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曲美慧 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当很多地方还在苦苦寻找转型方向时,贾汪已经有了明确目标—— 探索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贾汪模式”,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这条路,发轫于现实之痛,顺乎于时代之变。贾汪的转型路径,将对徐州、对江苏乃至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导向意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贾汪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聚焦国家级“十区共建”,探索深度转型,明确了“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定位,用过硬的成绩交出了一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全省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贾汪区荣获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综合奖”。实践证明,这条绿色生态的转型路,生机无限。 在这里,打造转型样板 贾汪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2018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打造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板区。 4月20日,吉麦新能源汽车首款车型首发下线,开启了徐州新能源乘用车制造新纪元。这款车的诞生地,就是位于贾汪区的徐州工业园区。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贾汪区通过破“旧”立“新”,为引入高质量项目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曾经,贾汪因矿设区、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贾汪,2011年,贾汪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2016年10月,贾汪境内的最后一座煤矿关闭。 2018年以来,作为徐州大气治理和“四大行业”整治的重要板块,贾汪主动作为,关闭整治“散乱污”企业454家,2020年6月底将实现转移关停4家焦化、5家钢铁铸造、3家煤电企业,削减焦炭产能59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0万吨、炼钢产能335万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摆脱陈旧的发展理念。 有“破”更要有“立”。破立并举、先破后立、边破边立,这是贾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该区聚焦徐州工业园区、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农谷大道现代产业园区、全域旅游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六大产业发展平台,持续、精准发力,构建了具有贾汪特色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与ICT产业和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能和后劲持续增强。 “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牢牢把握贾汪产业发展不足的主要矛盾和高质量项目较少的矛盾主要方面, 始终保持破解高质量发展矛盾的持久韧劲。”区委书记张克介绍,贾汪区坚定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战略,去年签约项目86个、协议总投资约3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电子与ICT产业实现“零突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增幅全市第一。 新思想引领下的贾汪实现了在新起点上的弯道超车,三次产业比达到7.6:44.4:45.2,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型传统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正成为淮海经济区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康养中心。 昔日煤城的华丽转身,备受瞩目。贾汪区被国务院表彰为2018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打造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板区。 来这里,感受绿水青山 贾汪区荣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 绿色,是贾汪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贾汪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此,贾汪实施三大工程,坚决修复治理煤炭开采留下的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区。 持续推进塌陷地治理工程。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实施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其中,潘安湖区域经过生态治理和景观再造,形成7000多亩开阔水面,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誉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标杆。 持续推进荒山造林工程。贾汪境内有大小山头283座,山体多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贾汪积极向荒山进军,没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没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绿色森林。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 持续推进碧水绕城工程。开挖疏通河道144条306公里,畅通水循环,建成“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彻底改变了长期煤炭开采导致的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的状况,重现了贾汪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去年该区开展“江河碧空”专项行动,中央排洪道、屯石大沟等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潘安湖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建成使用,拆除违建10万平方米,清理河道垃圾2.2万立方米,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 贾汪不仅有“美颜”,更通过农旅融合打造旅游产业新板块。该区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规划建设农谷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面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合理布局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区现有设施农业面积1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115个,总长27公里的农谷大道已成为一条景观大道、富民大道、产业大道。如今,贾汪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5年来成功创建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和卧龙泉1个3A级景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贾汪不仅为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全域旅游作出了示范,也为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贾汪经验”。贾汪成立10家香包合作社,建成香包大院、香包文创综合体、香包文化产业园,把“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 从这里,吹出时代新风 贾汪区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视察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8年8月,贾汪区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开启了文明实践的样本建设之路。 贾汪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有机结合,瞄准思想通、阵地通、资源通、民心通四个“通”,狠抓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程服务、全民共享四个“全”,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哪干?谁来干?干什么?贾汪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一个个现实问题。 阵地建设全域化。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城乡联动,实现区、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1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00余个实践点,交织成为上下贯通的四级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了学习新平台、教育新场所、服务新渠道,让群众重新找回归属感。 志愿队伍多元化。党政机关、公益组织、高校志愿服务力量共画同心圆,乡贤、百姓名嘴、劳动模范、热心村民等聚力新时代,通过“由人到队再到盟”,变“单兵作战”为“集中行动”,变“游击队”为“正规军”,186个志愿服务大队、950余个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6800余次,让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 服务项目精准化。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导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通过广泛征求群众需求,295个接地气、有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文明实践活动在贾汪大地遍地开花。 工作机制高效化。一个“平台”一张“网”,实现对全区文明实践的综合管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让志愿服务无缝对接。134名文明实践专职联络员,有效解决了“有人干”的问题,成为守护乡村文明的靓丽风景线。 贾汪独创的“十必联”工作法已成为文明建设新品牌,群众家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志愿者主动上门联系,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全国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对贾汪“十必联”工作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看这里,全面争先进位 贾汪区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县(市、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县(区) “过去的一年,全区各地、各部门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努力,实干笃行,用贾汪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了贾汪高质量转型‘发展指数’,换取了贾汪人民更多的‘幸福指数’。”贾汪区委书记张克说,在绿色生态转型道路的引领下,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不断集聚、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2019年,贾汪区完成棚户区征收32.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17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个,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疏通下水管道210公里,城区强排站扩建工程投入使用,防汛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优化城市路网,融创路、府佑路北延建成通车,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00个,群众出行进一步便利。同时,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提升美化亮化水平,加快升级镇村基础设施,“六横七纵”大交通框架日臻完善。到去年底,全区2554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5个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和对口扶贫协作任务。 此外,贾汪区深化村居自治,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乡贤力量,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该区创新开展农村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机关党员“回家看看·乡情访”活动,全区7300多名党员家庭挂上党员户牌,亮身份、作承诺、解民忧;深入开展 “三会五项” 工程,811名专兼职网格员在809个网格内开展扫黑除恶宣传、线索摸排等工作,形成了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推行本土制度、信息公开、村规民约三位一体自治制度,134个行政村(居)全部制定了包括“马庄规矩”“小吴约定”等各具特色的村规民约。 贾汪区还在全国率先成立镇级“乡贤协会”、村级“乡贤工作室”,实现12个镇(街道、工业园区)、134个村(社区)全覆盖。3年来,956名乡贤化解各类矛盾万余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1300余条,参与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宣传等工作,成为上通下达的“传音筒”、矛盾纠纷的“过滤器”、基层稳定的“安全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贾汪全区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多重政策利好叠加的发展机遇下,开拓创新、拼搏实干的贾汪人,正以国家级“十区共建”的品牌优势为抓手,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不断开创贾汪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这条绿色生态的转型之路,终将繁花似锦,走出一片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