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世事难两全。这句俗语在“合意贷款”这一新调控手段上也得到了应验。
2011年,央行开始实施新的贷款规模约束机制——合意贷款。这一坊间传闻央行工作人员用五笔输入法起草文件时,错将“新增”(usfu)敲成“合意”(wguj)的调控机制,正面临来自基层的争议。
近期,记者走访多地后了解到,受当地央行合意贷款调控的法人银行机构均感受到了来自合意贷款规模的约束。而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规模不够;月度之间节奏太平均,与投放需求很难完全匹配;不了解额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尽管合意贷款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受到质疑,但大部分人也不否认其存在的必要性。央行推出合意贷款调控机制的最主要意义在于从总量上把握信贷规模,合理适度地引导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在目前来看,这无疑是必要的、而且也无其他方案替代下的选择。
“节奏”与需求难同步
央行的调控节奏意愿,与当地实际需求的节奏是否合拍,成为许多受访银行关注的焦点。
宁波下辖的一家农信社人士告诉记者,当地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但是央行的合意贷款规模却卡死了他们的放贷能力。“比如,央行规定的信贷投放节奏是‘3:2:3:2’,一季度多,但是我们这个季度是不用贷款的,因为这跟本地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不一样。这样的话,我们有再多钱也没用。”
提及对投放节奏的控制,还要追溯到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四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这也导致2009年一月份的新增贷款暴增至1.62万亿元,一季度的新增贷款更达到了4.58万亿元,接近当年新增贷款的近47.8%。随后,信贷以高达30%以上的增速增长。
2010年年初,面对失控的信贷增速,高层提出了控制好信贷投放节奏的要求,并要求全年按“3:3:2:2”的投放节奏控制贷款规模。
不过,现在有一些基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渐感受到了“3:3:2:2”的投放节奏过于平均。内蒙古一家地方银行风险管理部的人士对记者说:“央行规定的信贷投放节奏是3:3:2:2,就内蒙而言,整个内蒙地区就会有一个大的额度,然后向下分解。比如我们有四家法人银行,还有一些地区性的法人银行,还包括村镇银行,大家都来分这个额度。不够的时候就只能先等一等。”
该人士表示,在额度实在太少的情况下,偶尔也会去找央行沟通,“他们偶尔也会给一点儿。但从整个情况来看,不能跟需求完全匹配。”因为该行支持的客户中,不少是以农业为主,用款的季节性非常强。“4、5月份是我们的贷款高峰期,这个时期的贷款需求量非常大。”
湖南一家银行的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们支持农业生产上半年的资金比较集中。但这个合意贷款的调控月度之间过于平均,不符合我们用钱的周期性。”
据记者观察,反映“节奏”与需求错配的以城商行、农信社居多,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这是因为对于国有大型银行来说,他们的总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信贷资金进行一些调拨,所以相对来说这方面的感受会稍弱一些。
银行放贷额度怎么算出来的?
“这是个一刀切的政策。银行之间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不同,所以不可能对所有银行都适用,我觉得这方面是有局限性的。”大连银行业的一位人士如此表示。
一家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约束银行信贷投放的条件主要有四项:存贷比、合意贷款、自身的资本金约束、所有者权益。其中,后两项为来自银行自身的约束,前两项则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外部约束。
在宁波采访时,一家银行的副行长告诉记者,不久前央行定向降准政策也惠及该行。不过,对于不少小银行来说,如果存贷比很高,就算是定向降准,很多银行也不能放贷,因为不能突破上限;而另一方面,央行对银行的贷款有规模控制,就算是存贷比远低于75%,有足够的额度,却也未必能用。
尽管存贷比作为流动性指标,对规模控制的效果是间接的,但针对实际情况,银监会根据市场变化还是调整了存贷比的计算方法,存贷比的红线事实上有所提高。银行对于合意贷款也有着类似的期待。不过,在此之前,银行更急于弄明白一件事:合意贷款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采访中,不少银行的人士都表示不清楚合意贷款的计算方法。一家城商行的人士给记者介绍了一下他所了解的合意贷款规模分配流程:“央行首先确定一个额度,然后再给大区行分。大区行在投放到各家银行之前,会有一个调研。通过调研,会大致有一个差不多的规模计算出来。然后依此来确定给我们银行的总规模。年初会根据总体额度往下分,具体到每个季度、每个月。”不过,对于具体额度的计算方法,他也说不清楚。
作为合意贷款制度的制定者,央行相关部门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所谓合意贷款的整体规模,是根据宏观审慎要求确定的,与金融机构资本水平以及GDP预期增长目标和CPI预期调控目标有关,并考虑金融机构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该人士还透露说,央行在推出合意贷款政策的时候,是主要将其规模与银行资本挂钩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要达到宏观审慎的要求。而宏观审慎所要求的资本水平包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通常会高于过去8%的最低资本要求。金融机构若资本不够,就不能承担过多风险资产,以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
他同时指出,信贷增长之所以要受到宏观审慎的资本约束这一机制安排,主要是为了引导商业银行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据介绍,合意贷款是在执行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上出现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与1998年之前的信贷规模管理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不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某个总量分配贷款规模。
在该机制下,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主要取决于其资本实力,各金融机构可按照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规则,自行测算符合宏观审慎要求,与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合意贷款增速。金融机构资本实力不同,合意的贷款增速就会有所差别。
期待再多点弹性
其实,对于合意贷款,有不少银行人士坦言其有存在的必要。
大连城商行的人士对记者说:“央行的政策是宏观的,主要是从大的方面来调控,这个是必要的,不能没有。”
而另一家地方城商行的人士也坦言,如果不是前几年的合意贷款规模管控,该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或许会更多。
不过,对于“节奏”与需求的错配,可能是政策制定之初所没有预料到的。央行相关人士强调说,合意贷款增速通常是一个年度贷款增速,而年内的贷款进度则由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以及自身流动性状况和经营战略等自主安排。总体上按照大体均衡、不大起大落的原则把握,但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情况也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
不过,这种弹性和灵活度在有些地方显得并不是很够。
一家城商行的人士介绍说:“去年下半年开始,从季度调控转为每个月月中进行一次贷款规模调控,这使得银行在安排信贷投放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资金困境,该行总是把每个月的等额还款的存量部分优先用掉,剩下的再使用每个月的新增贷款。”
偶尔遇到实在不够的时候,有些银行会去跟当地的央行申请,一般情况下,“也会多少给一点。”事实上,总量政策在进行结构调整时多少会存在一些不够精准的问题。而且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大,一些结构方面的问题很难避免。
这其中,地方央行也有难言之隐。一位在地方监管部门工作的人士介绍说,有些时候,本身分到下面的额度就不是很多,除了要给银行分之外,有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地方新设机构的需要,要预留一定的额度,所以对于银行反映贷款规模不够,他们有时候也颇感无奈。
不过,有些地方中支行还是采取了尽量灵活的调控手段。浙江丽水松阳农信社理事长季大设告诉记者,当地也有合意贷款的规模控制,相对来说,他们的信贷投放需求跟合意规模的比例是比较协调的,偶尔遇到有一个月份不够,在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后,通常人行也会给他们在规模上进行调剂。
“比如某一个月给我1亿,我不够,可能会给我调剂5000万,这5000万我在资金相对宽松的月份再省出来。全年下来,我的总规模是不超出合意贷款规模的。”季大设表示。
除了不出额度的“网开一面”之外,今年以来也有不少专门做小微和三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得到了贷款规模上的特赦。
内蒙古银行行长助理史来银对记者表示,2012年的时候,合意贷款对该行的影响比较大。不过从2013年开始,感觉就比较宽松了。“从中央支持小微和三农的政策出台之后,当地央行不超过3天就做出了反应,让我们报到底还需要多少贷款。年初的时候给我们定的是55.66亿的全年新增指标。大概今年5、6月份的时候,根据支农、支小的要求,给我们增加了将近30亿元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