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国内国际双循环 徐州该如何破题 ——访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宏伟

  江苏师范大学陈宏伟博士。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见习记者 杨帆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怎么理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国内国际双循环,徐州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围绕这些重要判断和决策部署,8月25日,记者采访了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问学者陈宏伟博士。

  陈宏伟提出,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徐州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练好内功,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巨大的市场,有效对冲各类国际风险;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实现产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不断攀升。这些都为徐州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思路。陈博士提出,徐州不仅要专注于四新经济的培育壮大,还要注重人才结构的转型、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而且,比经济转型更为关键的是思想转型。

  正如陈宏伟所说,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徐州正在通过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聚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争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统筹“双循环”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陈宏伟指出,有些人认为“双循环”就是要出口转内销,这是误解,也把“双循环”的定位简单化了。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使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找到它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的突破,这是核心。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的现象。在一些极端情况发生之后,国内经济循环还要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稳定性的支撑来源于什么地方?这就需要很好地对国内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的梳理,要求国内循环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方面有所提升,这就是把国内循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经济循环嫁接到国际循环上面。

  陈宏伟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了以投资、外贸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国内消费市场长期落后于投资和外贸增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靠自己的强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两条腿走路。国内循环是基础,要体现以我为主,自强自立。继续推动国内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链接,不断完善国内循环。但这个内需体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国际市场开放联系的,通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做大做强。国际循环是重要辅助,要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争取国际区域循环有新突破。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练好内功 主动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

  作为内陆型区域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此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方面,徐州在国内国际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力,确立发展新优势呢?

  陈宏伟分析说,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对内陆城市应该说危中有机,要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就需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异推动城乡融合,以及促进产业能级提升,那么内陆城市有空间、有动力,是推动内循环的着力点。徐州作为内陆型区域中心城市,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紧扣高质量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建设,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陈宏伟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准下一步经济工作“大坐标”,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需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良好的国内循环是参与国际循环的基础,加强国内经济大循环,才能让资本、人才、信息等各种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进而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对徐州来说,“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的叠加,为徐州带来历史发展空间;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倒逼机制,为徐州制造在“高原”上形成“高峰”提供持续动力;推动绿色协调发展,“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不断释放出新的消费潜力。徐州以区域循环为牵引,有效支撑国内循环,就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可控的发展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以有效对冲各类国际风险。

  陈宏伟鼓励徐州要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实现产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他认为,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徐州开放型经济在全省相对较弱,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开放方式,提升重大平台的开放能级,加快徐州国际陆港建设,更好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双向通道作用,积极主动地加入东亚“小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就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不断攀升。

  全面转型 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徐州是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和新产业中,仅有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像徐州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该如何选准产业切口,补齐哪些短板,才能更好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呢?

  陈宏伟认为,传统产业并不等于低端产业,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正是转型升级之“机”。只要质量搞上去、品牌立起来、环保做到位,传统产业一样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实施搬迁、兼并重组等,我市强力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过剩产能大幅退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围绕工程机械、专用车辆、消防装备等“七大领域”,我市积极实施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等“七大工程”,持续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全力迈向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今年以来,徐工在装备制造业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累计出口4200余台设备,销量同比增长54%,已经实现逆势上扬。

  对于徐州正在全力打造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陈宏伟说,从上半年统计分析来看,徐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速度正在逐步加快。重点引进的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5G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项目,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抓住时机,尽快扩规模、上台阶、提质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创新集群。

  陈宏伟提出,徐州应该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要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要科学布局产业链,确保重点产业安全稳健发展;有效提升价值链,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确保供应链,提高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协同打造创新链,确保关键产业自主可控;着力构造防护链,增强产业的风险抵抗力。

  而且,徐州要实现全方位的转型,不仅需要专注于四新经济的培育壮大,更需要注重人才结构的转型、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比经济转型更为关键的是思想转型,要从被动转型到自觉转型,从劝导式转型到形成一整套制度保证转型,从表层的局部转型到深度的全面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20-08-27/44543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