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喜添两块“国字招牌” 获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称号,同时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
徐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王本奉)12月11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我市喜获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称号,同时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一次获得两个国字招牌。这次国家八部委综合评估,我市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国综合评分第二的优异成绩,从58个创建申报主体中脱颖而出。 去年11月以来,我市启动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市立足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三个可持续,创新推进“产业化、园区化、生态化、职业化”的黄淮海地区徐州农业“新四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新突破。 今年,围绕创建工作,我市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编制创建规划方案。按照部省创建要求,组织编制创建了“一规划、两方案”。委托江苏农科院编制了《创建规划》,组织编制了《创建总体实施方案》《2017年度实施方案》,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标准较高的规划方案。二是研判评价指标。根据农业部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市直部门分析研判会议,认真核实指标报送数据,对标找差补齐创建短板。目前,创建评估体系二级指标涉及我市的有18项,其中13项指标已经达到创建要求,5项指标年底可望达标。三是建立创建机制。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改革推进计划,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部门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创建督查考核机制。条块结合机制,市县联动,市级指挥,县级实施。项目推进机制,创建具体化,具体工程化、工程项目化。 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主要突出四个重点。 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开展重要农业资源摸底普查,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其他资源5大类397项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定期更新。将上述各项指标,连同列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评价基础数据表的分类指标,建立大数据平台,纳入预警系统,定期跟踪监测分析。对于亮出预警信号的指标,查明成因,落实对策,消除隐患。 总结推广徐州模式。形成了15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集成技术和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可持续五种新模式,在耕作方式、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多元种养、健康养殖方面,形成产业可持续的徐州示范样板。资源环境可持续五种新模式,在循环农业、清洁能源、耕地修复、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形成环境可持续的徐州示范样板。农村社会可持续五种新模式,在农业扶贫、全产业链、三产融合、农业金融、城乡无害化处理方面,形成社会可持续的徐州示范样板。 实施整体推进。主要是新“四化”推进模式,即农业产业化、园区化、生态化、职业化。产业化方面,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八大特色产业,拓展三大融合业态功能空间,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483”产业体系。园区化方面,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应用15种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和创新模式,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生态化方面,推进绿色生态徐州、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美丽田园建设,全市林木覆盖率30.1%,高标准农田林网覆盖率98.1%。实施全区域生态种养循环,形成林水田粮和谐相融的绿色生态示范。推进“263”行动计划,科学划定禁养区,关闭搬迁60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职业化方面,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田全程托管模式创新,形成徐州双轮驱动的农业经营体系,全年培养职业化农民8万人,新增农田托管面积60万亩。 完善资金保障。创建以来,在试验示范区创建方面,全市投入资金45亿元。实施市级以上财政项目281个,资金6.3亿元,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有254个,资金1.75亿元,资金占比27.8%。黄河故道在徐州区域全长234公里,区域面积405万亩,先后共投资240亿元,去年以来涉农资金投入约为15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33万亩,投资4.95亿元。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投资3.7亿元。村庄生活污水治理400个,投资8.28亿元。投入5000万元,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智能监管平台、森林防火智能监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