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果园变身高产耕地
□本报记者李运海本报通讯员张趁心
曾经,这里的农民靠种苹果致富,但跟风种植也让他们吃了苦头。
如今,230亩苹果园变成了耕地,种上了小麦,农民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地方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华县聂堆镇惠楼村种植苹果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上世纪90年代,西华县的桃、苹果等畅销省内外,惠楼村的村民也纷纷在耕地上种上果树,并因此致富。1月4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惠中旗对记者说:“最兴旺时村里共有800多亩果树。”
但是,渐渐地,村民尝到了跟风种植的苦头。
惠中旗回忆说,自己想着应该错开经营,种了8亩杏树,但也就三四年,杏就卖不出去了,于是改种梨树,后来又改种石榴树,折腾了很多次,却都不挣钱。
于是,很多村民砍掉果树种上了庄稼。但是到2017年年初,惠楼村还有230亩苹果树,砍了心疼,不砍又不挣钱。面对这“烫手”的苹果树,农民着急,地方政府也着急。
西华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玉峰说,西华县重大建设项目比较多,用地指标紧缺,现有的耕地保有量也接近保护红线,必须开辟更多的新增耕地渠道,在保护好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实现“保红线”和“保发展”双赢。
我省2017年全面开展以城镇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和乡村集体建设用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提出对于历史上未列入耕地保护的残次林地、低效园地以及废弃的坑塘、沟渠、农村道路等农用地,经县级政府论证后,通过土地整治产生的新增耕地可以用于占补平衡。
借助这一契机,西华县国土资源局于2018年4月到7月,对惠楼村的230亩低效果园进行土地整治,砍树复垦,并打了7眼机井,将果园变成高标准农田。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种了10多亩苹果树,想外出打工也脱不了身,如今果园复垦成耕地,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自己还能外出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
据了解,2018年西华县共对15个乡镇的低效果园、残次林地、废弃砖窑等进行了土地整治,共新增耕地1.5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