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州日报记者 唐婧 图/本报记者 陈艳 十年,可以改变什么? 这十年,我们走出了培大引强的工业新道路; 这十年,我们形成了转型升级的产业新质态; 这十年,我们构架了智能发展的制造新格局…… 从获批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到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从两次获批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到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回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在眼前的是徐州工业奋力奔跑的坚实足印。 十年来,徐州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 产业规模由“小”到“大” 这十年,徐州产业规模有了什么改变?抽象的问题或许可以从数字不断上涨的规上工业企业数、越来越多的“小巨人”企业、越来越智能的工厂等诸多具象中找到答案。 十年来,徐州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徐州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71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50家。其中,徐工集团连续33年位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并于2021年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仅2021年一年,徐工集团就突破了78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发明专利111件、授权专利861件、国际专利19件,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6项。 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73家。作为光刻胶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在193nm光刻胶单体生产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57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迈上7000亿元台阶,达到7049亿元。 产业层次由“低”到“高” 十年奋进,徐州不光实现了产业“量”的增长,更有“质”的飞跃。 徐州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综合实力、集聚辐射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落户徐州、快速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有力。积极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全市18家钢铁企业整合形成3家企业,11家独立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燃煤电厂减少至15家、减少燃煤装机容量75.9万千瓦,化工企业降至70家。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提出打造“6+4”先进制造业体系,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193.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7.3%。尤其是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集聚了全球第一的卡特彼勒和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的徐工集团,以及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2021年产值达到1618亿元,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企业创新成效显著。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产业链提供创新支撑。全市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全省仅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146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家(国家级1家),位居全省第四。引导企业瞄准工业发展“卡脖子”环节,全力推动技术突破,累计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44家。影速光电光刻机、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一批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通线量产。 发展方式由“制”到“智” 徐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于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开拓前行。 过去十年,徐州“智改数转”扎实有效。徐州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企业建库培育,为全市1608家企业精准实施免费诊断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开展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超1000家,已完成转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升45%以上。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个,省级智能制造工厂8家、智能车间70家。 过去十年,徐州网络化应用提质扩面。全市5G基站达到8972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跃居全国十大双跨平台前三,接入设备数量超过100万台;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60亿元、入驻企业超5000家,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过去十年,徐州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65.1,位居全省前四;新增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8家,总数达17家;省级星级上云企业总数达到828家。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徐州工业接下来怎么干? “十四五”期间,徐州市将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目标定位,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2025年,实现GDP过万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的三个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 徐州市将持续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务实落实,真抓实干,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贡献徐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