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微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原动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始终坚持系统化思维,聚焦高质量目标,锚定“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不断深入。坚定不移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努力为我市推进各项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政务服务环境。 9月29日上午,我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市营商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新沂市、泉山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向全市人民汇报了各自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特色做法。 聚焦堵点痛点难点 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数说: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坚持刀刃向内,靶向发力,重点疏解整治了“十大堵点痛点”。多部门联合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对43个乡镇(办事处)、131个政府所属部门或机构、14个事业单位、69个国有企业的拖欠情况进行了实地延伸核查,共清理欠款18996.11万元,解决了一批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 采样:建成了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升级改造了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实施投资建设项目领域“区域评”制度,试点设立奖补资金申办专门窗口,推进建设项目“三测合一”和数字化多图联审改革,推动“涉企证照通办”改革,有效破解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 权威解读:徐州市营商办综合协调组副组长王成群介绍,2018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举措,以3年为周期压茬推进“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要素供给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诚信法治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六大环境”,全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审批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 数说: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推动审批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以实现“网上办、集中办、联合办、一窗办、马上办、就近办”为目标,“网上办”可办率达95%以上,164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办”,面向企业和群众126项“就近办”事项100%实现进驻窗口办理,46家审批部门733项审批服务事项实行“集中办”,10家部门125项低频服务事项纳入“一窗办”,对地灾、压覆矿、防雷等高频服务事项实行“联合办”。“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要求,实现企业注册平均用时1.52个工作日,办理速度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权证3个工作日内完成”,抵押登记24小时办结,预告登记和抵押注销登记实现立等可取,整体服务效率提升40%以上。 采样:今年前9月份,市代办中心共代办帮办2121件,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数字化多图联审系统平台自去年8月份上线运行以来,共完成地勘和设计审查项目2619子项,完成审查面积2380万平方米,累计为建设单位节约晒图费用约1097.9万元,审查时间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以内。网上“中介超市”搭建完成,以“全面开放,平等竞争,规范高效,市县联通,收费最低”为目标,通过网上“中介超市”平台交易的中介服务项目可降低交易成本20-30%以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行,围绕“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要求,共完成政策归集发布822条,涉企申报类政策56条。 权威解读:徐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进介绍,市政务服务中心自2001年10月挂牌运行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通过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聚力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政务服务网,目前打造形成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企业综合服务、建设项目联合审图评估服务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服务于一体的集成化、一窗式政务服务新系统新平台,推动我市“放管服”改革取得历史性新突破。近年来,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先后获评全国行政服务大厅“百优十佳”、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秀实践单位、全省政务服务系统突出贡献集体等称号。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坚定不移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今年以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营商环境系统集成改革唯一试点单位,坚持提高站位、全面对标、创新集成、提速领跑,重点对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指标体系,深化提升“八查八整治”“八大专项行动”等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坚持高点定位,让营商成为“最美风景线”。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战略性举措,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综合协调、对标创建、服务企业等6个专项工作组,以“钉钉子”精神全力破解营商环境建设“堵点”“痛点”,全力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优化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持续加大行政审批赋权事项落实力度,已承接行使省市全链审批赋权事项180个,完成第二批119个审批事项划转。加快实施“五零”快捷服务、“六合”集成审批,初步实现申请即审批、注册即开业、拿地即开工、委托即代办。大力实施“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开设网上政务旗舰店,积极探索市场准入领域“全科办理”,全面推行“工商通”APP,持续深化容缺预审、一窗收费、区域性联合评估等举措,推动“2330”目标普遍化、常态化。 畅通政企互动,让企业群众“更有获得感”。牢固树立“服务项目就是服务自己、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设立企业服务中心,搭建联系企业“直通车”,建立营商环境“e企赢”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集成、诉求受理、转交督办、结果评估”一站式服务。大力实施星级服务工程,开通服务项目“大篷车”。成立项目建设前线指挥部,紧盯目标节点、合力攻坚克难,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强化政策刚性执行,制订减费降税清单,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截至8月底,“减税降费”近8亿元,切实为企业群众减负增效。 新沂市:以“硬措施”托底营商环境“软实力” 作为江苏省确定的“东陇海城镇轴中间节点城市、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新兴的工业和商贸旅游城市”,近年来,新沂市围绕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积极打造营商环境的规则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努力促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加速向新沂集聚。特别是2018年以来,研究制定了《新沂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创新实施“暖企行动、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企业生产宁静日、营商环境监测点、经济110”等制度,构建“工作闭环”,着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沂“小气候”。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更需硬措施来托底。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沂市继续实施市领导包挂企业制度,深入开展“三问三帮”活动,问发展、问困难、问需求,帮助解读政策、帮助解决困难、帮助企业发展。突出实体经济运行,根据宏观形势变化,适时出台“工具箱”政策,着力强化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品推广应用、产业与市场精准对接等四个方面的政策导向。突出科学体系构建,进一步规范部门权力,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减负增效等营商环境成果,倒逼和撬动新一轮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依托“经济110”,打造企业诉求“直通车”,切实解决企业投诉渠道不畅、“政出多门”等问题。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解决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泉山区: 优化营商环境在做实做细上下功夫 泉山区作为徐州三大主城区之一,常住人口多、区域面积大、生态环境美、资源禀赋好、发展前景广。2018年,泉山区在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中位列主城区第一,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列全省33个城区第八、苏北苏中第一。今年以来,全区新开设企业4136家,新增注册资金285.6亿元,同比增长18%和26%,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领先。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泉山区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泉山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 在理念上,泉山区把营商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对标国际标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要素供给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诚信法治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在举措上,把真材实料拿出来,把真金白银用在支持企业发展上。泉山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人才高地建设12条、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开发区“二次创业”等系列政策。在情怀上,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事、自家事。从内心深处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真正把企业家当作自家人,把自己当作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需要担当作为 ◎郑微 企业选择一座城市投资兴业,既看这里的发展优势,也看其生活条件、社会氛围、文明气质,营商环境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体现。 2018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优化全市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举措,吹响了建设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号角。 近年来,着眼破解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结合徐州实际,我市构建了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瞄准全国一流的目标,一项项优化提升、一条条推进落实,营造了稳定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各级政府从改变窗口服务作风做起,整合有效资源,提高服务标准,细化服务内容,提倡“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只跑一次”等服务新举措,采取有效手段大幅压缩群众办事时限、流程、成本和材料,方便了群众,提升了政府的形象。 去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审批瘦了身,两头都轻松》为题,聚焦徐州“不见面审批”,向全国推广徐州政务服务的经验做法。同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与实践高峰论坛上,我市开展“八大专项行动”入选最佳实践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虚功需要实作。为企业做好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要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在做实做细方面下功夫。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依法行政,积极作为,将相关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才能保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效。 为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市泉山区在全市首家设立总规模为1亿元的服务企业发展“资金池”,遵循“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滚动使用、确保安全”的使用原则,对于国家、省、市扶持资金、出口退税和即征即退等资金,企业发展“资金池”予以先行兑付,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助推企业发展。该做法属泉山首创,深受企业家欢迎,被评为2018年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最佳事例。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各地各级政府应在城市软实力、硬实力方面做好结合,打造“软硬结合”的新高地,更好地为企业做好支撑和服务。“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营商环境已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必须“放大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需要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新的魄力,坚决破除思想上的症结,突破机制上的障碍,革除作风上的顽疾,让“有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必将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