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聚集良好的教育资源。
徐州地铁一号线运行。
商业繁荣,聚集了众多外地买家。
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杨旭东 图/徐报融媒记者 陈艳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历届徐州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一以贯之推进的重点工作,承载着全市一千万人民的光荣梦想和对未来的热切期盼。

2017年6月份,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把徐州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江苏“1+3”的战略布局中,把徐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2017年1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进行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视察。徐州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徐州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立足新时代方位,把握新发展规律,强化区位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区域内各要素资源加速向徐州聚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优势向周边辐射。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突飞猛进,首位度、吸引力、辐射力和聚合力持续增强,成为区域发展名副其实的“强引擎”和“领头羊”。新时代、新作为、新成就,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新“淮海战役”正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互联互通,建设更具聚合力的中心城市

今年11月30日中午12时整,首班K902徐宿城际毗邻公交从徐州淮西客运站发车,标志着徐州至安徽宿州的城际毗邻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是继3月8日徐萧城际毗邻公交开通后,我市开通的第二条跨省公交线路。开通当天,宿州居民陈国栋带着母亲还有两个孩子从皇藏峪站上车了。他说,“这趟车开通后,我来回方便多了,今天特意带着家人一起乘车感受一下。”除了徐州至宿州城际公交已经开通,今年初,徐州贾汪至台儿庄城际公交班线、徐州至萧县城际公交也相继开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淮海经济区城市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通,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离不开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协同发展。做好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文章,必须要推动淮海经济区特别是核心城市之间交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同城效应。只有同城效应提高了,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最基本、最根本的作用。

今年5月31日,徐州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召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交通工作座谈会,交流探讨交通融合共赢新举措,共建交通协同发展新机制,推动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淮海经济区各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定了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并研究确定了交通建设联合工作组组织方案,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共识。决定将进一步推进项目规划建设和沟通衔接工作,共同推动淮海经济区综合交通网络由基本的“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畅联畅通、优联优通”转变。

按照《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交通一体化发展专题规划》,2019年—2025年拟重点实施项目81个(包含铁路、高速公路、航道、机场建设项、客运枢纽),其中续建并建成项目20个、新建并建成项目31个、新开工项目30个。目前,徐宿快速通道全线(徐州段、宿州段)54公里建成通车。徐淮(徐萧)快速通道徐州段施工队伍已进场。其他项目也按计划推进。

特别是围绕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徐州正以世界眼光规划建设,完善“一港双核、港区一体、多点联动”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徐州铁路物流园、顺堤河港口作业区、徐州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推动中欧班列稳定运行,创建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全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成为徐州壮大枢纽经济、全面对接长三角的重要开放平台。

人才聚集,建设更具吸引力的中心城市

“当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去年我通过徐州教师招聘考试终于实现了愿望。之所以来徐州工作,不仅是因为徐州这几年大规模招聘老师,更因为徐州的城市发展吸引我,我老家在安徽,离徐州也近,很方便。”鼓楼区民主实验学校2018年新入职的老师邵蓉告诉记者。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首先要在发挥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上提升城市首位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特别是对人才的吸引力,有人气城市才有发展的活力。而教育人才的汇聚更是对一个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市教育局与市编办、人社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 切实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通知》,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制定三年补充规划。特别是今年,徐州在编教师招聘人数突破4300名,可谓前所未有。报名阶段始终人气爆棚,最终录取的教师中,徐州周边苏鲁豫皖各市的考生占到一半的比例。

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够不够,衡量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能否“安居”,无疑是重要一环。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人才在选择去留时难免犹疑。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各类人才来徐就业创业,加快形成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今年,我市出台《徐州市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徐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办法》,被称为近年来创新力度最大的人才招引政策。与此同时,为鼓励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徐和外地高校徐州籍毕业生回徐工作,我市还为在徐州就业或创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发放专项补贴。

提升城市“软实力”,铸就发展“硬支撑”。要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就要摆脱“地级市思维”。通过城市的品质、功能的提升,通过产业的升级,通过经济首位度的提升来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徐州把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对标省会城市实施规划建设,近年来,先后实施了1000多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场二期、高架快速路、奥体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4100多万㎡棚户区实施改造,600多个老旧小区完成整治,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极大地改善。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基本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更凸显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宏阔气象。

服务共享,建设更具辐射力的中心城市

每当节假日,徐州市中心商圈的苏宁广场都人潮涌动,从说话口音大致判断出不仅仅是徐州当地购物者,应该还有很多是周边城市的居民。“ 根据我们的估算,在苏宁购物的外地客户要占到40% ,地下停车场里,40%的车辆也都挂着周边城市的牌照。”记者了解到,不仅是苏宁广场,徐州中心商圈基本都是这个情况,这些外地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山东枣庄、临沂,安徽宿州、淮北,江苏宿迁、连云港,河南商丘等距离徐州大概1个多小时车程的周边县市。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速,徐州的城市商业格局日趋完善。近年来,云龙万达广场、铜山万达广场、淮海环球港、苏宁商务广场、三胞广场、宜家家居、金鹰二期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如今,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圈,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年交易额120亿元,辐射半径达到150公里,3成以上的消费量来自于周边地区,成为省内仅次于南京新街口商圈的第二大城市核心商圈。与此同时,城区东部的和信广场商圈、南部科技广场商圈、西部人民广场商圈以及开发区高铁生态商务区、新城区行政金融商务区等副商圈的功能不断增强,我市正在加速形成“一极多核”、错位发展、“地面、地下、空中”相贯通的城市现代商业新格局。城市的商圈不断完善,推动了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升级,也惠及更多人群,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不仅是城市商贸业,徐州的医疗资源对周边居民同样有巨大的吸引力。2018年,徐州市诊疗总人次6413万,出院196.04万人次,其中省外住院病人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医疗服务辐射苏鲁豫皖四省20个市、近1.2亿人口,“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地区群众的首选和习惯。

徐州市目前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02家,其中三甲医院10家、三级医院19家,病床总数5.8万张,卫生人员8.7万人, 卫生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三位。仅在特色专科建设上,徐州市委、市政府就大力投入奖补资金,助力“三名”战略,即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带名院、做强名专科和名中心群体,整合全国医疗资源,聚焦服务淮海经济区。徐州全市还拥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9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省级妇幼重点学科,总数达111个,相当于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之和。“抬腿到徐州看病”,不仅减少区域群众就医成本,还缓解京沪等一线医院接诊压力。

便捷的购物环境和优质的就医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徐经商置业。据不完全统计,外地居民占徐州市区购房比例同样超过1/3。

一体发展,建设更具协同力的中心城市

今年以来,我市人大、政协系统和公积金、市场监督、农业农村等部门与兄弟城市相关部门开展走访互动、协商座谈。先后在交通、文旅、环保等十多个领域签署区域合作协议。

今年7月,淮海经济区10市政协签署联动机制框架协议,明确建立淮海经济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政协专题协商座谈会机制,建立联合调研和视察机制,建立联动监督机制,共同开展多领域联谊活动。

今年9月,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事业一体化发展首届主任联席会在徐州市举行。该区域内10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和有关协议,将聚焦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异地互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力打造“淮海十城,惠民同行”服务品牌。

今年10月,“淮海十城”启动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协作,将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网络市场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开展执法协作。

今年11月15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成功召开淮海经济区第二届协同发展座谈会,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态势正在加快形成。

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表示,展望未来,徐州将按照国家和省赋予的战略定位,建设更具实力的中心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力争2025年跻身GDP万亿元城市;建设更富魅力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提升实现质的飞跃,“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字招牌焕发新的魅力;建设更有温度的中心城市,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新篇章!

■评论

奋力推进 中心城市建设 更上新台阶

◎杨旭东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有所作为,不仅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全面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更要通过与周边城市深化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注重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不仅要有恢弘的城市规模,更要具备应有的承载能力。要抢抓国家和省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按照中心城市标准,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要不断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进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徐州。通过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城市品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增加新亮点、注入新动能。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纵观淮海经济区,徐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区域内具有领先优势,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大幅领先区域其他城市,但是要成为令人向往的区域首善之城,还需要吸引各种资源要素源源不断的涌入。这就要围绕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徐州的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经济中心建设要突出产业创新和重构,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要加快把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势,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要重点建设辐射淮海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要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建设宜业宜居的民生幸福城市。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绝对不是一个城市单打独斗。相邻城市间的经济、环境和服务紧密相连,城市有活力,不仅要吸收还要输出,中心城市必须和周边城市有良好互动。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全面落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议定事项,扎实推进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各项工作,合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非一日之功,长期而紧迫、复杂而艰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猛精进、勇立潮头,发挥聪明才智、展现时代作为,奋力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更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20-01-02/44099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