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徐州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为徐州发展把脉定向、精准指导,对徐州发展寄予深切厚望。他指出,徐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结合徐州发展实践,畅谈看法和建议。
识变应变求变 勇拓转型升级新天地 |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信长星来到徐州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要在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力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不变”与“变”的逻辑。这一要求为徐州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把脉定向,吹响了徐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冲锋号。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这提醒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不变”与“变”的发展逻辑,要切实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变”与“不变”的根本要求是切实提高发展站位。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坚定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坚定传承淮海红色基因、牢记初心、敢于斗争、敢试敢闯、必定胜利,赓续红色血脉精神高地,是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是徐州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变”与“不变”的逻辑高点在于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的不竭动力在于持续创新。只有持续坚持创新,才能引领发展潮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目标。但切勿穷才思变,要居常虑变,识时通变。 二、“变”与“不变”的前提是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清阶段性发展的主次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应深刻认识我国和地方(尤其徐州)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识别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变”与“变”的主次矛盾地位,正确践行“变”与“不变”的发展逻辑,确保发展过程高效平稳过渡。我认为,徐州目前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抓好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建设,高水平打造开放平台载体;深化工程机械、木制品、农产品三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智慧治理网状体系,推动治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徐州全面迈入绿色低碳发展的“快车道”。 三、“变”与“不变”的基础在于“不变”。始终坚持人本发展逻辑不变。城市的繁荣不等于人的繁荣。转型升级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在保障就业增收的前提下,实现“民生七有”成果。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不变。尤其在粗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塑造高颜值生态,加快建成绿色低碳、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强市。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要注重对两汉文化和淮海红色革命文化经济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助力徐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民主法治建设不动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要持续深化法治建设,加快建成民主法治、安全稳定的现代化强市。 四、“变”与“不变”的重心是盘活、升级实体产业。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变”与“不变”的重要目标是盘活和升级实体产业。核心在于: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在原产业资源基础上,加快寻求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智”造强市和现代化服务高地建设,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构建“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五、“变”与“不变”的关键是把握好“腾笼换鸟”和“筑巢引凤”的关系。加快转型升级要坚持“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重,进一步加大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腾笼换鸟”,着力破解资源的“紧缺”与“沉睡”的矛盾,积极盘活园区僵尸企业、低效闲置用地,高效嫁接新项目等,但应杜绝出现“强凫变鹤”现象。坚持“筑巢引凤”,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红利,可通过加快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优化和城市基础设施改良优化等,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韧性,助力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 张义(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