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养老院装不下所有老人,必须依靠居家和社区养老。在济南,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为老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可实现每天24小时在线,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同时,在社区中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由社会专业机构运营,并尝试邻里互助养老。
机构养老资源要从源头上丰富起来。济南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床位和入住老人的身体情况,发放建设和运营补助。截至目前,有九成以上老年公寓均由民资兴建。
毕思友今年80岁,在今年7月1日,老两口正式入住济南市历下区的燕柳老年公寓。在这里,他觉得价格公道,服务贴心专业,孩子就住附近,还能经常来看看他老两口。“如果能够多一些像燕柳这样的老年公寓,服务好,价格又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就能让很多老年人安享晚年。”毕思友说,之前,他到过其他一些养老院咨询过,有的价格高,服务水平却与之不相符,而有的却是一床难求。这种结构性矛盾如何破解?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养老资源用在刀刃上?
人在家中坐,服务送上门
“我们的养老事业,还要立足于居家养老,一方面情感因素使然,老人不愿离家;另一方面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济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济南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底,济南市老年人口预计约12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0%。全市人口老龄化呈现“高基数、高龄化、高增速、高需求”特点。
据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党委书记崔秋红介绍,该社区正在试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邻里互助养老为补充,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分层次、多样化的“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以此来破解有的养老院一床难求、有的养老院却门可罗雀的结构性矛盾。
“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有2105户居民,800多名老人。”崔秋红说,很显然,机构养老装不下这么多老人,必然得依靠居家和社区养老。
为此,济南市降低准入门槛,确保困难老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对8类困难、高龄服务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人进行养老服务,服务时间分每天24小时至每月20小时5种类型。“一些不愿去养老院或者身体还能自理的就可以在家享受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崔秋红说。
闫翠娥今年70岁,是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的一名老住户。身有残疾的她,一直都是身板硬朗的老伴照顾,但是去年老伴突发疾病去世,孩子经常出差也不能时时照顾她。闫翠娥也不愿意去养老院。
了解了她的想法和实际之后,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替她购买了每月20个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包含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聊天等内容。
目前,济南着力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来完善居家养老的一系列服务。比如,安装居家养老服务一键通。可以为社区养老的居民提供健康评估与监测、紧急救助、预约挂号、维修服务等,已累计提供各类生活服务81余万人(次)。“有这个一键通,万一我跌倒,身体不舒服,按一下按钮,就能通知到居委会、孩子还有医院。”闫翠娥说她已经使用过多次。
入户查健康,邻里互相帮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还未进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激情澎湃的歌声已经传入记者耳中。一位老人说,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家也闲不住,来这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期的一个歌唱梦。
该日间照料中心由政府投资建设,由社会专业机构具体运营。韩凤丹是运营该中心的社会专业机构派驻过来的3名工作人员之一。“这个日间照料中心相当于托老所,白天老人们在这娱乐。”韩凤丹说,这也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年给予其企业25万元的人力、服务费用。
据韩凤丹介绍,除了工作人员之外,他们还培养能力长者,培养老年领袖,比如喀秋莎合唱团、京剧社等,基本上是能力长者在负责。除了负责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运营,他们还要定期入户为独居、高龄又不愿意到养老院的老人去做健康访查等。
“一周20个小时也没法全覆盖,我们还有邻里互助养老。”崔秋红说,这个社区是老社区,街坊邻居都十分熟悉,老人居家养老,楼里的年轻人出去买菜、办事都会问一问楼里的老人需不需要帮忙。“给闫大姨买买菜、扔下垃圾,也是顺手的事儿,谁还没有用得着人的时候呢。”和闫翠娥住一个单元的王爱琴说,“我们帮闫大姨,我们有时候不在家,她还帮我们收快递呢。”
2014年以来,甸柳新村街道探索创新了“家和邻乐”无缝隙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邻里间距离近、感情近、易沟通等优势,将服务者与被服务老人结为“邻里互助”对子,重点为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再逐步惠及社区全体老年人。
鼓励民资入,养老在社区
为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根据规定,济南市对征地立项新建的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8500元建设补助,对改建扩建的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3000或5000元的建设补助。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分别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每人每年720元、1200元和1440元的标准发放运营补助。
截至目前,济南全市养老机构有165家,社会养老床位数3.6万余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0.16张。其中,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80家,占老年公寓总数的92%;公办机构7家,占8%。
崔家禄是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去年,他花了320万元,将位置好、客流量大的饭店改造成了燕柳老年公寓,今年年初开业,现在照顾着60多位老人,大多数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有12名专业护工来护理。他告诉记者:“企业发展不仅要效益好,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希望能为老人们做点贡献。”
丁淑娟是燕柳老年公寓的护工,她说:“每天早上都会为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喝水,换洗床单,帮助老人康复。”
记者看到,这里一周每天的菜谱、主食基本不重样。11时15分,老人们开始吃饭,三菜一汤,一荤两素。“由于老人不能下床,除了保证营养之外,还得让老人吃点粗粮,便于排便。”一位护工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给老人洗脚。
为了保障老人健康,崔家禄还将一家诊所引入老年公寓,“我们正在积极协调,将该诊所纳入医保范围”。
“对于养老,政府要引导。失能、半失能老人住养老院,鼓励腿脚比较好,基本健康的老人居家养老,参与社区养老,合理分配养老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济南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解决养老服务业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