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 徐州农村发生了哪些改变?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扫描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曲美慧 乡村振兴的号角如长风入川,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路飞扬,改变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命运。作为农业大市的徐州,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涉及168万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涉及11400多个自然村的命运兴衰,更涉及整座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8个多月过去了,在徐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政策的春风和体制机制的革新,让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提质增效,成为农业关键词 农业生产,曾一度以增产为导向。如今,提质增效则成为农业发展关键词。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农业的本质已由单纯的耕地种田转变为多元的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化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提到种蘑菇,你会想到什么?密集连绵的大棚?汗流浃背的农民?潮湿闷热的厂房?都不是。这样的画面,在我市各大蘑菇种植基地里早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厂房和舒适洁净的生产环境。 在国家级“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承担单位——徐州康华食用菌公司,你会看到,一排排冷色调的现代厂房里,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在16摄氏度恒温下有条不紊忙碌着,一瓶瓶金针菇整齐划一地茁壮生长着。 “我们的金针菇,没有残菇、次菇,因为每瓶菇的质量都一样好,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公司负责人徐良宵说,标准化的运用让食用菌生产全程有标准可依、有规程可操作,产量可控、质量可控。 今年以来,徐州市以“一县一带、一镇一园、一村一品”为抓手,集聚资源,集中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带、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建设19个效益鲜明、示范带动强、区域连片的生产集群、加工集群、市场集群。上半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6万亩,改造提升5.4万亩,新挂牌3家上海果品外延基地,入沪蔬菜总量达12.6万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810亿元,同比增长7.6%。 农业,正在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丰富态势。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生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电子商务企业11万家,建成省级精品线路9条,打造休闲农业景点284个,上半年全市网络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5亿元。 绿色宜居,共建美丽新乡村 从睢宁县城沿251省道往北,在黄河故道南岸,一片环境优美的别墅群格外显眼。这里是睢宁县最早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样板——姚集镇高党社区。 “几年前,我们社区还叫高党村,跟现在的样子比起来,就像是变戏法。”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万里介绍,高党社区共有830户2360人,集中居住前,村庄布局零散,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高党旧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逐步推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