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通讯员 赵祥明 千亿级工程机械产业从这里起步,131家规上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在这里成长。这里已很少有连片的纯新建项目,但因为做好了“低效地”开发,做足了“绣花针”功夫,做实了科创企业培育,这里依然活力十足。 这里就是徐州较早承载经济开发使命的工业重镇——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环街道办事处。 在3月初举行的徐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环街道获2020年度综合考核发展一等奖,这已是该街道连续三年获此荣誉。 当工厂满了,土地少了,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何在? 今天的东环,能为徐州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重镇提供前路和借鉴吗? 这个春天,就让我们到东环寻找答案。 “低效地”再出发 淘汰企业上“重生”高端项目 果汁、牛奶、饮品、纯净水……我们常喝的这些饮品,都和徐州的这家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3月15日,桃山路上的江苏本优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优机械)内,生产正忙,企业的战略伙伴墙上,已有王老吉、蒙牛、农夫山泉等近百家品牌。2020年初,本优机械正式投产,不到一年的时间,产值已近亿元。“我们将力争早日迈入10亿元产业俱乐部。”本优机械负责人胡金保说,未来,公司生产范围将逐步覆盖乳品饮料、果蔬汁、冰淇淋等流体食品及生物工程和化工制药等生物工程装备。 本优的前身,是一家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因技术瓶颈所致,企业名存实亡,土地、厂房闲置。为此,东环街道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退出工作,一方面积极做好替代项目的招引。2018年,经司法拍卖程序,上海本优成功接手该地块。 作为改革开放催生的排头兵,徐州经开区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那时起,东环街道就成了我市工业企业集聚的先导区。徐工集团总部及旗下9家工厂、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有限公司、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徐工机械、恩华药业、海伦哲、赛摩智能等上市企业均在东环街道,由此带动了各类相关企业的集聚,东环街道辖区发展空间逐渐“饱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早期入驻的企业面临洗牌、出局。 “和很多地方手持‘净地’招商不同,我们只剩一些低效闲置用地,在招商市场毫无优势。”东环街道党工委书记韩召坤说,招商变难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东环人在招商时心中有尺才能行事有度,地块大小要符合,厂房、基础设施有保留价值最好,项目还得有潜力,种种原因都要考虑进去,提前圈定项目种子库,精准对接,确保成功率。 近年来,东环街道共有序引导辖区8个地块的近百家中小型低效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另谋发展,盘活低效闲置用地2600亩,成功引进了上海电气、上海本优、天津可力斯等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签约落地。2020年,总投资5亿元的外资项目罗特艾德大兆瓦风机用无缝环锻件项目再落东环,3000万美元外资一次性到账,完成年度任务数200%,该项目的前身是两家停产的小型液压件厂。 盘活的地块也为辖区提质换颜腾挪了空间。目前,东环辖区内占地超千亩的运河观光带,大型安居小区、道路拓宽、学校等一批城建项目均在按计划推进中,并为半导体产业加速器、创新产业加速器、装备制造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等预留了发展空间。 做足“绣花针”功夫 存量企业加速锻造“内生动力”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大量现有企业也需要及时淘汰低端产品、转型高端市场,才能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韩召坤说,盘活低效企业空间是成熟工业区转型的一方面,大量发展中的企业,更需紧盯风口,在增资技改、多元发展、自主研发方面做足“绣花针”功夫。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新上的智能化装配线,组装完成一台工程车由原来的20多分钟缩为10分钟,预计可新增产值40亿元。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对原有液压阀生产线进行了改造提升,现已全部实现无人化生产,可实现年产3万件高端液压缸、3万件高端液压阀,产能和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通过新上3.6万罐/小时易拉罐生产线、开设啤酒餐吧、开发饮用水系列等,“跃”入时尚消费场所,实现倍增发展态势。以牛蒡特产为主的天益食品(徐州)有限公司,通过新上多条精细化生产线,成功进入代餐饮品、化妆品生产领域,一改地域“土”味,在时尚新消费领域打出了一片天…… 低端企业出,高端企业进。 低端产能出,高端产能进。 两个一进一出间,土地没变,效益在增。 目前,东环街道辖区共入驻企业8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占徐州经开区规上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徐州经开区4家上市企业全部在东环。2020年,东环街道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950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种下双创“梧桐树” 科创企业“生力军”加速来栖 “这是RTU,也叫远程终端单元。”3月16日,杨山科技创新谷(以下简称科创谷)的8楼,徐州泽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33岁的牛宏伟正调试着一款控制终端。2019年9月,他和另两名徐州籍大学生一起返乡创业,不到两年,公司已有17名员工获16项专利证书,2020年营收过千万元。目前,企业已入选全省2021年第一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10楼的徐州大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内,技术总监张怀远正在组装着一架无人机,一旁的机器人“优优”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我们公司都是程序员创业。”公司创始人杨传新说,大石科技2018年入驻杨山科技谷,主要从事机器人的研发、制造,目前,徐州部分高校的教学用机器人、无人机等都来自大石科技。 作为东环街道近年来全力打造的科创企业孵化基地,杨山科创谷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社区,谷内以“青创客”为主的新生科创型企业有30多家,已出孵毕业的企业有20多家。 “我们已形成了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到产业园的闭环全孵化链。”杨山科创谷运营单位、徐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傅家林表示,科创谷定期举办项目大赛,对符合徐州产业格局、具备一定创新水平的“青创客”主动招引入谷,在办公场地、企业注册、专利培育等各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直到企业走上正轨,基本达到高新技术企业门槛,就可以出孵毕业,到各类加速器继续壮大,还需再扩大规模时,还有产业园区可以大显身手。 “我们将持续做大做强创新‘试验田’,不断积累发展创新经济的新经验。”韩召坤说,今年,东环街道还将腾出一栋楼,继续扩大科创谷的规模,加速集聚一批创新资源,建成一批创新载体,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力构建以众创空间、孵化器、产学研中心、重大科研项目为内涵的创新生态体系。 科创企业的接续培育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变优变轻。2020年,东环街道辖区共有18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省外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批入库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占徐州经开区的8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自动化学会(徐州)技术转移中心等一大批产学研机构相继落地开展服务,翁多杰、季清斌等10名博士的十余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项目相继立项。科创企业的持续发力,正给东环这座老工业重镇注入更多“活力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