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 正文

铜山:乡村美 赏花热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绿色生态变成摇钱树,把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魏朝星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赏花游”成为时下铜山最热的词汇。吕梁山风景区的马集十里杏花激情绽放,杏花、山村、碧湖,沙滩、游廊、民宿,被人们惊喜地誉为“徐州的马尔代夫”,每日游客超万人;汉王紫金山的梨花如云、如雾、如雪,与粉墙黛瓦的美丽山村相互映衬,犹如风光大片;柳新镇魏庄村举办大运河桃花节,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再过一段时间,黄集的郁金香,何桥的芍药、牡丹又要闪亮登场,全域赏花、全季赏花格局正在铜山逐步形成,依托徐州及周边城市庞大的客户群,铜山乡村旅游异军突起。

“美丽经济”能够迅速在铜山兴起,究其根本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去年以来,铜山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村庄景观化整治打造,一个个美丽村庄聚点成片、连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就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环绕着徐州市。去年,铜山区举办了一场名为“串家门、看家乡、爱铜山”暨百家旅行社全域铜山行活动,1000多名本、外地游客及100家旅行社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大大集聚了铜山乡村游的人气。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铜山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把乡村生态旅游纳入整体规划,注重彰显特色鲜明的村庄风貌,让农村更像农村。区里成立相关专业人员、乡土专家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共同讨论方案,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历史传承、产业形态、自然肌理等,分类打造“历史文化型”“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凸显青山绿水,展望诗画田园,印刻美好乡愁。柳泉北村的湖光山色、三堡潘楼的水韵悠然、汉王紫山的精致精美,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目前,铜山已有11个镇村入选省最美乡村,还有2个村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难以持久。铜山把产业兴旺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捆绑式规划建设,围绕黄河故道、微山湖、吕梁山、玉带河等科学布局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彩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台上草莓小镇、黄西生态园、红日生态园、玉带花田花海、天观葡萄园、马集金杏园、茶旅小镇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园区,同时不断丰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特色民宿、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等旅游新型业态,丰富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载体。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马集村依靠杏产业,搞杏花观赏、金杏采摘游,市场上金杏卖块把钱一斤,到这里现场采摘能卖到四五元一斤,果农一亩地平均收入8000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如今,马集正积极上马杏加工生产线,把杏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倪园村,依托孔子曾来此观洪问道的历史典故,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起传统服饰、古琴制作等作坊,凸显“国学小镇”的吸引力。

微山湖畔的北村、西李依托美丽湖光山色,发展渔家乐和民宿,去年北村接待游客达60万人,500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带动1.5万亩螃蟹、青虾等水产养殖,村民从乡村旅游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收益。

台上草莓小镇,将农业、文旅、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培育“采摘—休闲食品—创客中心”的新型模式,农民除参与种植管理,还能领取工资,真正实现土地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去年游客采摘草莓50万斤,实现草莓种植、观光等总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草莓收入过万元。

黄河故道沿线曾是铜山的一条“贫困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景观化改造,将生态景观带、特色产业集聚带、休闲观光带、致富农民带“四带合一”,形成一条绵延百里的旅游观光长廊。

人居环境整治,让铜山的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去年底该区7个村上榜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名单,1个村获省“休闲精品村”称号。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铜山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明乡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底被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授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前不久,又入选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批准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说,铜山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建设,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绘就了农村发展新画卷。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sannong/2019-04-08/43482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