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瑾 图/本报记者 秦媛
上海城隍庙、西安城隍庙、合肥城隍庙……在我国,城隍庙已成为古老城市的象征,是当地庙会文化的特色商业中心、城市名片和著名旅游品牌。
建于明代、毁于近代的徐州城隍庙旧址位于老城区中心商圈,南侧临近“徐州的活体城市博物馆”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周边交通通达,商业兴旺。城隍庙复建作为历史文脉传承工程,被列入徐州市2022年度城建重点工程。该工程目前处于方案研究阶段,将于今年完成拆迁,计划于2024年完工。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在新的建筑中将有怎样的延续?重建城隍庙对城市经济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本周,记者采访了徐州文史、古建筑学者和承接工程建设的徐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
重塑高品质城市生活目的地
现在的青年路266号大院,即城隍庙的旧址,北侧淮海东路为徐州东西主干道,彭城广场地铁站距离此地200米,且是地铁1、2号线的换乘站。在这一核心区域,被列入市城建重点工程的城隍庙复建计划用地1.48万平方米,预计到2024年恢复城隍庙的主体建筑以及相关附属建筑,重塑高品质城市生活目的地。
复建城隍庙的意义,正如一份研究报告所说,“从历史上看,城隍神被作为古代城镇的守护之神,其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为古老的城隍文化在新时代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原城隍庙典型布局为:整体以中轴线排布,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在两侧,主要建筑有寝殿、献殿、拜殿(大殿)、戏楼、大门(山门)和牌坊等。
重建后的城隍庙在维持各殿比例不变的前提下缩减各殿尺寸,并精简原先的附属建筑,设寝殿、耳房、正殿、九司、看楼、戏台等,正殿为城隍庙中主轴线上最为核心的建筑。
承接工程建设的徐州地铁集团城隍庙项目负责人介绍,城隍庙建设将沿用徐州当地建筑造型、风貌,按照清代官式修建,屋顶采用硬山与歇山结合,墙体采用青砖墙面。为完善商业流线、引入人流,将完善与周边节点连通性,与德基广场的商业动线相连,并通过场地南侧地块与回龙窝文化街区相连,打造区域文化商业新名片。
从目前设计的建筑平面布局来看,城隍庙的配套建筑以围合院落为基本形态,形成一组组的四合院,每一组院落既有对外的商业辐射,也有内部的庭院景观,既开放又私密,可植入中高端餐饮品牌,也可在此打造老字号品牌商业业态。
在绿植方面,城隍庙在设计中考虑采用不同树种的花木来烘托体现历史文化氛围,以形态自然的树种作为主景乔木,注重色彩、开花、形态的搭配以及夏季遮阴的需求。一处充满历史传承、古意盎然又富有现代气息和人文风韵的城市新地标,令人期待。
古老遗存曾是徐州城中繁华地
《辞海·宗教分册·道教》记载,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自唐以来郡县均祭城隍,后唐时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洪武三年(1370),正式规定各州府县敬城隍神并加以祭祀。
城隍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徐州的城隍,是楚汉相争中舍身救刘邦的大将纪信。
《徐州文史资料》第38辑刊登的陈仲言文章《民国时期徐州的庙宇》,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城隍庙:该庙气象宏伟,山门五间,坐北向南。正殿居中台上大龛,龛中城隍坐像庄严,幔帐遮之,每年城隍出巡即请此像。西关余井涯有一城隍坛,每逢出巡时,“驾”至该坛休息,稍憩起驾,直至日夕“回銮”。每年自入腊月起香火渐盛,至除夕夜及正月间为最,四乡来进会和各种玩艺络绎不绝。在徐州所有诸庙中以此庙居首。
在正月里的城隍庙会期间,每天都有四乡八集和近县赶来的人们,成群结伙来城隍庙进香,庙内灯烛辉煌、人山人海,逢会时南门大街(彭城路)、道衙门街(文亭街)、察院街(大同街)均拥满了看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玩花灯的人流,街巷两侧的铺面营业应接不暇。
从明代至清代,城隍庙前的城隍庙街是徐州进入南门里的第一条东西横街。1928年北伐军进徐州,拆除了庙里的戏楼,设警察局在城隍庙内,门前街道遂改名为公安街,后又因附近学堂而改名为青年路。
二十世纪初,城隍庙一带至上街(南门大街)、中道街(彭城路)、文亭街、察院路(大同街)等街区形成了独特的城隍庙商业文化,姚家辣汤、杨家丸子汤、泰康回民果子店都聚集在这一带。
街区以东有小井涯巷、省立七师(今公园巷小学)、劝工厂(今新华印刷厂)、卧佛巷、曾公祠(今青年路小学)、丁字巷、邮局巷等诸多重要建筑。1912年,曾公祠原址建立了敬仪女学堂,即今日的青年路小学。2004年,在皇城大厦施工中,考古人员在此发掘了明代徐州卫署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