。 9月24日上午,我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发布的第二个专题发布会。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题,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工作。邳州市、铜山区相关的负责人也各自介绍了本地区产业发展取得的进展和业绩。 大胆创新,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说:2018年,全市水泥产量1362万吨、生铁97.9万吨、起重设备64.9万吨、铲土运输机械63162台、压实机械8258台、混凝土机械2835台、卷烟25亿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8.3%和37.7%。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达到16家,实现业务总收入1.12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14.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9.4%,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4.2%。 采样:2018年,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4040G,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并投入使用。成功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应用创新领军城市、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奖先行奖等荣誉称号。 权威解读: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炜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园区载体加快发展,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华为、软通动力、中兴、甲骨文、中科曙光、大唐电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落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空间持续拓展。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6+6”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些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 招商成果丰硕,推动主导产业转型 数说:今年1-7月份,全市共引进重大产业项目546个,完成全年计划的78%,总投资2133亿元,其中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9个,协议利用外资8.3亿美元。 采样:2019年2月18日,徐州市举行2019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其中,开沃新能源乘用车徐州生产基地项目设计为总产能30万辆/年,满足生产所需的核心零部件的电池PACK工厂。 权威解读:市商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新宇介绍,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6+6”先进制造业、“33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突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活动,重大项目招引成果丰硕。 一是围绕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强化全产业链招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立足煤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和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基础,依托产业聚集优势吸引了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围绕培育壮大新动能,强化新兴产业领域招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机遇,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把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主攻方向,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打造推动徐州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产业。 三是围绕提高城市功能配套,强化现代服务业招商。坚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规模化并举,创新楼宇招商,猛攻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型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功能提升。 创新驱动,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数说: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达31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超过90%。全市建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5家、科技孵化器48家、科技产业园14家,园区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近3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授权量超过1.7万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达到目前的42%。 采样:2018年来,我市先后获批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权威解读:市科技局副局长季小超介绍,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牵引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一流科技创新载体。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集中资源规划建设了“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核集聚、多点支撑”的徐州科技创新核心区;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全市建有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安全产业园各1家,省级高新区3家;高起点培育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扶持企业自建、共建“一站两院三中心”。 推动产业加快转型提升。一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重点打造形成四大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组织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打造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后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梯队。三是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用金介”融合,全力拓宽科技与产业、金融之间的深度融合渠道。 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催生产业”的链式效应;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强化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布局和重大任务的统筹协调,初步形成“两层三级”科技政策支撑体系;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市财政安排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展望 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奠定坚实基础。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炜介绍,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新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谋划,我市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徐州再创新辉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