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评论员
“转”的力度有多大,“升”的空间就有多大。
过去的五年,是徐州转型发展成效最好的五年。五年来,徐州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主动作为、创新路径,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大魄力改造传统产业、大手笔招引新兴产业、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新产业发展热潮涌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激发了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体现出自我加压的清醒和自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标签”代表过去,实干创造未来。
作为全省唯一肩负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双重任务的城市,五年来,徐州认真对照新发展理念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匡正发展理念,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由“灰”到“绿”、由“重”到“轻”的绿色转型中,全力打造国家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典型样板,不断迈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新高度。
城市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拉高标杆中实现追赶跨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
今天,置身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投身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时代舞台,徐州对“产与城”“富和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迈向新的征途,擘画“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的发展盛景,徐州必须跳出徐州看徐州,必须锚定“两高两强”目标,以创新思维推进区域样板建设加速突破;必须勇于创新,抢抓机遇,打牢基础,做足准备,全力激发奋发向上的冲劲与韧劲。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深刻把握变化变局对区域样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深刻把握“时”与“势”, 突出产业基础地位,集成政策、集中资源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 电路与 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巩固优势产业国内循环重要发起点和联结点地位,提升其他产品在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强化平台载体支撑, 坚定不移抓好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建设,全面提升创新、金融、信息等平台功能,为集聚项目、壮大产业提供一流“跑道”。要畅通商贸物流,加快徐连高铁、轨道交通、城际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打造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在徐州集聚、发散,把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展望“十四五”,我们要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苏北意识”、 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 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把标准定得高一点,把要求提得严一点,以更大力度、更高自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书写新荣耀、展现新担当,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打造区域样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