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为泰山村送上牌匾。 本报记者 傅倩 摄
◎徐州日报记者 陆铭
五十年前,他们是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的下放知青。
五十年后,当年下放的地方要进行旧村改造,老知青们故地重游,想要留住往昔的记忆……
1月8日,已经启动旧村改造工程的泉山区泰山村迎来了50年前在此下放的老知青。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1964年9月6日,21岁的徐蓉和另外29个年轻学生来到了下放地点——徐州市郊区奎山乡泰山村。
“我们那一批下放的青年有30人,15名男生,15名女生。其中高中生23名,初中生7名。那时候我家住在夹河街,和这泰山村有十几里路的距离。”已经白发苍苍被大家尊称为“徐姨”的徐蓉,在得知下放地点要进行旧村改造的消息后,要回来看看。
和徐姨一起回来看看的还有刘古平老人,现年74岁的他精神矍铄,在给记者介绍当年下放的经历时,还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展示他当年拍摄的老照片。
到了农村要挑重担
徐蓉到泰山村后,和另外14名女生一起住在村民刘学礼家的三间堂屋里。
泰山村是一个大队七个小队,在知识青年眼中,那时候的泰山村有山坡地,有果园葡萄园,还有大田地。
9月6日抵达,10月初秋收秋种,城里娃也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除了种地,还要打理果园,还要三人一班轮流掌勺一周。不会做饭怎么办?村里安排社员教他们做饭,教一段时间就赶鸭子上架了。“那时候我们每人每月8块钱外加38斤粮食,每天都要琢磨怎么把每一分钱用好。”
刘古平老人到了泰山村后,用他的话说就是“三教九流没有没干过的”。
知识青年改变村庄
1970年起,知青们陆续回城。
知青给泰山村带来了什么?
现年55岁的祝英杰曾经是泰山村的书记,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泰山村远离城市,文化落后,村民也很少进城。“说实话,泰山村80岁以上的老人识字的不超过5个。知青们到来后,通过办夜校的方式,让村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泰山村夜校分小学班和初中班两个级别,刘古平老人当时在初中班代课,曾经带着村民一起点着煤油灯学习。
“他们的到来,也让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生活从无到有了,认识字了,也学会唱歌了。”祝英杰认为,知青们的到来让封闭的泰山村民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户。
岁月留痕真情依旧
据了解,泰山村和孟庄村是泉山区2016年旧村改造项目之一,目前已经启动,涉及村民1200余户,总面积约40多万平方米。
“变化太大喽,50年前的建筑几乎找不到了。”再回到当年下放的大队,老人们感慨万千。
在泰山村四组81号前,当村民们得知50年前下放知青回“家”看看的消息后,都忙不迭地赶了过来。
徐蓉50年前的房东、68岁的刘学礼来了,一眼就认出了大家,指名叫姓没一个错的;
72岁的郭淑英来了,拉着徐蓉的手激动地说个不停;
村民张蓉芝也从家里赶来,和老姊妹热情的拥抱在一起;
岁月无痕,真情依旧。
“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旧村改造将给这里的村民打造新的环境,开启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老知青们和村民们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