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过闸,单是泊船靠岸就得一个来小时,如今方便了,过闸登记无需上岸,手机一点便能申报,方便又快捷。”13日上午,船主季广福轻触手机,登录新一代“水上ETC软件”申请过闸,微信支付后不到五分钟,满载着煤矿的货轮就通过了蔺家坝船闸。
季广福在京杭大运河上跑了30多年运输生意,从沛县运煤到张家港,每年最多能跑10个航次。爬上闸坝,季广福抬起手擦了擦额头的汗,高兴地说:“把过闸节省出的时间算在一起,今年我至少能多跑一个航次,新一代水上ETC收费系统确实省时省力。”
“以往过闸手续复杂,需要先到远调站申请,经过审核信息、航行证件以及载货查验,登记缴费完毕后再回船,耗时又费力。”徐州市蔺家坝船闸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姜启哲说,自从去年启用新版“水上ETC”,船民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并且有网银、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手段,不仅为过闸船舶带来了便利,同时对完善船闸运行管理、提高通航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蔺家坝上接微山湖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下连京杭运河徐扬段,每年的货物通过量超6000万吨,平均每天就有160艘船舶从这里通过。通过安装新版“水上ETC”,改造导航墩、机电设备,蔺家坝不断完善船闸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人行天桥、公路闸桥,创新性地打造起“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使船民过闸更加安全快捷。
据悉,新版“水上ETC”运行以来,不仅为船民降本增效,同时也提高了船闸运行效率。截至当前,蔺家坝船闸新版“水上ETC”安装新增注册船舶达到1600余艘,ETC船舶通过量达16462艘次,船闸过往船舶安装率在95%以上,大运河徐州段航运功能得到大幅提升。
畅通航运,仅仅是蔺家坝打造大运河江苏段“航运北大门”实践中的一个缩影。
为配合打造徐州内河干线航道绿色走廊,蔺家坝深入开展绿化亮化工程,让一草一木配置、花草高低起伏、四季色彩变化都有了艺术性。今年六月,蔺家坝船闸获评“江苏最美地标”,人们说,曾经尘土飞扬的荒滩,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园。
为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今年以来,蔺家坝船闸管理所组织专人收集地方传说、查证文化古迹、调阅地方县志,积累起大量宝贵资料,筛选出“古时漕运码头”“穆桂英点将台”“镇河大王庙”等六大主题,让蔺家坝的历史痕迹清晰可见。
“历史文化,是蔺家坝船闸最为耀眼的特色。”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朱文龙表示,凸显运河地域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保护好文化遗存,它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荣和变迁,彰显着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两年前,蔺家坝被列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识单位,并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合作,编制《蔺家坝船闸航运文化标识概念规划》,其整体思路为紧扣蔺家坝船闸核心,以多维视角呈现航运文化内核,构筑文化标识:
以史为凭。以徐州乃至苏北、江苏的历史河道变迁、航运技术发展、航运制度完善、货品物流变化、周边聚落更迭等历史文化为背景,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揭示航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价值内涵;并围绕活态发展,展现当代技术、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延续与进步。
丈量航运。以江苏航运线路为路径,采用拓印方式,构筑江苏省运河主题的室外景观。通过微地形标示运河自然环境;采用地域植被表达沿线城市;采用小品铺装模型等环境要素揭示沿线自然山体、古今船闸、古道纤夫等航运文化信息,以浸入式的景观环境,营造在漫步中了解航运文化历史与发展的观赏感受。
移步异景。以徐州的当地植被为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结合景观道路,按标识地域设置特色景观植被,构建乔木+灌木+地被的多层级植被景观体系,辅以步道两侧丰富的小品景观,形成一步一景的室外展示环境,以丰富的展示内容,强化展示趣味,追求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
楚汉风韵。以徐州楚汉文化为基础,融合活态发展、不断进取的价值内涵,对楚汉元素予以抽取,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及现代材料进行表达,以具有徐州楚汉文化意向的建筑风貌,融合现代空间感受,构筑蔺家坝航运文化标识,重塑江苏航运北大门形象,凸显运河地域文化。
今年十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行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满足航运文化展示需求,通过评审验收。专家建议,下一步要密切衔接地方相关规划,深入挖掘徐州地方和区位特色,切实加强对周边景观环境风貌优化的引导建议。
“蔺家坝船闸虽小,但却充分体现了内河航运的高效顺畅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徐州市航道管理处处长张保卫说,未来将按照蔺家坝船闸航运文化标识规划,投入6000万元,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京杭运河江苏段上的一颗明珠。(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