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4日,《新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徐州:老工业城跨进“新蓝海”时代》的报道,本报今日全文予以转发。 这篇文章从“谋好篇布好局,开辟‘从无到有’新境界”“瞄尖端抓集群,攀上‘从跟随到引领’新高度”“营环境聚人才,构建‘从独苗到森林’新格局”三个层面,深度报道了我市加快创新转型、走出特色发展新路的实践探索,展现了徐州充分包容、鼓励创新的气场,以及广大干部夙夜在公、敢于担当的精神。 当前,我市正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统筹全局抓当前谋长远,展开系列重大工作布局,厚植徐州跨越赶超的战略优势。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市上下要牢记嘱托谋全局,强化“机遇意识”,保持“赶考状态”,树牢“标杆追求”,高起点谋划战略思路、完善工作布局、积蓄发展势能;大力提振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打造稳增长的“压舱石”,扭住项目建设“生命线”;找准发展定位、优化发展路径、增创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新篇章。 近日公布的徐州市上半年数据显示,徐州经济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达42.7%,同比分别提高8.4个、7个百分点,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鲜明标志。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视察,对徐州转型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近两年来,徐州以更大决心与力度,加快创新转型,打响新时期“淮海战役”。 “如何摆脱亦步亦趋的跟随路径,走出特色发展新路,是这座工业老城的重要课题。新时代新常态下,我们必须立足超常规跨越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符合环保要求、极具市场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谋好篇布好局 开辟“从无到有”新境界 最近,总投资100亿元的10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及锂电池储能系统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徐州,达产后每年10万吨的产能占全球15%。此举不仅标志着协鑫集团徐州基地产业转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更标志着徐州又一个世界级储能产业扬帆启航。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2006年,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徐州成立。彼时,我国的多晶硅自给率几乎为零。仅仅7年时间,中能硅业就迅速成长为我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研发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有“亚洲硅都”美誉。 “今后协鑫将进一步扎根徐州,在巩固全球最大规模、领先科技水平的硅材料生产商地位的同时,进入储能产业这个蓝海。”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激情满怀。 崛起的新能源产业,是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缩影。 多年来,徐州自加压力,坚决向落后产能说“不”。小煤窑、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被依法关停,市中心区的740根烟囱被拆除。然而,旧产能被腾空,新的产能如何赓续?岗位没有了,工人们的饭碗问题如何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创新的发力点到底在哪?在各地都在抢人才、抢资源的背景下,徐州这座城市又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与潜能? 徐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向科技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 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并在扶持政策、产业促进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风生水起。今年上半年,徐州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9%,其中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20.7%和14.5%,大大高于全市工业经济平均增速。 瞄尖端抓集群 攀上“从跟随到引领”新高度 来到徐州,很多人惊呼“想不到”。人们很难想象一座资源枯竭城市已成为新兴产业、前沿科技的“蓝海”! 在经开区,华清氢能燃料电池项目打造出国内第一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生产线。8月,首批20万片单电池片生产线试生产,将重构徐州新能源产业格局,助推徐州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高新区,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汇聚各类安全科技企业120余家、安全科技研发机构20余家,承担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百余项。 在泉山区,城北开发区内的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中信集团部署全国八大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战略而建设的第一个基地,是国内技术最先进、产品线最全、能达到规模化量产的特种机器人生产企业。 在邳州,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中国先进光刻材料研发中心、中国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建成。博康、影速、上达等30多家高科技企业聚首于此,成功下线高速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曝光设备、薄膜纳米孔径分析仪两个国内首台套。 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说,“非晶、光刻机这么高端的产业在徐州出现,让人惊讶!”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称赞,“徐州的产业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水平很高。”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新的奇迹正在发生,新的高度正在攀升。 今年以来,徐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精心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苏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行”、国际服务外包、2019徐州(北京)等一系列投资推介活动。在杭州湾活动中,现场签约招引的新兴产业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359.57亿元人民币,签约四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21个、占比一半以上。其中,中节能(徐州)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后将集聚节能环保型企业100多家,预计投产后将形成30亿元产业规模。 营环境聚人才 构建“从独苗到森林”新格局 徐州市市长庄兆林表示,新兴产业不是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而是一种“换血式”创新,必须坚持用高端产业虹吸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助推高端产业。 “做好安全大文章,我们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了电力、安全、自动化、信息化等领域的10余名博士,用人才和创新为发展赋能。”江苏昂内斯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成军说,目前已成功研发“电力火灾联网监测平台”,推出“物联网云平台用电安全服务”,不仅服务社会,也助力徐州安全产业做大做强。 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帅来自四川,爱人是清华电子系的博士后,两人已在徐州安家落户。他们的团队有近20位博士、硕士,“大家从台湾、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等地来,都成了新徐州人,决心在这里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芯’。”罗帅说。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表示,“阿里巴巴集团与徐州不断深化合作,不仅是因为徐州在产业发展、区域位置方面所日益展现出来的战略优势,还因为徐州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体现出的充分包容、鼓励创新的气场和格局,更是因为徐州市广大干部夙夜在公、敢于担当的精神。” 近年来,围绕“放管服”改革,徐州深入推进3550、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等系列改革,对企业“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徐州高新区“一日办结”事项达149项,徐州经开区推行“容缺预审”、区域联合评估、“一窗收费”等,工业项目30个工作日内办结。开展“五查五整治”,彻底整治企业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成本高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 徐州,这座工业老城日益焕发新颜,正成为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的沃土。 两年多来,徐州精心搭建与培育的“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重大创新平台,如同幼苗茁壮成长。江苏淮海科技城,已集聚超过3000家科技型企业;徐州科技创新谷,已进驻院士团队4个、省“双创”人才15名;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安全科技等产业创新研究院所15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4个。目前,徐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多个,大中型工业及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多家。 “新蓝海时代”,徐州已出发! (载于9月14日《新华日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