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加速,银监会此前的行政管理环节由审批制走向备案制已有了实质性启动。
银监会近日下发《关于中信银行等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批复》,包括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27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获得开办ABS业务的主体资格。这意味着,上述机构在ABS产品发行前备案登记即可,不需要走以前过程繁琐的审批流程。
一位本次获得业务资格的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此次银监会审批的是开办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获得资格后,将来每推出一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再需要审批,备案即可。
针对此次银监会批复的27家银行均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名单上却不见已经发行过ABS的五大行踪影,多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未来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行等证券化资格亦将陆续发布。
“银监会银行二部之前负责股份制和城商行的资产证券化审批工作,这次批复亦有银行二部主导。而五大行监管由其他部门负责。”一位分析师称。
此前,也有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发行过ABS。1月15日,据彭博报道,中国工商银行计划发行至多约113.5亿元人民币ABS。但工行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对于银行来说,发行ABS产品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以后,简化了流程,对银行主动进行资产管理是一大利好。在此前审批制下,监管部门审核内容不仅包括发行主体的资质和发行规模,还包括入池资产等具体内容,一般耗时大半年时间,而改为备案制后只需在产品发行前备案登记即可,最快只要两周时间,大大提高发行效率。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去年末,银监会曾要求20家银行上报发行ABS计划。
2005年国内开始推进ABS,但进程缓慢。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暂停资产证券化业务。2012年、2013年,银监会下主管ABS发行额分别仅为193亿、158亿。2014年ABS发行额度虽大幅提高至2825亿,审批额度上仍有剩余。
华泰证券金融分析师罗毅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约为80.98万亿,从新增贷款结构估计其中约60%为中长期贷款,流动性较差,占用大量信贷额度。在目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的背景下,部分银行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接近上限(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10存贷比超70%,7家超73%),因此银行有足够动力发行信贷资产化产品。伴随着发行交易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未来ABS业务空间巨大,明年目标5000亿元。
中诚信国际近日发布研报预测,2015年全年发行总规模在4000亿元至5000亿元左右,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发行单数上将占据半壁江山,交易所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将快速增长。
不过亦有多位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称,目前贷款利率偏低,对于ABS的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预计,2015年资产证券化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作为常态业务将会稳步发展。
尽管政策持续推动,但今年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优质贷款项目难觅,为完成监管部门的信贷投放“任务”,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化业务转出表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现阶段,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发起机构本身,都有意让最优质的信贷资产入池,确保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不会出现违约。但这一做法也导致入池资产整体收益率较低,按照资本市场的定价无法覆盖发行的成本。黄文涛指出,在基础资产范围不能有效扩大的前提下,盈利能力的不足限制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接近ABS交易的股份制银行交易员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市场有没有需求要看ABS定价,如果定价合理,需求还是有的。银行是否发行ABS跟各家银行的信贷额度松紧有关系,银行发ABS可以起到释放信贷额度的作用。“备案制改革之后发行量会变大,但是放量到何种程度,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