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李悦悦
4月12日,在徐州高新区投资促进局视频会议室内,一场云上招商项目对接会正在进行。徐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局局长武征正在通过视频会议与一家企业负责人连线,沟通项目投资事宜。
“在2020年,我们就开始推行‘不见面’招商、‘互联网’招商了,从而实现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手抓’。”武征告诉记者,自3月28日以来,已开展线上招商活动22次、洽谈推进项目20个。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以变应变,云招商、精准招商、云服务……一系列招商之“变”,让招商引资工作“不掉线”,持续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为何要变?
“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外出招商活动暂停、打击供给端投资积极性,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创新工作方式,才能做好当前复杂环境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市商务局局长梁伟介绍,2020年以来,我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群防群控形势下经贸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各地分区分级、通过线上线下,灵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我市“三云”创新做法曾被央视《晚间新闻》、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全省、全国形成积极影响。
自2020年2月17日铜山区、徐州高新区在徐州率先启动“云招商”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云培训”“云服务”,适时开展面向重点区域精准招商、大力实施“765”签约注册项目、“招商引资1号工程”,推进招大引强等系列举措。两年来,银科5G智能终端项目、先导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德基商业广场等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
一变 由『线下』到『线上』
“2020年之前,我们招商主要以驻外招商为主,办事处的招商人员跑会场、跑展会,和企业现场面对面直接交流。疫情防控以来,外出拜访和现场考察都带来了困难,我们就利用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和企业对接洽谈。”云龙区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贾淑鹏告诉记者,由于疫情防控不断升级,各地纷纷采取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管理监测管控等措施,让传统“敲门式”招商、“请进来”寒暄式推进、面对面谈项目等常规方式难以为继,数字化赋能“线上”招商则提供了新思路。
为保障“云招商”的顺利推进,让招商工作主动出击,快人一步,云龙区招商服务中心组建“线上小分队”、搭建“云端会客厅”,和企业保持沟通互动并在线答疑,从而提升“屏端”招商效果。近期,云龙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十余家高端企业进行了“云洽谈”,云盛数字城、科技新材料项目、高端医疗器械产研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
如今,“云招商”已在我市广泛铺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成为了招商的重要方式之一。2020年,我市实现线上签约项目141个,总投资709.11亿元。2022年3月28日以来,全市开展线上招商活动128次、签约项目41个、洽谈推进项目87个。招商“云模式”在徐州已广泛铺开。
二变 从『单科』到『全科』
“过去面对面招商,招商人员热情一些、勤快一些,或许就能出成果。但是现在接触不到企业了,这就对招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不仅是语言沟通能力,招商人员是否对产业有深入研究、是否了解宏观经济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徐州经开区医药生命科学招商服务局局长史周华告诉记者,除了招商方式,疫情对招商人员也带来了新的考验。
招商人员作为招商引资中的关键一环,对于能否实现疫情下的招商工作“弯道超车”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疫情减少了招商人员走出去与企业交流对接的时间,但是另一方面,不能走出去,也让招商队伍有了更多学习提升、深入思考、增强能力的时间。
“虽然无法外出招商,但是我们的招商工作并未放松,除了电话与项目方保持沟通,共同学习也是我们每天的必须的工作。”武征告诉记者,居家办公后,徐州高新区加强了对于招商人员的集中培训及分散学习,每天下午组织所有招商人员共同学习,让领导讲、让招商人员讲,讲方向、讲短板、讲经验、讲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招商人员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以此促进招商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提升,为“云招商”提供“硬本领”的保障。
除了各县(市)区日常的交流学习,全市范围内也将“云培训”常态化。市商务局通过视频会议+手机APP的形式举办“招商线上大讲堂”,邀请国内行业专家讲授主导产业的招商专业知识,对全市招商人员进行线上培训。自2020年至今,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产业基金、外资招商、资本招商等内容共举办了14期线上培训,参培人数达5000余人次。
“通过学习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带来更广阔招商思路,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基础。”邳州官湖镇招商人员王璐说。
三变 从『广泛』到『精准』
“我们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科技服务两大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招商地图、产业图谱,延伸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产业链条,建立产业链目标企业库。”贾淑鹏说,通过对重点招商资源进行梳理、筛选、研判、系统谋划等流程,逐一明确产业功能定位,谋划储备一批利当前、增后劲、管长远的重大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在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的同时,也进一步整合了产业资源。
不同于云龙区,徐州高新区则在精准医学产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区一直也在布局精准医学产业,处于稳步推进状态。疫情之后,这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张,催生了产业发展,我们借机发力,迅速进行产业对接,目前已经有多个项目在高新区落地了。”武征说,借着“风口”,高新区引入了鲲鹏基因、北京德诺杰亿等医药产业。除此以外,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区,新材料、新能源板块的头部企业也是对接招引的重点方向,通过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头部企业吸引产业集聚,不断强化以商招商的带动作用。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常态化精准招商,按照“优化频次、调整规模、转变方式”的原则,围绕延链强链补链,精准开展填空式、延伸式、增强式的产业链招商,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前精准谋划市级各类综合招商和境内外小分队招商活动。目前,新沂市新凤鸣聚酯纤维项目、沛县中利光伏电池片及组件、邳州市爱谱生5G新型高频柔性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丰县雅迪新能源机车、经开区金阳大尺寸异质结基体材料、高新区先导高端装备制造、睢宁县天虹高端纺织面料研发及生产等项目纷纷落户我市。
四变 从『常规』到『多元』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企业协调遇到的问题,让企业感觉到我们不仅是生意伙伴,更是可以共做事业的朋友。”史周华说,徐州经开区在推行“不见面”招商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关心关爱,在帮企业解困的同时,也为增资扩股、以商引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招商的“云服务”不仅于此。我市还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全流程对接,为项目配备“服务大使”和“专职保姆”,协调解决企业和项目在市场经营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当好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店小二”。
针对科技新材料总部、智慧科技港等在谈成熟项目,云龙区开展“线上进企”,及时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泉山区针对部分在徐客商停工停产等问题,研究制订保供帮扶方案;鼓楼区全面开展“线上”行政审批手续办理工作,做好助企稳企工作。沛县安排招商队员服务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与企业方进行结对子,开展以商招商。
市商务局、市招商办召集市发改、工信、资规等12家部门和单位,对各板块在谈推进的20个项目涉及问题进行联合会办、集中突破,形成任务和责任清单。项目主要涉及土地、规划、资金、能耗、审批等问题,目前已解决问题的项目5个,已形成解决方案、限期解决问题的项目5个,根据进展协调推进的项目7个,需提请市领导推进解决的重大项目3个。
除此以外,市税务局的助企纾困十项举措、市司法局的助推稳企复产九项措施……徐州各部门用一系列政策为企业送去“及时雨”和“千里马”,打好服务“组合拳”,解决企业核心诉求和关键问题,推动项目招引攻坚取得新突破。
市商务局局长梁伟介绍,下一步,徐州将探索筹建现代化数字招商平台,通过线上招商引资流程再造、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招商引资新方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领导招商,加强以商招商,实行资本招商,探索飞地经济招商;强化服务推进落地,成立“招商引资智库”,建立“投资促进专班”,强化专班服务机制,落实服务保障。
■彭城新语
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臧秀君
“越是艰难越向前”,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信心从哪里来?
信心来自优势自信。多年来,徐州大力发展各项产业,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徐州产业“强”的基础越来越稳固。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迈上了八千亿元新量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升到57.3%、47.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强,成为徐州战胜疫情的底气。
信心来自于政策自信。2020年以来,徐州市出台了多条助企纾困措施。如2020年2月出台的四大类21条措施,按情况对与疫情防控关联企业新增设备投资分别给予15%和20%的财政补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出借、户外广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租金或补偿费等多项减免,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今年4月,徐州市税务局又一次推出十项举措助企纾困,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办税缴费服务。各项政策不仅给企业转型发展积蓄了能量,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战胜疫情的信心。
信心来自于实践自信。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努力去变革转型。医疗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医院转型之路,工程机械通过电商增强了经营的实力,国际市场餐饮行业转型线上经营与人民共克“食”艰、文娱产业利用直播技术乘“云”破“冰”……政府的“云招商”“云培训”“云服务”更是促进了1600余个产业项目在徐州落地发芽。企业乘“云”转型唱响徐州战“疫”大风歌。
千帆已过,希望在前。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起面对危机困难,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广大企业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