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30日 12 版 版面截图
秋风起,成熟的大闸蟹纷纷爬上围网。
鲍建国摄
肥美的大闸蟹被捕捞上岸。
陆 彬摄
好水养好蟹。
袁 轩摄
暮色中的太湖。
黄 佩摄
原题:围网养殖面积压减到四万五千亩
生态养殖谋求环保经济效益双赢
又见太湖蟹儿肥(美丽中国·秋色迷人)
菊花黄,蟹脚痒。正是太湖大闸蟹收获的季节,9月27日清晨天刚微亮,钱小华就驾船前往养殖区捕蟹了。
“这是生态养殖的湖蟹,肉鲜甜,膏肥美。”这位在江苏苏州市七都镇太湖边养了20多年螃蟹的农民说,最近网上的订货量大,每天早上得捕捞100斤左右的蟹。
浩瀚的太湖,目前有4.5万亩围网养殖,而最多的时候,这一数字曾达到19.6万亩。经过多年治理,太湖以及与太湖河道相连的阳澄湖的水质逐渐改善。像钱小华这样的蟹农,这些年的收入不减反增。
大量清理压减围网养殖
“太湖围养区的平均水深在1.5米到2米,阳光能够穿透湖水抵达湖底,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给大闸蟹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养了30年蟹的吴江万顷太湖蟹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兴良告诉记者,浅水型湖泊特别适宜大闸蟹生长。
正因如此,太湖湖面一度布满了围网。密集的养殖导致航道被堵,也污染了太湖水体。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介绍,围网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饵料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包括螃蟹在内的水生物吃剩的东西都残留在湖里,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没好水,何来好鱼好蟹?渔民们开始反思。从2008年开始,西太湖2.6万多亩围网将全部拆除,东太湖16万亩围网养殖面积将压缩到4.5万亩。
孙兴良经营了17年的上千亩围网被拆了,养殖面积严格按照一户渔民15亩的标准。“为了太湖水变美,必须严格限制养殖规模。”孙兴良说。
适度养殖不会破坏水环境
作为太湖的一部分,阳澄湖的治理和大闸蟹质量最受关注。去年起,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实施方案》,以削减氮磷为重点,控制化学需氧量,计划投入42亿元,采取治本之策改善阳澄湖水质。目前,该治理方案已经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4项,关闭13家保护区范围内的化工、印染、电镀企业,取缔了阳澄湖水体的船餐和住家船,农家乐污水全部接纳处理。
“过度养殖无疑会破坏水环境,但如果能进行适度养殖,对水环境基本不会有影响。”孙兴良说,适度养殖对于水生态的平衡也是有利的。“比如,螃蟹是吃水草的。如果一点不养,水草会越来越多,这会引起湖泊沼泽化,生态平衡就会破坏。”他说。
上海海洋大学的调研基本上验证了这位老蟹农的经验。“我们发现,凡是水草多的地方,氨氮含量就低,水质也比较好,在养蟹网围的范围内也是这样。”上海海洋大学专家认为,大闸蟹养殖面积不超过湖面面积的20%,就不会对水面造成二次污染。
据了解,苏州市计划在西阳澄湖全部拆除网围后,进行半封闭式管理,通过放养水草、贝类、鱼类来恢复水质,大闸蟹在这里将实施散养。同时,在不影响行洪泄洪和沿湖饮用水质的前提下,通过GPS卫星遥感定位,确定规范化养殖区域的精确方位,建立专门的网围养殖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
好水出好蟹,好蟹卖好价
“好水出好蟹,好蟹卖好价。”孙兴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只4两的公蟹只能卖20元左右,现在能卖到七八十元。“以前管理上千亩水面,属于粗放式经营,劳累不说,收益还不高,现在养殖面积下来了,但价格翻了两番,收益反而更高。”
实行生态养殖之后,孙兴良的螃蟹品质越来越好。“大面积拆除围网后,太湖水流动了起来,流水不腐,螃蟹的生长环境也变好了。”他说,水流动后,大闸蟹不容易生病。孙兴良选用优质原种蟹苗、控制投放苗种数量、减少外源性饲料投放、大量种植养殖用水草、套养花白鲢等饵料鱼类、投放螺蛳贝类等底栖生物等一系列科学手段。
出生在阳澄湖边,靠水吃水的相城区莲花岛的渔民沈海荣1993年就开始养殖200亩大闸蟹,2008年,沈海荣购买了一条船,作为船菜馆,生活污水和餐饮废水直接影响了阳澄湖的水质。2014年年底,沈海荣拆除了自己经营多年的餐船。
“是阳澄湖的水养育了我,虽然我的利益暂时受损了,但如果没有清澈的水质,优美的景色,我的利益也将无从说起。”沈海荣说,不能把子孙后代的饭碗给砸了,要想获得长期利益,必须得保护好这一湖清水。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3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