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州日报记者 王正喜 2021年以来,央企外迁潮明显加速。 2021年4月新组建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落地雄安,2021年5月新合并成立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再入雄安;2021年9月长江三峡集团总部宣布将从北京迁到武汉;2021年9月25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21年12月2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迁驻深圳。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管理的中央企业97家,这些央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总部大多位于北京。其中,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央企陆续从北京搬离,迁往武汉、深圳、上海等地,央企外迁的步伐加快。 2021年12月15日召开的省属国资国企工作专题会议指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善于借势聚力,在共同发展中提升自身实力。与央企合作层面,我们要以更加积极、更为主动的姿态对接央企,与央企合作开展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助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发展壮大。 上世纪70年代,我市陆续迎来一批资源能源类央企落户,1970年开发建设的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经在全国首创“煤电运”综合经营模式,现在是直属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央企;1970年有一家央企落户徐州,这就是选址翟山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有限公司;1975年2月,我市迎来了基地位于徐州的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原华东输油管理局);1975年,我市还迎来了曾经贵为全国第三大火电厂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徐州发电有限公司;1975年徐州迎来了承担丰沛矿区开发任务的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1978年,徐州迎来了一座煤炭部直属、现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当时为中国矿业学院)。 之后,也零星有一些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落户,比如,创建了“彭城模式”、开辟了中国电力改革试验田的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还有大唐集团江苏徐塘发电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仓库等资源类央企。 央企总部离开北京,既是响应中央号召,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更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央企总部结合自身特点,从北京这样的全国行政中心迁往富有活力、更加贴近目标市场及所在行业中心,有助于提升竞争力,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徐州已经是国家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央企总部外迁加速,徐州能否成为落脚地? 央企总部 外迁进程逐渐提速 央企总部集中在北京,主要和历史沿革、国家政策等有关。有一部分央企的主体从设立起就在北京,还有相当一部分央企通过行业内国企重组而来,选择总部时也都倾向于北京,毕竟与出资人机构、其他部委进行沟通交流会便利很多。 近年来,北京一直在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共享发展的机会,因此,各地也在努力争取央企总部,2021年以来,央企总部外迁进程逐渐提速,既有新央企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安营扎寨”,也有京内央企总部迈出外迁脚步。 2021年9月,长江三峡集团总部迁至武汉,这对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助力湖北尤其是武汉疫后重振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5日,中国电子集团迁往深圳,并与广东省签署《关于加快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深圳市签署《关于共同打造国家网信创新策源高地和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12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全面开启中国船舶集团扎根上海、更好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新征程。 2021年12月,由多家央地国企稀土板块整合而来的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设在江西赣州;同期,中国物流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星网落地河北省雄安新区,中国中化、中国华能在雄安落地。除了多家央企总部来到雄安,目前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也已超100家。这些央企子公司、分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主要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前沿信息技术、先进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对于新来的央企,各地都表示了极大的重视,在政策、落户等方面予以便利。多家总部外迁央企表示,搬迁后,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是中央企业的使命所在。要站位全局谋一域,促进地方资源禀赋与企业产业优势结合,实现二者间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央企总部 能给落户地带来什么 央企总部作为经济建筑的上层,它的落户将给地方城市带来巨大收益,借助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战略,城市很有可能迎来资源再分配。在三线建设时代,一座大型企业就能养活一座城。更别提央企总部,虽然央企总部直接创造GDP的能力可能不高,但它背后却藏着重塑城市格局的能力。 作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引擎,央企总部落户将给城市带来巨大收益,比如税收、产业、就业等等。从产业来看,多数央企都是行业龙头,他们一旦落户将给地方城市带来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很快就能成为城市最核心的优势产业,从而撬动更多资源,打造产业集群的同时,这些真金白银的投资又能间接创造无数GDP、带动无数就业岗位。 比如,三峡集团迁到武汉,很有可能推动武汉成为“全球能源之都”。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北省十堰、襄樊,陕西省咸阳、宝鸡、汉中,四川省广元、德阳、绵阳等城市,都是央企搬迁落户后快速崛起成明星城市的。如十堰因为有举世闻名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被称为“车轮上的城市”。 从最近中央企业流动来看,资源型央企总部是这轮央企外迁的重点,外迁大幕刚刚拉开,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引来央企总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将再上一个“能级”。2020年10月,江西省出台政策,明确“支持赣州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靠近广东的赣州地理优势越发明显。加上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央企总部的落户,赣州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进入。 锚定重点央企 提升发展能级 2021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规划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 在国家发改委同时发布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同样提及徐州——支持徐州等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无论是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抑或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均离不开做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而要把“省域副中心”的“定位”变成“地位”,徐州还应加快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打造产业强市。加强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中央企业、省属国企的招引。招引央企总部落户难度肯定不小,招引央企在徐州投资兴业,设立科研机构、分支公司,增加存量央企投资的强度等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央企外迁目前选择的都是与地方契合度比较高的城市来重新落户,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央企总部转移到相关产业集聚地区,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比如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资源型中央企业。 我市央企招商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央企的研究,锚定重点目标央企,摸清招商对象投资意愿、策略和需求;依托现有与央企合作项目及自身主责主业,加快研究目标央企及其分(子)公司的产业领战、发展方向、投资标准、总部外迁计划等,在全市寻找合适的资源与之匹配。 融进来走出去 发展路子越来越宽 “作为驻徐央企,这几年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徐州市营商环境的改善。随着徐州营商环境改善,2019年12月,我们把2007年9月落户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中煤隧道公司主动迁回徐州,落户在鼓楼高新区。”3月8日,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煤五建公司前身为江苏省丰沛矿区建设指挥部,已经扎根徐州发展50年。原来落户于上海的中煤隧道公司主动迁回徐州,就展示了企业要扎根徐州、建设徐州的决心。目前,中煤五建公司的市政业务已经确定以徐州为中心,向江苏境内辐射,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布局业务。 3月6日,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的轻量化氢电智能运输车项目在沛县揭牌,标志着公司氢能产业发展拉开序幕。大屯煤电公司抢抓江苏省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基地有利时机,按照“快速抢占市场、以我为主”的原则,加快实现轻量化氢电智能运输车的制造、装配、调试,快速抢占港口轻量化轻电智能运输车的行业空白。公司还在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计划在徐州形成“光伏制氢+固定加氢站+氢电智能运输车”的氢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开创公司新能源发展的新局面。 华润电力为了统筹区域资源,全面协调该企业在徐州区域火电、热力、新能源等业务发展,更好参与城市建设,华润电力成立了徐州公司。“十四五”期间,正在积极扩大布局可再生能源业务,目前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有邳州及睢宁两个总计130MW的风力发电项目,其他正在开发的还有沛县智慧光伏基地、邳州二期风电等项目,为徐州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华润力量。 “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计划能源投资3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投向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能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国能徐州发电公司正在向上争取政策,加大对徐州区域的绿色能源开发力度,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创造出一条新路。徐州发电公司后山的3000亩粉煤灰堆场,过去是个环保包袱,2021年初通过与徐州国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运用这一块工业用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机械制造产业园。 今年,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总目标,徐州正在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工程,积极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市委市政府已经把产业谋划融入到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变量中培育增量,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期待更多央企的加盟,助力跑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加速度”。 图/通讯员 宗慧芹 许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