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伯在接受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手术
昨天,由苏大附一院引进的江苏省首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正式开机启用。该设备的先进之处在于采用了“GPS”定位系统,并配合了超细导管,探头可以根据事先的设定路径,精准地到达普通检查设备无法到达的地方。借助电磁导航探头,医生可以“无死角”地对病变处进行观察,并通过活检进行病理取样,对原本无法定性的病变,进行确诊。对早期肺癌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既避免延误病情,也避免不必要的肺切除。
昨天上午,71岁的王老伯成为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开机启用后,第一位接受诊疗的患者。据王老伯的儿子王先生介绍,老伯身体一直很好,可是今年的体检报告显示,其左肺上下两叶共有三个结节,其中有一个被高度怀疑是恶性的,可是如果要把结节全部切除需要摘掉大半个左肺。这对一个老人来说,必定元气大伤。
而最令人纠结的是,由于王老伯结节的位置特殊、大小不一,现有的检查手段无法深入病变部位确诊结节为良性还是恶性。而想要确诊,需要进行肺部穿刺,穿刺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万一是肺癌,还有可能会导致肺癌转移。“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万一手术后发现不是恶性结节,老爷子就相当于白挨了一刀。对老人家来说贸然手术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一时之间,王先生一家陷入了两难。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引进帮助王老伯解决了难题。昨天,王老伯被送入了手术室,短短30分钟,借助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进行了病理取样。所幸的是,化验结果显示,王老伯的结节为慢性炎症,考虑到会有良性病变,医生建议他定期随访复查。
据苏大附一院胸外科主任马海涛介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导管前端设置了传感器,向放置在患者胸部的3个磁极和病人身下的电磁定位板发射信号,如同在患者肺部的GPS导航系统。在常规支气管镜无法深入检查的情况下,该设备可以由探头引导进入更深入的支气管内部,直至肺泡,进行活检取样、病灶标记定位和微创消融治疗。
马海涛告诉记者,近几年,肺癌发病率有所提高,像王老伯这样肺部小结节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有一部分病人由于病灶过小,在CT图像中无法准确确诊,而其位置又位于肺部远端,超出了现有支气管镜的到达范围。“他们通常会由医生推荐进行‘等候观察’,等待半年到一年之后,再进行拍片诊断。”如今有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这部分患者就有条件尽早确诊病情,做到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经CT扫描后可以确诊需要手术,但是CT无法精准判断病变性质,需要切除部分病变位置进行判断。现在有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就可以做到术前诊断和病变的定位标记,避免不必要的肺切除,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也许有人会说,CT无法确诊可以穿刺活检来解决。马海涛解释说,的确,对于靠近肺边缘的病变可以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来诊断,可是有些病变正好处于CT看得见、活检够不着的位置,这就需要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来帮忙了。此外,经皮肺穿刺有引发气胸出血的可能,因此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更具安全性。“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的成熟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模式,使肺癌治疗进一步微创化、精准化。”(来源:城市商报)(朱晓奕)