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徐州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为徐州发展把脉定向、精准指导,对徐州发展寄予深切厚望。他指出,徐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结合徐州发展实践,畅谈看法和建议。

 

识变应变求变 勇拓转型升级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徐州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要在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力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不变”与“变”的逻辑。这一要求为徐州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把脉定向,吹响了徐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冲锋号。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这提醒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不变”与“变”的发展逻辑,要切实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变”与“不变”的根本要求是切实提高发展站位。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坚定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坚定传承淮海红色基因、牢记初心、敢于斗争、敢试敢闯、必定胜利,赓续红色血脉精神高地,是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是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变”与“不变”的逻辑高点在于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的不竭动力在于持续创新。只有持续坚持创新,才能引领发展潮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目标。但切勿穷才思变,要居常虑变,识时通变。

二、“变”与“不变”的前提是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清阶段性发展的主次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应深刻认识我国和地方(尤其徐州)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识别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变”与“变”的主次矛盾地位,正确践行“变”与“不变”的发展逻辑,确保发展过程高效平稳过渡。我认为,徐州目前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抓好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建设,高水平打造开放平台载体;深化工程机械、木制品、农产品三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智慧治理网状体系,推动治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徐州全面迈入绿色低碳发展的“快车道”。

三、“变”与“不变”的基础在于“不变”。始终坚持人本发展逻辑不变。城市的繁荣不等于人的繁荣。转型升级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在保障就业增收的前提下,实现“民生七有”成果。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不变。尤其在粗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塑造高颜值生态,加快建成绿色低碳、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强市。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要注重对两汉文化和淮海红色革命文化经济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助力徐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民主法治建设不动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要持续深化法治建设,加快建成民主法治、安全稳定的现代化强市。

四、“变”与“不变”的重心是盘活、升级实体产业。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变”与“不变”的重要目标是盘活和升级实体产业。核心在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在原产业资源基础上,加快寻求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智”造强市和现代化服务高地建设,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构建“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五、“变”与“不变”的关键是把握好“腾笼换鸟”和“筑巢引凤”的关系。加快转型升级要坚持“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重,进一步加大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腾笼换鸟”,着力破解资源的“紧缺”与“沉睡”的矛盾,积极盘活园区僵尸企业、低效闲置用地,高效嫁接新项目等,但应杜绝出现“强凫变鹤”现象。坚持“筑巢引凤”,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红利,可通过加快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优化和城市基础设施改良优化等,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韧性,助力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

张义(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强力打造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链』支撑
 

 

孙菲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就徐州而言,实体经济正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支撑。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抓好制造业之“要”在智能制造业。推动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在塑建“链”支撑上下功夫。

立足优势再造,主攻“一号产业”,加快做强产业链。一是抓“一号产业”链主徐工机械,重点做强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健全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以及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三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快形成千亿航母为龙头,百亿企业为骨架,十亿企业为支撑,亿元企业为群体,大中小智能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着眼货畅其流,稳固供需渠道,加快畅通供应链。一是围绕链主企业招引供应商在园区设厂,扩大投资,推进现代化立体仓储发展,发挥近距离产业配套供应优势。二是培育一批本土化高品质核心零部件替代供应商,构建“4小时供应圈”。三是依托大数据打造智能制造业物流平台,促成全链协同,稳固供需渠道,增强供应链安全。

整合创新资源,健全平台载体,加快完善创新链。一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打造由龙头企业主导,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高校、园区、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协同合作的高效集群式创新载体体系。二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通道。三是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健全服务配套设施,加强跨区域科研攻关合作,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加大惠企力度,释放政策红利,加快筑牢资金链。一是创新政策资金支持方式,以分阶段分环节补助代替一次性奖补,保持政策资金惠企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择优扶持中小微智能制造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三是鼓励智能制造业企业发展清洁能源,开展节能技改,并为其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生态环保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夯实智力支撑,加快赋能人才链。一是围绕智能制造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组建创新团队,完善院校/社会—人才—企业间高技术人才链。二是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202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以上。三是强化徐州品牌效应,打造一流人才环境和创新生态,吸引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管理人才来徐为智能制造集智赋能。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借力政策 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冯显杰

所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当前,支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已成为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如何借力政策,放宽心投资、高效率发展、低成本创新,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服务企业近十年,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与相关政策,我把企业划分为四大阶段:小微企业阶段、规上企业阶段、专精特新企业阶段和巨人冠军企业阶段。

小微企业阶段:企业专注于“生存”,要考虑提升销售额、活下去,这一阶段的企业可以关注“减税降本”“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

规上企业阶段:由于管理半径、管理成本的增加,企业开始注重规范化管理,增加研发投入,与之相匹配的政策,主要包括一些市级的研发平台,比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各市区的科技计划项目。

专精特新企业阶段:该阶段的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攻克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难题;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战略上走“外联化”之路,即寻找优质的客户、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等为自己“背书”,相应的政策包括省级研发平台、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

巨人冠军企业阶段:企业战略转向产业化方向,通过智能化的设备、数字化的转型降本增效,通过新产线的布局提高产能,这一阶段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多数聚焦固投类项目,如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高端化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

还有一些重要的政策,比如:2022年国家工信部出台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明确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要求,两级政策虽然前者是评分制后者是门槛制,但相关指标皆体现了成长性,比如企业资产负债率前者要求70%以下可以得分,后者则作为申报门槛。

2023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也发布《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省要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并在智能工厂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我省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量最多的省份,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可以说我们的专精特新培育之路还有很大的潜力。

2022年2月16日,徐州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徐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引领其聚焦实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专精特新“小巨人”是重要力量。未来,中小企业能够充分用好、用足政府政策,相关部门能够“收起架子、放下身段”服务好企业,协助企业获得政策,帮助他们走上专精特新之路,是当前推动地方经济恢复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企运网首席运营官)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23-03-27/457055.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