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徐工如何走好“最先一公里”?

  700吨液压挖掘机似庞然大物。 通讯员 张丹 摄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张丹 王琳

  “工程机械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今年我主要关注的正是工程机械新能源‘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方向。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关键核心技术”,明确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破解技术难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疑是拆解“一剑封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徐工一方面将科技研发放在首位,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谋求出海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3月20日,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徐工的科技“珠峰”攀登之路,既要坚守与继承,更要创新和开拓。

  瞄准核心技术

  走好“最先一公里”

  在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工艺性能等领域推广新能源应用,是装备制造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所在。

  “新能源技术如何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来满足国家未来对于国际和地球的承诺。”这是闫丽娟一直思考的问题。在闫丽娟看来,当前存在愈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与日益短缺的能源问题,制约着工业的发展进程,通过推动新能源应用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走好这“最先一公里”?闫丽娟认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工程机械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徐工在新能源工程机械的研究,主要是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如电池、电控、电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以及整个绿色工程机械和智能化的工程机械发展。”

  闫丽娟说:“徐工已经拥有近千项核心技术,‘五独’(即独有、独到、独占、独创、独行天下)技术是我们独有的核心技术。” 以碳中和为指引,徐工左手布局融资租赁业务,右手加快锂电池技术研发与升级,布局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赛道,在电动机械车方面成绩斐然,电动叉车、电动正面吊、电动挖掘机等均领跑新时代,电动装载机控制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20年,徐工推出行业最大吨位纯电动挖机XE270E、国内最大电传动装载机XC9350,震撼上海宝马工程机械展。同年,徐工又推出另一力作——35U-E电动挖掘机,使用成本较传统挖掘机降低6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通过引智、引才和自主创新,徐工所攻破的关键技术,20%都是‘卡脖子’技术。取得了如电控箱技术,包括超长臂的寿命设计技术等关键突破,也填补了行业空白。”闫丽娟表示。

  对于传统的制造业,科技驱动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徐工要实现全球“珠峰登顶”,更需要“从硬件思维向软件思维”的转变。实际上,徐工正在做的,是用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包括积极推进落地智慧企业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和中国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标杆。在售后服务方面,根据磨损率等指标对设备进行诊断,可以提前判断哪些零部件需要保养,延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未来的徐工,一定是一家科技赋能、智能化发展的公司。”王民表示,科技公司强调的是先进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瞄准核心人才

  激活“第一资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源头活水”。

  闫丽娟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多年来,徐工按照“开发一代、储备一代、销售一代”的思路和原则,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布局德国、巴西、美国、印度海外研发中心,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创建了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使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早在2018年,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徐工就发起并成立了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年来,哪怕面对行业寒潮时,徐工依然坚持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4.5%以上的投入。这使得徐工迅速集结了总数达6000多人、硕士博士占比55%的研发团队和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超过50%的高技能人才群体,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土壤日益肥沃。

  这些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研发团队拥有徐工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32%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00余项,成功完成4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在王民看来, 制造业是需要沉淀的行业,做工程机械是徐工定下的终身事业。而这终身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徐工人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地突破高端制造,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21-03-24/44869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