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徐州不等不靠,克服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不具备对外开放先天优势的困难局面,推动徐州加速从内陆城市向开放发展城市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市进出口从1988年的787万美元跃升至2018年的117.4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491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从 1992年我市第一家外贸企业获得国家进出口经营权,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累计增加到2000余家。外贸活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由“国”字号一家独大,转变成民营企业为主导,呈现出国资、外资、民资“三资”齐上的良好发展格局。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徐州产品远销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221.6亿元,比重占全市出口40%以上。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商品由开放初期的农副产品等传统行业为主,升级为工程机械、光伏产品、化工产品等七大类产品为主。工程机械、木制品和钢铁制品出口优势明显,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出口基地带动作用明显,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机械、农产品、地坪地材三大出口基地,成为淮海经济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最多的城市。外贸业态不断丰富。大龙网、龙工场等国内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建成了徐工集团关键零部件和工程机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外综平台全年已实现进出口5亿美元,服务1000余家外贸企业,平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服务外包迅猛发展,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从2016年的4.56亿美元、3.78亿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38.08亿美元、32.65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89%、193%。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连续多年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重大招商活动,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中国徐州投资洽谈会”,迄今为止已举办21届,成为我市招商引资金字招牌。华为、软通动力、微软、IBM、甲骨文、SAP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布局徐州,茂迪太阳能电池、深圳正威新材料、协鑫大晶圆及配套等一大批总投资百亿级项目先后落地,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的投资商累计在徐投资151.8 亿美元。使用外资量质齐升。自1985年使用外资实现零突破以来,我市使用外资规模从少到多,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年度实际使用外资12万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8.98亿美元。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设立外资项目4545个,协议外资386.8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48亿美元。1994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与徐工集团合资在徐州设立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在徐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随后,一大批国外优质企业来徐投资,伟世通、蒂森克虏伯、利勃海尔、日本新日铁、家乐福、瑞典宜家等13家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相继登陆徐州,累计投资企业32家企业,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
“走出去”步伐加快。从1980年徐工集团在阿根廷投资50万美元,成立徐州工程机械(阿根廷)有限公司,到全市对外投资项目214个,协议投资额33.33亿美元,徐州境外投资遍布全球39国家和地区。以徐工集团2012年在巴西投资建厂为标志,我市对外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徐工巴西产业园、盛宝集团南亚生产基地、巴基斯坦电动车产业园等一批境外合作园区正加速推进。全市以徐矿集团和中煤五建为龙头的32家企业在世界各地开展工程承包项目,承包业务门类齐全,行业优势明显。中煤五建印度煤矿、管道二公司泰国和中亚管道、徐矿集团孟巴二期、三期等一批工程大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劳务合作实现零的突破,2015年沛县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行,正式成为我市第一家劳务服务平台。贾汪三合煤矿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许可资格,成为我市第一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首批73名矿工已赴土耳其务工,有效带动了居民就业增收。
◎通讯员 吴开伟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这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徐州,昔日的鼓角争鸣在岁月的背景中隐去,商务发展的美丽画卷在新时代铺展。经过70年的发展变革,徐州市内贸流通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资使用质量双赢,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开放平台跨越赶超……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徐州开放型经济和内贸流通,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开放的新徐州”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现实模样。
平台建设跨越赶超 要素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市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开发园区勇立潮头,聚力成长。经过不懈奋斗,全市现已拥有1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位居全省前三、淮海经济区首位。历年来,全市开发区创造了超过全市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了全市4/5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4/5的实际利用外资,95%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均落户于开发区内,园区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主阵地作用发挥明显,引领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开放平台亮点纷呈。2018年初徐州综保区建设全面铺开,12月7日通过国家验收,12月28日封关运营,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建设、当年验收、当年运营,跑出了双向开放的“徐州速度”。2017年成功申报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并于2018年10月通过验收,目前已封关运营。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仅用4个月的奋力争取,在淮海经济区中首家获批,同步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今年将正式开工建设。此外,口岸类平台功能大幅提升,电子口岸建成并已常态化运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已全面覆盖;我市开通的中欧班列现已形成集中欧、中亚进出口班列为一体的双线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平台;徐州“无水港”直联宁波舟山港,打通陆海联运新通道;中远海运河海联运(徐州双楼港至上海洋山港)开通,实现每周三班滚动开航;航空口岸依托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一类口岸优势,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国家进境冰鲜水产品、水果指定口岸于2018年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建设。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内有望获批。
当前,徐州深刻领会省委战略意图,把建设好淮海国际陆港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和省委重大决策的具体行动,按照“一港多点”功能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徐州作为内陆地区,先天的开放短板和弱项正加快补齐。
商贸流通日益繁荣 民生实事增强百姓获得感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近年来,徐州市以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为目标,全力打造以区域“品质消费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流通组织中心、创新发展中心、服务增值中心”五大中心为核心支撑,带动苏北、领跑淮海、服务全国的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商贸流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高品质生活圈惠及更多人群。徐州商圈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商圈之一。近年来,全市亿元以上商贸流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600亿元,云龙万达广场、铜山万达广场、淮海环球港、苏宁商务广场、三胞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相继建成运营,金鹰二期、中川万达以及地铁商业等功能性商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大型商业体面积近80万平方米,主城区商业网点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徐州的城市商业格局日趋完善。2018年,中心商圈零售额达到130亿元,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商圈30%以上消费来自于周边县市,辐射半径拓展至150公里,已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内体量规模最大、品牌投放度最高、辐射能力最强的第一零售商圈。在商圈辐射带动下,我市商贸流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我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超过南通市,上升至全省第四位,2018年全市实现社零总额3102亿元,同比增长7.5%,总量保持江苏省第四位、淮海经济区(20市)首位,全市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2.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8%,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3年的275亿元扩大到今年的2500亿元,网络零售额从2013年的93亿元增加到今年的6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带动全市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睢宁、新沂、丰县3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睢宁县新一轮国家评价成绩居全省首位。各类特色电商产业集聚区竞相发展,睢宁板式家具、新沂皮草及化妆品、丰沛邳农副产品、铜山区玻璃制品、贾汪区实木家具五大农村电商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徐州电商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名片。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目前市区已形成3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支撑,60家农贸市场为骨干,社区便利商业网点全覆盖,批零结合、相互依托、融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为城市居民成功打造10分钟菜篮子购物圈。
流通领域创新经验得到有效推广。近年来,我市云龙区获批为“江苏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创新示范区”,鼓楼区金驹物流园、云龙区宣武市场、邳州市欢乐买农产品批发市场、宿羊山大蒜批发市场获批为省级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示范市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取得成效。今年,我市积极推进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目前我市已选择快消品、农产品、药品、餐饮、电商、生产服务型6条供应链15个项目开展试点,计划总投资3亿元。2019年2月份被商务部等5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30个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镇级配送站、村级配送点为支撑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已具雏形,下辖的5县(市)以及铜山区均建有了县域共配中心,县级快递配送整合率已达70%以上,以沛县飞马模式为代表的试点经验被复制推广,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国家邮政局等中央部门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