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9日,我市召开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即日起,本报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系列报道,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中心城市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挖掘培育更多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进一步强化答卷意识、保持赶考状态、创造过硬成绩,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徐州实践。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季芳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我市2018年和2019年蝉联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表扬激励。正在通过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在全国打造“三大样板”,一个是聚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争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二是深入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争做体现生态优先、民生优先的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样板。三是创新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争做以中心城市带动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
喷上最后一道漆,拧紧最后一颗螺丝,开过灯光刺眼的净检线……潘安湖北侧,江苏吉麦新能源总装车间内,一台台徐州造的新能源乘用车正缓缓驶出车间。
东龙湖畔,远远望去,一片绿网包裹的建筑群高低错落,近身俯瞰,钢筋丛林里,勤劳的工人们正穿梭忙碌,一座医学产业新地标正加速崛起。
企业生产热气升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初夏的徐州,处处涌动着奋发赶超的热潮。今天的徐州,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三驾马车”齐发力,不断迈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高度。
“危”中寻“机” 传统产业拓宽新空间
5月18日,全球最具权威的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英国KHL集团发布了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徐工集团以超过中国企业总销售额三成的强势表现,由去年的第六位跃居至第四位,始终领跑中国企业,跻身全球第一阵营。
吊臂挥舞,机器轰鸣 ,5月20日,江苏诚意住宅工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件件预制楼板、梁柱正依次下线。2018年1月,江苏诚意水泥集团5.5亿元大手笔投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投产,意味着这家曾以水泥为生的企业走上了一条更新更轻的发展之路。
大型机械马达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微山湖畔的工业重镇利国,新型绿色冶金产业园内,总投资100亿元的徐钢集团特钢精钢(徐钢三期)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炼铁产能308万吨、炼钢产能305万吨。
传统产业并不等于低端产业,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正是转型升级之“机”。只要质量搞上去、品牌立起来、环保做到位,传统产业一样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搬迁、兼并重组……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过剩产能大幅退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新钢铁、徐钢集团等企业的产品不断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水泥行业形成3条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热电行业平均装机容量在30万千瓦以上,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突破传统路径下的发展天花板,迈过转型升级的坡与坎,围绕工程机械、专用车辆、消防装备等“七大领域”,我市积极实施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等“七大工程”,持续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全力迈向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今年以来,徐工在装备制造业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累计出口4200余台设备,销量同比增长54%,实现逆势上扬。
今年,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家居建材、轻工纺织、新材料、冶金化工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我市精心编排了80个重大产业项目,无一不是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中高端项目。
|
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表明,1至4月,230项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2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5.8%,13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12个,163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4.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5.5%。47个服务业项目、20个平台载体项目分别完成投资60.5亿元、3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9.4%、22.5%。“765”计划新开工、投产项目分别完成226个和143个,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37.7%和28.6%。从整体来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从“无”到“有” 新兴产业焕发新生力 4月7日,优必选机器人深度应用孵化中心落户鼓楼区云创科技园。鼓楼区曾是我市的化工企业集中区,通过“腾笼换鸟”, 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杭州先临三维3D打印、北京旷视人工智能等一批行业“高精尖”企业集聚,已成为全市有名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4月20日,采煤塌陷地上建起的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发布了首款乘用车型凌宝并宣布量产。这不仅开启了汽车产业的新纪元,也意味着我市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了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智能电网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的多元格局。 “现在,我们的150台单晶生产炉已全部开启,2020年的生产订单排到了12月。”5月20日,江苏天科合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全力冲刺今年1.5亿元的目标订单。我市自2017年底起步发展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以来,众拓光电、鑫华半导体、博康电子、芯思杰光芯片等几十家企业先后落户,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邳州三大产业基地已经形成。 4月份以来,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有两款产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目前,我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在胰岛素、神经麻醉和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已形成国内技术领先优势。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越来越高;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2019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6.5%和33.5%。 今年1月,徐州首批136个项目参加全省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8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57个、投资372亿元,占比接近一半。1至4月份,83个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5.7%。 敢“拼”擅“搏” 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5月15日,江苏华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红灯闪烁;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进行着新一代电池片的改进和研发。2020年一季度,在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华恒依靠技术优势,电池片总出口量超300MW,在全国保持着行业排名前五的位置。3月底,华恒作为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受表彰并获30万元奖励。 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的制胜法宝。为此,我市积极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出台“人才新政28条”,设立初期规模10亿元的“彭城英才”投资基金,建设“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创新载体,打造淮海经济区创新核心区……在“一条龙”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下,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迎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738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72项,总投资近10亿元,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54项,争取资金超过2亿元。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3365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175件,增速均为全省第一。 在决定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另一个战场上,徐州人同样也很“拼”。 5月11日至14日,四天,徐州赴深圳招商代表团马不停蹄拜访了16家企业;就在不久前的4月,市委书记周铁根刚刚率队赴深圳洽谈项目合作。 要引就引“未来产业”。打开徐州招商代表团的项目单,“新味儿”扑面:10多个项目涵盖了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5G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从2月份的“线上招商”到如今的“线上屏对屏”+“线下面对面”齐头并进,今年前4月,全市共签约引进“765”重大产业项目208个,其中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105个,占比48%。 既要确保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发展好,我市还制定了市领导项目包挂及交办、会办、督办等“六项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观摩点评会,在全市形成了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浓厚氛围。 持续转型,奋力崛起,招新引优,培大育强,创新赋能、勇攀新高,徐州正不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历史使命,大步迈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新高度! ■记者手记 接续奋斗再出发 ◎季 芳 今天的拼搏程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高度。 跳出徐州看徐州。当前,徐州的发展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期,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徐州必须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实体兴,经济兴;实体强,区域强。 作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起。为此,徐州人拿出了逢山开路的闯劲、撸起袖子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破制约、解难题、抓落实。 徐州的转型是艰难的,资源型产业庞大的比重,难在兼顾统筹发展、阶梯培育、生态环境和民生就业。 徐州的转型是主动的,在改变产业结构权重的探索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抓手并得到快速发展。 徐州的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专注于四新经济的培育壮大,更注重人才结构的转型、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 比经济转型更为关键的是思想转型。 从被动转型到自觉转型,从劝导式转型到形成一整套制度保证转型,从表层的局部转型到深度的全面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徐州打出了一套转型升级组合拳,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势头方兴未艾。 今年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 新起点期待新跨越,打造区域样板,既是高点定位,也是自我加压。以思想的破冰带动行动的突围,徐州上下正牢记嘱托,满怀激情,忘我奋斗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定位”变“地位”的新征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