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从这里走出,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00多年后,千年文脉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造就着徐州“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人文特质。 历史与现实交汇,徐州的城市魅力贯穿古今。10月16日至18日,主题为“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首届汉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150余位海内外文化名家、学术领袖、文旅精英齐聚彭城,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为推动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咖云集 论道彭城 这是一次气势磅礴的盛会,150余位受邀嘉宾涵盖哲学、考古、文学艺术、民俗、文博、文旅等多个领域,有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机构的教授、学人及研究者,也有国内外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文化企业家,以及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文旅界的有关代表。 这是一次世界瞩目的盛会,专家学者围绕两汉文化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让我们对两汉思想文化、两汉风俗、两汉文学艺术、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贡献,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入的认知。 10月17日上午,首届汉文化论坛开幕后,主论坛6位专家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6场演讲从历史中追根溯源,剖析汉文化的强大内在力量,为徐州的汉文化遗存保护和应用开发出谋划策,为徐州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鼓与呼。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以《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题,分享了他的思考——如何让传承至今的千年遗产活起来。在单霁翔看来,徐州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汉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地加大,尤其是对于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有着新的成果。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认为徐州对汉文化的弘扬宣传与传承利用已经达到了非常用心的程度,多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发掘、整理、弘扬、传承汉文化作为一个接力棒,让他对徐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州应该以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两大翅膀,不断助推文化事业发展阔步向前。 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的心里,徐州曾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中心,在秦汉历史风云中的政治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永远不能被忽视。 “徐州不仅是刘邦的出生地,也是西汉核心政权中丰沛故人集团的集聚地,是汉文化的龙兴之地,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历史遗存。”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肯定了徐州的汉文化地位,但也同时指出,我国汉文化多点起源,汉中、洛阳、西安等地都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基因,徐州一方面要加强汉文化发源地的重点宣传、打响徐州丰沛汉皇故乡的文化品牌,一方面还要加强和周边城市联动互动,学习其他城市在文化推广中的成功经验。 另外,著名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颜世安,也分别阐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并提出了徐州作为大汉文化之源,如何在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思考。 交流观点 激发力量 主论坛嘉宾发表真知灼见,碰撞的思想火花犹在,17日下午,5场平行分论坛紧跟而至,国内众多名家学者、行业精英相聚一堂,36位嘉宾围绕汉文化与徐州文旅融合发展等主题开展主旨演讲,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同为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分论坛之一的主题是“两汉思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主题宏大,内容丰富。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周天游认为,“中国”在先秦时期有数种解释,到了汉武帝时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基本确立。讲汉语,认汉字,称汉族,推崇汉文化,以“汉”为名,从此统一成为主流。 分论坛之二的主题为“两汉风俗的影响与传承”。7位专家在现场各抒己见。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信立祥先生就“重视徐州考古队伍建设,尽快将徐州打造成大汉文明研究的重点基地”作出论述。他认为,徐州市多年来在考古工作和展评工作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徐州应该进一步加强考古队伍建设,做好遗址博物馆展评和城址考古工作,尽快将徐州打造成大汉文明研究的重点基地和具有世界水平的旅游中心。 分论坛之三聚焦“两汉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地位”主题,8位嘉宾展开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分享的主题是“徐州汉代图像在世界艺术史研究格局中的位置——以《汉画总录》徐州卷的编辑为中心”。他说,徐州的文化研究有其独特的地方,即图、词、物三样俱全。图是汉画、词是文献、物是考古,这三样东西能同时在同一地区展开研究的例子很少,在图像时代的今天,在向新的学术传统突破和跃进的时刻,徐州站在了新的起点。 分论坛之四聚焦主题“徐州汉文化的特色与贡献”。论坛现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琪认为,徐州对汉文化形成发展有着六大贡献: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汇通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以徐州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都活跃其中。 分论坛之五聚焦“两汉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暨青年影响力”。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贵在吸收精髓,想要文化深层次发展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中求新求变求发展,绝不能搞简单的复制再现。两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两汉文化的承载地,厚重的文化要变成资源和动力,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激发青年力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传承发展 铸就辉煌 国潮涌动,汉风飞扬。在首届汉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丁帆、毕飞宇、吴克敬、陈应松、朱辉、潘向黎、黄咏梅、艾伟、贾梦玮、胡弦,10位知名作家来到徐州进行文学创作采风,探寻汉魂魅力,品味古城新姿。徐州市博物馆、楚王陵、兵马俑、汉画像石馆,汉文化发源地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作家们叹为观止;云龙山、云龙湖青山绿水,尽显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景致。 来自西安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徐州来,来到徐州后,第一站是参观徐州博物馆,只看了两个展厅,就被深深吸引,徐州人对汉文化的弘扬、挖掘值得学习。举办首届汉文化论坛是对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回到西安后,他要把徐州人对汉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挖掘精神告诉故乡人,希望两地携起手来,把汉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胡弦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在家乡生活了近40年,近40岁时才离开徐州到南京工作生活。胡弦的很多诗歌作品都以故乡元素为主题,家乡是他的根。胡弦说,家乡徐州在历史上不仅是尚武之地,在“文”的层面也可圈可点,比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等著名文学家也来自徐州,这片土地是一块文采风流地,“文武”有机交融或对进一步推动汉文化传承发展大有帮助。 另外,围绕首届汉文化论坛的举办,论坛组委会还策划组织了专题宣传片《大风起兮》、大型舞台剧《大风歌》、“醉两汉·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汉文化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展等多项配套活动,并举办了“四省十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圆桌会议,为进一步加强汉文化研究阐释,凝练汉文化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强大推力。 从自省走向自觉、从地域走向世界、从历史走向现代,这是一次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汉文化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秘书长赵凯说,本次论坛为探讨中华文化与两汉文化的关联找到了重要切入点,在两汉文化的当代传承及时代使命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必将为徐州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苏文化建设、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根源动力,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徐州人乐于学习也善于学习,能守住本土的文化精髓,也能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这是徐州人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需要的一种自信。正如市委书记周铁根所说,“我们将广集众智、广纳群言,让徐州成为新时代书写‘汉赋’的策源地、舞动‘汉风’的集萃地、领略‘汉韵’的目的地、弘扬‘汉魂’的新高地,使之成为徐州文化品牌的鲜明底色,在汉文化千年文脉薪火相传中创造徐州发展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