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过去的一年,是云龙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和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云龙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1356”工作布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圆满收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预计,下同),同比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03亿元,同比增长7%,增幅和税占比均位列全市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5亿元,增速主城区第一。 ●大战大考赢得全面胜利 疫情防控扎实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同心战“疫”、共克时艰,较早实现新增病例“清零”,始终保持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涉外病例零输入,三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高标准建成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应急物资持续保持两个月高储备量,实战化联合演练流程作为样板在全市观摩推广,展现了“硬核抗疫”的云龙担当。复工复产成效明显。精准回应企业关心关切,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惠企政策,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区23条”措施,“一企一策”帮助市场主体复工复产,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及兑现补助资金9.88亿元,提供融资担保及应急周转资金8.1亿元,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9.8亿元,有效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困难。积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先后发放消费券2.8万张,成功打造“万达之夜”“夜动奥体”等“夜间经济”品牌。 ●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现代商贸业做大做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总数达216家,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69.4亿元,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1%。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集聚效应持续释放,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领衔40余家金融机构抢滩登陆,全区分行级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主城区占比达41%、33%、42%。文化旅游业不断壮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央视专题宣传汉文化景区、直播户部山月光市集,秋水湾点亮乡村旅游,成功举办第七届文博会,云龙区获评美丽中国魅力文旅目的地。科技服务业加快培育,开发区产业“主阵地”作用持续凸显,云龙科创园、南大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加速建设,上海临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淮海分院等一批项目顺利签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家,科技服务类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4.7%、增速全市第一。项目招引建设势头良好。全面完成“765”项目年度计划,大龙湖英伦温莎小镇、环保科技产业园等26个项目成功落地,浙江大华、滴滴出行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39座重点楼宇年税收贡献超8亿元。77项实施类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年度计划13.5个百分点,总投资64亿元的德基广场开工建设,停滞五年、全市关注的原中央国际广场全面盘活;建设规模全国第四、江苏第一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实现主体封顶,百亿级投资体量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一期加快建设;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绿地缤纷城等11个项目建成运营,新淮中心、月桥花院商业街区等11个项目即将竣工,万科生活广场、林安商贸物流园等39个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改革创新实现有效突破。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竞租实现市场化规范化;云龙开发公司顺利整合金狮开发公司,云盛公司成功通过AA企业信用预评。“营改增”、统计监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多点突破,全区中小企业达2.2万余家,新增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6家。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进出口额32亿元,服务外包执行额完成4.85亿美元、总量居全市前列。大院大所催生创新创业热情,获批省级创新平台两个,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10项,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等高层次人才8名,成功申报主城区唯一1名省“双创人才”。数字赋能助力企业成长,乔源商贸等200余家企业实现业务上云,科华物业等7家企业获评省3星级上云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新引擎。 ●美丽云龙呈现崭新面貌 城市建设加速推进。76项城建重点工程39项如期竣工、37项序时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轨道交通2号线通车运营、6号线开工建设,城东高架、彭祖大道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黄河路、元和路等8条城市道路竣工通车,塘坊南体育休闲公园、奎河综合整治提升等一批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更新改造棚户区560万平方米,大郭庄片区4267户完成95.8%,翠屏山片区3939户完成99.2%,接连刷新城市征迁“云龙速度”、打响“云龙品牌”,“大兵团”征迁模式和成果被全市观摩点赞。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圆满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数字化城管高效运行,门前新三包全面铺开,城市逐步实现由管向治转变。大力实施市容秩序专项整治,存续20多年的丰储街等一批马路市场实现还路于民,剪子股改造为承载老徐州记忆的网红打卡地,沟棠路沿线等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一新。携手同创“无废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加快建设,295个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分类收运体系全链条基本形成。主动把民生诉求作为工作追求,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2个,新开及优化公交线网11条,新增停车泊位9951个,投放共享电动车8000辆,安装充电桩1950组。始终保持控违治违高压态势,累计拆除违建24.67万平方米,违法用地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城市生态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美丽云龙建设行动,新城区新增公园绿地41万平方米,老城区“见缝插绿、立体增绿”1000余处,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基本建成。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组合拳”,“微环境”精准治理13条典型经验全市推广,全面完成市下达大气治理目标任务,PM2.5平均浓度降幅、优良天数比例增幅均居主城区前列;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实施黑臭河道治理等水利水务工程23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完成市定任务,水环境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39家危废转移单位全部纳入日常管理,土壤污染风险总体可控。 ●社会事业实现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有力解决30个突出民生问题,全面完成97项民生实事,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达77%。投入5.7亿元促进教育拔节提升,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招聘编制教师320人,徐州一中、三十六中入驻新城区,徐师一附小、公园巷小学成功走出去,基本公共教育满意度全市第一,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市中医院新院等重大医疗机构落地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标准化率达100%,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成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密集推出文化惠民“大礼包”,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全天候图书馆开馆运营,大龙湖慢行步道等一批全民健身场地投入使用,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场地面积全市第一。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扎实推进扩面续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推动近2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成功为719名退役士兵接续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21.25万人,养老、医疗等主要险种覆盖面达98%以上。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及时兑现城乡居民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等各类救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富民增收更加有力。扎实推动稳就业、促创业,发放各类就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8100余万元,开展技能培训1.5万人次,新增就业1.2万人,帮助4200人自主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涉农社区产权制度改革,“局社合作办实事、村村合作办项目”成果丰硕,狮子山、黄山垅等“明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000万元,19个涉农社区年收入超100万元。 ●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网格化治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区街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成运行,“三官一律”进网格深入推进,“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加速构建。着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大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汉风街道办事处揭牌运转,新划分组建10个社区,145项便民服务事项进驻“云社区”集成平台。应急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全面完成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建成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指挥平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全面增强。坚持以责任闭环提高安全系数,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一年小灶”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天桥市场、皇城大厦等一批重大隐患实现整改销号,全区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开展,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社会稳定大局持续向好。圆满完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任务,“警营王杰班”“云龙微检察”等创新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高度肯定,涌现出以政法英模王海斌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成功处置非法集资陈案32件,有力维护了全区金融秩序稳定。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妥善解决一批重点领域信访案件,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顺利收官,执法司法满意率达98.2%,公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档案、保密、国防动员、双拥、人防、统计、审计、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科协、老龄、残联、红十字会、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32件、政协委员提案130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严格遵循“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政府依法决策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赋予街道79项审批服务执法事项,调整理顺210项部门权力事项,政府权力运行体系更加规范高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600余项审批事项集中入驻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实现全区“一张网”,审批时限压减幅度达88.5%,“云服务、龙速度”品牌持续提优。畅通12345服务热线、区长信箱等渠道,公开政务信息1800余条,群众关切得到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化。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街道和社区减负增效。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0%。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管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政府系统廉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