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杨波 图/本报记者 刘冰
核心阅读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汽协数据显示,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3万辆,同比增长130.5%。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共计出口17.4万辆,同比增长141.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6.8万辆,同比增长146%;新能源商用车出口0.5万辆,同比增长54.4%。乘联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7年产销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汽车赛道新的机会已经出现,但真正能抓住机会的,还是那些早有准备、实力过硬的车企。
2018年成立的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麦),成功获得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的生产资质,成为淮海经济区唯一拥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近两年来,吉麦新能源汽车以超高性价比,给老百姓带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交通出行工具,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吉麦新能源汽车有“凌宝”(乘用车)和“国吉”(商用车)两大品牌。
那么,“一块有灵魂的钢板”是如何经过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进阶成具有时尚的外观、亮丽的色彩、精致的内饰和良好的人车互动感的国民小车——凌宝汽车的?
6月20日,记者走进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体验一块钢板从冲压成型,到焊接“接骨”,再到涂装“扮靓”,最后总装融合“血肉”的全过程,一块钢板的成型之路映照出凌宝汽车的成长之路。
1 守正创新
传承决定未来的高度
2020年4月20日,吉麦旗下首款新能源汽车凌宝BOX正式下线,定位“新一代智趣电动小车”。随后又推出了凌宝COCO,通过这两款产品,全面布局2.6万元—6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
据吉麦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凌宝汽车在A0、A00级汽车市场的排名,由2020年的前100名迅速上升为2021年的前15名。目前,更是进入行业前10名。
吉麦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业绩?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坚持在实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因为我们有信心能够做好!”金彭集团副董事长刘志培简短的一句话透露出吉麦在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上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刘志培认为,传承以往的资源、技术、渠道优势,是吉麦行稳致远的另一个原因。“从事金彭电动三轮车和低速车生产18年,我们成功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群,发展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体系。吉麦新能源汽车的诞生,不是我们几个人头脑一热就开始搞创业,我们在传承着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供应链优势。”刘志培说,“我们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汽车这种固定思维去做,没有高举高打,因为目前我们走的赛道是经济型车,我们一开始就按照精打细算、逐步升级的战略思维发展的,没有好高骛远,而是紧紧围绕原有的资源优势求发展,夯实基础,逐步成长。”
而这些,也为吉麦的不断加速发展奠定了思想、技术、销售网络等基础。
“造出行工具是我们的强项!”在吉麦总经理李川江看来,转型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而从技术积累上来说,从电动三轮车到新能源电动汽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电动三轮车、低速车为我们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工艺角度来说,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这几个造车过程,都是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能源电动汽车,基本是无缝对接。”吉麦生产负责人刘铁军说。
2 布局产业链
找准赛道位置
在“智改数转”的浪潮下,吉麦是如何找准自己定位,迅速布局产业链的?又是如何仅用4年时间就在这条日渐拥挤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赛道上独树一帜的?
吉麦占地约1050亩,拥有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智慧型新能源车主机厂,建有模修车间及行业领先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智能化汽车整车生产工艺车间。
走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冲压车间,4台两三层楼高的冲压机,首尾相连成一条流水线。机器之间有机械手负责传递产品,钢板从流水线前端进去,三下五除二就从末端送出成品。站在这些庞然大物前,对科技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从第一块钢板进入冲压车间到整车下线,造一辆车正常情况需要4天,如果赶进度,时间还可以缩短。”李川江说,“在这4年的布局发展中,我们收获了一个现代化的造车工厂,拥有淮海经济区唯一一家具备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生产资质,能够承载我们的制造能力。”
国轩高科是国内电池领域的行业巨头,在吉麦新能源的供应商列表里,几乎全是像国轩高科这样的业内佼佼者。除了依靠供应商,围绕整车零部件,吉麦新能源建成了10个产业和一个大数据中心的“10+1”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和话语权。
4年的布局发展,除了供应链和造车工厂,吉麦新能源还从无到有搭建了产品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开发了包括3款乘用车和1款商用车的4款明星产品,以及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560多家一级代理商、近1000家二级代理商。李川江表示:“和很多造车新势力找人代工的发展方式不同,我们是实实在在做产业,围绕着整车布局产业链,在这4年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
吉麦聚焦的赛道,不是售价几十万元的新能源高端车,而是兢兢业业地在小型车上稳扎稳打,产品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升级而升级。
“吉麦新能源汽车售价从3万多元一直到6万多元,整个发展过程都是稳步走慢慢提升,没有跨大步。”刘志培说,聚焦自己熟悉的、能够承接的赛道,然后再逐步提升到中高端市场。吉麦随着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转型的需要而改变,始终围绕着顾客群体的消费升级而转变,跟着趋势走,顺应发展潮流,这才是吉麦在小型车赛道上致胜的根本原因。
3 拥抱“智改数转”
全面迈向智能化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吉麦是如何发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
2022年5月20日,在吉麦总装车间,凌宝Uni上市。
加上之前的凌宝BOX、凌宝COCO、国吉大象,四款车承载着四种使命,背后是战略发展的战术达成。
“刚刚上市的凌宝Uni,是迈向智能化的第一步。”李川江这样解读,“这两三年,我们基本达成了出行功能的战略目标,下一步将围绕智能化数字化做更多的研发和投入。”
在吉麦的各个生产程序,都要靠MES系统下达指令,各个车间按照生产指令去生产,不管是生产一个车型还是要混线几个车型,机器人会自动识别整车代码,以及每一个零部件上的物料编码。
在刘铁军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电子显示大屏,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即时更新,库存数量、在制品总量、发货量、焊装下线量、涂装下线量、总装下线量等数据一目了然。“根据系统提示,我可以即时看到哪个生产环节、哪道工序、哪个工位出了什么问题,手机终端上也可随时监控各个生产程序,并下达相关指令。”刘铁军介绍。
在总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电子屏幕上节拍、移动率、合格率等数据清晰可见,车间生产负责人随时可通过数据分析生产情况。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做到生产过程可视化,让管理者一眼通过显示屏看到全流程的生产情况。如果出现生产异常,立刻能显示是哪个工位出现问题,能够清晰地看到生产实际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刘铁军告诉记者。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到来让汽车产业从过去的单一链状向生态网络进行演变。在此背景下,凌宝汽车今年要做到销量5万台,5年做到年销量60万台。“我们内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做成中国智能小车领域的行业头部企业。”李川江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面对越来越拥挤的赛道,凌宝汽车如何保持快速疾驰?
“2020年销售1000台,2021年销售20000台。”李川江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销售数据。“今年1—5月同比销量增长487%,生产、销售势头不错。截止到6月20日,当月未发订单2447辆,供不应求。”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持续加大的人才引进和研发投入。2021年仅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就超过1.5亿元,虽然和新能源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差距,但围绕着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在“智能小车”这个细分领域上,研发投入已经算是同业领先者了。除此之外,包括智能网联领军人物陈博谦博士等一系列人才的引进,更是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创新力。
“下一个产品叫M平台,已经做了投入立项,明年9月小批量面世,内部代号MC11,拥有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预算投资4亿元。”李川江表示。
如果说凌宝Uni是迈向智能化的第一步,那么M平台则承担起了产品向上迭代升级的重任。据吉麦新能源提供的资料显示,M平台将通过更加精湛的品质以及新技术等向上冲击更高的价格段,寻求质的突破,从而达到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
4 跨界升维融合创新
为用户精准画像
“一开始就没打算小打小闹。”李川江笑着表示。
吉麦新能源引入BI系统,并投资数千万元自建私有云服务器,实时收集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大数据。吉麦新能源市场运营部长周厚桥介绍:“数字从外部传来,我们进行加工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然后反馈给前端,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需求,定制差异化策略,进行精细化运营和营销。”
推动吉麦新能源发展的其实不仅是单一产业的变革,而是制造业、电子通信业、互联网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升维路上,吉麦新能源不仅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数智化产研能力,更是寻求跨界合作,融入智能网联汽车升维时代。
2021年4月,凌宝与阿里云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数字领域进行全面深度合作。2021年11月25日,吉麦新能源在徐州与联想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5G时代共建智能网联车生态系统签署战略合作书。吉麦新能源在这些方面建设将步入新发展阶段,成为用户驱动的数字型创新企业,为用户提供智能出行服务。
李川江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示意图,其中一张是凌宝的销售网点。最远的一个网点在西藏北部。
在外人看来,依托强大的营销网点,吉麦新能源达成智能小车头部企业的目标只是时间问题,但一个现实的问题必须要跨过——吉麦做智能电动小车和传统车企做智能电动小车,差距在哪里?
在吉麦营销中心总监张添翔看来,最大的还是用户消费观念和品牌影响力差距。以差距倒推,以用户驱动,打造出一张能承载用户特质的销售网络就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凌宝汽车将一直秉承‘坚持客户至上,崇尚专业精神,以创新者为荣,与奋斗者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以可持续的经营管理,诚信透明的企业运营,肩负使命的产品及服务,同生、同享、同发展的产业矩阵,继续服务于用户及社会。”张添翔表示。
成立初期,吉麦新能源快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上万家营销网点。一开始主要是以下沉市场为主,但随着产品力不断提升,逐渐被城市人群接受。“原先二三线城市没有销售店面,现在仅在杭州就有4个店面,此外像青岛、苏州、济南等这些城市都有我们的销售店面。”张添翔表示。另外,瞄准女性市场的凌宝系列,用户逐渐向更年轻的女性转化,以凌宝BOX为例,女性用户占比持续增长,5月女性用户占比65%。
“主要是年轻女性和宝妈家庭。”张添翔表示。
不仅如此,随着新平台的打造,吉麦新能源也在探索新的销售模式。比如直营、联营还有线下交付中心。除此之外,凌宝新能源车还“开进”商场,先后在二三线城市人流量大的商超内,开设线下销售展厅。张添翔说:“我们对展厅进行多元化打造,设置了诸如美甲区、儿童区等其他休闲娱乐服务,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前来了解并试驾体验,引流效果很好。”
依托和联想、阿里的跨界合作,为产业链条上的庞大消费群体精准画像,充分利用用户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增长点,与用户同步向上升级迭代。在此基础上,吉麦新能源还将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对用户进行分层,创新智造C2M模式,通过数字化营销助力数字化转型。
5 融合企业文化
练好内功增强竞争力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但绝非一路平坦。从第一批凌宝下线就遇上疫情,却始终逆势而上,靠的是什么?吉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吉麦企业文化如何定位?因为瞄准的是新一代智能小车和年轻群体,要不要更开放更时尚更科技?
答案,是用事实写出来的。
“本来,我们是想定义一个多元的企业文化。后来发现,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的思想,很难达到我们的战略意图。”李川江在谈起公司发展时这样表示。
如果说智能化数字化是企业未来的方向,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凝聚员工持续奋斗的工作伦理。
“我们也经历了几轮人才更替,包括不少偏研发、偏‘海归’的中高层。”李川江表示,创业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企业文化的融合,“因为我们是一家创业的企业,需要我们埋头苦干、坚持奋斗,带领凌宝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方向,去年我们坚定地认为,坚持金彭的价值观才是凌宝发展的正道。目前我们的核心团队都是跟着凌宝一起成长的。从结果来看,产量、销量和团队凝聚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团队和文化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内生源动力。“吉麦的发展最主要的核心元素在于两点,一个是打造这个团队。我们原来的团队都是做低速新能源类产品,现在我们做新能源汽车产品,核心团队要重新从汽车领域筛选打造,通过优厚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吸引国内外汽车人才倾情加盟。如何把这个团队打造好,让他们与金彭原有的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是我们吉麦事业发展的一大挑战。第二个是做了新能源汽车以后,要有新能源汽车的思维,要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深入的理解和对顾客的再认知。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过去做电动三轮车和低速车的经验,要进行调整放空,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当做电动三轮车市场的老大,在做新能源汽车上,我们就是一个新兵,我们要用谦卑的心态去做大朋友圈,反复地跟这个行业的先进去学习、去对标、去交流,内部也不断地去复盘,去调整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战略态度,不断去学习、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刘志培说。
吉麦通过不断地复盘、不断地自我总结、不断地进行战略研讨,来进行整个思维的改变。在吉麦,所有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人,都是一种谦卑的、学习的、包容的、放空自己的态度,能够接受外来思想、接受外来文化冲击,原来员工与外来新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磨合,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团队形成合力,让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要有强烈的危机感,才能更快地洞察市场变化,由于疫情带来的变化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那就要做好市场连接,更好地了解政策导向,未雨绸缪,做实前期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刘志培说。
从吉麦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无论市场形势如何变化,吉麦人始终都保持着自己的工作节奏,没有因为疫情等不利影响而自乱阵脚。吉麦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苦练内功,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强内部成本管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品质。
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沉淀提升自己的时候,是认清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
“吉麦更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在小型车赛道上更需要有产品差异化,更需要产品的精致感,真正回归到汽车的标准和要求,做出一个产品,要有厚重感、细密度和精度,包括屏幕的效果、质感等都要达到汽车的高水平。”刘志培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消费人群,无论你开没开过车,无论车的价格如何,人们首先看重的还是品质。
刘志培认为,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都处在政策机遇期和产业机遇期完全重叠的战略机遇期,吉麦将立足徐州、立足贾汪,争取好的政策,做实做大做强产业链,为集团遍布全国的8000多位工人实现个人价值,为贾汪建设产业强区、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贡献吉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