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比起香港模式,“医养结合”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更适合成都老人。
■建议政府将有条件的“医养护一体”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部分费用分年龄设定包干补助标准纳入医保支付。
■而针对居家养老中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医保基金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担支付。
调研 社区养老 医护人员难找,难留
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根据估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年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在成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85%。养老问题也因此成为政协委员们每年都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带来了关于养老业发展、养老模式、养老医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在这次政协会议前,市政协科教医卫体委员会就组织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健康养老结合”的课题调研。通过大量的考察、走访、座谈,了解目前成都养老状况。
实际上,成都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根据2013年年末的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235.8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85%,老龄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其中空巢老人、患有慢病的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目前社区在推进“医养结合”的探索时,存在要素资源、政策体制的制约,服务能力和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不少社区养老机构都很难招聘到专业的医护人员,即使招到了也很难留住。
建议一 借鉴以房养老 鼓励去农村养老
针对养老业发展的现状,来自香港地区的市政协委员林月明用香港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据其介绍,近年来,香港推出了 “按揭养老计划”和“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等两项养老计划,收效较好。前者类似目前国内的“以房养老”模式,老人可以房产向相关机构和公司按揭贷款,以此养老。老人归老后,儿女可以偿还按揭贷款并赎回物业。后者则是政府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补助,鼓励其到广东、福建等地养老。林月明认为,借鉴香港模式,成都也可大力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相关的按揭贷款,解决老人养老资金缺乏的问题,若中心城区养老成本太高,政府不妨出台相关措施,提供补助,支持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到城郊或农村养老。
建议二 医养护一体 部分纳入医保范围
比起香港模式,政协委员刘军则认为“医养结合”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更适合成都老人。在本次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刘军就将对成都如何促进“医养结合”发言。
刘军认为,就成都而言,未来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等为主体的基础服务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在这些老人们的意愿基础上提高全市养老服务的水平是关键。他建议,政府应合理规划,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老年病专科医院开办老年康复养护区或护理院。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拓展“医养护一体”的养老服务功能,委员们还建议通过民政专项补、卫生专项经费、医保支付等渠道解决相关人员、设备、经费等问题。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还建议政府将有条件的“医养护一体”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部分费用分年龄设定包干补助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而针对居家养老中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医保基金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担支付。
此外,刘军还建议政府要加快出台“医养结合”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并通过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联合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营造社区“医养结合”的环境,真正让成都老人们实现“家中看小病、医院治大病、居家医养护、社会共关怀”。
建议三 养老专业化 积极吸纳下岗职工
针对养老医护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民建成都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提案中指出目前养老服务人才的状况:“在养老服务工作中大多数地区仅有家政服务,拥有经过政府专业培训助老的服务工作人员仅是个别的发达地区”。
民建成都市委员会集体建议,将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纳入国家对技工学校学生实施的助学金、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范畴。并在全市各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养老中心定期举办社工养老专业课程,设置学分制,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者参加学习,结业后发结业证,并推荐工作。
对于养老业人员难找、难留的问题,林月明表示,在香港,青年学生在申请进入大学或学院继续学业或深造时,如果曾经从事过志愿者服务,将会有助于他们获得申请大学或学院的批准,而且,志愿者工作已经被纳入中学的必修课程范围,“客观上这对于发展养老事业和推动青年人投身护理服务行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认为,成都也可学习此模式,不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增强社会对老人照护工作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