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 正文

徐州铜山区积极探索协调发展新路径

◎刘昭君 魏朝星 尚庆迎 张驰

一个地区的发展如同弹钢琴,统筹兼顾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

“十二五”期间,铜山围绕“强富美高”新铜山建设目标,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 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初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提高了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A.统筹城乡填落差

2010年9月28日,延续百年的一个地名——铜山县正式更名为铜山区。自此,这个环抱古城、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苏北大县正式纳入了徐州城区的版图。

撤县设区,铜山字面上由乡到城“一步到位”。然而,铜山人心里明白:面对城乡长期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落差,不可能一朝填平。如何破解“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和“市民满意、农民失意”的难题?

填平城乡落差,发展经济是重点。铜山以往的考核,采取的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域发展优势的释放。为此,铜山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划分五种类型,因地制宜确定考核目标值。

考核是指挥棒。分类考核的办法结束了以往“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历史,全区镇域经济呈现出错位发展、各显神通的局面。利国的冶金、马坡的玻璃、张集的食品、棠张的蔬菜、伊庄和汉王的旅游……均已成为富民强镇的优势产业,建成中心镇6个、管理示范镇5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42个。

为补上农村环境这个短板,铜山按照“乡土风情浓郁、环境整洁自然、设施配套适宜、文化特色彰显、人民生活幸福”的理念,对全区320多个村庄划分为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红色基因型、历史文化型,统筹布局,分类整治。

通过创新实施“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长效保洁机制,健全垃圾转运体系,全区1385个自然村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铜山以科学规划为航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397.6亿元,大力实施8大类“201项统筹工程”。通过实施“路更畅”行动计划,中山路南延、泉新路拓宽、东风路北连,吕梁景区主干道等融入工程,将铜山区完全融入市区发展框架,促进了产业对接、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内引外联、东西贯通、南北纵横的交通格局。

B.增加群众获得感

铜山的决策者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

五年来,铜山以“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工程。“十二五”,全区新增城镇就业5.9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71万人。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8.6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34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全民社保”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及养老金发放实现动态全覆盖。

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更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铜山在苏北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塑胶操场全覆盖,完成56.8万平方米新校舍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认定,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市第一。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增农村有线电视6.9万户、数字整转16.18万户。城区燃气实现同城同网同价,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解决了3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C. 产城融合探路径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十二五”期间,铜山以“产城融合”为抓手,以徐州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在产业、城市与人三者的良性互动上做文章,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协调发展、产城形态融合等方面创新实践,初步走出一条“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五年来,铜山依托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围绕构建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和国内首家安全科技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以加快建设“中国安全谷”为契机,发挥矿山物联网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作用,放大“5+1”科技创新联盟和“蓝火计划”支撑效应,培育出美驰车桥、云意电气、格利尔数码等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0亿元。

为夯实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铜山加强融入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精品城市理念,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建筑艺术和特色空间,积极推进城市快速交通工程建设,加大“云、网、端”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把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更广范围延伸覆盖,加强电力燃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文教体卫服务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高效有序运行。

山清水秀是铜山城区的最大特色。无名山公园、楚河风光带、娇山湖商务区是铜山重点打造的“城市客厅”。通过生态调水,将长江水引入高新区,如今总长5公里的楚河风光带积蕴楚汉风韵、兼容北雄南秀,鲜活地把一幅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绿色长卷,横铺在工业园区与行政区之间,给人以心畅神怡之感,显示出“如此多娇”的园区风貌。

“环境是梧桐树”。功能设施完备、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的铜山城区已经产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目前,铜山城区已集聚各类中高层次人才近万人。

D.物质精神比翼飞

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一段砥砺奋进的征程,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真正做到双翼共振、两轮齐驱。

这些年,铜山“培土夯基”。用双手绣绿荒山的刘开田老人,用真情创造管理新模式的拘留所所长王梅,20年照顾患儿的邵明才夫妇……通过根植乡土的“最美铜山人”等各类好人和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弘扬好人文化,放大好人效应,营造了见贤思齐的舆论氛围。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曾是过去一些农村生活的写照。面对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农村夜生活的变化,铜山精心制定了“舞动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舞动乡村”遇到的困难,全区建成全民健身广场400余个。

如今,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放,遍布铜山区所有村镇的520多个农民健身文化广场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欢歌笑语中演绎着新农村的时尚和活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今天的铜山,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sannong/2016-02-25/32769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