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行业信息 > 正文

医疗器械通用名不得含“最佳”揭保健品骗老人招数

编者按: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影响着我们。为了让那些极少数的不良行为被曝光,以儆效尤,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以正视听,人民网健康频道开设《健康315》专栏,盘点国内外大健康领域值得关注和警惕的事件、产品,提醒相关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周知,共同维护良好、和谐的健康环境。

国家食药监局:医疗器械通用名不得含“最佳”

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发布《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定医疗器械通用名不得含“最佳”、“速效”等绝对化词语,《规则》将于明年4月1日起施行。

针对目前因命名不准确、不科学而导致的医疗器械名称混乱、误导识别等问题,从明年4月1日起,通用名称中将禁止含有“最佳、唯一、精确、速效”等绝对化、排他性的词语。此外,说明有效率、治愈率的用语也将不再出现在医疗器械的通用名中。同时,根据该《规则》,通用名称不得作为商标注册。此外,“型号、规格”,“图形、符号”等标志,以及“人名、企业名称”、注册商标或者其他类似名称也不得用于医疗器械的通用名中。(记者 张小妹)

媒体揭保健品骗老人5招数:金鱼吃了保健品活了

毛玉婷

《听信讲座 老人一年花10多万买保健品》、《花20多万元买保健品 85岁老人成“月光族”》、《79岁大爷7年打卡听养生讲座买1.1万床上用品激怒老伴》……一个多月来,华西都市报连续推出10余篇关于“保健品骗局”的报道,本报96111热线先后接到上百个投诉电话,集中在保健品领域。节俭的老人为何掏空钱包购买保健品?商家用了哪些招数?华西都市报以超过一百位上当的老人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受骗金额

九成老人花费数万

子女们不解,向来连打的都舍不得的老年人,为何会掏光了家底去购买保健品,“成箱成箱地买回来”。

在华西都市报接到的116个电话投诉当中,打来电话的83%是老年人子女,5%为购买者老伴,仅有2%的老年人是自己发现上当受骗后向本报投诉的。此外,还有10%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举报其附近的“养生讲座骗局”,“讲座现场又看电视又唱歌,受骗的老年人太可怜了”。

上当花钱的老人中,90%都花费数万元,其中4名老人因为买保健品成了“月光族”,并继续向子女和朋友要钱买保健品。大多数子女都称,不知道老人到底花了多少,只能大概估算。杜女士的母亲一年花了不止10万元,段女士则估算公公几年时间“花了大概20万”。还有一些老人还欠了债,其中数额最高的达7万元。

公司卖出的常见产品有保健酒、蜂王浆、激光表、高电位。因为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老年人常对卖方宣传的功效感兴趣,卖方宣称的功能中,以“防红外线”、“抗辐射”、“解毒”最常见。因为不懂电脑技术,王大爷称一些重要人物都去过保健品公司,这让女儿哭笑不得,“以现在的电脑PS技术,这很容易办到。”此外,李女士告诉记者,老人不知道社会环境已经改变,“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受骗原因

渴望健康害怕孤独

在受骗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我的糖尿病治好了,但这种病有很多后遗症”,“父亲在2009年做了结肠癌手术,现在每年体检也正常,但他每次听完讲座,就觉得自己一身病”。

买保健品另一大原因是孤独。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老人独自居住,于是,卖方开始温情忽悠,提着水果拜访老人,给老人倒洗脚水。不曾想,那些叫着“爸妈”,下着跪的“可爱小伙”让他们掏空了家底。75岁的杨大爷是简阳人,随子女来成都定居,“没去听讲座前,几乎没有熟人。天天听讲座,生活规律了,也认识了一些朋友。”

此外,大部分花重金买保健品的老人都很朴实,“心也很宽”。发现被骗,有老人说“有人陪着说说话也好”。一位周大爷还对自己子女说:“辛苦一辈子,老了就想图个健康。花其他的钱我舍不得,但是想着为身体好,我愿意,就算没效果,试试也无妨。”

老年人单纯善良,都市年轻人奔波忙碌,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抓住了商机,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变换招数让更多的老人上当。

招数起底

名医外壳、夸张营销

打名医牌:“专家”一看就说有癌

在保健品销售商的“诚邀”下,老年人迈进一个个星级酒店、农家乐,仔细聆听来自“政府领导”、“名医教授”的“爱心养生讲座”。热线中,所有的受访者都称,老人曾参加讲座,领悟“健康理念”,几次之后开始购买保健品。

会场上,何太婆曾遇上“细胞学专家”,对方称看看手纹便可知道她有什么病。“你体内有癌细胞。”她一惊,身上确实有个包,正在观察是否为良性。信任感油然而生,她花1万余元买回一堆药,几天后才发现,药品原来只是增强记忆力的,与癌细胞无关。事后,她想起去会场之前,曾给前来接她的小谭说过自己身上有包。

打奖品牌:用小恩小惠吸引参与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讲座在几年前便出现了,然而,近年来的“养生”讲座显得越发的“成熟和高效”。

为鼓励老年人,卖方制作出勤卡,满勤的可奖励小礼品。在购买保健品之前,还会营造出货少人多的气氛,往往还要去另一个地点购买产品,“只有38个名额,要跑着去买!”不少老年人都怕错过了好机会,一时冲动就花钱了。

一些保健品公司还做起了衍生产品,一位周大爷花了5万元购买基金,对方称“保证盈利”。

打门槛牌:拒绝年轻人来听讲座

讲座地点总在头一天晚上才公布,时间通常定在工作日,不少受访者认为此举是为了“避免上班的年轻人进入”。讲座设门槛,事先向老年人配发入场证,即便有跟去的子女也被拒之门外。打进热线的子女中,都称“没进到过讲座会场”。

为让老年人带够现金,一家公司提前发出信息,将在会场上随机抽取现金编号尾号进行奖励。

还有公司用“变相返还”吸引老年人花钱,一家公司让交9千元,承诺之后会全部退还。结果,退回来的是“一张2000元机票,一个7000元的保健电热毯”。

打实验牌:濒死金鱼吃了保健品活了

讲座显得老套,促销手段正在更新升级。打进的热线中,80%称卖方组织聚餐、游玩。泡着温泉,品着美食,感性的一天后,“老年人更容易被劝说”。

飞往外地,卖方不安排游玩景点,拉着老年人四处购物。“还会做实验”,方先生称,一工作人员拿出一只金鱼,称先喂鱼吃了敌敌畏,眼见鱼死掉,然后放入保健品,金鱼又活了过来。他怀疑,之前给金鱼吃的并不是敌敌畏。

打订制牌:流露出兴趣就被宣传轰炸

热线中,有4名受访者来自同一设计院家属区,小区里的老年人早年工作体面,退休后也有些积蓄,这是保健品公司“最爱的目标人群”。段女士的公公因为对保健品流露出了兴趣,接着就不断收到外地邮寄来的产品介绍,她请朋友前去邮寄地址查看时,却发现地址是假的。

蒋大爷在敬老院时遇到一名老人,给他看《保元丹3万例服用者调查表》,深信不疑的他买下对方推荐的保健品,后来人却不见了。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hyzx/2015-12-31/28948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